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融调(融調)
融合;调和。 老舍 《骆驼祥子》三:“灰天上透出些红色,地与远树显着更黑了;红色渐渐的与灰色融调起来,有的地方成为灰紫的,有的地方特别的红,而大部分的天色是葡萄灰的。”
分類:融合调和
《漢語大詞典》:胹合
调和;撮合。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颜氏:“倘能垂意,妾嘱渠儂胹合之。” 吕湛恩 注:“胹,调和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赵媒婆》:“媒贪其利,巧言胹合,致女失所配。”
《漢語大詞典》:嫥捖
调和。《淮南子·俶真训》:“提挈阴阳,嫥捖刚柔。” 高诱 注:“嫥捖,和调也。”
分類:调和
《漢語大詞典》:滑淖
犹调和。《淮南子·兵略训》:“夫能滑淖精微,贯金石,穷至远,放乎九天之上,蟠乎黄壚之下,惟无形者也。”《淮南子·修务训》:“且夫精神滑淖纤微,倏忽变化,与物推移,云蒸风行,在所设施。”
分類:调和
《漢語大詞典》:调盉(調盉)
调和;调配。荀子·礼论:“芻豢稻粱,五味调盉,所以养口也。”
分類:调和调配
《國語辭典》:生死  拼音:shēng sǐ
1.生存或死亡。《文选。任昉。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诗》:「结欢三十载,生死一交情。」《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治晚勿幸大病,生死难保,这事断不能了。」
2.坚持,不顾一切。《金瓶梅》第四一回:「于是生死把大妗子留下了,然后作辞上轿。」
《國語辭典》:和气(和氣)  拼音:hé qì
1.天地间阴阳调合而成的气,万物由此而生。唐。刘商〈金井歌〉:「文明化洽天地清,和气氤氲孕至灵。」
2.态度温和可亲。《儒林外史》第四回:「范家老奶奶,我们自小看见他的,是个和气不过的老人家。」
3.和睦融洽。《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大家各管各业,和气过日子罢了。」
《國語辭典》:宣和  拼音:xuān hé
1.发抒调和。《文选。嵇康。琴赋序》:「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唐。白居易 为人上宰相书:「然则匡辅缉熙宣和之道,某虽不敏,尝闻于师焉。」
2.宋朝徽宗的年号(西元1119~1125)。
《漢語大詞典》:气和(氣和)
(1).气候调和。管子·幼官:“会请命於天地,知气和则生物从。”
(2).态度和蔼。《三国志平话》卷上:“ 关公 见 张飞 非草次之人,説话言谈便气和。”
《國語辭典》:不和  拼音:bù hé
1.不符。《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仲翔高亮,性不和物。」
2.不和睦、不融洽。《初刻拍案惊奇》卷四:「魏帅与许帅刘昌裔不和,要隐娘去取他首级。」《红楼梦》第六一回:「谁知和他母女不和的那些人,巴不得一时撵出他们去。」
《國語辭典》:调羹(調羹)  拼音:tiáo gēng
汤匙。也称为「羹匙」。
《國語辭典》:和声(和聲)  拼音:hé shēng
1.歌曲中一人或众人应和的部分。
2.音乐上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发声。
《漢語大詞典》:常调(常調)
(1).长期调和。列子·黄帝:“阴阳常调,日月常明。”
(2).平常戏狎。文选·曹植〈与吴季重书〉:“前日虽因常调,得为密坐,虽讌饮弥日,其於别远会稀,犹不尽其劳积也。” 吕向 注:“常调,谓常戏。”
《國語辭典》:五味  拼音:wǔ wèi
甜、酸、苦、辣、咸五种滋味。《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淮南子。原道》:「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
《國語辭典》:婉转(婉轉)  拼音:wǎn zhuǎn
1.曲折、委曲。南朝梁。武帝〈紫兰始萌〉诗:「芬芳与时发,婉转迎节生。」也作「宛转」。
2.含蓄委婉。如:「瞧她含羞带怯的模样,真是婉转可人。」也作「宛转」。
3.辗转。《淮南子。精神》:「生不足以挂志,死不足以幽神。屈伸俛仰,抱命而婉转。」
4.调停、斡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而今小弟且把一封书打动他,做个媒儿,烦宗丈与小可婉转则个。」也作「宛转」。
5.形容声音悦耳动人。唐。高璩 和薛逢赠别诗:「歌声婉转添长恨,管色凄凉似到秋。」也作「宛转」。
6.绸缪。《文选。潘岳。射雉赋》:「萧森繁茂,婉转轻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