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金台(金臺)
(1).金砌的台;华美的台。艺文类聚卷二七引 三国 魏 崔琰 《述初赋》:“列金臺之蹇产,方玉闕之嵯峨。”
(2).神话传说中神仙居处。海内十洲记·昆仑:“其一角有积金为天墉城,而方千里,城上安金臺五所,玉楼十二所。”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海中有金臺,出水百丈,结搆巧丽,穷尽神功。” 唐 吴筠 《游仙》诗之七:“金臺罗中天,羽客恣游息。”
(3). 黄金台 的省称。比喻延揽士人之处。 唐 罗隐 《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诗之一:“正忧衰老辱 金臺 ,敢望 昭王 顾问来。” 宋 秦观 《谢程公闢启》:“引置 金臺 之馆,俾参珠履之游。” 郭沫若 《归国杂吟》:“ 金臺 寂寞思 廉颇 ,故国苍茫走 屈平 。”参见“ 黄金臺 ”。
(4).指古 燕 都 北京 。 明 沈榜 《宛署杂记·铺行》:“当 成祖 建都 金臺 时,即因居民疎密,编为保甲。” 清 朱彝尊 《酬洪昇》诗:“ 金臺 酒坐擘红笺,云散星离又十年。” 章炳麟 《咏南海康氏》:“北上 金臺 望国氛,‘ 对山 救我’带犹存。”
《漢語大詞典》:黄金台(黄金臺)
古台名。又称 金台 、 燕台 。故址在今 河北省 易县 东南 北易水 南。相传 战国 燕昭王 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贤士,故名。 南朝 宋 鲍照 《代放歌行》:“岂伊白璧赐,将起 黄金臺 。” 钱振伦 注:“《上谷郡图经》曰:‘ 黄金臺 , 易水 东南十八里, 燕昭王 置千金於臺上,以延天下之士。’”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五:“ 燕昭 延 郭隗 ,遂筑 黄金臺 。” 清 吴伟业 《夜宿阜昌》诗:“草没 黄金臺 ,犹忆 昭王 迎。”
《漢語大詞典》:听戏(聽戲)
(1).过去 北京 人称观赏京剧为“听戏”。当时听戏者皆侧面对台,暗中打板随声低唱,故称。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派吃跳神肉及听戏王大臣:“至上元日及万寿节,皆召诸臣於 同乐园 听戏,分翼入座,特赐盘餐肴饌。” 老舍 《正红旗下》六:“那时候,我还不会听戏,更不会评论。”
(2).泛指欣赏戏曲演出。 郁达夫 《迷羊》二:“一则因为太没有事情干,二则因为所带的几本小书,都已看完了,所以每晚闲来无事,终于还是上戏园去听戏。”
《漢語大詞典》:西山
(1).西方的山。易·随:“王用享于西山。”引申为日入处。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三:“白日半西山,桑梓有餘暉。”文选·李密〈陈情事表〉:“但以 刘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李善 注引 扬雄 《反骚》:“临 汨罗 而自陨兮,恐日薄於西山。”
(2).山名。指 首阳山 。在今 山西省 永济县 南。相传 伯夷 、 叔齐 隐居于此。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八:“是以吞纵之彊不能反蹈海之志,漂櫓之威不能降 西山 之节。”参见“ 西山饿夫 ”。
(3).山名。在 江西省 新建县 西,一名 南昌山 ,即古 散原山 。 唐 王勃 《滕王阁序》:“画栋朝飞 南浦 云,珠帘暮捲 西山 雨。”
(4).山名。在 四川省 北部,为 岷山 主峰。也称 雪岭 。 唐 李白 《思边》诗:“今岁何时妾忆君, 西山 白雪暗 秦 云。” 唐 杜甫 《野望》诗:“ 西山 白雪 三城 戍, 南浦 清江 万里桥 。”
