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定位  拼音:dìng wèi
1.确定事物名位。《韩非子。扬权》:「审名以定位,明分以辩类。」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原道》:「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2.特定的规矩或范围。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明诗》:「《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鲜能通圆。」清。曾国藩〈江宁府学记〉:「先王之制礼也,人人纳于轨范之中,自其弱齿,已立制防,洒扫沃盥有常仪,羹食肴胾有定位,緌缨绅佩有恒度。」
3.用仪器测量以确定位置。如:「前轮定位」。
4.经测量后所确定的位置。引申为对人物所下的论断或评价。如:「历史上的定位」。
《漢語大詞典》:两楹(兩楹)
(1).房屋正厅当中的两根柱子。两楹之间是房屋正中所在,为举行重大仪式和重要活动的地方。礼记·投壶:“已拜受矢,进即两楹间。退反位,揖賔就筵。” 汉 刘向 《九叹·愍命》:“戚 宋万 於两楹兮,废 周 邵 於遐夷。” 唐 顾况 《酬本部韦左司》诗:“ 况 与二三子,列坐分两楹。”
(2).礼记·檀弓上:“ 殷 人殯於两楹之间。”后亦以“两楹”借指停放棺柩、举行祭奠之所。《公羊传·定公元年》:“正棺於两楹之间,然后即位。” 晋 陆机 《挽歌》之一:“舍爵两楹位,启殯进灵轜。” 宋 黄庭坚 《司马文正公挽词》之一:“日者倾三接,天乎奠两楹。”
(3).礼记·檀弓上:“予畴昔之夜,梦坐奠於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因以“两楹”。表示人之将终。北史·薛辩传:“ 裕 曰:‘近梦,恐有两楹之忧。’”
(4).指预兆人即将亡故的梦。 宋 范仲淹 《祭吕相公文》:“两楹告兆,万乘兴哀。”
《國語辭典》:过来(過來)  拼音:guò lai
1.由他处到此处。《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正没摆布处,只见一个老儿,摇著一只船过来。」《红楼梦》第四二回:「过来,我替你把头发拢一拢。」
2.连接在动词后,表示回到原来的状态。如:「经过急救,车祸伤患终于醒过来了。」
3.连接在动词后,表示能力、时间、数量等充分。如:「如果家事忙不过来,可以请个外佣帮忙。」
《國語辭典》:县城(縣城)  拼音:xiàn chéng
一县行政机关的所在城市。如:「县城不仅是地方行政中心,更是县境内人文荟萃的地方。」《文明小史》第七回:「是无论府城县城,有一个城门,便设立一个捐局。」
《漢語大詞典》:理所
(1).衙署;办公处所。 唐 樊宗师 绛守居园池记:“ 絳 即东雍,为守理所。”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四:“甲寅,移 泰州 理所於 满城县 。”
(2).泛指治事之所。太平广记卷六一引《集仙录·王妙想》:“九曰 行化峰 ,下有宫闕,各为理所。”
(3).治刑狱之所。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 王孝先 等﹞为大理卿……数年以来,锻鍊刑狱,至二万二千餘事,而诉理所纔八百餘事。”
(4).犹言理之所在。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听聪视明,一似 尧 禹 ;生知法式,动得理所。”
《漢語大詞典》:萧关(蕭關)
(1).古关名。故址在今 宁夏 固原 东南,为自 关中 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汉书·武帝纪:“﹝ 元封 四年冬十月﹞通 回中 道,遂北出 萧关 。”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匈奴传》:‘入 朝郍 萧关 ’, 萧关 在 安定 朝郍县 也。” 唐 卢照邻 《上之回》诗:“ 回中 道路险, 萧关 烽候多。”
(2).指 北宋 崇宁 四年为防御 西夏 而筑的 萧关 ,故址在今 固原 北二百馀里。
(3).古县名。 唐 神龙 元年(公元705年)置。治所在今 固原 北一百八十里。 至德 后地入 吐蕃 , 大中 间收复,置 武州 治此,旋废。
(4).古县名。 唐 中和 四年(公元884年)侨置于 潘原县 (今 甘肃省 平凉市 东),仍为 武州 治所。 五代 周 显德 中废。
《漢語大詞典》:乡郡(鄉郡)
指家乡所在之郡。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五:“先公晚在乡郡,但寝与食外,朝夕惟处道室中静默。” 明 高明 《琵琶记·丹陛陈情》:“若还念臣有微劳,乡郡望安置,庶使臣忠心孝意得全美。” 清 恽敬 《答赵青州书》:“往岁在乡郡, 敬 将返 江 右,而先生有 关中 之行。”
《國語辭典》:北庭  拼音:běi tíng
1.汉时称北匈奴居住的地方。后泛称北方夷狄之地。《后汉书。卷四○。班彪列传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
2.唐时称西域为「北庭」,设北庭都护府。见《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历代州域形势五。唐上》。
