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浮云(浮雲)
(1).飘动的云。《楚辞·九辩》:“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周书·萧大圜传:“嗟乎!人生若浮云朝露。”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九:“她早一会的顾虑,像是一片浮云,给一阵风吹得了无踪影。”
(2).骏马名。西京杂记卷二:“ 文帝 自 代 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之骏马也,一名浮云。” 唐 高适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末白]鞍马备办了未曾?[丑白]告郎中:马多在。先有一万好马……[末白]有甚么好名儿?[丑白]……絶尘、浮云。”
(3). 汉 代继 黄巾 起义之后的一支农民起义部队。后汉书·朱儁传:“ 浮云 、 白雀 …… 苦唒 之徒,并起山谷閒,不可胜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采薇翁:“自古名将,止闻以智,不闻以术, 浮云 、 白雀 之徒,终致灭亡。”
《漢語大詞典》:白社
(1).地名。在 河南省 洛阳市 东。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 洛阳 有道士 董威輦 常止 白社 中,了不食, 陈子敍 共守事之,从学道。”亦见《晋书·隐逸传》。 唐 吴筠 《高士咏·董威辇》:“ 董京 依 白社 ,散髮咏玄风。”
(2).地名。在 湖北省 荆门市 南。《清一统志·湖北·荆门州》:“ 白社 ,在 荆门州 南一百二十里。《名胜志》:古隐士之居,以白茅为屋,因名。 唐 都官 郑谷 常居此。”
(3).借指隐士或隐士所居之处。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林钟六月》:“但某白社狂人,青緗末学。” 唐 白居易 《长安送柳大东归》诗:“白社羈游伴, 青门 远别离。” 宋 范仲淹 《唐异诗序》:“华车有寒苦之述,白社为骄奢之语。”
(4).特指某些社团。 清 吴伟业 《茂苑相公谢政遄归招邀燕赏》诗之二:“虫鹤变餘存白社,刼灰飞尽表青山。”此指复社。 沈砺 《感怀》诗之八:“忘机白社閒挥麈,息影 青门 学种瓜。” 汪文溥 《题亚子〈分湖旧隐图〉》诗:“仍世筑坛盟白社,一朝避地驱黄犊。”以上指南社。 郁达夫 《胡迈来诗会有所感步韵以答》:“欢联白社居千日,泪洒 新亭 酒一杯。”此指白燕社。
(5).白莲社的省称。 唐 贾岛 《巴兴作》诗:“寒暑气均思白社,星辰正别忆皇都。” 明 何景明 《游贤隐寺》诗:“自能来白社,不用 远公 ( 慧远 )求。” 清 吴伟业 《灵岩观设戒》诗:“不信 黄池 会,今看白社开。”参见“ 白莲社 ”。
(6).特指 隋 末农民起义的一个团体。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四节:“ 李密 大破自 洛阳 出击的 隋 军,声威大振…… 谯郡 黑社、白社、 济北 张青特 、 上 洛 周比洮 、 胡驴贼 等都来归附。”
《漢語大詞典》:白莲社(白蓮社)
(1). 东晋 释 慧远 于 庐山 东林寺 ,同 慧永 、 慧持 和 刘遗民 、 雷次宗 等结社精修念佛三昧,誓愿往生西方净土,又掘池植白莲,称白莲社。见 晋 无名氏《莲社高贤传》。 宋 陈舜俞 庐山记·山北:“ 远公 ( 慧远 )与 慧永 ……十八人者,同修浄土之法,因号白莲社十八贤。” 元 汪元亨 《雁儿落过得胜令·归隐》曲之九:“名姓老空山,魂梦杳 长安 ,且入白莲社,休题玉笋班。” 清 孙枝蔚 《忆昔篇寄示燕谷仪三子》:“只今老復病,想入白莲社。”
(2). 唐 白居易 仿 慧远 故事,在 香山 修净土的场所。 白居易 因以自号 香山居士 。 宋 戴埴 鼠璞·白莲社:“宫观用莲社,乃 白居易 致仕,与僧 如满 在 香山 修浄土,号‘白莲社’。”
《漢語大詞典》:从事(從事)
(1).行事;办事。《诗·小雅·十月之交》:“黽勉从事,不敢告劳。” 汉 班彪 《北征赋》:“达人从事,有仪则兮。”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伏见 熙寧 中,天下以新法从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五章第二节:“ 章宗 以仆散揆领行省于 南京 ( 开封 ),便宜从事。”
