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伊尹志
 
伊尹负鼎
 
尹屈烹饪
 
汤举伊尹
  
相关人物
伊尹(名挚,又名阿衡)


《史记》卷三《殷本纪》
「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入自北门,遇女鸠、女房,作《女鸠女房》。」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孙子兵书》:「伊尹名挚。」

例句

空怀伊尹心,何补尧舜治。 唐彦谦 宿田家(第十四句缺一字)

进无负鼎说,退惭补衮诗。 崔湜 景龙二年余自门下平章事削阶授江州员外司马寻拜襄州刺史春日赴襄阳途中言志

丛觞祝尧寿,合鼎献汤厨。 张说 奉和圣制爰因巡省途次旧居应制

殷王期负鼎,汶水起垂竿。 李白 送梁四归东平

三叹承汤鼎,千欢接舜壶。 贺知章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

如何负公鼎,被敚笑时人。 陈子昂 感遇诗三十八首

言谢垂钩隐,来参负鼎职。 骆宾王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并序)

挂瓢馀隐舜,负鼎尔干汤。 骆宾王 秋日送尹大赴京(并序)

《國語辭典》:烹饪(烹飪)  拼音:pēng rèn
烹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六。火部。芦火》:「观夫茶味之美恶,饭味之甘餲,皆系于水火烹饪之得失。」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九。滦阳续录一》:「又京师一妇少寡,虽颇有姿色,而针黹烹饪,皆非所能。」
《国语辞典》:烹饪鼎鼐(烹饪鼎鼐)  拼音:pēng rèn dǐng nài
鼎、鼐皆为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亦为传国重器,用以代表国家。「烹饪鼎鼐」比喻治理国家。宋。无名氏《梅妃传》:「设使调和四海,烹饪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
《國語辭典》:水火  拼音:shuǐ huǒ
1.水与火。比喻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物品。《书经。大禹谟》:「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东观汉记。卷一六。郑众传》:「单于大怒,围守闭之,不与水火。」
2.比喻烹调饮食。《周礼。天官。亨人》:「亨人掌共鼎镬,以给水火之齐。」
3.比喻灾难。《孟子。滕文公下》:「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老残游记二编》第六回:「承你从水火中搭救我出来,一天恩德未报,我万不能出家。」
4.比喻彼此不能相容。《左传。昭公十三年》:「众怒如水火焉,不可为谋。」《三国志。卷三七。蜀书。庞统传》南朝宋。裴松之。注:「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
5.大小便的隐语。《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七:「亦且终日相处,这些细微举动,水火不便的所在,那里妆饰得许多来?」
《漢語大詞典》:薪爨
(1).柴火。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稗糲旷於图廪,薪爨废於庖厨。” 清 刘大櫆 《焚书辨》:“风雨之所漂摇,虫蚁之所剥蚀,其邻里之居民因窃取之以为薪爨。”
(2).烹饪。 宋 文天祥 《正气歌》序:“簷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
分類:烹饪柴火
《漢語大詞典》:调饪(調飪)
(1).喻任宰相之职,治理国家。旧唐书·陆贽传论:“ 贄 居珥笔之列,调飪之地,欲以片心除众弊,独手遏羣邪。”参见“ 调鼎 ”。
(2).谓烹饪。 宋 洪迈 《夷坚丁志·济南王生》:“自携一婢来,凡调飪纫缝,非出其手不可。”
《國語辭典》:调鼎(調鼎)  拼音:tiáo dǐng
处理国家大事,就如同在鼎鼐中调味。《旧唐书。卷一七○。裴度传》:「果闻勿药之喜,更俟调鼎之功,而体力未和,音容尚阻。」唐。孟浩然 都下送辛大之鄂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
《國語辭典》:割切  拼音:gē qiē
1.将整体的东西分割开来。如:「割切肉块」。也作「切割」。
2.厨师。《金瓶梅》第五八回:「割切上来,献头一道汤饭。」
《国语辞典》:腤䐶  拼音:ān zān
1.烹饪。
2.污秽、卑劣。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二折:「你问我官在那里?教我说个甚的,可兀的乾受了你这一肚皮腤䐶气。」
《國語辭典》:鼎鼐  拼音:dǐng nài
