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73,分65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典故(续上)
谷变陵迁(又作:陵谷变)
国风之变
虎变
陵谷迁变(又作:陵迁谷变)
三变(又作:柳家三变)
龙变
乌头未变
形容变尽
泉为无隐变
吴门变姓(又作:变名吴市)
词典
变化
不变
一变
世变
变态
典故
谷变陵迁
 
陵谷改
 
陵谷变
 
高岸如谷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例句

珍重昔贤留像迹,陵迁谷变自坚牢。 净显 题广爱寺楞伽山

陵迁谷变如须问,控鹤山人字子乔。 吴融 和张舍人

领取嫦娥攀取桂,便从陵谷一时迁。 孙棨 戏李文远

江上战余陵是谷,渡头春在草连云。 崔途 赤壁怀古

不随陵谷变,应只有高名。 崔途 过陶徵君隐居

世路变陵谷,时情验友朋。 李群玉 杜门

高岸尚如谷,何伤浮柱敧。 杜甫 水槛

春归华柳发,世故陵谷变。 皎然 兵后早春登故鄣南楼望昆山寺白鹤观示清道人并沈道士

陵迁谷变须高节,莫向人间作大夫。 罗隐 小松

亦知霸世才难得,却是蒙尘事最平。深谷作陵山作海,茂弘流辈莫伤情。 罗隐 台城

欲问向来陵谷事,野桃无语泪花红。 韦庄 北原闲眺

人事任成陵与谷,大河东去自滔滔。 韦庄 河清县河亭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韩偓 乱后春日途经野塘

逆旅讶簪裾,野老悲陵谷。 韩偓 出官经硖石县

松烧寺破是刀兵,谷变陵迁事可惊。 齐己 乱后经西山寺

典故
国风之变


《毛诗正义》卷一之一〈国风·周南·关雎〉~6~
毛诗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典故

《周易注疏》卷五〈革〉~2~
九五,大人虎变,未佔有孚。《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唐·孔颖达疏:「损益前王,创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焕然可观,有似虎变,其文彪炳。」

例句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李白 梁甫吟

丈夫未虎变,落魄甘风尘。 李群玉 送萧绾之桂林

典故 
陵谷迁变
 
陵迁谷变


《毛诗正义》卷十二之二〈小雅·节南山之什·十月之交〉~407~
??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典故 
柳家三变


《渑水燕谈录》卷八〈事志〉~06~
柳三变,景祐末登进士第,少有俊才,尤精乐章,后以疾更名永,字耆卿。皇祐中,久困选调,入内都知史某爱其才而怜其潦倒,会教坊进新曲醉蓬莱,时司天台奏:「老人星见。」史乘仁宗之悦,以耆卿应制。耆卿方冀进用,欣然走笔,甚自得意,词名醉蓬莱慢。比进呈,上见首有「渐」字,色若不悦。读至「宸游凤辇何处」乃与御制真宗挽词暗合,上惨然。又读至「太液波翻」,曰:「何不言『波澄』!」乃掷之于地。永自此不复进用。
典故

《史记》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
彼无异故,智略绝人,独患无身耳。得摄尺寸之柄,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辞云。
《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
「褚先生曰:丈夫龙变。传曰:『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丈夫当时富贵,百恶灭除,光耀荣华,贫贱之时何足累之哉!唐·李善注引《史记》:「赵高曰:『圣人龙变从之。』」
《昭明文选》卷四十七晋·夏侯孝若(湛)《东方朔画赞》
谈者又以先生嘘吸冲和,吐故纳新;蝉蜕龙变,弃俗登仙。

例句

葛水雾中龙乍变,缑山烟外鹤初飞。 韦庄 放榜日作

典故
待乌
 
待鸟头白
 
淋乌白头
 
瀚海乌头
 
乌改白头
  
乌白头
  
乌盼头白
 
乌头暗雪
 
乌头有白十
 
乌头未变
   
生马角
 
毕逋头白
 
白尽乌头
 
角马
 
头白
  
头白岂无缘
 
马未角
  
马角望燕丹
  
马头无角
 
马头觅角

相关人物
燕太子丹


《论衡校释》卷五〈感虚第十九〉
传书言:「燕太子丹朝于秦,不得去,从秦王求归。秦王执留之,与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令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乃得归。』当此之时,天地祐之,日为再中,天雨粟,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秦王以为圣,乃归之。」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
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唐·司马贞《史记索隐》〈燕丹子〉曰:「丹求归,秦王曰『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丹乃仰天叹,乌头即白,马亦生角。」《风俗通》及《论衡校释》皆有此说,仍云「厩门木乌生肉足」。