(5).山名。 北京市 西郊群山的总称。南起 拒马山 ,西北接 军都山 。有 百花山 、 灵山 、 妙峰山 、 香山 、 翠微山 、 卢师山 、 玉泉山 等峰,林泉清幽,为京郊名胜地。
(6).山名。在 云南省 昆明市 西南, 滇池 西岸,一称 睡佛山 。有 华亭寺 、 太华寺 、 三清阁 、 龙门 诸胜和 聂耳 墓、 李公朴 的衣冠冢。风景优美,有“睡美人”之称。
(7).山名。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即 洞庭西山 ,古称 包山 ,为 太湖 中最大岛屿。有 缥缈峰 、 销夏湾 、 林屋洞 诸名胜。
《漢語大詞典》:西山饿夫(西山餓夫)
史记·伯夷列传:“ 武王 已平 殷 乱,天下宗 周 ,而 伯夷 、 叔齐 耻之,义不食 周 粟……遂饿死於 首阳山 。”后因以“西山饿夫”为 伯夷 、 叔齐 的代称。 汉 扬雄 《法言·渊骞》:“无 仲尼 ,则 西山 饿夫与东国之絀臣恶乎闻。”梁书·刘显传:“友人 刘之遴 启皇太子曰:‘ 之遴 尝闻, 夷 、 叔 、 柳惠 ,不逢 仲尼 一言,则 西山 饿夫、东国黜士,名岂施於后世。’”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发宋陵寝:“当时举天下无非之者,而 西山 饿夫独非之。”亦省称“ 西山夫 ”。 宋 苏轼 《故周茂叔先生濂溪》:“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因抛 彭泽 米,偶似 西山 夫。”
分類:伯夷叔齐
《漢語大詞典》:北海
(1).古代泛指北方最远僻之地。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荀子·王制:“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 杨倞 注:“海谓荒晦絶远之地,不必至海水也。”北史·突厥传:“自 轩辕 以来, 獯粥 多为边患。今远穷北海,皆为臣妾,此之盛事,振古未闻。”
(2). 秦 汉 时对某些大泽的泛称。(1)指今 里海 。史记·大宛列传:“ 奄蔡 ……临大泽,无崖,盖乃 北海 云。”(2)指今 贝加尔湖 。汉书·苏武传:“乃徒 武 北海 无人处。” 清 顾炎武 《千官》诗:“千官白服皆臣子,孰似 苏生 北海 边。”
(3).指 渤海 。孟子·梁惠王上:“故王之不王,非挟 太山 以超 北海 之类也。” 焦循 正义引 阎若璩 四书释地:“ 齐 南有 太山 ,北有 渤海 ……皆取 齐 境内之地设譬耳。”庄子·秋水:“﹝ 河伯 ﹞顺流而东行,至于 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4).郡名。 汉景帝 中元 二年置。治所 营陵 (今 山东省 昌乐县 东南)。 东汉 改为 北海国 ,移治 剧 (今 寿光县 东南)。 光武 侄 兴 曾封为 北海王 ,故称 北海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 傅毅 之誄 北海 ,云‘白日幽光,雰雾杳冥’。” 汉 末 孔融 任 北海 相,人称 孔北海 ,亦称 北海 。 明杨珽《龙膏记·开阁》:“仰开樽 北海 高情,幸追欢 西园 名俊。” 清 姚鼐 《清苑望郎山有怀朱克斋》诗:“欲将 北海 同樽酒,遶尽 西山 到 卫州 。”参见“ 北海尊 ”。又 唐 书法家 李邕 官 北海 太守,人称 李北海 。 唐 杜甫 有《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 康有为 《庐山谣》:“ 诚悬 北海 残碑在,古佛露坐似惭居尊无寸功。”
(5).古代帝王宫苑。在 北京市 西城区 故宫 和 景山 的西北。即今之 北海公园 。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三:“一晃儿过了新年,正月初五下午一点,在 北海 举行化装滑冰比赛。” 冰心 《冬儿姑娘》:“太太,您比在 北海 养病,我陪着你的时候,气色好多了,脸上也显著丰满!”