1.鼎和鼐。古代两种烹饪器具。唐。薛稷 临难不顾徇节宁邦科策第一道:「帝德广运,六臣参其业;天道大明,五帝陈其序。犹黼黻之章五色,鼎鼐之饪五味。」宋。王安石 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诗三首之二:「结子非贪鼎鼐尝,偶先红杏占年芳。」
2.天子在宗庙中祭祀用的重器。唐。符载〈送卢侍御史赴王令公幕序〉:「其公者,树勋烈,铭鼎鼐,休声巍巍,垂之无穷。」《宋史。卷四六八。宦者列传三。杨戬》:「自崇宁后,日有宠,知入内内侍省。立明堂,铸鼎鼐,起大晟府、龙德宫,皆为提举。」
3.比喻宰相的职位。因古代宰相治理天下,揆度百事,就如同在鼎中调味一般。唐。李商隐 为荥阳公上河中崔相公状:「相公禀青云之秀,更历股肱之郡,咸登鼎鼐之司。」明。杨慎《丹铅馀录》卷二:「伊尹负鼎以干汤,谓尹有鼎鼐之才也。」
《國語辭典》:鼎鼐调和(鼎鼐調和)  拼音:dǐng nài tiáo hé
1.在鼎、鼐中调味。明。王恭咏胡椒诗:「自从鼎鼐调和去,姜桂纷纷不共论。」明。陆深 禁中斋夜诗:「大烹本为牛羊荐,鼎鼐调和愧未工。」
2.比喻宰相率领、协调官员,处理国政。宋。周必大 庆邦衡生朝用去年韵:「鼎鼐调和知有日,君臣庆会岂因人。」明。王冕梅花诗三首之一:「他年鼎鼐调和,不改山林节操。」也作「调和鼎鼐」。
《國語辭典》:八珍  拼音:bā zhēn
1.八种珍贵的食品。一般指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八种。见明。张九韶《群书拾唾。卷一○。动植食物》。后泛指珍馐美味。《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卫二刘傅传。卫觊》:「礼,天子之器必有金玉之饰,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唐。杜甫〈丽人行〉:「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2.骂人的话。形容言行不庄重。
《國語辭典》:鼎镬(鼎鑊)  拼音:dǐng huò
1.鼎,三足两耳的金属器具。镬,无足无耳的金属器具。鼎镬皆为烹煮食物的器具。《三国演义》第八六回:「至殿前,又见鼎镬内热油正沸。」
2.古代以鼎镬烹煮罪犯的酷刑。宋。苏轼 留侯传:「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國語辭典》:火候  拼音:huǒ hòu
1.火力的大小与时间的长短。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七。酒食》:「每说无物不堪吃,唯在火候,善均五味。」
2.比喻学力修养的功夫。《儒林外史》第三回:「本道看你的文字,火候到了,即在此科,一定发达。」
《漢語大詞典》:烹煎
烧煮,烹饪。 宋 苏轼 《豆粥》诗:“又不见 金谷 敲冰草木春,帐下烹煎皆美人。” 宋 李觏 《闵雨》诗:“ 咸池 煗水不敢沃, 阳侯 失色愁烹煎。”
分類:烹饪
《國語辭典》:代庖  拼音:dài páo
替人做事。《淮南子。主术》:「人主逾劳,人臣逾逸,是犹代庖宰剥牲,而为大匠斲也。」也作「庖代」。
《國語辭典》:越俎代庖  拼音:yuè zǔ dài páo
俎,古代祭祀时,用来盛祭品的礼器。越俎代庖指掌管祭祀的人放下祭器代替厨师下厨。语本《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后用以比喻踰越自己的职分而代人做事。宋。陈亮〈与吕伯恭正字书〉四则之三:「大著何不警其越俎代庖之罪,而乃疑其心恻井渫不食乎?」
《國語辭典》:五侯鲭(五侯鯖)  拼音:wǔ hóu zhēng
五侯,指汉成帝母舅王谭、王根、王立、王商、王逢时,因同日封侯故号为五侯。鲭,为肉和鱼的杂烩。五侯鲭指汉代娄护合王氏五侯家珍膳而烹成的杂烩。见晋。葛洪《西京杂记。第二》。后指佳肴。唐。韩翃 送刘长上归城南别业诗:「朝还会相就,饭尔五侯鲭。」宋。苏轼〈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五首〉之二:「今君致坐五侯鲭,尽是猩唇与熊白。」
分類:烹饪杂烩
《國語辭典》:伊尹  拼音:yī yǐn
人名。名挚,商初的贤相。相传汤伐桀,灭夏,遂王天下。汤崩,其孙太甲无道,伊尹放诸桐宫,俟其悔过,再迎之复位。卒时,帝沃丁葬以天子之礼。
《國語辭典》:汤鼎(湯鼎)  拼音:tāng dǐng
1.相传商伊尹曾负鼎俎为商汤烹食,因得见商汤以陈述王道,商汤乃委任以国政。见《史记。卷三。殷本纪》。后遂用汤鼎作为对宰相的颂词。唐。贺知章〈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诗:「三叹承汤鼎,千欢接舜壶。」
2.一种煮茶的器皿。宋。陆游 雨中睡起诗:「松鸣汤鼎茶初熟,雪积炉灰火渐低。」宋。范成大〈刺濆淖〉诗:「突如汤鼎沸,翕作茶磨旋。」
《國語辭典》:负鼎(負鼎)  拼音:fù dǐng
传说商时的伊尹原来是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为一庖人。他背负鼎俎,以滋味游说汤,汤因而任以为相。后来伊尹助汤灭了夏桀。见《史记。卷三。殷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