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文昌
(1).星座名。共六星,在斗魁之前,形成半月形状。《史记·天官书》:“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南史·宋纪中·文帝》:“﹝ 元嘉 十九年﹞九月丙辰,有客星在北斗,因为彗,入文昌,贯五车。”
(2).指星神。《楚辞·远游》:“后文昌使掌行兮,选署众神以并轂。”
(3).特指文昌宫六星的第四星,即大熊星座中的f星。指斗魁戴匡六星之一。旧时传说主文运,故俗又称文曲星或文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一》:“俗言,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故以北斗为司命。而文昌者,斗魁戴匡六星之一也。俗以魁故祠文星以祈科第,因其近斗也,故亦称文昌司命云。傅会甚矣。至以 蜀 梓潼神 为文昌化身者,又可笑也。”《平山冷燕》第一回:“前钦天监臣奏文昌光亮。主有翰苑鸿儒为文明之助。”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故自戊辰至于丑五科状元……珠联璧合,名应文昌,非偶然也。”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幼学》:“今之学塾于 孔子 之外,乃兼祀文昌魁星等……夫文昌者,槱燎司命,或称为天神。”参见“ 文曲星 ”、“ 文星 ”。
(4).即 文昌帝君 。 清 袁枚 《续新齐谐·牟尼泥》:“生死隶东岳,功名隶 文昌 。” 清 黄遵宪 《己亥杂诗》之三四:“秀孝都居弟子行,人人阴騭诵 文昌 。”参见“ 文昌帝君 ”。
(5).指文昌省。 唐 任希古 《和左仆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怀》:“礼闈通政本,文昌总国钧。” 唐 韩愈 《举韦顗自代状》:“文昌政本,侍郎官重,尚德之举, 顗 宜当之。” 前蜀 韦庄 《南省伴直》诗:“文昌二十四仙曹,尽倚红簷种露桃。” 宋 苏辙 《生日谢表》之二:“时当生育,情方切以怀亲;职贰文昌,恩忽惊於捧詔。”参见“文昌省”。
(6).宫殿名。《文选·左思〈魏都赋〉》:“造 文昌 之广殿,极栋宇之弘观。” 张载 注:“ 文昌 ,正殿名也。” 南朝 梁 沈约 《八咏诗·解佩去朝市》:“讲 金华 兮议 宣室 ,昼武帐兮夕 文昌 。” 唐 骆宾王 《畴昔篇》:“挥戈出武帐,荷笔入 文昌 。”
(2).指星神。《楚辞·远游》:“后文昌使掌行兮,选署众神以并轂。”
(3).特指文昌宫六星的第四星,即大熊星座中的f星。指斗魁戴匡六星之一。旧时传说主文运,故俗又称文曲星或文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一》:“俗言,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故以北斗为司命。而文昌者,斗魁戴匡六星之一也。俗以魁故祠文星以祈科第,因其近斗也,故亦称文昌司命云。傅会甚矣。至以 蜀 梓潼神 为文昌化身者,又可笑也。”《平山冷燕》第一回:“前钦天监臣奏文昌光亮。主有翰苑鸿儒为文明之助。”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故自戊辰至于丑五科状元……珠联璧合,名应文昌,非偶然也。”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幼学》:“今之学塾于 孔子 之外,乃兼祀文昌魁星等……夫文昌者,槱燎司命,或称为天神。”参见“ 文曲星 ”、“ 文星 ”。
(4).即 文昌帝君 。 清 袁枚 《续新齐谐·牟尼泥》:“生死隶东岳,功名隶 文昌 。” 清 黄遵宪 《己亥杂诗》之三四:“秀孝都居弟子行,人人阴騭诵 文昌 。”参见“ 文昌帝君 ”。
(5).指文昌省。 唐 任希古 《和左仆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怀》:“礼闈通政本,文昌总国钧。” 唐 韩愈 《举韦顗自代状》:“文昌政本,侍郎官重,尚德之举, 顗 宜当之。” 前蜀 韦庄 《南省伴直》诗:“文昌二十四仙曹,尽倚红簷种露桃。” 宋 苏辙 《生日谢表》之二:“时当生育,情方切以怀亲;职贰文昌,恩忽惊於捧詔。”参见“文昌省”。
(6).宫殿名。《文选·左思〈魏都赋〉》:“造 文昌 之广殿,极栋宇之弘观。” 张载 注:“ 文昌 ,正殿名也。” 南朝 梁 沈约 《八咏诗·解佩去朝市》:“讲 金华 兮议 宣室 ,昼武帐兮夕 文昌 。” 唐 骆宾王 《畴昔篇》:“挥戈出武帐,荷笔入 文昌 。”
《漢語大詞典》:文昌帝君
《漢語大詞典》:会府(會府)
(1).斗魁的别称。指北斗七星中第一星至第四星。《新唐书·天文志一》:“斗魁谓之会府,阳精之所復也。”
(2).尚书省之别称。《旧唐书·代宗纪》:“至于领録天下之纲,综覈万事之要,邦国善否,出纳之由,莫不处正於会府也。” 唐 白居易 《除赵昌检校吏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制》:“夫望优四皓,然后能调护春闈;才冠六卿,然后能纪纲会府。” 宋 曾巩 《相制三》:“朕飭正三省,纲理万事,号令所出,本诸西臺,閲审驳论,属之黄闥,推而达之,则在会府。”