(6).复姓。 春秋 吴 大夫有 北海子高 。见通志·氏族三
《漢語大詞典》:燕市
(1). 战国 时 燕国 的国都。史记·刺客列传:“ 荆軻 嗜酒,日与狗屠及 高渐离 饮於 燕 市。” 晋 左思 《咏史》:“ 荆軻 饮 燕 市,酒酣气益震。” 明 袁宗道 《题瘦马卷》诗:“时去黄金 燕 市空,瘦来白练 吴 门短。”
(2).指 燕京 。即今 北京市 。 金 元好问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诗:“明月高楼 燕 市酒,梅花人日草堂诗。” 清 戴名世 《郭烈妇传》:“余在 燕 市,客 日照 李学士 邸第。” 康有为 《赠陈镇南编修兄》诗:“落拓 燕 市中,穷愁寄歌哭。”
《漢語大詞典》:太液
(1).古池名。 汉 太液池 ,在 陕西省 长安县 西。 武帝 元封 元年(公元前110年)开凿,周回十顷。池中筑 渐台 ,高二十馀丈;又起三山,以象 瀛洲 、 蓬莱 、 方丈 三神山,刻金石为鱼龙奇禽异兽之属。 汉 班固 《西都赋》:“前唐中而后 太液 。”参阅三辅黄图卷四。
(2).古池名。 唐 太液池 ,在 大明宫 中 含凉殿 后,中有 太液亭 。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八:“鶯歌闻 太液 ,凤吹遶 瀛洲 。”参阅 清 《嘉庆一统志·西安府二·大明宫》
(3).古池名。 元 、 明 、 清 太液池 即今 北京 故宫 西华门 外的 北海 、 中海 、 南海 三海。 元 时名 西华潭 。 清 称 太液池 。南北四里,东西二百馀步,池上跨长桥,旧有石牌坊,东西对峙,东曰玉蝀,西曰金鼇。桥北称 北海 ,桥南称 中海 ,其中 瀛台 以南称 南海 。上源自 玉泉山 合西北诸水,由 地安门 水门流入。
《漢語大詞典》:玉泉
(1).传说中 昆仑山 上的泉名。 王充 论衡·谈天引 汉 司马迁 曰:“《禹本纪》言‘ 河 出 崑崙 ……其上有 玉泉 、 华池 。’”今本史记·大宛列传论作“ 醴泉 、 瑶池 ”。
(2).清泉的美称。 晋 陆机 《招隐》诗之一:“芳兰振蕙叶,玉泉涌微澜。”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下:“ 荆州 、 清溪 、 秀壁 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 宋 苏舜钦 《天平山》诗:“石竇落玉泉,泠泠四时雨。”《群音类选·泰和记·桓元帅龙山会僚友》:“嶙峋古石吐清烟,峭壁千寻掛玉泉。”
(3).犹九泉。 唐 卢照邻 《哭明堂裴主簿》诗:“始谓调金鼎,如何掩玉泉。” 唐 李白 《过四皓墓》诗:“荒凉千古跡,芜没四坟连。伊昔鍊金鼎,何年闭玉泉。”
(4).指酒。 宋 苏轼 《岁暮作和张常侍》诗:“我生有天禄,玄膺流玉泉。何事 陶彭泽 ,乏酒每形言。”
(5).仙药名。玉浆。 宋 苏轼 仇池笔记·辟榖说:“能服玉泉,使铅汞具体,去仙不远矣。”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二·玉:“今仙经三十六水法中,化玉为玉浆,称为玉泉,服之长生不老,然功劣于自然泉液也。”
(6).口中津液。 宋 黄休复 茅亭客话·杜大举:“服玉泉法,去三尸,坚齿髮,除百病。玉泉者,舌下两脉津液是也。”
(7).墨名。 金 元好问 《赋南中杨生玉泉墨》诗:“万灶玄珠一唾轻,客卿新以玉泉名。” 明 陆友 墨史:“其法不用松炬,而用灯煤, 子彬 得其遗法以授 耶律楚材 。 楚材 授其子 铸 ,使造一万丸,铭曰玉泉万笏。”参见“ 玉泉墨 ”。
(8).水名。出自 北京 市西北 玉泉山 下,流为 玉河 ,汇成 昆明湖 。出而东南流,环绕紫禁城,注入 大通河 。“玉泉垂虹”胜景即此。
《漢語大詞典》:玉泉墨
墨名。 明 杨慎 《艺林伐山·玉泉墨》:“南中 杨生 ,制墨不用松烟,止以灯煤为之,名玉泉墨。”
分類:墨名
《漢語大詞典》:故宫
