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修饬(修飭)
(1).行为端正不违礼义,或谨严不逾规矩。北史·羊烈传:“ 烈 家传素业,闺门修飭,为世所称。” 宋 欧阳修 《条约举人怀挟文字札子》:“其辞艺可称履行修飭者,不可胜数。” 清 恽敬 《袁州府训导李君墓志铭》:“君文辞修飭,其行事造次必以礼。”
(2).指约束言行,使合乎礼义。旧唐书·尉迟敬德传:“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飭,无貽后悔也。” 清 侯方域 《明东平州太守常公墓志铭》:“性醇厚,与物无竞,既举孝廉,尤自修飭。”
(3).整治;整修。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八:“ 师道 因得於城上修飭备御之具,敌屡进攻皆却。” 明 王琼 《双溪杂记》:“自古据有 河 西,修飭武备,覊縻羗戎之法,惟本朝最为精密。” 清 姚鼐 《方正学祠重修建记》:“ 明 万历 时, 南京 士大夫始建正学祠於其墓前,至国朝数经修飭,今祠宇又已久敝矣。”
(4).修改润饰。 清 包世臣 《再与杨季子书》:“国初名集,所见甚尠,就中可指数者: 侯朝宗 随人俯仰,致近俳优, 刘才甫 极力修飭,略无菁华。”
《國語辭典》:客气(客氣)  拼音:kè qi
表现谦虚礼让的态度。《红楼梦》第八九回:「黛玉经才写完,站起来道:『简慢了。』宝玉笑道:『妹妹还是这么客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我同你从小儿就在一起的,不要客气,我也不许你客气。」
《漢語大詞典》:惇史
有德行之人的言行记录。礼记·内则:“凡养老,五帝宪,三王有乞言。五帝宪,养气体而不乞言,有善则记之为惇史。” 孔颖达 疏:“言老人有善德行则纪録之,使众人法则,为惇厚之史。”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乞言纳诲,著在惇史。” 唐 李德裕 《幽州纪圣功碑铭》:“圣上嘉其动而中礼,乃命宰臣採其元功,传於惇史。” 清 钱谦益 《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六:“摒挡篋箱留諫草,欲令惇史记 唐尧 。”
《國語辭典》:博取  拼音:bó qǔ
1.换取、取得。如:「博取好感」、「博取信任」。
2.广泛吸收听取。如:「博取众议」。
《國語辭典》:感化  拼音:gǎn huà
感动他人,使变化气质、弃恶从善。《三国演义》第二回:「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这件事可小可大,果然是个不孝之子,也应该设法感化他。」
《國語辭典》:起居注  拼音:qǐ jū zhù
中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以唐宋的记注最为详备,为修史的重要依据;元明以后,制度虽存,而记载渐趋简单,价值大不如前。如汉武帝有〈禁中起居注〉、东汉马皇后撰有〈明帝起居注〉等。
《國語辭典》:作伪(作偽)  拼音:zuò wèi
作假。《书经。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國語辭典》:附和  拼音:fù hè
1.自己毫无定见,随他人意见或行动而同声应和。《古今小说。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或时唾骂严贼,地方人等齐声附和。」《文明小史》第三二回:「你如何倒附和起新党来?索性要开学堂了。」
2.依附勾结。宋。叶适国子监主簿周公墓志铭〉:「声连势合,附和倾朝廷。」《明史。卷一七九。列传。邹智》:「李林甫、牛仙客与高力士相附和,而唐政不纲。」
3.响应、追随。如:「许多同侪都附和他的政策主张。」
《國語辭典》:轻飘(輕飄)  拼音:qīng piāo
轻盈灵活不呆滞。如:「他满怀喜悦,脚步轻飘的走在路上。」
《漢語大詞典》:前休
前人的美善言行。 明 周立靖 《锦笺记·题录》:“ 杏苑 留题,古来盛典,诸公何不赋诗一首,以继前休。”《南宫词纪·仙吕醉罗歌·题黄叔初溪上别业》:“非投辖,便枕流,几多身计钓前休。”
《國語辭典》:合辙(合轍)  拼音:hé zhé
1.不同车辆行走的轨迹相吻合。比喻相符、相同。如:「守信用的人言行合辙。」
2.戏曲中指韵调相谐。如:「合辙押韵。」
3.恢复常轨。如:「长期假期结束后开始上班,生活又合辙了。」
4.习惯。如:「刚到一处新环境不熟悉,日子久了自然就会合辙。」
5.个性相投。如:「他们个性合辙,很少闹意见。」
《國語辭典》:寅清  拼音:yín qīng
洁身慎行,其心谨敬而清洁。语本《书经。舜典》:「夙夜惟寅,直哉惟清。」宋。杨万里 樱桃诗:「天上荐新旧分赐,儿童犹解忆寅清。」
《漢語大詞典》:不检(不檢)
谓不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説这 魏生 年少不检,不宜居清要之职,降处外任。” 明 方孝孺 《绿畴轩记》:“清言宏议者,荡而不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世成:“ 金世成 , 长山 人。性不检。忽出家作头陀。” 李劼人 《大波》第八章一:“ 彭绅 怎敢毁谤朝廷,那是他一时不检,失了言。”
《漢語大詞典》:无町畦(無町畦)
没有田界。亦以比喻人的言行没有约束。 唐 韩愈 《南内朝贺归呈同官》诗:“文才不如人,行又无町畦。”
《漢語大詞典》:饬身(飭身)
警饬己身,使自己的思想言行谨严合礼。 汉 刘向 说苑·辨物:“既知天道,行躬以仁义,飭身以礼乐。” 明 李东阳 《拟杨文懿公谥议》:“昔 孔文子 失於飭身而不闻謚懿。” 清 姚鼐 《四川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铭》:“有懿夫人,飭身约己。佐公清节,谊不为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