简释

乌头白:喻处境困难,或喻不可能之事。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乌头因感白,鱼尾为劳赪。”


例句

秦中已久乌头白,却是君王未备知。 李商隐 人欲

青云马生角,黄州使持节。 杜牧 池州送孟迟先辈

只如西旅样,头白岂无缘。 杜牧

马头觅角生何日,石火敲光住几时。 白居易 自题

典故 
形容变尽
  
斩空衣
  
漆身吞炭
 
炭欲吞
 
豫让击衣
  
豫让声消

相关人物
豫让
 
赵襄子


《战国策》卷十八《赵策一》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捍,曰:「欲为知伯报雠!」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雠,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智则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乃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矣。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襄子乃喟然叹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例句

中夜自将形影语,古来吞炭是何人。 周匡物 及第后谢座主

豫让斩空衣,有心竟无成。 李白 东海有勇妇

漆身恩未报,貂裘弊岂嫌。 雍裕之 四色

典故
泉为无隐变
 
笑饮贪泉
  
贪泉水
 
相关人物
吴隐之


《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上〈德行〉~52~
南朝梁·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曰:「隐之既有至性,加以廉洁,奉禄颁九族,冬月无被。桓玄欲革岭南之弊,以为广州刺史。去州二十里有贪泉,世传饮之者其心无厌。隐之乃至水上,酌而饮之,因赋诗曰:『石门有贪泉,一歃重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为卢循所攻,还京师。历尚书、领军将军。」
《晋书》卷九十《良吏传·吴隐之传》
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然多瘴疫,人情惮焉。唯贫窭不能自立者,求补长史,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踰厉,常食不过菜及乾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帐下人进鱼,每剔去骨存肉,隐之觉其用意,罚而黜焉。元兴初,诏曰:「夫孝行笃于闺门,清节厉乎风霜,实立人之所难,而君子之美致也。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吴隐之孝友过人,禄均九族,菲己洁素,俭愈鱼飧。夫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飨惟错之富,而家人不易其服,革奢务啬,南域改观,朕有嘉焉。可进号前将军,赐钱五十万、谷千斛。」
《晋书》卷九十〈良吏列传·吴隐之〉~234~
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然多瘴疫,人情惮焉。唯贫窭不能自立者,求补长史,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踰厉,常食不过菜及乾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

简释

贪泉:喻为人节操高尚,光明正大。唐张枯《寄迁客》:“瘴海须求药,贪泉莫举瓢。”


例句

番禺静无事,空咏饮泉诗。 刘长卿 送韦赞善使岭南

瘴海须求药,贪泉莫举瓢。 张祜 寄迁客

知君还自洁,更为酌贪泉。 张祜 送徐彦夫南迁

人来皆望珠玑去,谁咏贪泉四句诗。 李群玉 石门戍

恶木人皆息,贪泉我独醒。 温庭筠 过孔北海墓二十韵

贪泉誓不饮,邪路誓不奔。 王建 寄崔列中丞

尚书清白临南海,虽饮贪泉心不回。 白居易 广府胡尚书频寄诗因答绝句

欲知心不变,还似饮贪泉。 皮日休 聪明泉

山静不应闻屈鸟,草深从使翳贪泉。 皮日休 送李明府之任海南

唯君饮冰心,可酌贪泉水。 钱起 送李大夫赴广州

祗以直诚天自信,不劳诗句咏贪泉。 陆龟蒙 奉和袭美寄琼州杨舍人

所愿酌贪泉,心不为磷缁。 韦应物 送冯著受李广州署为录事

典故
九江神仙
 
仙人梅
    
南昌仙籍
 
南昌尉
 
吴市仙
  
吴市高人
 
吴门变姓
  
守市阛
 
市门卒
 
愧梅福
  
梅子真
 
梅家鹤
  
梅少府
 
梅市门
 
梅市隐
   
梅知解绂
  
梅福辞官
 
梅福隐
 
梅福隐吴
 
梅翁
 
沦一尉
   
神仙道
 
变名吴市
 
逃梅福
  
隐市门

相关人物
梅福

参考典故
梅市


《汉书》卷六十七〈杨胡朱梅云传·梅福〉
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也。少学长安,明尚书、谷梁春秋,为郡文学,补南昌尉。后去官归寿春,数因县道上言变事,求假轺传,诣行在所条对急政,辄报罢。是时成帝委任大将军王凤,凤专势擅朝,而京兆尹王章素忠直,讥刺凤,为凤所诛。……至元始中,王莽颛政,福一朝弃妻子,去九江,至今传以为仙。其后,人有见福于会稽者,变名姓,为吴市门卒云。