(1).旧时的宫殿。汉书·食货志下:“公卿白议封禪事,而郡国皆豫治道,修缮故宫。” 元 傅若金 《奉送达兼善御史赴河南宪佥十二韵》:“白日明高岳, 黄河 绕故宫。” 柳亚子 《题芷畦燕游续草》诗:“故宫铜狄西风泪,不为蛮夷大长流。”
(2).指 北京 故宫 。 明 清 两代的皇宫,位于 北京市 中心。建于 明 代 永乐 年间。由大小不同的数十个院落组成,四周围有城墙,称“紫禁城”。主要建筑分外朝与内庭两部分。外朝以 太和殿 、 中和殿 和 保和殿 为中心,内庭以 乾清宫 、 交泰殿 和 坤宁宫 为中心。此外还有 文华殿 、 武英殿 和御花园等。 故宫 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文物丰富。
《漢語大詞典》:平津
(1).坦途;大道。 晋 陶潜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平津苟不由,栖迟詎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唐 昙翼 《招隐》诗:“连峯数千里,修林带平津。”
(2).古地名。 汉 时为 平津邑 , 武帝 封丞相 公孙弘 为 平津侯 ,即此。后多用为典,亦以泛指丞相等高级官僚。 前蜀 贯休 《酬韦相公见寄》诗:“空讽 平津 好珠玉,不知更得及门么?” 宋 欧阳修 《寄题相州荣归堂》诗:“不须授简樽前客,好学 平津 自有文。” 清 吴伟业 《东莱行》诗:“侍中叩阁数彊諫,上书对仗弹 平津 。”
(3).旧时 北平 (今 北京 、 天津 )的并称。 茅盾 《欢迎古物》:“ 平 津 尚未陷落,而古物已经装箱待运。”
《漢語大詞典》:大都
(1).古代王畿外围公的采地。周礼·地官·载师:“以小都之田任县地,以大都之田任畺地。” 郑玄 注:“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也。”
(2).泛称都邑之大者。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唐 世诸道置按察使,后改为採访处置使,治於所部之大都。” 清 顾炎武 《莱州》诗:“海右称名郡, 齐 东亦大都。”
(3).大概;大抵。 晋 王羲之 《十七帖》:“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復可耳。” 唐 柳宗元 《与萧翰林俛书》:“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
(4).称事物大致的内容或情况。 唐 韩愈 《画记》:“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 明 宋濂 《汉天师世家序》:“ 濂 因据氏族羣书补之,復用史法略载其相承之绪,使一閲輒知大都,而其详别见於左方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八大王:“醒则犹人,而醉则犹鳖,此酒人之大都也。”
(5).大多。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等:“剉胡叶,煮三沸汤。待冷,接取清者,溲麴。以相著为限,大都欲小刚,勿令太泽。擣令可团便止。” 唐 元稹 《葬安氏志》:“大都女子由人者也,虽妻人之家,常自不得舒释。”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四折:“大都来是书生命里,不争将黄阁玉堂臣,几乎的做了违宣抗勅鬼。”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便是那史书上所载的那些忠臣烈士以至愚夫愚妇,虽所遇不同,大都各有个万不得已。”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墙上的石灰大都剥落了,露出了焦黄的土砖。”
