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心趣
情趣;意识。 李大钊 《平民主义》:“那有诗的心趣的平民主义者,想冲着太阳飞,想与 谢勒 (Shelley)和 惠特曼 (Whitman)抟扶摇而上腾九霄。” 郭沫若 《文艺论集·文学的本质》:“我们的心境呈现情绪状态的时候,我们的心趣的进行,根据 温德 (Wundt)的分类,可得到七种的波状线。”
分類:情趣意识
《漢語大詞典》:脑性(腦性)
指意识。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总论:“吾国民食先哲之福,不以宗教之臭味,混浊我脑性。” 王旡生 《中国历代小说史论》:“吾国有 翟鏗士 、 托而斯太 其人出现,欲以新小説为国民倡者乎?不可不自撰小説,不可不择事实之能适合於社会之情状者言之,不可不择体裁之能适宜於国民之脑性者言之。”
分類:意识
《國語辭典》:人事  拼音:rén shì
1.人的作为。《孟子。告子上》:「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
2.世间的事。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之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唐。杜甫 野望诗:「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3.世路人情。唐。韩愈 题李生壁:「始相见,吾与之皆未冠,未通人事。」
4.礼物。元。张国宾《合汗衫》第四折:「有甚么人事送些与老爷,就放了你去。」
5.房事。《红楼梦》第六回:「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也渐通人事。」
6.人员升调、奖惩、任免等事。机关中多设有人事处、人事科之类。
《漢語大詞典》:人事关系(人事關係)
(1).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交往关系。 柳青 《狠透铁》三:“甭把你狠透铁的劲儿使在人事关系上啊!”《花城》1981年第6期:“是任务完成得好?是人事关系处理得好?”
(2).特指工作人员的录用、工资、使用、调配、奖惩等隶属关系。如: 小李 人在此地工作,但人事关系还在原单位。
《國語辭典》:自觉(自覺)  拼音:zì jué
1.自己察觉到,自己意识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常云:『我眠中不可妄近,近便斫人,亦不自觉。左右宜深慎此!』」《红楼梦》第三九回:「他们何曾听见过这些话,自觉比那些瞽目先生们说的书还好听。」
2.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敦煌变文。维摩诘经讲经文》:「即是众生宿业深重,根智差殊,小果之徒,障累未除,不能自觉。又不觉他,因甚得见佛国严净。」
《國語辭典》:心肠(心腸)  拼音:xīn cháng
1.心与肠,亦用以指心。《三国演义》第三三回:「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肠崩裂矣!」《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第五出》:「夫妻是宿缘,当与你作宛转,放下心肠休忧,管教你成姻眷。」
2.心地。如:「蛇蠍心肠」。宋。苏轼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醒世恒言。卷二七。李玉英狱中讼冤》:「那焦氏生得有六七分颜色,女工针指,却也百伶百俐,只是心肠有些狠毒。」
3.心意、想法。《儒林外史》第四一回:「今见二位先生,既无狎玩我的意思,又无疑猜我的心肠。」《红楼梦》第六七回:「紫鹃深知黛玉心肠,但也不敢说破。」
4.情绪、兴致。《醒世恒言。卷二九。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吓得知县已是六神无主,还有甚心肠去吃酒。」《红楼梦》第二九回:「心中正自后悔,无精打彩的,那里还有心肠去看戏。」
《國語辭典》:心法  拼音:xīn fǎ
1.宋儒指传心养性的方法。宋。朱熹〈中庸章句。序〉:「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2.禅宗称禅师不经由语言、文字的方式所授予弟子的佛法。唐。李华〈润州天乡寺故大德云禅师碑〉:「心法传示,为最上乘。」
3.佛教用语。将属于精神和心理层面的现象归为一类,称为「心法」。有时也专指眼、耳、鼻、舌、身、意的认识作用。
《國語辭典》:真空  拼音:zhēn kōng
1.完全无任何物质存在的空间。
2.比喻完全没有任何人、事物、权力等的地方或活动停摆的现象。如:「真空地带」、「真空状态」。
3.佛教用语。指一切现象都只是概念所构成,没有实体。《大智度论》卷三一:「复次毕竟空是为真空。」
《國語辭典》:封建  拼音:fēng jiàn
1.中国古时天子以爵土分封与人的制度。秦并六国后废其制。西欧以中世(第四世纪起至第十五世纪)为封建时代,当时的社会称为「封建社会」。《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唐。柳宗元 封建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
2.比喻守旧沉腐的思想意识。如:「封建社会」、「在现代年轻人身上,男尊女卑的封建思维已不多见。」
《漢語大詞典》:知见(知見)
(1).见识;见解。汉书·文帝纪:“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匄以啟告朕。”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宋神宗皇帝》:“ 介甫 之病,坐不近人情,故 君实 明快之言,如不闻也,然岂但 介甫 已乎,凡稍有知见者俱如是矣。”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往所理想,在知见情操,两皆调整,若主智一派,则在聪明睿智,能移客观之大世界于主观之中者。”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篇第二章第二节:“从这多数的征伐事项中,可以抽绎出下列的几项知见。”
(2).看见,知道。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九:“时都统 冯湛 帐前适有一人在傍知见。”《廿载繁华梦》第二回:“海关里有两个册房……一个是造真册的,一个是造假册的。真册的自然是海关大臣和库书知见;假册的就拿来虚报皇上。”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三六章:“大嫂, 刘 家的事你也知道,家公家婆做过什么,你也知见。”
(3).佛教语。知为意识,见为眼识,意谓识别事理、判断疑难。 宋 秦观 《法云寺长老疏文》:“无前后来去之际,有解脱知见之因。” 清 龚自珍 《重辑〈六妙门〉序》:“不停心,则虽有无上知见,为烦恼风动摇慧灯,若存若灭……制心一处,何事不办,如开佛知见矣。”
《國語辭典》:空白  拼音:kòng bái
1.纸上没有被填满的部分。如:「画面要善留空白。」
2.空无所有。如:「他在画中留了一小片空白」、「他脑中一片空白。」
《國語辭典》:心境  拼音:xīn jìng
心中苦乐的情绪。如:「重游旧地,景物虽同,心境却不一样。」《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虽是各人心境不同,却同是一般欢喜。」
《國語辭典》:心灵(心靈)  拼音:xīn líng
1.人心中本有的智慧、思想和情感等。亦用以泛指心。《南史。卷七二。文学传。论曰》:「畅自心灵,而宣之简素,轮扁之言,未或能尽。」《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一》:「诗者,所以导达心灵,歌咏情志者也。」
2.主宰意识作用的主体。
《國語辭典》:心灵手巧(心靈手巧)  拼音:xīn líng shǒu qiǎo
心思聪敏而手艺精巧。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九出:「香姐心灵手巧,一捻针线,就是不同的。」
《國語辭典》:思想  拼音:sī xiǎng
1.思念、怀念。三国魏。曹植盘石篇〉:「仰天长太息,思想怀故邦。」《金瓶梅》第三四回:「不期阮三在家,思想成病。」
2.想法、念头。《文明小史》第四一回:「我想我们一个人脑子是顶要紧的,一切思想都从脑筋中出来。」
3.思维的结果,或指认知的心理历程。
《國語辭典》:真理  拼音:zhēn lǐ
真实不变的道理。唐。方干 游竹林寺诗:「闻僧说真理,烦恼自然轻。」
《国语辞典》:沉绵(沉绵)  拼音:chén mián
意识昏沉,久卧病床。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雕虫蒙记忆,烹鲤问沉绵。」《聊斋志异。卷二。莲香》:「逾两月,莲举一子。产后暴病,日就沉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