例句

棘寺初衔命,梅仙已误身。 刘长卿 西庭夜燕喜评事兄拜会

李膺门客为闲客,梅福官衔改旧衔。 周朴 喜贺拔先辈衡阳除正字

怀仙梅福市,访旧若耶溪。 孟浩然 久滞越中贻谢南池会稽贺少府

君学梅福隐,余从伯鸾迈。 孟浩然 适越留别谯县张主簿申屠少府

梅尉吟楚声,竹风为凄清。 孟郊 同从叔简酬卢殷少府

以言神仙尉,因致瑶华音。 常建 送李十一尉临溪

愁烟闭千里,仙尉其何如。 常建 送楚十少府

梅真入仕提雄笔,阮瑀从军著采衣。 方干 寄台州孙从事百篇

棋功过却杨玄宝,易义精于梅子真。 方干 赠夏侯评事

东峰道士如相问,县令而今不姓梅。 曹松 乱后入洪州西山

梅生亦何事,来作南昌尉。 李白 赠瑕丘王少府

一尉居倏忽,梅生有仙骨。 李白 酬谈少府

共食田文饭,先之梅福官。 李端 送丁少府往唐上

遥知拜庆后,梅尉称仙才。 李端 送赵给事侄尉丹阳

莫学生乡思,梅真正少年。 李端 送雍丘任少府

自是葛洪求药价,不关梅福恋簪裾。 李群玉 送陶少府赴选

白水见舅氏,诸翁乃仙伯。 杜甫 白水(即奉先)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原注。天宝十五载五月作。)

