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公事  拼音:gōng shì
1.公家的事务。《孟子。滕文公上》:「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也作「官事」。
2.公文。如:「这件公事请尽快拟办。」
3.犯人。《水浒传》第三四回:「我是上司取公事的都监,有甚么买路钱与你?」也称为「公事人」。
4.诉讼案件。《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也有几个大胆的,站在傍边看县尹相公怎生断这公事。」
《國語辭典》:文学(文學)  拼音:wén xué
1.广义泛指一切思想的表现,而以文字记述的著作;狭义则专指以艺术的手法,表现思想、情感或想像的作品。
2.职官名。汉时州郡及王国都设置。《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公孙弘传》:「能通一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
《國語辭典》:四科  拼音:sì kē
1.孔门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宋。邢炳。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唯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
2.文体的四种形式。指奏议、书论、铭诔、诗赋。《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國語辭典》:秘书(祕書)  拼音:mì shū
1.古代图书集中帝室,如西汉藏于天禄阁,东汉藏于东观,故宫中所藏的图书秘记,称为「秘书」。《文选。班固。答宾戏》:「永平中为郎,典校秘书。」
2.管理文书并协助主管管理事务的人员。《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于时有个秘书卫随,最能广识天下奇人。」
《漢語大詞典》:一纸(一紙)
一张纸。多用于书信或文件等。三国志·蜀志·吕凯传:“都护 李严 与 闓 书六纸,解喻利害, 闓 但答一纸。”《宣和遗事》前集:“天子倚着懒架儿暂歇坐间,忽见粧盒中一纸文书,用手取来看时,却是小词一首。”儿女英雄传第一回:“那时一纸呈儿,掛冠林下,倒是一桩乐事。” 巴金 《探索集·怀念烈文》:“这以后又过了两个月,在 上海 出版的十三种期刊,被国民党政府一纸禁令同时查封了。”
《國語辭典》:一本  拼音:yī běn
1.同源。《孟子。滕文公上》:「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
2.校勘用语。指另一个版本。如:「一本作某某。」
3.表示数量的多寡:(1)文书一册。《儒林外史》第一回:「危老爷已自问了罪,发在和州去。我带了一本邸抄来与你看。」(2)草木一株。如:「腊梅一本」。(3)戏曲一折或数折合成的一个段落。《儒林外史》第二回:「点了一本戏,是梁灏八十岁中状元的故事。」
4.完全根据。《新五代史。卷六○。职方考》:「盖得其要,则虽万国而治,失其所守,则虽一天下不能以容,岂非一本于道德哉!」
《國語辭典》:宪章(憲章)  拼音:xiàn zhāng
1.法度典章。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诏策》:「诏赐邓禹,称司徒为尧,敕责侯霸,称黄钺一下:若斯之类,实乖宪章。」《新唐书。卷九八。马周传。赞曰》:「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若素宦于朝,明习宪章者,非王佐才,畴以及兹?」
2.遵守法制。《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國語辭典》:公文  拼音:gōng wén
处理或联系公务的文书。《儒林外史》第四○回:「萧云仙看了邸抄,接了上司行来的公文,只得打点收拾行李,回成都府。」
《漢語大詞典》:一通
(1).表数量。用于文章、文件、书信、电报。 汉 班昭 《女诫》:“閒作《女诫》七章,愿诸女各写一通,庶有补益,裨助汝身。” 唐 元稹 《为萧相国谢太夫人国号告身状》:“恩赐臣母国号告身一通。”儒林外史第九回:“连忙将案寻出,用纸誊写一通递与他。” 郭沫若 《反正前后》七:“弄到第二天我们的 尹大都督 便下了一通罪己诏,深深的把 杨总监 褒奖了一场。”
(2).表数量。用于器物。《南齐书·张融传》:“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今若立一通石碑在亭中,别请当今名笔写此三字在内,可垂永久。”
(3).表数量。表动量。犹一遍,一次,一阵。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天子闻之大喜,再命 李白 对番官面宣一通,然后用宝入函。”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只在新近因为白得了一个月的薪水这才发狠买来的太平御览上查了一通,到底查不着。” 瞿秋白 《慈善家的妈妈》:“他愤恨极了,就跑上慈善家的大门,破口大骂了一通。” 毛泽东 《整顿党的作风》:“有些同志却在那里‘无的放矢’,乱放一通,这样的人就容易把革命弄坏。”
(4).表数量。击鼓的一个段落。 明 杨慎 丹铅总录·琐语:“鼓三百三十槌为一通,鼓止角动,吹十二声为一叠,故 唐 诗有叠鼓鸣笳之句。出《卫公兵法》。”
(5).全部,通通。 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十六:“我看不如咱们站起队来教武委会主任挑,把不能用的挑出去,余下咱们一通去!”
