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空气机(空气机)  拼音:kōng qì jī
使用压缩空气为原动力的引擎。在有爆炸性气体存在的矿坑内或化学工厂内使用。
《国语辞典》:空气鎗(空气鎗)  拼音:kōng qì qiāng
一种利用压缩空气原理所制成的工具。可用以清除物件上的灰尘、杂质。
《國語辭典》:放空气(放空氣)  拼音:fàng kōng qì
故意制造某种气氛或散播某种消息,使人迷惑,误判,而有利于己,称为「放空气」。如:「他到处放空气,散发传单,企图松懈敌人的斗志。」
《国语辞典》:空气污染(空气污染)  拼音:kōng qì wū rǎn
空气中杂有灰尘、浮游尘、有害气体等污染物质,直接影响公众健康的现象。工厂及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废气、外泄的辐射线等均会造成空气污染。
《国语辞典》:空气压缩机(空气压缩机)  拼音:kōng qì yā suō jī
吸取大气中的空气,将其压缩,以产生高压空气的机器。
《國語辭典》:空气浴(空氣浴)  拼音:kōng qì yù
裸居于新鲜空气中的一种治疗法。对患有贫血、神经衰弱等疾病的人有疗效。
《國語辭典》:天气(天氣)  拼音:tiān qì
1.气候。在一定区域和一定时间内,多种气象要素综合显示的大气状况。《文选。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唐。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2.空气。天空中轻清之气。《礼记。月令》:「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
3.运命的徵候。汉。赵晔《句践伐吴外传》:「吾诚已说于国人,国人喜悦;而子昔日云:『有天气即来陈之。』」
4.时候。指某一时刻。《水浒传》第八回:「两个公人带了林冲出店,却是五更天气。」《儿女英雄传》第五回:「莫如趁天气还早,躲了她。」
《國語辭典》:一气(一氣)  拼音:yī qì
1.太一混然之气。《庄子。知北游》:「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晋书。卷八七。列传。凉武昭王李玄盛》:「王者受图,咸资世德,犹混成之先大帝,若一气之生两仪。」
2.一口气、不间断。如:「一气呵成」。《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他取了一管败笔,蘸饱了墨,把纸相了一会,一气就写了一行。」《红楼梦》第五四回:「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边,宝玉一气饮乾。」也作「一气子」、「一气儿」。
3.声气相通。《清史稿。卷四二三。列传。王拯》:「信宜陈金缸尤为巨憝,群贼相为一气,滋蔓难图。」《红楼梦》第二一回:「黛玉道:『我不依,你们是一气的。』」也作「一气儿」。
4.一阵。如:「骂了一气」、「打了一气」。《老残游记》第一九回:「吃了早饭,摇个串铃上街去了,大街小巷乱走一气。」《文明小史》第四九回:「正在藤椅子上睡著,眼面前觉得有样物件在床底下放光出来,白铄铄的,仔细一望,原来是他早晨闹了一气,要店主人赔的那个表。」也作「一气子」。
5.生气。如:「他一气之下将花瓶摔碎!」《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今日穷了,休说是外人,嫡亲儿媳也受他这般冷淡,回头自思,怎得不恼?一气气得头昏眼花,饮食多绝了。」
《國語辭典》:呼吸  拼音:hū xī
1.生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英文为respiration。
2.形容气势盛大。晋。郭璞〈江赋〉:「呼吸万里,吐纳灵潮。」唐。元稹〈和乐天折剑头〉诗:「风云会一合,呼吸期万里。」
3.瞬息、顷刻之间。《晋书。卷六七。列传。郗鉴》:「决胜负于一朝,定成败于呼吸。」
《國語辭典》:呼应(呼應)  拼音:hū yìng
1.一呼一应,互通消息。宋。洪迈《夷坚支志甲。卷一。护国大将军》:「千百为群,更相呼应,共啄蝗。」
2.文章首尾互相照应。如:「词意贯串,前后呼应。」
《國語辭典》:生气(生氣)  拼音:shēng qì
1.万物生长发育的状态。《礼记。月令》:「季春之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老残游记》第一一回:「譬如秋冬的肃杀,难道真是杀吗?只是将生气伏一伏,蓄点力量,做来年的生长。」
2.生者的精气、灵气。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凛凛恒如有生气。」《老残游记二编》第九回:「我看你一身的生气,决不是个鬼,一定要还阳的。」
3.生动活泼而有朝气。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下。齐诸暨令袁嘏》:「我诗有生气,须人捉著,不尔便飞去。」
