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79,分46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木蛇
蛇年
逶蛇
蛇径
龙蛇阵
飞蛇
蟠蛇
蛇蜿
蛇伏
春蛇
奔蛇
蜲蛇
蛇皮
蛇毒
蛇床
《骈字类编》:木蛇
宋 释德洪 秋晚同超然山行 无复诗篇云锦段,但馀心境木蛇形。
《漢語大詞典》:蛇年
即巳年。 唐 李商隐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蛇年建午月,我自 梁 还 秦 。” 宋 陆游 《人日雪》诗:“非贤那畏蛇年至,多难却愁人日阴。”
《漢語大詞典》:逶蛇
见“ 逶迤 ”。
《國語辭典》:逶迤(逶迆)  拼音:wēi yí
斜行的样子。《增广字学举隅。卷三。韵辨辑略》:「逶迤,斜行貌。」
《國語辭典》:逶迤  拼音:wēi yí
弯曲回旋的样子。《文选。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唐。韩愈〈送李翱〉诗:「广州万里途,山重江逶迤。」
《骈字类编》:蛇径(蛇径)
宋 陈造 再次韵张簿 鍧隐度九轨,眇睨秋蛇径。
《國語辭典》:龙蛇阵(龍蛇陣)  拼音:lóng shé zhèn
比喻挥笔迅捷而流畅生动。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消得我战文场一扫龙蛇阵。探左史九丘八索,叙先王五典三坟。」
分類:兵阵
《國語辭典》:龙蛇(龍蛇)  拼音:lóng shé
1.龙和蛇。比喻非凡的人。《易经。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
2.比喻英雄与凡夫。元。马致远 夜行船。百岁光阴套。乔木查曲:「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元。王伯成《贬夜郎》第四折:「大唐家朝冶里龙蛇不辨,禁帏中共猪狗同眠。」
3.比喻怀才隐退。《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上》:「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
4.形容草书纵逸的笔势。唐。李白〈草书歌行〉:「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宋。陆游〈汉宫春。羽箭雕弓〉词:「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
5.矛戟类的兵器。唐。吕温〈代郑相公谢赐门戟状〉:「武库龙蛇,忽追飞于陋巷。」
《國語辭典》:飞蛇(飛蛇)  拼音:fēi shé
动物名。爬虫纲有鳞目。距头处有两翅,如蝙蝠,飞食小虫,亦能齧人。
分類:中会郭璞
《漢語大詞典》:蟠蛇
亦作“ 蟠蛇 ”。 盘曲的蛇。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下:“ 朱道士 者, 太和 八年,常游 庐山 ,憩於涧石,忽见蟠虵如堆繒锦,俄变为巨龟。访之山叟,云是元武。”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三节:“不见夫花匠乎?以松柏之健劲,而能蟠屈繚纠之,使如盘、如梯……如卧兽,如蟠蛇,何也?自其勾萌茎达之时而戕贼之也。”
分類:盘曲
《漢語大詞典》:蛇蜿
如蛇之蜿蜒。 晋 顾恺之 《凤赋》:“允鸡喙而燕頷,颈蛇蜿而龙文。”
分類:如蛇蜿蜒
《漢語大詞典》:蛇伏
像蛇一样身体贴地爬行。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乃先以炬入,后蛇伏以进。”
《骈字类编》:春蛇
范成大 秦淮诗 至今秦淮曲,宛若春蛇游。
《漢語大詞典》:奔蛇
(1).传说中一种能飞的蛇。《淮南子·览冥训》:“前白螭,后奔蛇。” 高诱 注:“奔蛇,腾蛇也。”
(2).形容曲折。 唐 杜审言 《度石门山》诗:“泥拥奔蛇径,云埋伏兽丛。”
分類:曲折
《漢語大詞典》:蜲蛇
(1).形容歌声回旋曲折。文选·张衡〈西京赋〉:“ 女娥 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蜲蛇。” 薛综 注:“蜲蛇,声餘詰曲也。”
(2).形容舞步邪行、曲行。《文选·傅毅〈舞赋〉》:“蜲蛇姌嫋。” 李善 注:“説文曰:委蛇,邪行去也。姌嫋,长貌。蜲与逶同。”
(3).形容山川绵延曲折。 汉 焦赣 《易林·小畜之讼》:“蜲蛇循流,东求大鱼。预且举网,庖人歌謳。” 晋 陆机 《感时赋》:“山崆巄以含瘁,川蜲蛇而抱涸。”
(4).形容龙蛇等曲折前进。 唐 李绅 《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诗:“千崖傍耸猿啸悲,丹蛇玄虺潜蜲蛇。”
(5).神话传说中的蛇名。传说见之者可以成霸业。文选·张衡〈东京赋〉:“斩蜲蛇,脑方良。” 李善 注:“庄子:蜲蛇之状,其大若轂,其长若辕,紫衣而朱冠也。”
《漢語大詞典》:蛇皮
亦作“虵皮”。
(1).蛇的皮。梁书·诸夷传·倭:“蛇皮坚不可斫,其上有孔,乍开乍闭,时或有光,射之中,蛇则死矣。” 宋 梅尧臣 《次韵和永叔石枕与笛竹簟》:“溪上枕剖龙卵石, 蘄 匠簟製虵皮纹。”
(2).特指蛇蜕下的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夫神灭形消,遗声餘价,亦犹蝉壳虵皮兽迒鸟迹耳,何预於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二·蛇蜕
分類:蛇皮蛇蜕
《漢語大詞典》:蛇毒
蛇的毒汁。 唐 卢仝 《掩关铭》:“蛇毒毒有影,药毒毒有名,人毒毒在心。” 唐 李贺 《罗浮山人与葛篇》诗:“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啣沙立。”
分類:毒汁
《漢語大詞典》:蛇床
亦作“ 蛇床 ”。亦作“虵床”。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约80厘米,圆柱,具纵棱。叶三回三出式羽状全裂,最终裂片线形。夏季开花。果实卵圆形,可入药,称蛇床子,有小毒,主治阳痿、带下、腰酸、阴部湿痒等症。煎汤外洗,可治疥癣湿疹。《淮南子·氾论训》:“夫乱人者,芎藭之与藁本也,蛇牀之与麋芜也,此皆相似者。”山海经·中山经“其草多葌蘪芜芍药芎藭” 晋 郭璞 注:“蘪芜似蛇牀而香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五华九实”自注:“九实者,连前实、槐实、栢实、兔丝实、女贞实、蛇床实、蔓荆实、蓼实。” 南朝 宋 鲍照 《药奁铭》:“或繁虎杖,或乱虵床,故不世不可以服。”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蛇床:“蛇虺喜卧于下食其子,故有蛇牀、蛇粟诸名。其叶似蘼芜,故曰墻蘼。尔雅云:盱,虺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