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奇事  拼音:qí shì
不可思议或罕见的怪事。《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武书看了,大笑道:『杜先生,你看南京城里偏有许多奇事。』」《红楼梦》第六七回:「那柳二爷竟别提起,真是天下头一件奇事。」
《國語辭典》:徽号(徽號)  拼音:huī hào
1.古代旌旗的名号。《三国志。卷二五。魏书。辛毗杨阜高堂隆传。杨阜》:「隆又以为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
2.表示尊敬和赞美的称号。《晋书。卷五三。列传。悯怀太子》:「去年十二月,道文疾病困笃,父子之情,实相怜悯。于时表国家乞加徽号,不见听许。疾病既笃,为之求请恩福,无有恶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再看那署的款,却都是连篇累牍,犹如徽号一般的别号。」
《國語辭典》:花样(花樣)  拼音:huā yàng
1.式样、名色。《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那门栏窗隔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老残游记二编》第三回:「人说什么马褂子颜色好,花样新鲜,冒冒失失的就问:『可是说三爷的那件马褂不是?』」
2.绣花的样本。
3.如花朵一般的。如:「花样年华」。
4.手段、诡计。如:「别想玩花样!我会在暗中监视你的!」
《漢語大詞典》:妆束(妝束)
(1).打扮,装饰。 明 唐寅 《题桑》诗:“桑出罗兮柘出綾,綾罗粧束出娉婷。”《金瓶梅词话》第一回:“金银首饰,粧束身子。”《西游补》第十三回:“ 小月王 大喜,一面令人传旨,叫 踏空儿 不必凿天;一面叫女子弟粧束搬戏。”
(2).犹服饰。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当时优家者流,粧束因可概见,而后世所为副净等色,有自来矣。 唐 制如《霓裳》等舞,度数至多,而名号粧束,不可深考。”
(1).打扮的式样。 宋 蒋捷 《贺新郎》词:“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綃画幅。怕不是新来妆束。” 元 张翥 《露华·玉簪》词:“几度借取搔头,别试 汉 宫妆束。” 鲁迅 《南腔北调集·关于女人》:“不过,只要看有人出来唉声叹气的不满意女人的妆束,我们就知道当时统治阶级的情形,大概有些不妙了。”
(2).打扮。 明 叶宪祖 《鸾鎞记·秉操》:“小娘子,你怎么这般妆束?”
《國語辭典》:宫样(宮樣)  拼音:gōng yàng
宫廷里的式样。《三国演义》第六回:「捞起一妇人尸首,虽然日久,其尸不烂,宫样装束,项下带一锦囊。」
《國語辭典》:制服  拼音:zhì fú
1.规定式样的服装。如学生制服、警察制服。
2.制定服装。《管子。立政》:「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财。」
3.在父母丧期中穿的丧服。《后汉书。卷三九。刘般传》:「诏书所以为制服之科者,盖崇化厉俗,以弘孝道也。」
4.用力量使人屈服。
《國語辭典》:遗体(遺體)  拼音:yí tǐ
1.人的身体,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骨肉,故称为「遗体」。《礼记。祭义》:「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中孺趋入拜谒,将军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为大人遗体也。』」
2.死者的尸体。
《漢語大詞典》:眉样(眉樣)
画眉的式样。 清 龚自珍 《调笑令》词之四:“乳名郑重曾探,眉样蹉跎未諳。”
分類:画眉式样
《國語辭典》:时样(時樣)  拼音:shí yàng
1.入时。宋。张先〈南乡子。相并细腰身〉词:「相并细腰身,时样宫妆一样新。」《儒林外史》第五三回:「又有一个盒子会,邀集多人,治备极精巧的时样饮馔,都要一家赛过一家。」
2.流行的式样。宋。陈师道〈谢寇十一惠端砚〉诗:「琢为时样供翰墨,十袭包藏百金贵。」《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小童先去了,吴宣教急拣时样齐楚衣服,打扮得齐整。」
《國語辭典》:样子(樣子)  拼音:yàng zi
1.外貌、模样。《儒林外史》第四○回:「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捲一捲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文明小史》第四二回:「学问虽未学成,样子却早已改变了。」也作「样儿」。
2.款式、花样。《红楼梦》第六三回:「砚台下是什么?一定又是那位的样子,忘记了收的。」
3.可作为典范、标准的事物。《朱子语类。卷九○。祭》:「如今要知宗法祭祀之礼,须是在上之人先就宗室及世族家行了,做个样子,方可使以下士大夫行之。」《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汤、武不合做了这个样子,后来周室衰微,诸侯强大,春秋之世,二百四十二年之间,臣弑其君的也有,子弑其父的也有。」
4.表示约略的用语。如:「那个人我好像在哪里见过的样子。」
《國語辭典》:官样(官樣)  拼音:guān yang
1.形容物品的样式大方美丽。宋。黄庭坚从张仲谋乞腊梅〉诗:「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官样黄。」
2.官方所定的格式。如:「官样文章」。
3.官僚的作风、气派。
4.体面。《金瓶梅》第九六回:「强如你在那冷铺替花子摇铃打梆子,这个还官样些!」
《漢語大詞典》:官样黄(官樣黄)
柑子菊的异名。 宋 陈师道 《清平乐·咏柑子菊》词题注:“柑子菊姿韵俱胜,如 王 谢 家十五女儿,而名不雅驯,为改之曰官样黄,作《清平乐》词,且令方内知有此名也。”
分類:词题题注
《國語辭典》:妆饰(妝飾)  拼音:zhuāng shì
1.布置或打扮。《三国演义》第一○一回:「推过一般三辆四轮车来,车上皆要一样妆饰──此车乃是孔明在蜀中预先造下的。」《红楼梦》第七○回:「众人不敢违拗,只得回房去,另妆饰了起来。」
2.点缀、衬托的东西。《聊斋志异。卷一○。瑞云》:「媪斥去妆饰,使与婢辈伍。」《红楼梦》第五七回:「你也要知道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閒妆!」
《國語辭典》:体式(體式)  拼音:tǐ shì
1.体制、格式。《南史。卷二七。孔奂传》:「奂博物强识,甄明故实,问无不知,仪注体式,笺书表翰,皆出于奂。」
2.体裁、类型。如:「诗与散文的体式不同。」
3.文字的式样。如:「拼音字母有手写体和印刷体两种体式。」
《漢語大詞典》:规式(規式)
规模式样;格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时迈》一篇, 周公 所製,哲人之颂,规式存焉。”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四:“ 景德 初,北戎请盟,欲撰答书,久亡体制。时 赵文定 安仁 为学士,独记 太祖 朝书札规式,詔撰之。”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洪光寺》:“内圆殿一座,乃 高丽 僧所进,规式亦奇。”
《國語辭典》:国旗(國旗)  拼音:guó qí
由国家规定,代表一国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