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98,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两立
生命
引入
妙有
思想
没有
存存
实际
水神
公度
日常
条件
无身
亡恙
共处
《漢語大詞典》:两立(兩立)
并存;同时存在。战国策·燕策:“﹝ 太子丹 ﹞谓其太傅 鞠武 曰:‘ 燕 秦 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三国 蜀 诸葛亮 《后出师表》:“先帝虑 汉 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託臣以讨贼也。” 金 王若虚 《孟子辨惑》:“至于仁富不能两立,则理势之固然者。” 聂绀弩 《谈〈野叟曝言〉》:“反对方巾气一定会爱好性灵,因为性灵与方巾气是不能两立的对头。”
《國語辭典》:生命  拼音:shēng mìng
1.生物生存的寿命。《战国策。秦策三》:「万物各得其所,生命寿长,终其年而不夭伤。」《北史。卷二八。列传。源贺》:「臣闻人之所宝,莫宝于生命。」
2.某种活动延续的期间。如:「教育生命」、「职业生命」。陶菊隐《政海轶闻。徐士昌》:「席终,耳语汪大燮曰:『吾将去位,已命东车站备车矣。』汪愕然,俄悟其意。遍语各外使送总统登车,外使亦愕然应之。徐之政治生命,于焉告终。」
3.形容艺术作品十分灵活生动,如同具有生命一般。如:「这是一幅有生命的画。」
《漢語大詞典》:引入
引导向一个方向发展。例如:引入歧途。
引进以前没有或不存在的东西。例如:引入新品种。
(如用带头羊或诱物)引领到…例如:她已经把小火鸡引入围栏里。
把某种成分或因素引入某种场合或论题中的行为或情况
《漢語大詞典》:妙有
(1).道家指超乎“有”和“无”以上的原始存在。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 李善 注:“妙有谓一也。言大道运彼自然之妙一,而生万物也……《老子》曰:‘道生一。’ 王弼 曰:‘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谓之为妙有者,欲言有,不见其形,则非有,故谓之妙;欲言其无,物由之以生,则非无,故谓之有也。斯乃无中之有,谓之妙有也。” 唐 李白 《九华山联句》:“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2).佛教指非有之有。与非空之空的“真空”相对。 南朝 梁 萧统 《令旨解法身义》:“寄以名相,故説妙有,理絶名相,何妙何有。”《景德传灯录·荷泽大师〈显宗纪〉》:“湛然常寂,应用无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无,便成妙有。”
《國語辭典》:思想  拼音:sī xiǎng
1.思念、怀念。三国魏。曹植〈盘石篇〉:「仰天长太息,思想怀故邦。」《金瓶梅》第三四回:「不期阮三在家,思想成病。」
2.想法、念头。《文明小史》第四一回:「我想我们一个人脑子是顶要紧的,一切思想都从脑筋中出来。」
3.思维的结果,或指认知的心理历程。
《國語辭典》:没有(沒有)  拼音:méi yǒu
1.无。《儒林外史》第一回:「我也积聚下三五十两银子,柴米不愁没有。」《老残游记》第五回:「老残道:『……有这话吗?』那人说:『没有!没有!』」
2.未。如:「等了老半天,他还没有来。」
《國語辭典》:没收(沒收)  拼音:mò shōu
强制将私有物充公,称为「没收」。如:「没收财产」。
《國語辭典》:存存  拼音:cún cún
存在不息。《易经。系辞上》:「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國語辭典》:实际(實際)  拼音:shí jì
1.真实的情形。如:「符合实际」、「做事要求实际,不要只讲门面。」
2.具体的、实在的。如:「实际行动」、「实际交易价格」。
《國語辭典》:水神  拼音:shuǐ shén
神话传说中主宰海、河、潮、雨等的神明。龙王、共工、夔、河伯、玄武、应龙、无支祁等都是水神的一种。
《漢語大詞典》:公度
对于两条线段a和b,如果存在线段d,使得a=md,b=nd(m,n为自然数),那么称线段d为线段a和b的一个公度;并称线段a和b为可公度线段或可通约线段。如果对于线段a和b,这样的线段d不存在,那么称线段a和b为无公度线段或不可通约线段。
《國語辭典》:日常  拼音:rì cháng
1.平日。如:「日常生活」。《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许宣日常一毛不拔,今日坏得些钱钞,便要我替他讨老小?」
2.太阳永存。《宋史。卷一三九。乐志十四》:「日常月升,四时协熙。」
《國語辭典》:条件(條件)  拼音:tiáo jiàn
应具备的要项。如:「他各方面的条件都很不错,可以肩此重任。」《朱子语类。卷六九。易。乾下》:「『忠信进德,修辞立诚居业』,工夫之条件也。」
《漢語大詞典》:无身(無身)
(1).道家语。谓没有自我的存在。《老子》:“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河上公 注:“使吾无有身体,得道,自然轻举昇云,出入无间,与道通神,当有何患?” 唐 薛莹 《寄旧山隐侣》诗:“旧山诸隐沦,身在苦无身。”
(2).谓身死。《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当此之时, 亮 之素志,进欲龙驤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漢語大詞典》:亡恙
(1).没有病痛。引申为安然存在。 汉 贾谊 《治安策》:“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 明 焦竑 焦氏笔乘·居第:“京师贵人,墙皆某所筑,数十年来,但见人物更换,墙固亡恙也。”
(2).问候语。犹言平安。
《國語辭典》:共处(共處)  拼音:gòng chǔ
共同存在,一起相处。如:「他俩儿性格完全不同,很难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