隐吏逢梅福,游山忆谢公。 杜甫 送裴二虬作尉永嘉

神仙中人不易得,颜氏之子才孤标。 杜甫 醉歌行赠安公颜少府请顾八题壁

梅仙归剧县,阮巷奏离琴。 权德舆 送二十叔赴任馀杭尉

参卿滞孙楚,隐市同梅福。 权德舆 送任安刘少府

屡迁君擢桂,分尉我从梅。 王湾 哭补阙亡友綦母学士

梅生谅多感,归止岂吾庐。 卢纶 和李中丞酬万年房署少府过汾州景云观因以寄上房与李早年同居此观

潘县花添发,梅家鹤暂来。 卢纶 送黎燧尉阳翟

梅福幽栖处,佳期不忘还。 祖咏 题韩少府水亭

只是胜之为御史,不知梅福是仙人。 罗隐 送卢端公归台卢校书之夏县

离别莫言关塞远,梦魂长在子真家。 独孤及 海上怀华中旧游寄郑县刘少府造渭南三少府崟

子真能自在,江海意何如。 耿湋 赠别安邑韩少府

别后吴中使,应须访子真。 贾岛 送友人弃官游江左

雕残贵有亲仁术,梅福何须去隐吴。 耿湋 送大谷高少府

自笑老为梅少府,可堪贫摄鲍参军。 郑谷 结绶鄠郊縻摄府署偶有自咏

皇枝双玉树,吏道二梅仙。 钱起 李四劝为尉氏尉李七勉为开封尉

谁知仙吏去,宛与世尘遥。 钱起 送昆山孙少府

湖山入闾井,鸥鸟傍神仙。 钱起 送沈少府还江宁

且乐神仙道,终随鸳鹭群。 钱起 送陆三出尉

梅生寄黄绶,不日在青云。 钱起 送陆三出尉

自叹梅生头似雪,却怜潘令县如花。 钱起 题郎士元半日吴村别业兼呈李官

闻道神仙尉,怀德遂为邻。 陈子昂 同旻上人伤寿安傅少府

官传梅福政,县顾赤松家。 马戴 送顾少府之永康

《國語辭典》:变化(變化)  拼音:biàn huà
改变事物的性质或形态。《史记。卷二四。乐书。太史公曰》:「上以事宗庙,下以变化黎庶也。」唐。杜甫〈杜鹃行〉:「苍天变化谁料得,万事反覆何所无。」
《國語辭典》:不变(不變)  拼音:bù biàn
保持原状毫不更动。《文选。钟会。檄蜀文》:「岂宴安鸩毒,怀禄而不变哉!」《文选。贾谊。过秦论》:「上不变天性,下不夺人伦,则天地和洽,远方怀之。」
《漢語大詞典》:一变(一變)
一度变化;一次变故或变革。周礼·春官·大司乐:“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示。”《论语·雍也》:“ 齐 一变,至於 鲁 ; 鲁 一变,至於道。”景德传灯录·谭空和尚:“龙女有十八变,你试一变。”宋史·李好义传:“ 曦 死后若无威望者镇抚,恐一变未息,一变復生。”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到了如今,距国初进关时节,曾不百年,风气为之一变。”
《漢語大詞典》:世变(世變)
时代的变迁;世事的变化。《书·毕命》:“既歷三纪,世变风移,四方无虞。” 宋 陆游 《月下小酌》诗:“世变浩无穷,成败翻覆手。” 清 恽敬 《乙瑛碑跋》:“盖 东汉 之末,其风气渐及 六朝 ,可以观世变也。” 朱自清 《〈文集〉二自序》:“中间相隔五年,看过了多少世变;写到这里,不由得要停笔吟味起来。”
《國語辭典》:变态(變態)  拼音:biàn tài
1.改变原来的形态。《荀子。君道》:「贫穷而不约,富贵而不骄,并遇变态而不穷,审之礼也。」晋。潘岳 射雉赋:「睨骁媒之变态。」
2.与「常态」相对。指人的生理或心理处于不正常的状态。如:「他虐杀无辜小动物,真是变态。」
3.某些动物自受精卵发育至成体的过程中,必须经过或多或少的变化,方能与成虫具有相同的形态,此种变化过程称为「变态」。如多数的高等昆虫,都需经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阶段变态,才能完成一生。
4.某些植物生长型态和生理机能,因长期受环境影响而产生变化。如仙人掌的针状叶。
《國語辭典》:虎变(虎變)  拼音:hǔ biàn
老虎身上花纹的变化。用以比喻日新其德,文采可观。《易经。革卦》:「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唐。李白〈梁甫吟〉:「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國語辭典》:陵谷  拼音:líng gǔ
山岭与深谷。语本《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比喻世事变迁,高下易位。《魏书。卷一八。太武五王传。广阳王建传》:「然臣昔不在其后,自此以来,翻成陵谷。」唐。骆宾王〈叙寄员半千〉诗:「坐历山川险,吁嗟陵谷迁。」
《國語辭典》:三变(三變)  拼音:sān biàn
三种变化:(1)君子三变。《论语。子张》:「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2)天地运转的三种变化。即三十年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年大变。见《史记。卷二七。天官书》。(3)唐代文章的三次变化。即唐初王勃、杨烱为一变,玄宗时张说为一变,大历、贞元年间柳宗元、韩愈为一变。见《新唐书。卷二○一。文艺传。序》。
《漢語大詞典》:龙变(龍變)
(1).谓神奇变化。史记·封禅书:“今鼎至 甘泉 ,光润龙变,承休无疆。”
(2).喻乘时兴起。《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论》:“得摄尺寸之柄,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其度。”史记·外戚世家褚少孙论:“丈夫龙变。《传》曰:‘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丈夫当时富贵,百恶灭除,光耀荣华,贫贱之时何足累之哉!”
(3).指羽化飞升。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先生嘘吸冲和,吐故纳新,蝉蜕龙变,弃俗登仙。” 宋 陈师道 《送姚先生归宜山》诗之一:“ 郑公 龙变不容亲,犹有先生不絶尘。”
(4).机变,权变。《淮南子·人间训》:“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詘伸,赢缩卷舒,与物推移,故万举而不陷,所以贵圣人者,以其能龙变也。” 晋 傅玄 《古今画赞·杨阜》:“君构潜谋以龙变,应事机而虎发。”
