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道洽
某种学说和教义得到普及。 唐 辩机 《〈大唐西域记〉赞》:“道洽十方,智周万物。” 宋 张抡 《壶中天慢》词:“圣代道洽功成,一尘不动,四境无鸣柝。” 清 方苞 《周官辨伪二》:“至 周公 作注,道洽政行,民知秉礼而度义也。”
《國語辭典》:方家  拼音:fāng jiā
多指精通某种学问、艺术的人。参见「大方之家」条。
《國語辭典》:贩卖(販賣)  拼音:fàn mài
商人买入货物而转售给消费者。《汉书。卷七二。贡禹传》:「市井勿得贩卖,除其租铢之律。」《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得些银子,买马去青州镇州上贩卖。」
《國語辭典》:五明  拼音:wǔ míng
古印度五种学科知识、技能的总称。一声明,指研究语音、语法、修辞的学问;二工巧明,指工艺、数学、天文、音乐、美术等技艺的学识;三医方明,指医药类的学识;四因明,谓逻辑学;五内明,即关于宗教哲学与修持的知识。《大唐西域记》卷二:「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
《漢語大詞典》:五明扇
(1).仪仗中用的一种掌扇。 晋 时只限于帝王使用。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五明扇, 舜 所作也。既受 尧 禪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 秦 汉 公卿大夫皆得用之。 魏 晋 非乘舆不得用。”神宫中亦有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天下神霄,皆赐威仪,设於殿帐座外面南东壁,从东第一架六物,曰锦繖、曰絳节、曰宝盖、曰珠幢、曰五明扇。”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絳綃玉女五百餘人,或执五明之扇,或捧八宝之盂,环侍左右。”
(2).指团扇。或泛指扇。 隋 卢思道 《美女篇》:“ 京洛 多妖艷……时摇五明扇,聊驻七香车。” 唐 乔知之 《长信宫树》诗:“叶映九春华,香摇五明扇。”亦省作“ 五明 ”。 晋 陆机 《羽扇赋》:“昔者 武王 玄览造扇於前,而五明安众,世繫於后,各有託於方圆,盖受则於箑蒲……安众方而气散,五明圆而风烦。”
《國語辭典》:杂学(雜學)  拼音:zá xué
1.兼含各类学说,不专主一家的学问。《尉缭子。治本》:「杂学不为通儒。」
2.科举时代指作文章以外的其他学问。《儒林外史》第三回:「况且本道奉旨到此衡文,难道是来此同你谈杂学的么?」
《漢語大詞典》:杂语(雜語)
(1).主旨各异之语,各种学说。史记·太史公自序:“序略,以拾遗补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张守节 正义:“ 太史公 撰史记,言其协于六经异文,整齐诸子百家杂説之语,谦不敢比经艺也。”
(2).指怪诞鄙俗之语。后汉书·襄楷传:“其言以阴阳五行为界,而多巫覡杂语。”南史·荀伯子传:“ 伯子 少好学,博览经传,而通率好为杂语,遨游閭里,故以此失清途。”
《漢語大詞典》:达学(達學)
通晓各种学问。《后汉书·班固传上》:“ 弘农 功曹史 殷肃 ,达学洽闻,才能絶伦。” 晋 葛洪 抱朴子·黄白:“前 庐江 太守 华令思 ,高才达学,洽闻之士也。” 唐 王勃 《山亭兴序》:“雄谈逸辩,吐满腹之精神;达学奇才,抱填胸之文籍。”
《國語辭典》:杂家(雜家)  拼音:zá jiā
先秦诸子中的一个学术思想派别。为九流之一,其学说杂汇各家。《汉书。卷三○。艺文志》:「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
《漢語大詞典》:湛深
(1).深沉。《汉书·王吉贡禹等传序》“ 蜀 严 湛冥”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孟康 曰:“ 蜀郡 严君平 湛深玄默无欲也。”按, 颜师古 曰:“湛读曰沉。”
(2).多指学问高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雨钱:“时抽经义,则名理湛深,尤觉非意所及。” 郭沫若 《今天创作的道路》:“但要作为一个有力的文学工作者,在其范围内的智识是必须具备的,或者对于某一部分科学有相当湛深教养。”
(3).谓精通某种学问。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 芜湖 令 陈岸亭 湛深禪理,诗故清旷。”
《漢語大詞典》:轩天(軒天)
(1).古代解释天体的一种学说。认为天体北高南低,若车之轩。 唐 李淳风 乙巳占·天象:“论天体象者,凡有八家:一曰浑天,即今所载 张衡 《灵宪》是也……四曰轩天, 姚信 所説。”
(2).高达青天。 明 瞿士达 《重修于公祠记》:“乃知上帝之所顾怀,不在磊磊轩天之奇,而在循循务民之事。”
《漢語大詞典》:论主(論主)
某种学说的倡导者。 胡适 《四论问题与主义》:“输入学说时应该注意‘论主’的生平事实和他所受的学术影响。”
《國語辭典》:专业(專業)  拼音:zhuān yè
主要研究某种学业或从事某种事业。《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今耆儒年踰六十,去离本土,营求粮资,不得专业。」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算术亦是六艺要事,自古儒士论天道,定律历者,皆学通之。然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
《漢語大詞典》:群学(羣學)
(1).各种学派或学说。《宋书·礼志四》:“是以六宗之辩,舛於兼儒;迭毁之论,乱於羣学。”
(2).社会学的旧译名。 严复 《译〈群学肄言〉序》:“羣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羣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顾有据羣学见地以观诗者。”
(3).各级各类学校。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师范》:“故师范学校立而羣学之基悉定。”
《国语辞典》:种名(种名)  拼音:zhǒng míng
物种学名中第二个拉丁化的名字。也称为「小种名」。
《漢語大詞典》:私学(私學)
(1).私人创办的学校。后汉书·舆服志下:“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皆一梁。”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奴隶制时代那种‘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一去不复返了,‘私学’在社会上发展起来。”
(2).特指 战国 时期法家以外的各种学说及其流派。韩非子·心度:“国不事力而恃私学者,其爵贱,爵贱则上卑,上卑者必削。”史记·李斯列传:“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