(2).参与做(某种事情);致力于(某种事情)。论语·泰伯:“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国语·齐语:“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鎛,以旦暮从事於田野。”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梦幻·注苏诗》:“告养回籍,从事 苏 诗,罗百氏之説,以证 王 、 施 、 查 三家之讹。” 老舍 《我怎样写〈骆驼祥子〉》:“在学校开课的时候,我便专心教书,等到学校放寒暑假,我才从事写作。”
(3).指任职。 唐 韩愈 《张中丞传后序》:“ 愈 尝从事於 汴 徐 二府,屡道於两州间。”
(4).处置;处理。左传·哀公十一年:“﹝ 子胥 ﹞諫曰:‘ 越 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於我。夫其柔服,求济其欲也,不如早从事焉。’”汉书·王莽传中:“敢有趋讙犯法,輒以军法从事。”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又诸居职,其犯公法者,以法律从事。”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招情相同,即以军法从事,立时梟首。”
(5).追随,奉事。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佐》:“嚮慕先生高躅,愿从事左右耳。”《英烈传》第十九回:“﹝ 章溢 ﹞后来长成,便从事 叶公 。”
(6).犹周旋。 唐 韩愈 《鳄鱼文》:“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鱷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金史·外国传下·高丽:“或来侵略,则整尔行列,与之从事。” 明 徐渭 《白母传》:“假令母与 翊 之妻不为妇人,在今日得提数万之众,以与 闽 、 越 、 东夷 之寇相从事。”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遂募丁壮子弟数千,以与匪 苗 从事,来痛击,去修边。”
(7).官名。 汉 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汉书·丙吉传:“坐法失官,归为州从事。” 清 侯方域 《陈将军二鹤记》:“其从事 刘子 曰:‘……若移其所以养鹤者养士,庶吾军其振乎。’”
(8).赤眉农民起义军将领称号。后汉书·刘盆子传:“乃分万人为一营,凡三十营,营置三老、从事各一人。”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元年:“﹝ 樊崇 等﹞於 郑 北设坛场,祠 城阳景王 ,诸三老、从事皆大会。” 胡三省 注:“赤眉诸帅最尊者号三老,次从事。”
《漢語大詞典》:三老
(1).古代掌教化之官。乡、县、郡均曾先后设置。礼记·礼运:“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史记·陈涉世家:“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鋭,伐无道,诛暴 秦 ,復立 楚 国之社稷,功宜为王。’”汉书·高帝纪上:“举民年五十以上,有脩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后汉书·循吏传·王景:“父 閎 为郡三老。”
(2).指国三老,多以致仕三公任之。逸周书·大匡:“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之人,朝於大庭。” 朱右曾 校释:“三老,国老也。谓致仕者。”周书·儒林传序:“下詔尊太傅 燕公 为三老。”参见“ 三老五更 ”。
(3). 东汉 赤眉农民起义军最高首领的称号。后汉书·刘盆子传:“ 琅玡 人 樊崇 起兵於 莒 ,众百餘人转入 太山 ,自号三老。”资治通鉴·汉光武建武元年:“诸三老、从事皆大会。” 胡三省 注:“赤眉诸帅最尊者号三老,次从事。”
(4).指上寿、中寿、下寿。左传·昭公三年:“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 杜预 注:“三老、谓上寿、中寿、下寿。皆八十已上。”
(5).道教指上元老君、中玄老君、下黄老君。黄庭内景经·脾部:“注念三老子轻翔。” 梁丘子 注:“三老谓元老、玄老、黄老之君也。”
(6).柁工。 唐 杜甫 《拨闷》诗:“长年三老遥怜汝,捩舵开头捷有神。” 仇兆鳌 注:“ 蔡 注:‘峡中以篙师为长年,舵工为三老。’ 邵 注:‘三老,捩船者,长年,开头者。’” 宋 陆游 入蜀记五:“问何谓长年三老,云梢工是也。” 清 沈受宏 《九龙滩》诗:“长索条分众揽舟,独把操篙付三老。”
