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55,分71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读者
声气
行状
行间
奇文
大笔
行实
时文
笔势
针线
金镜
澜翻
文华
博雅
杂佩
《國語辭典》:读者(讀者)  拼音:dú zhě
阅读书报杂志文章的人。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哀吊》:「及相如之吊二世,全为赋体。桓谭以为其言恻怆,读者叹息;及平章要切,断而能悲也。」
《國語辭典》:声气(聲氣)  拼音:shēng qì
1.声音和气息。《易经。乾卦。文言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句下唐。孔颖达。正义:「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此二者声气相感也。」后用以比喻朋友间志趣相投合。
2.声音、言语。《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滴珠生来在父母身边,如珠似玉,何曾听得这般声气?」《红楼梦》第六四回:「这好一会我们没进去,不知他作什么呢,一些声气也听不见。」
《國語辭典》:行状(行狀)  拼音:xíng zhuàng
叙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章。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体貌本原,取其事实,先贤表谥,并有行状,状之大者也。」唐。李翱 百官行状奏:「由是事失其本,文害于理,而行状不足以取信。」也作「行述」。
《國語辭典》:行状(行狀)  拼音:xìng zhuàng
记述死者生平行为的文字。也称为「行述」。
《漢語大詞典》:行间(行間)
进行离间。新五代史·楚世家·马希声:“ 荆南 高季昌 闻 殷 将 高郁 素教 殷 以计策而 楚 以彊,患之,尝使谍者行间於 殷 , 殷 不听。”
分類:行间离间
《國語辭典》:奇文  拼音:qí wén
奇特奥妙的文章。《汉书。卷六四下。王褒传》:「诏使褒等皆之太子宫虞侍太子,朝夕诵读奇文及所自造作。疾平复,乃归。」
《國語辭典》:大笔(大筆)  拼音:dà bǐ
1.尊称他人的书法或文字。《儒林外史》第四○回:「但得老先生大笔,小弟也可借以不朽了。」
2.写大字的毛笔。如:「这笔太小了,可否借只大笔给我?」
3.大批、大宗。如:「这是大笔钱哪,不是小数目。」
《漢語大詞典》:行实(行實)
亦作“ 行寔 ”。
(1).行为朴厚。 唐 韩愈 《举荐张籍状》:“学有师法,文多古风,沉默静退,介然自守,声华行实,光映儒林。”
(2).谓实际行为;实际。 宋 王安石 《拟寒山拾得》诗之十八:“汝无行实者,以取著名高。行实尚非实,利名岂坚牢。”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四年:“ 范仲淹 等意欲復古劝学,数言兴学校,本行实,詔近臣议。”
(3).指生平事迹。 唐 黄滔 《华严寺开山始祖碑铭》:“十一年,其徒 从绍 疏师行实于闕,昇其院为 华严寺 。” 金 王若虚 《王氏先茔之碑》:“为人后者,生尽爱敬,死极哀戚,立身扬名,以显其亲,宜若足矣。而又思所以致美乎松楸,而增光乎泉壤,表其行寔,大书深刻,为不朽之説。” 明 宋濂 《雷府君墓志铭》:“既葬十餘年, 燧 自状其行 实 ,謁 濂 为之铭。”
(4).犹行状。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章。 清 方苞 《书直隶新安张烈妇荆氏行实后》:“往年,或以烈妇 荆氏 行实视余。”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论讽刺》:“人大抵愿意有名,活的时候做自传,死了想有人分讣文,做行实,甚而至于还‘宣付国史馆立传’。”
《國語辭典》:时文(時文)  拼音:shí wén
1.八股文的别名。参见「八股文」条。
2.现代通行的文体。
《國語辭典》:笔势(筆勢)  拼音:bǐ shì
1.文章的气势。《南史。卷三三。范晔传》:「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唐。杜甫〈醉歌行赠公安颜少府请顾八题壁〉诗:「诗家笔势君不嫌,词翰升堂为君扫。」
2.书法用笔的气势和腕力。《晋书。卷八○。王羲之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國語辭典》:针线(針線)  拼音:zhēn xiàn