(6).仅仅;不过。 宋 辛弃疾 《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词:“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 金 李俊明 《摸鱼儿·送侄谦甫出山》词:“这光景能销几度,大都数十寒暑。”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大都来一寸眉峯,怎当他许多顰皱。”
(7). 元 代京城,旧址在今 北京 城内。 蒙古 忽必烈 以 开平 为 上都 , 辽 之 燕京 为 中都 。 至元 四年(公元1267年)在 中都 东北兴建新城,九年(公元1272年)改称 大都 ,二十年(公元1283年)筑成。城东西两面相当今 北京 内城东西城墙,南至今东、西 长安街 ,北至 德胜门 、 安定门 外土城旧址。参阅元史·地理志一、 清 孙承泽 天府广记·建置
《漢語大詞典》:两京(兩京)
(1).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周 代的 镐京 和 雒邑 。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窃强 秦 之三辅,陷隆 周 之两京。”
(2).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汉 、 唐 的 长安 和 洛阳 。 南朝 宋 谢灵运 《会吟行》:“两京愧佳丽,三都岂能似。” 唐 杜甫 《戏赠阌乡秦少府短歌》:“今日时清两京道,相逢苦觉人情好。”
(3).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宋 代的 开卦府 和 河南府 。宋史·太宗纪二:“﹝ 雍熙 三年﹞九月丙寅朔,减两京诸州繫囚流以下一等,杖罪释之。” 宋 梅尧臣 《晚坐北轩望昭亭山》诗:“少客两京间,熟游 嵩 与 华 。”
(4).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元 代的 大都 和上都 开平 。 元 周伯琦 《天马行应制作》:“属车岁岁幸两京,八鸞承御壮瞻视。” 元 杨允孚 《滦京杂咏》之十八:“万古龙门镇两京,悬崖飞瀑一般清。”
(5).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北京 和 南京 。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祝京兆书〈两京赋〉:“昔在 武昌 人家见 祝京兆 行书 都元敬 《两京赋》,两京者,即 明 之 北京 、 南京 。” 陈毅 《读时下杂文因忆鲁迅为长歌志感》:“ 重庆 有 老蒋 ,两京踞敌伪。”
(6).借指两 汉 。陈书·儒林传·沈不害:“故东胶西序,事隆乎 三代 ;环林璧水,业盛於两 京 。” 张舜徽 《广校雠略》卷一:“叙及 三代 ,则移録尚书;事涉两 京 ,则称举《史》《汉》。”
《漢語大詞典》:居庸
(1).山名。在 北京市 昌平县 。古名 军都山 ,为 太行山 八陉之一,层峦迭嶂,形势雄伟;又为 燕京 八景之一,名曰“居庸迭翠”。
(2).关名。旧称 军都关 、 蓟门关 。 长城 重要关口,控 军都山 隘道( 军都陉 )中枢。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塞? 大汾 、 冥阨 、 荆阮 、 方城 、 殽 、 井陘 、 令疵 、 句注 、 居庸 。” 金 元好问 《送李参军北上》诗:“五日过 居庸 ,十日渡 桑乾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三:“初三日出 居庸关 ,十八日至 归化城 ,二十一日踰 阴山 至 昆都勒河 。”
《漢語大詞典》:寒谷
