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陈告(陳告)
(1).陈述;陈诉。 宋 王令 《答束徽之索诗》:“幸此不我陋,教诲日陈告。” 明 叶宪祖 《金翠寒衣记》第四折:“他今虽归附天朝,仍旧不公不法。小人一一开明,特来陈告。” 徐特立 《致张敬尧的公开信》:“谨以一处之痛苦,详实陈告,其馀他处可以类推。”
(2).告状。《水浒传》第四五回:“众邻舍一把拖住老子,要去官司陈告。正是:祸从天降,灾向地生。”《水浒传》第五一回:“被 白玉乔 要赴上司陈告 朱仝 故意脱放 雷横 ,知县只得把 朱仝 所犯情由申将 济州 去。”
《國語辭典》:奏本  拼音:zòu běn
臣下奏呈君上的章疏。
《漢語大詞典》:狱诉(獄訴)
犹告状。《旧唐书·张镒传》:“ 建中 元年五月二十八日,詔曰:‘準鬭竞律,诸奴婢告主,非谋叛已上者,同自首法,并準律处分。’自此奴婢復顺,狱诉稍息。”
分類:告状
《漢語大詞典》:告讼(告訟)
(1).告诉,告知。《醒世姻缘传》第三三回:“ 程乐宇 适然撞见 薛教授 ,正立在门前,告讼这事,又是可恼,又是可笑。”《醒世姻缘传》第四六回:“你从后门出去,到 姜爷 家把前后的事对着 姜爷 告讼告讼。”
(2).告状。 明 凌濛初 《宋公明闹元宵》第九折:“ 宋公明 翠乡一梦, 杨太尉 伤司告讼。”
《国语辞典》:具状(具状)  拼音:jù zhuàng
准备告状文件。《五代史平话。汉史。卷上》:「您怕人说服内成亲时,何不具状告官后,召媒改嫁,几多稳当。」
《國語辭典》:上告  拼音:shàng gào
1.明告上帝。《楚辞。屈原。天问》:「受赐兹醢,西伯上告。」
2.向上级报告。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四。土司》:「黎利以本年正月陈皓病死上告矣,上以师老兵疲,遂废交阯布政司,以黎利权署国事。」
3.向上级机关或司法部门告状。
《国语辞典》:告官  拼音:gào guān
向官府告状。《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既遭盗劫,理合告官。」
分类:官府告状
《漢語大詞典》:连状(連狀)
(1).接连上状。晋书·外戚传·王蕴:“﹝ 王藴 ﹞性平和,不抑寒素,每一官缺,求者十辈, 藴 无所是非。时 简文帝 为 会稽王 ,辅政, 藴 輒连状白之,曰:‘某人有地,某人有才。’务存进达,各随其方,故不得者无怨焉。”
(2).连名告状。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行此策后,两市军人,富商大贾,或行财贿,邀截喧诉,请令所由切加收捉。如获头首,所在决杀;连状聚众人等,各决脊杖二十。”
(3).指连名上状。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禁选人带京债许借料钱:“今年三銓于远官,许连状相保,户部各保量加给料钱,衣食稍足,可责清廉。”
《漢語大詞典》:正状(正狀)
指原告状子的正本。 清 代官府规定,诉讼原告必须按格式填写正状、副状各一份,副状较正状为简,不涉及讼词内容。正状留官府备案,副状用以拘审被告。参阅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词讼》
《國語辭典》:插状(插狀)  拼音:chā zhuàng
将状词投入告状箱。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三折:「你去到黄昏插状来,咱两个白日里难说话。」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一折:「也不索官中插状衙中告,只消得二指阔纸提条。」
《国语辞典》:抛箱(抛箱)  拼音:pāo xiāng
将状子投入官府所设的告状箱中。《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朝殿回衙,即时升厅,引放民户词状。词状人抛箱,大尹看到第十来纸状。」也作「撺厢」、「撺箱」。
《国语辞典》:补词(补词)  拼音:bǔ cí
1.古代官衙里告状人未具诉状,案子既已接受,应补状词,以为审问依据。《儒林外史》第二四回:「正值向知县出门,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词来,当下补了词,出差拘齐了人,挂牌,第三日午堂听审。」
2.在叙事句中,除主要的文法成分外,其馀与述词有关的人、物、时、地等,用来达成补充作用的词,皆称为「补词」,有受事、关切、交与、凭藉、处所、时间、原因、目的多种补词。也称为「补语」。
3.补足主述语意思的词。如「好得很」。「很」即为「好」的补词。也称为「补语」。
《国语辞典》:状本儿(状本儿)  拼音:zhuàng běn ér
告状时上呈的文书。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他讲不得毛诗,念不得孟子。无非是温习下坑人状本儿,动不动掐人的颡子。」也作「状子」。
《国语辞典》:告御状(告御状)  拼音:gào yù zhuàng
向皇帝告状。比喻向有权势的人告状,请求解决彼此的争执。如:「别得罪小人,小心他到经理面前告御状。」
《國語辭典》:告理  拼音:gào lǐ
告状、报告。《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孩儿明日去开封府包府尹处,告理被晚伯母、亲伯父打伤事。」
分類:告状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