《漢語大詞典》:郡治
(1).郡守府署所在的首县。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南中志:“ 滇池县 ,郡治,故 滇国 也。”
(2).郡守的治所。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上元 吴县 放灯,﹝知县 王子溶 ﹞召太守为客,郡治乃寂无一人。”
《國語辭典》:本国(本國)  拼音:běn guó
称自己所属的国家。如:「本国人民勤俭淳朴,富有浓厚的人情味。」《文明小史》第三八回:「横竖你们中国的地方是大家公共的,现在山东地方就是我们本国势力圈所到的去处。」
《漢語大詞典》:朱方
(1). 春秋 时 吴 地名。治所在今 江苏省 丹徒县 东南。左传·昭公四年:“秋七月, 楚子 以诸侯伐 吴 ……使 屈申 围 朱方 。” 杜预 注:“ 朱方 , 吴 邑。”史记·吴太伯世家:“ 王餘祭 三年, 齐 相 庆封 有罪,自 齐 来犇 吴 。 吴 予 庆封 朱方 之县,以为奉邑。” 裴駰 集解引吴地记:“ 朱方 , 秦 改曰 丹徒 。” 南朝 宋 谢灵运 《庐陵王墓下作》诗:“晓月发 云阳 ,落日次 朱方 。” 唐 萧颖士 《江有归舟三章并序》:“ 南条 北固 , 朱方 旧里。” 清 张一鸣 《登金山》诗:“ 白下 朱方 频战伐, 吴 头 楚 尾总云烟。”
(2).指南方。 唐 皎然 《因游支硎寺寄邢端公》诗:“谴深辞紫禁,恩在副朱方。” 明 刘基 《梅颂》诗:“朱方之秀梅实硕兮,含章而贞受命独兮。”
《漢語大詞典》:富平
(1).富平侯的略称。汉书·张汤传赞:“ 汉 兴以来,侯者百数,保国持宠,未若 富平 者也。”后汉书·张曹郑传赞:“ 富平 之绪,承家载世。”参见“ 富平侯 ”。
(2). 西汉 末一支农民起义军的称号。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又别号诸贼 铜马 、 大肜 …… 富平 、 获索 等,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所在寇掠。” 李贤 注:“诸贼或以山川土地为名,或以军容彊盛为号…… 富平 贼帅 徐少 , 获索 贼帅 古师郎 等。”
(3).古县名。 西汉 置。治所在今 宁夏 吴忠 西南。 东汉 废。
(4).古县名。 东汉 置。治所在今 甘肃 庆阳 西南。为 北地 郡治所。 东汉 末废。
《漢語大詞典》:富平侯
汉 张安世 封富平侯,传子 延寿 , 延寿 传 勃 , 勃 传 临 , 临 传 放 ,五世袭爵。见《汉书·张安世传》。后因誉称朝廷重臣。 唐 高适 《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诗:“苍生 谢安石 ,天子富平侯。” 唐 李商隐 《富平少侯》:“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
《漢語大詞典》:入井
(1).侵入井宿所在的区域。金史·天文志:“ 贞元 二年八月戊戌荧惑入井,凡十一日而出。”
(2).指触犯刑法。井,刑法。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先监遗事纪略:“镇抚司刑部,所监詿误诸臣内外重犯。先监每以上帝好生,无知入井为念,多方曲存,培养圣德。”
《漢語大詞典》:下县(下縣)
(1).指一郡之中非郡守行政机构所在的属县。汉书·项籍传:“﹝ 项梁 ﹞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颜师古 注:“四面诸县也。非郡所都,故谓之下也。”汉书·文翁传:“又修起学官於 成都 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
(2).古代根据县的人口、物产、地理形势的条件,将县划分等级,下县是条件较差的县。通典·职官十五:“ 北齐 制县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有上中下之差,自上上县至下下县凡九等。”通典·职官十五:“大 唐 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之差。”原注:“京都所治为赤县,京之旁邑为畿县,其餘则以户口多少、资地美恶为差。”旧唐书·职官志二:“凡三都之县,在内曰京县,城外曰畿,又望县有八十五焉。其餘则六千户已上为上县,二千户已上为中县,一千户已上为中下县,不满一千户皆为下县。”
《國語辭典》:虿尾(蠆尾)  拼音:chài wěi
蠍尾。因其有毒,故比喻为害人者。《左传。昭公四年》:「其父死于路,已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三国演义》第九一回:「纵虿尾以兴妖,恣狠心而逞乱。」
《漢語大詞典》:虿发(蠆髮)
语本诗·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卷髮如蠆。” 郑玄 笺:“蠆,螫虫也,尾末揵然,似妇人髮末曲上卷然。” 孔颖达 疏:“彼都人君子之家,女乃曲卷其髮末如蠆之尾,言其容仪有法也。”后用以称女子头发末梢上卷的发型。亦泛指蜷曲的头发。
《漢語大詞典》:虿尾银钩(蠆尾銀鈎)
比喻书法遒劲。
分類:书法遒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