《国语辞典》:具状(具状)  拼音:jù zhuàng
准备告状文件。《五代史平话。汉史。卷上》:「您怕人说服内成亲时,何不具状告官后,召媒改嫁,几多稳当。」
《國語辭典》:信使  拼音:xìn shǐ
奉命传递讯息、信函的使者。《南史。卷六四。徐文盛传》:「文盛深德景,遂密通信使,都无战心,众咸愤怨。」《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故遣信使,晓谕百姓以发卒之事。」
《漢語大詞典》:录黄
宋 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宋史·职官志一:“﹝中书省﹞承制画旨以授门下省。令宣之,侍郎奉之,舍人行之,留其所得旨为底;大事奏禀得旨者为‘画黄’,小事拟进得旨者为‘録黄’。”《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中书省、枢密院面奉宣旨,别以黄纸书,中书令、侍郎、舍人宣奉行讫,録送门下省为画黄。受批降若覆请得旨及入状得画事,别以黄纸亦书宣奉行讫,録送门下省为録黄。” 宋 苏辙 《论软堰申三省状》:“窃见中书省録黄北流软堰事……候下手日,先将检计到功料奏取指挥。”
《國語辭典》:指示  拼音:zhǐ shì
1.指给别人看。《初刻拍案惊奇》卷四:「果有小路快便,相烦指示同行,到了镇上买酒相谢。」
2.对部属或晚辈说明处理事情的原则和方法。《三国演义》第一○二回:「杜睿等二人在谷中监督匠作,依法制造,孔明每日往来指示。」《红楼梦》第一四回:「因此也不把众人放在眼里,挥霍指示,任其所为,目若无人。」
3.指教、赐教。如:「多承指示,万分感激。」
《國語辭典》:载书(載書)  拼音:zài shū
盟约。《左传。襄公九年》:「晋士庄子为载书,曰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晋命是听。」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漢語大詞典》:巾箱
(1).古时放置头巾的小箱子,后亦用以存放书卷、文件等物品。太平御览卷七一一引《汉武内传》:“ 武帝 见 西王母 巾箱中有一卷书。” 晋 葛洪 《〈西京杂记〉序》:“后 洪 家遭火,书籍都尽,此两卷在 洪 巾箱中,常以自随,故得犹在。”南史·范云传:“﹝ 江祏 ﹞求 云 女婚姻,酒酣,巾箱中取剪刀与 云 曰:‘且以为娉。’”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厅之陈设颇极精异,巾箱、妆奩、冠盖、首饰之盛,非人间之物。” 清 赵翼 《李郎曲》:“捆载巾箱过岭来,昔是玉人今玉客。”自注:“时贩玉玩至 粤 。”
(2).见“ 巾箱本 ”。
(3).指学问著述。 宋 陆游 《冬夜读书》诗:“小儿可付巾箱业,未用逢人嘆不遇。” 清 赵翼 《王楼村先生十三本梅花书屋图为其曾孙少林赋》诗:“君家故事吾能説,文采风流自古昔。巾箱家学七叶中,人人有集光史册。”
《國語辭典》:巾箱本  拼音:jīn xiāng běn
小版本的古书。因南齐衡阳王萧钧手写五经,其外形体积不大,可放置巾箱中,便于携带,故称为「巾箱本」。见《南史。卷四一。齐宗室传。衡阳元王道度传》。
《國語辭典》:文山  拼音:wén shān
大陆地区喻文件极多,堆积如山。
分類:言文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