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唱到
谓被点到名时高声应“到”。 阿英 《灰色之家》三:“我们分三行走进被告栏,重行点名,唱到。”
分類:高声声应
《國語辭典》:附和  拼音:fù hè
1.自己毫无定见,随他人意见或行动而同声应和。《古今小说。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或时唾骂严贼,地方人等齐声附和。」《文明小史》第三二回:「你如何倒附和起新党来?索性要开学堂了。」
2.依附勾结。宋。叶适〈国子监主簿周公墓志铭〉:「声连势合,附和倾朝廷。」《明史。卷一七九。列传。邹智》:「李林甫、牛仙客与高力士相附和,而唐政不纲。」
3.响应、追随。如:「许多同侪都附和他的政策主张。」
《漢語大詞典》:鸣和(鳴和)
鸣声谐和的车铃。文选·陆机〈前缓歌声〉:“羽旗栖琼鑾,玉衡吐鸣和。” 李善 注:“ 郑玄 周礼注曰:‘鑾、和,皆以金为铃也。’ 应劭 汉书注曰:‘鑾在軾,和在衡。’”
鸣声应和。 明 赵于礼 《溉园记·中秋烧香》:“怎能得玉斧伐为柯,怎能得簫凤共鸣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三生:“方将施刑, 兴 不满志,戛然大号;两墀诸鬼,万声鸣和。”
《國語辭典》:诺诺(諾諾)  拼音:nuò nuò
连声答应的声音。表示顺从。《史记。卷六八。商君传》:「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漢語大詞典》:和附
(1).随声应和。 唐 韩愈 《平淮西碑》:“大官臆决唱声,万口和附,并为一谈。”
(2).响应归附。新唐书·郭震传:“国家所患,惟 吐蕃 与 默啜 耳;今皆和附,是将大利於中国也。” 宋 陆游 《德勋庙碑》:“巨盗乘间,羣兇和附,公则建翦除安辑之成绩。”
《漢語大詞典》:声诺(聲諾)
亦作“ 声喏 ”。
(1).出声应答。 宋 李纲 《靖康传信录》卷一:“﹝余与 吴敏 撰数十语﹞俾閤门官宣读,每读一句,将士声诺。”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乙·黄巢庙》:“山下人每闻庙内声喏,若数百人受令唯诺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偷桃:“﹝吏﹞少顷復下,命取桃子,术人声诺。”《快心编三集》第八回:“ 张芳 跪领钧旨,声喏而去。”
(2).古人谒见官长或会见宾客时叉手行礼,同时扬声致敬之谓。 宋 方勺 泊宅编卷四:“一夕,公独坐便斋,神声诺而不见形。”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二:“王尝春日游后圃,见一老卒卧日中,王蹴之曰:‘何慵眠如是?’卒起声喏,对曰:‘无事可做,只得慵眠。’”《水浒传》第四八回:“庄门上 杜兴 看见有 杨雄 、 石秀 在彼,慌忙开了庄门,放隻小船过来,与 宋江 声诺。” 清 徐士鸾 《宋艳·驳辨》:“舵工遽见 才仲 携一丽人登舟,即前声喏。”
《漢語大詞典》:一呼再喏
听到一声呼唤即连声应答。表示恭顺。《韩诗外传》卷五:“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当前快意,一呼再喏者,人隶也。”
《国语辞典》:一呼再诺(一呼再诺)  拼音:yī hū zài nuò
在上者一呼喊,在下者则连声应诺。形容恭敬顺从。《韩诗外传》卷五:「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当前决意,一呼再诺者,人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