(7).称三个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所指不一。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下·三老谓 文彦博 、 张方平 、 范镇 为国之三老, 傅尧俞 、 范纯仁 、 刘挚 为 和州 三老。元史·张德辉传:“﹝ 张德辉 ﹞与 元裕 、 李冶 游 封龙山 ,时人号为‘龙山三老’云。”明史·文苑传四·唐时升:“﹝ 唐时升 ﹞与里人 娄坚 、 程嘉燧 并称曰‘练川三老’。”
(8).泛指有声望的老人。 清 赵翼 《谒补山制府奉呈》诗:“望高已共尊三老,才大疑兼用五官。” 清 金和 《围城纪事六吟·警奸》:“往往当路横要遮,道旁三老私嘆嗟。”
《漢語大詞典》:三老五更
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礼记·文王世子:“适东序,释奠於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羣老之席位焉。” 郑玄 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礼记·乐记:“食三老五更於大学。” 郑玄 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 孔颖达 疏:“三德谓正直、刚、柔。五事谓貌、言、视、听、思也。”汉书·礼乐志:“养三老五更於辟廱。”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后汉书·明帝纪:“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厥身。” 李贤 注引汉官仪:“三老五更,皆取有首妻男女全具者。”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其以 祥 ( 王祥 )为三老, 小同 ( 郑小同 )为五更。”北史·魏纪三:“以 尉元 为三老, 游明根 为五更。又养国老、庶老、将行大射之礼。”
《漢語大詞典》:黄巾
(1). 东汉 末年 张角 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黄巾而得名。后汉书·皇甫嵩传:“ 角 ( 张角 )等知事已露,晨夜驰勑诸方,一时俱起,皆着黄巾为摽帜,时人谓之‘黄巾’。”《三国志平话》卷上:“黄巾併聚三十六万。” 清 赵翼 《读史》诗之七:“ 康成 居 北海 ,黄巾拜其门。”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二节:“从 秦 朝的 陈胜 、 吴广 、 项羽 、 刘邦 起,中经 汉 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
(2).借指作乱者,寇盗。 唐 杜甫 《遣忧》诗:“纷纷乘白马,攘攘著黄巾。” 仇兆鳌 注:“白马,指 侯景 。黄巾,指 张角 。是时 高暉 以城降 吐蕃 , 王献忠 胁 丰王 珙 以迎 吐蕃 , 吕太一 乘机作乱,故云纷纷攘攘。” 明 徐渭 《沉叔子解番刀为赠》诗之二:“买驴南归只两句,只愁马上逢黄巾。 叔子 见我无所仗,解刀赠我行色壮。” 清 孙枝蔚 《黄河舟中》诗之四:“更闻舟子语,前途满黄巾。”
《漢語大詞典》:大老
(1).德高望重的老人。孟子·离娄上:“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二老指 伯夷 、 太公 。
(2).指在某一方面负有盛誉的人。 林纾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序》:“西国文章大老,在 法 吾知 仲马 父子,在 英 吾知 司各德 、 哈葛德 两先生。”
(3).称资深望重的大官。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刑部·乙卯闯宫:“此皆比时大老及两衙门无学无识,以致张皇如此。”儒林外史第三五回:“ 庄徵君 悄悄写了十几封书子,打发人进京去遍託朝里大老。” 邹韬奋 《政府广播革命种子》:“贵人大老们深居简出,民间已经普遍的愤懑痛恨也许无从知道。”
(4).称父。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八:“ 江州 村民呼父曰大老。”
(5).指排行居长的,犹言老大。儒林外史第五回:“他家大老那宗笔下,怎得会补起廩来的。”
(6). 元 初 湖广 、 江西 农民起义军对其领袖的称呼。元史·世祖纪十三:“﹝ 至元 二十七年二月﹞ 江西 贼 华大老 、 黄大老 等掠 乐昌 诸郡。”元史·世祖纪十三:“﹝三月﹞癸亥, 建昌 贼 丘元 等称大老,集众千餘人掠 南丰 诸郡。”
(7).方言。称地主、财主。《中国民间故事选·女中英雄周秀英》:“这时,邻近村子除了小孩,男男女女都参加了义兵,只有几户大老人家,他们不肯参加,只肯出点米做粮草。”