4.发怒。《红楼梦》第七四回:「三姑娘怕奶奶生气,叫我劝著奶奶些,问奶奶这两天可吃些什么。」《文明小史》第一○回:「傅知府听了这话,愈加生气。」
《漢語大詞典》:海气(海氣)
(1).海面上或江面上的雾气。《汉书·武帝纪》:“朕巡 荆 扬 ,辑 江 淮 物,会大海气,以合 泰山 。” 唐 张子容 《永嘉即事寄赣县袁少府瓘》诗:“海气朝成雨,江天晚作霞。”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词:“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景辰摇动,海气夜漫漫。” 清 周亮工 《钱塘江示王古直》诗:“海气喷江折, 吴 山搅 越 青。”
(2).海上蜃气。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反射,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唐 骆宾王 《蓬莱镇》诗:“野楼疑海气,白鷺似江涛。”参见“ 海市蜃楼 ”。
(3).沙漠上的气流。海,指旱海,沙漠。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一:“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國語辭典》:海市蜃楼(海市蜃樓)  拼音:hǎi shì shèn lóu
一种物理现象。以字义而言,蜃是指大蛤蜊,传说蜃能吐气而形成楼台城市等景观,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三。鳞部。蛟龙》。实际上,海市蜃楼的形成,是由于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反射作用,而使得远处的景物影像被投映在空中或地面上。这种现象多在夏天时的沿海一带或沙漠中出现。后亦用以比喻虚幻的景象或事物。《骈字类编。卷四六。山水门。海。海市》引《隋唐遗事》:「张昌仪恃宠,请托如市。李湛曰:『此海市蜃楼比耳,岂长久耶?』」也作「海楼」、「蜃楼」、「蜃楼海市」。
《漢語大詞典》:风化(風化)
教育感化。语出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郑玄 笺:“风化、风刺皆谓譬喻不斥言也。”汉书·礼乐志:“宜兴辟雍,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攘之容,以风化天下。”明史·广西土司传一·庆远:“各村寨皆置社学,使渐风化。”
《漢語大詞典》:山气(山氣)
(1).山中的云雾之气。 汉 淮南小山 《招隐士》:“山气巃嵸兮石嵯峨,谿谷崭巖兮水曾波。” 唐高宗 《九月九日》诗:“野浄山气歛,林疏风露长。” 金 元好问 《僧寺阻雨》诗:“山气森岑入葛衣,砧声偏与客心期。”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石牌楼后面的夕阳在西方一抹淡紫的山气中隐没下去。”
(2).山中气候;山中空气。 明 袁宗道 《夏日小斋杂兴》诗之三:“最怜山气爽,徙榻傍窗纱。” 郭沫若 《游里加湖》:“傍晚在湖边林际散步,山气肃穆,沁人心脾。”
《國語辭典》:风气(風氣)  拼音:fēng qì
1.风俗、习尚。元。刘因〈隐仙谷〉诗:「山川含太古,风气如未开。」《文明小史》第六回:「他们动不动的聚众挟制官长,开了这个风气,还了得!」
2.风度、气概。《晋书。卷九八。桓温传》:「温自以雄姿风气是宣帝、刘琨之俦。」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阮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亦欲作达。」
3.风。《淮南子。泛论》:「失户牖者,风气之所从往来。」
4.风土气候。《后汉书。卷四一。宋均传》:「今诸国之封,并皆膏腴,风气平调,道路夷近。」唐。韩愈〈与崔群书〉:「风气所宜,可以审备。」
《國語辭典》:风角(風角)  拼音:fēng jiǎo
1.古代占候法,以五音占风而定吉凶。《后汉书。卷三○下。郎顗传》:「父宗,字仲绥,学京氏易,善风角。」《三国演义》第六九回:「及稍长,即深明周易,仰观风角,数学通神,兼善相术。」
2.角笛声。
《漢語大詞典》:寒潮
(1).寒凉的潮水。 唐 宋之问 《夜渡吴松江怀古》诗:“寒潮顿觉满,暗浦稍将分。” 宋 梅尧臣 《江宁李谏议》诗:“寒潮日夕至,不与废兴同。” 清 黄燮清 《黄天荡怀古》诗:“从古庸臣好和议,寒潮呜咽使人悲。”
(2).气象学上本指冷空气团离开其源地的移动现象。亦指一昼夜内气温急剧下降的天气现象。 郭小川 《辉县好地方》诗:“山沟中寒潮时常落脚,暖风却不在此流连。”
(3).比喻险恶的政治形势。 张书绅 《正气歌》:“清明节前一天,一股寒潮突然袭击了 沈阳 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