(1).山谷名。一名 黍谷 。在今 北京市 密云县 。相传为 邹衍 吹律生黍的地方。 汉 刘向 《七略别录·诸子略》:“ 邹衍 在 燕 ,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穀, 邹子 居之,吹律而温至黍生,至今名 黍谷 。” 汉 王充 论衡·定贤:“夫和阴阳,当以道德至诚。然而 邹衍 吹律, 寒谷 更温,黍穀育生。推此以况诸有成功之类,有若 邹衍 吹律之法。故得其术也,不肖无不能;失其数也,贤圣有不治。” 晋 左思 《魏都赋》:“且夫 寒谷 丰黍,吹律暖之也;昏情爽曙,箴规显之也。”后以借喻夫妇之间的依存关系。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椅梧倾高凤, 寒谷 待鸣律。”
(2).常用以自比为对别人提携奖掖的谢词。 唐 柳宗元 《谢李吉甫相公示手札启》:“藻镜洞开,而秋毫在照;文律傍畅,而 寒谷 生辉。” 宋 曾巩 《襄州回相州韩侍中状》:“譬如 寒谷 ,幸蒙六律之吹;有若秋毫,遂借千钧之重。”
(3).阴冷的山谷。 唐 宋之问 《游法华寺》诗:“寒谷梅犹浅,温庭橘未华。” 唐 韩偓 《病中初闻复官》诗之二:“曾避暖池将浴凤,却同寒谷乍迁鶯。”
《漢語大詞典》:五城
(1).神仙的居所。 宋 刘昌诗 《芦浦笔记·白玉楼赋》:“惟五城一覩之珍,三献不逢之寳,盖於此山积而云駢。”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一:“逮今所传,五城三山,絳宫璚楼,诸仙圣仪卫章服,一胡纷纷丽诡也。”参见“ 五城十二楼 ”。
(2).指京城。 宋 王禹偁 《送荣礼丞赴宋都序》:“驾騑騑之四牡,别峨峨之五城。”
(3).指 北京 城内的中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城。 明 张居正 《请停止输钱内库供赏疏》:“不行 嘉靖 旧钱,小民甚以为苦,近该五城榜示晓諭,民情少定。”《清会典·都察院》:“掌分辖京师五城十坊之境。”
《漢語大詞典》:五城十二楼(五城十二樓)
古代传说中神仙的居所。比喻仙境。史记·孝武本纪:“方士有言:‘ 黄帝 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於 执期 ,命曰 迎年 。’” 裴骃 集解引 应劭 曰:“ 崑崙 玄圃 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 宋 米芾 《甘露寺》:“ 多景楼 面山背江,为天下甲观,五城十二楼不过也。”
《漢語大詞典》:九门(九門)
(1).禁城中的九种门。古宫室制度,天子设九门。礼记·月令:“﹝季春之月﹞田猎、罝罘、罗罔、毕翳、餧兽之药,毋出九门。” 郑玄 注:“天子九门者,路门也、应门也、雉门也、库门也、皋门也、城门也、近郊门也、远郊门也、关门也。”后用以称宫门。 唐 卢纶 《敬酬大府二十四舅览诗卷因以见示》诗:“九门洞启延高论,百辟联行挹大儒。” 唐 韩愈 《贺雨表》:“中使才出于九门,阴云已垂于四野。”
(2).指宫禁。 唐 王维 《同崔员外秋宵寓直》诗:“九门寒漏彻,万井曙鐘多。” 宋 王谠 唐语林·识度:“月餘,九门内勾出数十万贯。” 宋 张孝祥 《浣溪沙》词:“宫柳垂垂碧照室,九门深处五云红。”
(3).借指天子。 唐 戴叔伦 《送崔拾遗峒江淮访图书》诗:“九门思諫议,万里採风謡。”
(4).指旧 北京 外城的九个门。 明 史玄 《旧京遗事》:“京师大城一重,周四十五里,城九门周正如印。南头 正阳 崇文 宣武 三门;东头 朝阳 东直 二门;西头 阜城 西直 二门;北头 德胜 安定 二门。”
(5).天门。 唐 李白 《梁甫吟》:“閶闔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閽者怒。” 宋 梅圣俞 《冬雷》诗:“欲扣九门陈,恨身无鸟羽。”
(6).借指九天。 唐 钱起 《秋霖曲》:“圣主旰食忧元元,秋风苦雨暗九门。” 前蜀 韦庄 《终南山二十韵》:“雨侵诸县黑,云破九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