(3).节度使之别称。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四登会府地,三掌 华阳 兵。” 仇兆鳌 注:“ 唐 时巡属诸州,以节度使为大府,亦谓之会府。”
(4).犹都会。 宋 文天祥 《建康》诗:“ 金陵 古会府,南渡旧陪京。”
(2).尚书省之别称。《旧唐书·代宗纪》:“至于领録天下之纲,综覈万事之要,邦国善否,出纳之由,莫不处正於会府也。” 唐 白居易 《除赵昌检校吏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制》:“夫望优四皓,然后能调护春闈;才冠六卿,然后能纪纲会府。” 宋 曾巩 《相制三》:“朕飭正三省,纲理万事,号令所出,本诸西臺,閲审驳论,属之黄闥,推而达之,则在会府。”
(3).节度使之别称。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四登会府地,三掌 华阳 兵。” 仇兆鳌 注:“ 唐 时巡属诸州,以节度使为大府,亦谓之会府。”
(4).犹都会。 宋 文天祥 《建康》诗:“ 金陵 古会府,南渡旧陪京。”
《漢語大詞典》:天根
(1).星名。即氐宿。东方七宿的第三宿,凡四星。《国语·周语中》:“天根见而水涸。”《尔雅·释天》:“天根,氐也。” 郭璞 注:“角亢下繫於氐,若木之有根。” 唐 皎然 《同薛员外谊久旱感怀寄兼呈上杨使君》诗:“秋郊天根见,我疆看稼穡。”
(2).自然之禀赋、根性。 汉 贾谊 《新书·等齐》:“人之情不异,面目状貌同类,贵贱之别,非人天根著於形容也。” 明 唐顺之 《与应警庵郡守》:“惟古人为学,坚苦磨鍊,忍嗜欲以培天根,久之则此心凝静,百物皆通。”
(3).星相术士谓人之足后跟。《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吾额上无生骨,眼中无守精,鼻无梁柱,脚无天根。”
(2).自然之禀赋、根性。 汉 贾谊 《新书·等齐》:“人之情不异,面目状貌同类,贵贱之别,非人天根著於形容也。” 明 唐顺之 《与应警庵郡守》:“惟古人为学,坚苦磨鍊,忍嗜欲以培天根,久之则此心凝静,百物皆通。”
(3).星相术士谓人之足后跟。《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吾额上无生骨,眼中无守精,鼻无梁柱,脚无天根。”
《國語辭典》:南箕 拼音:nán jī
《漢語大詞典》:四辅(四輔)
(1).官名。相传古代天子身边的四个辅佐。《书·洛诰》有“四辅”之称。《益稷》有四邻,《史记·夏本纪》作“四辅”。至《尚书大传》、 贾谊 《新书》始有疑、承、辅、弼(《新书》作道、弼、辅、承)为“四辅”之说,皆出于 秦 汉 间人的依托。至 王莽 托古改制,置四辅以配三公,又为其子置师疑、傅承、阿辅、保拂(弼)之官。 明太祖 曾置春、夏、秋、冬官,也叫“四辅”。参阅 清 全祖望 《经史问答·三礼问目答全藻问》。
(2).国都附近的州郡。 唐 开元 中以近畿之州为四辅,即 同 、 华 、 岐 、 蒲 四州。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地理类·四辅》。 宋 崇宁 间所置四辅郡,以 颍昌府 为南辅, 襄邑县 为东辅, 郑州 为西辅, 澶州 为北辅。见《宋史·徽宗纪二》。
(3).星名。指房宿四星。《史记·天官书》:“犯四辅,辅臣诛。” 司马贞 索隐:“四辅,房四星也。房以辅心,故曰四辅。”
(4).星名。指东蕃四星。《晋书·天文志上》:“东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第三星曰次将,其北,东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将:亦曰四辅也。”
(5).星名。指极星旁的四星,亦称四弼。《宋史·天文志二》:“四辅四星,又名四弼,在极星侧,是曰帝之四邻,所以辅佐北极,而出度授政也。去极星各四度。”
(2).国都附近的州郡。 唐 开元 中以近畿之州为四辅,即 同 、 华 、 岐 、 蒲 四州。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地理类·四辅》。 宋 崇宁 间所置四辅郡,以 颍昌府 为南辅, 襄邑县 为东辅, 郑州 为西辅, 澶州 为北辅。见《宋史·徽宗纪二》。
(3).星名。指房宿四星。《史记·天官书》:“犯四辅,辅臣诛。” 司马贞 索隐:“四辅,房四星也。房以辅心,故曰四辅。”
(4).星名。指东蕃四星。《晋书·天文志上》:“东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第三星曰次将,其北,东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将:亦曰四辅也。”
(5).星名。指极星旁的四星,亦称四弼。《宋史·天文志二》:“四辅四星,又名四弼,在极星侧,是曰帝之四邻,所以辅佐北极,而出度授政也。去极星各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