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辩证逻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是研究思维辩证法的科学。辩证逻辑要求人们必须把握、研究事物的总和,从事物本身矛盾的发展、运动、变化来观察它,把握它,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
《國語辭典》:柏林大学(柏林大學)  拼音:bó lín dà xué
University of Berlin
为德国著名国立大学之一。在1809年为洪堡(W. von Humboldt)所创设,为强调研究的现代大学。二次大战结束后划入东德。在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支持下,于西元1948年成立柏林自由大学于西柏林。东德的柏林大学乃改名为「柏林洪堡大学」。东西德统一后,两校仍各自独立,名称未再改变。
《漢語大詞典》:必然王国(必然王國)
哲学上指人在尚未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规律之前,没有意志自由,行动必然受着自然性支配的境界。
《漢語大詞典》:必然性
哲学上指由事物内在本质所规定的决定性的联系或趋势。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互相联结,交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与“偶然性”相对。
《漢語大詞典》:德国古典哲学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最后的代表。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成就是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
《漢語大詞典》:道法自然
老子 的哲学思想。《老子》:“道法自然。” 老子 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
《漢語大詞典》:大众哲学
艾思奇著。1934年至1935年在《读书生活》连载,1936年出版单行本。用生动通俗的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读物,在当时影响很大。后收入《艾思奇文集》
《國語辭典》:存在主义(存在主義)  拼音:cún zài zhǔ yì
一种对现代西方深具影响力的哲学。此种哲学最先在探讨存在的意义,继而阐明存在的方式,及人的存在与上帝超越性的关系。代表的思想家有丹麦的齐克果、德国的海德格、法国的沙特等人。这种学说强调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先存在才决定他的本质(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同于传统哲学的本质先于存在,认为所有人天生本质一致,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存在(无论何时代、何地域的人都一样)。此差异成为其主要特色。
《國語辭典》:清静无为(清靜無為)  拼音:qīng jìng wú wéi
指道家克制欲念,心神宁静,顺应自然的思想。语本《老子》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后泛指任其自然,不以人力勉强作为。唐。贾至 虙子贱碑颂:「鸣琴汤汤,虙子之堂,清静无为,邑人以康。」《西游记》第二回:「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
《漢語大詞典》:内部联系(内部聯係)
哲学概念。指一事物或诸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联系。
《漢語大詞典》:内部矛盾
(1).哲学概念。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
(2).“ 人民内部矛盾 ”的省称。
《國語辭典》:实證主义(實證主義)  拼音:shí zhèng zhǔ yì
主张以科学的方法,建立经验性的知识,认为事实必须透过观察或感觉而得。由法国哲学家孔德所创。
《國語辭典》:实用主义(實用主義)  拼音:shí yòng zhǔ yì
一种哲学思想,创始于美国,主张知识的价值,端视其对人类有用与否为准,认为思维只是应付环境、解决疑难的工具。
《國語辭典》:社会意识(社會意識)  拼音:shè huì yì shì
社会中个人所共享的情感认同与感知结构。社会意识的形成与政治经济结构与个人社会位置有关,社会意识也同时影响了群体关系与社会变迁。参见「阶级意识」、「社区意识」条。
《漢語大詞典》:上层建筑(上層建築)
马克思主义指建立在某种经济基础上并受其支配和制约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的观点,以及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上的。”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地主阶级利用封建上层建筑的力量,通过改革,不断为新的社会制度的发展扫除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