针与线。《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就把收的王观察的个旧枕箱,把与他盛花儿针线。」《红楼梦》第五七回:「说著,便起身携了针线,进别房去了。」
《國語辭典》:针线(針線)  拼音:zhēn xian
缝纫、刺绣等工作或作品。《红楼梦》第二四回:「且说宝玉因被袭人找回房去,只见鸳鸯歪在床上看袭人的针线呢!」《文明小史》第三九回:「我有个堂房侄女,今年十八岁,做得一手好针线。」
《國語辭典》:金镜(金鏡)  拼音:jīn jìng
1.铜镜。《晋书。卷一三○。赫连勃勃载记》:「温宫胶葛,凉殿峥嵘,络以随珠,綷以金镜。」南朝梁。江淹〈悼室人〉诗一○首之一:「宝烛夜无华,金镜昼恒微。」
2.比喻明道。引申为断案严正,明察是非。《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盖圣人握金镜,阐风烈,龙骧蠖屈,从道污隆。」
3.月亮。唐。李贺 七夕诗:「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唐。杜牧 寄沈褒秀才诗:「仙桂茂时金镜晓,洛波飞处玉容高。」
《國語辭典》:澜翻(瀾翻)  拼音:lán fān
波涛翻腾。比喻文章或说话的气势雄壮,变化激烈诡奇。唐。韩愈 记梦诗:「夜梦神官与我言,罗缕道妙角与根,挈携陬维口澜翻。」宋。苏轼 题李景元画诗:「闻说神仙郭恕仙,醉中狂笔势澜翻。」
《漢語大詞典》:文华(文華)
(1).文章的华采。后汉书·班彪传论:“ 班彪 以通儒之才,倾侧危乱之閒……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唐 刘得仁 《上翰林丁学士》诗:“官自文华重,恩因顾问生。”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 宋 、 齐 、 梁 、 陈 惟以文华相尚,门第相夸,亦不足观。”
(2).才华,文才。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二:“ 周 补闕 乔知之 有婢 碧玉 ,姝艷能歌舞,有文华。” 宋 苏轼 《谢曹子方惠新茶》:“ 陈植 文华斗石高, 景公 诗句復称豪。” 王闿运 《祭常都尉文》:“虽怀武志,实藴文华。”
(3).指有才华的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声:“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朝廷以为文华。”
(4).文化昌盛。 唐 韦应物 《寄皎然上人》诗:“ 茂苑 文华地,流水古僧居。”
(5).指文华殿。 明 唐顺之 《请皇太子受朝疏》:“ 文华 受朝之仪缺而未讲,臣民稽首之敬抑而未伸。”
《國語辭典》:博雅  拼音:bó yǎ
1.学识渊博,品行雅正。汉。孔安国〈书经序〉:「若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亦所不隐也。」《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序》:「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
2.书名。魏张揖所撰之广雅,因避隋炀帝杨广之讳,故改称为「博雅」。
《漢語大詞典》:杂佩(雜珮)
亦作“ 杂珮 ”。
(1).总称连缀在一起的各种佩玉。《诗·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毛 传:“杂佩者,珩、璜、琚、瑀、衝牙之类。”一说指佩玉的中缀,即琚瑀。 王夫之 《〈诗经〉稗疏·郑风》:“下垂者为垂佩,中缀者为杂佩。杂之为言閒于其中也。则杂佩者专指琚瑀而言。” 晋 陆机 《赠冯文罴》诗:“愧无杂珮赠,良讯代兼金。” 唐 严维 《奉试水精环》诗:“未肯齐珉价,寧同杂佩声。” 清 厉鹗 东城杂记·玉玲珑阁:“玉玲瓏, 宋 宣和 花纲石也……叩之声如杂佩。”
(2).指文章的变化句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迭用奇偶,节以杂佩,乃其贵耳。” 詹鍈 义证引 张严 《论诠》:“惟奇句力弱,偶句气王,偏於偶者板滞,偏於奇者缓散。奇偶互用,可以成雄奇变化之文。故曰‘迭用奇偶,节以杂佩,乃其贵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