《漢語大詞典》:赤眉
亦作“ 赤糜 ”。
(1).指 汉 末以 樊崇 等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因以赤色涂眉为标志,故称。汉书·王莽传下:“赤眉 樊崇 等众数十万人入 关 ,立 刘盆子 ,称尊号。”汉书·王莽传下:“赤糜闻之,不敢入界。” 颜师古 注:“糜,眉也。以朱涂眉,故曰赤眉。古字通用。” 唐 李白 《上云乐》诗:“赤眉立 盆子 , 白水 兴 汉光 。” 清 邓汉仪 《枕烟亭听白三琵琶》诗之一:“赤眉铜马千秋恨,谱入鵾絃最感人。”
(2).泛指农民起义军。 清 申涵光 《闻淮扬凶荒》诗:“昨岁 淮 扬 雨,秋禾掩碧涛。赤眉连 楚 塞,白骨乱江皋。” 清 陈偕灿 《闻粤西警》诗:“碧血青燐虚郡邑,赤眉黄雾满乡村。”
《漢語大詞典》:大夏
(1). 周 代“六舞”之一。相传本为 夏禹 时代的乐舞。
(2).指夏季。管子·轻重乙:“夫岁有四秋……大夏且至,丝纊之所作,此之谓夏之秋。”汉书·董仲舒传:“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於空虚不用之处。”
(3).古国名。音译 巴克特里亚(Bactria) ,也叫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 。我国 汉 代称之为 大夏 。史记·大宛列传:“ 大夏 在 大宛 西南二千餘里 嬀水 南。”魏书称作 吐呼罗 ,隋书北史大唐西域记旧唐书皆作 吐火罗 。为 大月氏 所灭。在今 阿富汗 北部一带。
(4).古城门名。在 洛阳 , 魏明帝 所造。文选·潘岳〈河阳县作〉诗:“ 大夏 缅无覿,崇 芒 鬱嵯峨。” 李善 注:“ 陆机 《洛阳记》曰: 大夏门 , 魏明帝 所造,有三层,高百尺…… 郭缘生 《述征记》曰: 北芒 ,去 大夏门 不盈一里。”
(5).国号。 东晋 十六国之一。 匈奴 族 赫连勃勃 所建,也称 夏 ,为 吐谷浑 所灭。
(6).国号。 隋 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窦建德 称王后,国号称 大夏 。
(7).国号。 宋 时 党项 族 李元昊 国号亦称 大夏 ,史称 西夏 ,为 蒙古 成吉思汗 所灭。
(8).大厦。 汉 张衡 《西京赋》:“正殿路寝,用朝羣辟,大夏耽耽,九户开闢。”文选·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接武茅茨,凉过大夏。” 李善 注:“《淮南子》曰:‘大夏增加,拟於 崑崙 。’” 高诱 注:“大夏,大屋也。”
《漢語大詞典》:黄天
(1). 汉 末农民起义领袖 张角 的自称。后汉书·灵帝纪:“ 中平 元年春二月, 鉅鹿 人 张角 自称‘黄天’。”后汉书·皇甫嵩传:“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陈去病 《都门崇效寺立夏得两绝》之一:“黄天当立苍天死,却笑斯人憒憒多。”
(2).皇天。《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富贵忘贫,黄天不助,有恩不报,岂成人也!” 明 汤式 《小梁州·丽华》曲:“推上 云阳 市,黄天何事,流泪洒胭脂。”
《漢語大詞典》:富平
(1).富平侯的略称。汉书·张汤传赞:“ 汉 兴以来,侯者百数,保国持宠,未若 富平 者也。”后汉书·张曹郑传赞:“ 富平 之绪,承家载世。”参见“ 富平侯 ”。
(2). 西汉 末一支农民起义军的称号。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又别号诸贼 铜马 、 大肜 …… 富平 、 获索 等,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所在寇掠。” 李贤 注:“诸贼或以山川土地为名,或以军容彊盛为号…… 富平 贼帅 徐少 , 获索 贼帅 古师郎 等。”
(3).古县名。 西汉 置。治所在今 宁夏 吴忠 西南。 东汉 废。
(4).古县名。 东汉 置。治所在今 甘肃 庆阳 西南。为 北地 郡治所。 东汉 末废。
《漢語大詞典》:富平侯
汉 张安世 封富平侯,传子 延寿 , 延寿 传 勃 , 勃 传 临 , 临 传 放 ,五世袭爵。见《汉书·张安世传》。后因誉称朝廷重臣。 唐 高适 《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诗:“苍生 谢安石 ,天子富平侯。” 唐 李商隐 《富平少侯》:“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
《漢語大詞典》:青犊(青犢)
(1).青牛。 清 吴伟业 《通元老人龙腹竹歌》:“吁嗟乎 崑崙 以外流沙西,当年 老子 驱青犊。”参见“ 青牛 ”。
(2). 新莽 末年 河 北地区较为强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 建武 三年(公元27年)为 刘秀 所镇压。东观汉记·邓禹传:“今 山东 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后泛称农民起义军。 唐 崔涂 《己亥岁感事》诗:“正闻青犊起葭萌,又报黄巾犯 汉 营。” 清 吴伟业 《田家铁狮歌》:“省中忽唱 田蚡 死,青犊明年食龙子。”
(3).宝刀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吴大皇帝 有宝刀三,宝剑六……刀一曰百鍊,二曰青犊,三曰漏景。”
《漢語大詞典》:青牛
(1).黑毛的牛。 南朝 梁简文帝 《乌栖曲》之三:“青牛丹轂七香车,可怜今夜宿倡家。”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 长安 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鲁迅 《故事新编·出关》:“但先给我的那匹青牛刷一下,鞍鞯晒一下。我明天一早就要骑的。”
(2).指土牛。旧时习俗,立春塑土牛用以劝耕。又称“春牛”。隋书·礼仪志二:“立春前五日,於州大门外之东,造青土牛两头,耕夫犁具。立春,有司迎春於东郊,竖青幡於青牛之傍焉。”参见“ 打春 ”。
(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於是 老子 廼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司马贞 索隐引 汉 刘向 列仙传:“ 老子 西游, 关 令 尹喜 望见有紫气浮 关 ,而 老子 果乘青牛而过也。”后因以“青牛”为神仙道士之坐骑。旧唐书·文苑传中·贺知章:“故 越州 千秋观 道士 贺知章 ……以暮齿辞禄,再见款诚,愿追二老之踪,克遂 四明 之客。允叶初志,脱落朝衣,驾青牛而不还,狎白衣而长往。”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二折:“説杀你驾青牛,乘赤鲤,驂白鹿,骑黄鹤,怎如俺这宝马雕鞍最好。”
(4). 老子 的代称。 明 李贽 《答周二鲁书》:“此儒者之用,所以竟为 蒙庄 所排, 青牛 所訶,而以为不如良贾也。”
(5).旧时谓三煞神之一。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吉凶典制·撒豆穀:“ 汉 世 京房 之女,适 翼奉 子, 奉 择日迎之, 房 以其日不吉,以三煞在门故也。三煞者,谓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也。凡是三者在门,新人不得入。”
(6).千年木精所变之牛。太平御览卷九百引《嵩高记》:“山有大松,或千岁,其精变为青牛。”
《漢語大詞典》:张楚(張楚)
(1). 秦 末农民起义领袖 陈胜 建立的政权,号为 张楚 ,取张大 楚国 之意。史记·陈涉世家:“ 陈涉 乃立为王,号为 张楚 。” 司马贞 索隐引 李奇 云:“欲张大 楚国 ,故称 张楚 。”
(2). 宋 时 张邦昌 在 金 人扶持下建立的伪政权,国号 楚 ,故称 张楚 。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七月:“ 金 人曰:‘ 黄河 以南,知有 张楚 而已,不知有 宋 也。’”
《漢語大詞典》:黑帝
(1).五天帝之一。古指北方之神。史记·天官书:“ 黑帝 行德, 天关 为之动。”周礼·天官·大宰“祀五帝” 唐 贾公彦 疏:“五帝者,东方 青帝 灵威仰 ,南方 赤帝 赤熛怒 ,中央 黄帝 含枢纽 ,西方 白帝 白招拒 ,北方 黑帝 汁光纪 。”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序》:“天既哀大地生人之多艰, 黑帝 乃降精而救民患。”
(2). 汉 代农民起义军首领 华孟 的自称。后汉书·质帝纪:“ 歷阳 贼 华孟 自称‘黑帝’,攻杀 九江 太守 杨岑 。”
《漢語大詞典》:五楼(五樓)
西汉 末以 张文 为首领的农民起义军的称号。后汉书·光武帝纪:“ 五楼 、 富平 、 获索 等,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 李贤 注:“诸贼或以山川土地为名,或以军容彊盛为号…… 五楼 贼帅 张文 。”
《漢語大詞典》:金蟆
唐 代童谣对农民起义军首领 黄巢 的称谓。语本新唐书·五行志二:“ 僖宗 时,童謡曰:‘金色虾蟆争努眼,翻却 曹州 天下反。’” 宋 孔平仲 《青州作》诗:“隆準蹙 秦 亡,金蟆伺 唐 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