《漢語大詞典》:乌白(烏白)
谓乌鸦头变白。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 南朝 梁简文帝 《妾薄命》诗:“转山犹可遂,乌白望难期。”《陈书·衡阳献王昌传》:“及鼎业初基,外蕃逆命,聘问斯阻,音介莫通,睠彼机桥,将隣乌白。”参见“ 乌白马角 ”、“ 乌头白马生角 ”。
《國語辭典》:乌白马角(烏白馬角)  拼音:wū bái mǎ jiǎo
相传战国时,燕国太子丹在秦为人质,因秦王待之无礼而请求返国。秦王则以乌鸦头变白,马头生角的条件刁难他。见《燕丹子。卷上》。后以乌白马角比喻困境,或不可能实现的事。南朝宋。鲍照 代白纻舞歌词四首之四:「洁诚洗志期暮年,乌白马角宁足言。」也作「乌白头,马生角」。
《漢語大詞典》:乌头白马生角(烏頭白馬生角)
乌头变白,马首长角。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燕丹子》卷上:“ 燕太子 丹 质於 秦 , 秦王 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 秦王 不听,谬言令乌头白,马生角,乃可许耳。 丹 仰天嘆,乌即白头,马生角, 秦王 不得已而遣之。”《轰天雷》第七回:“照你意思,便乌头白马生角,也不能成功?”
《漢語大詞典》:乌头白(烏頭白)
乌头变白。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 唐 白居易 《答元郎中》诗:“我归应待乌头白,慙愧 元郎 误欢喜。” 唐 李商隐 《人欲》诗:“ 秦中 已久乌头白,却是君王未备知。” 宁调元 《用东坡狱中遗子由韵寄约真戊沙》:“几时待得乌头白, 弱水 东流更向西。”参见“ 乌头白马生角 ”。
《漢語大詞典》:乌头白马生角(烏頭白馬生角)
乌头变白,马首长角。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燕丹子》卷上:“ 燕太子 丹 质於 秦 , 秦王 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 秦王 不听,谬言令乌头白,马生角,乃可许耳。 丹 仰天嘆,乌即白头,马生角, 秦王 不得已而遣之。”《轰天雷》第七回:“照你意思,便乌头白马生角,也不能成功?”
《漢語大詞典》:乌头马角(烏頭馬角)
同“ 乌白马角 ”。 清 钱谦益 《一叹示士龙》诗:“一叹依然竟陨霜,乌头马角事茫茫。” 清 顾贞观 《金缕曲》词:“廿载 包胥 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 柳亚子 《夜梦陶公醒而赋此》诗:“乌头马角费疑猜,又见离魂入梦来。”
《漢語大詞典》:头白乌(頭白烏)
白头乌鸦,传说中的不祥鸟。
分類:不祥
《國語辭典》:马生角(馬生角)  拼音:mǎ shēng jué
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史记。卷八六。刺客列传》:「天雨粟,马生角也,大过。」
分類:乌头仰天
《漢語大詞典》:马角乌头(馬角烏頭)
《燕丹子》卷上:“ 燕 太子丹 质於 秦 , 秦王 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 秦王 不听,谬言曰:‘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后因以“马角乌头”比喻不能实现之事。 清 曹贞吉 《百字令·咏史》词:“ 田光 老矣,笑 燕丹 宾客,都无人物,马角乌头千载恨,匕首匣中如雪。” 清 惜秋 旅生 《维新梦·感愤》:“壮岁从征沙漠,望穷马角乌头,暮年迁謫 江州 ,吟尽荻花枫叶。”
分類:实现
《國語辭典》:吞炭  拼音:tūn tàn
比喻不惜牺牲性命以报效主恩。参见「漆身吞炭」条。唐。周匡物 及第后谢座主诗:「中夜自将形影语,古来吞炭是何人。」
《國語辭典》:吞炭漆身  拼音:tūn tàn qī shēn
比喻不惜牺牲性命以报答主恩。参见「漆身吞炭」条。《三国志。卷二八。魏书。毋丘俭传》南朝宋。裴松之。注:「斯义苟立,虽焚妻子,吞炭漆身,死而不恨也。」
分類:豫让
《漢語大詞典》:击衣(擊衣)
春秋 末 晋 人 豫让 事 智伯 , 智伯 甚尊宠之。及 智伯 为 赵襄子 等所灭, 豫让 立志必为报仇而死,以报 智伯 。乃变名姓为刑人,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两次行刺 赵襄子 ,未成而自杀。自杀前,要求 赵襄子 给衣服而击之,以示报仇之意。“ 襄子 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 豫让 。 豫让 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 智伯 矣!’”事见史记·刺客列传。后因以“击衣”为报仇的典实。 清 吴兆骞 《赠孔叟》诗:“击衣不得心自哀,置铅无成目空矐。”
分類:豫让尊宠
《漢語大詞典》:漆身
(1).以漆涂身。 战国 晋 豫让 为 智伯 复仇事。战国策·赵策一:“ 豫让 又漆身为厉,灭鬚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为厉披髮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司马贞 索隐:“﹝厉﹞音赖,癩病也。言漆涂身,生疮如病癩。” 明 陆垹 《篑斋杂著》:“知同漆身,义比采薇。” 清 刘震 《易水歌》:“报仇更比漆身苦,两人后先得死所。”
(2).以漆涂尸。为保存尸体的方法之一。太平广记卷九六引《纪闻录》:“﹝ 僧伽大师 ﹞至 景龙 四年三月二日,於 长安 荐福寺 端坐而终。 中宗 即令於 荐福寺 起塔,漆身供养。俄而大风歘起,臭气徧满於 长安 。”
《漢語大詞典》:豫让桥(豫讓橋)
即 汾桥 。 豫让 为 智伯 报仇,欲刺 赵襄子 于 汾桥 畔,故亦称 汾桥 为 豫让桥 。 汾桥 ,在 并州 晋阳县 (今 太原 )东一里。 清 龚自珍 《自春徂秋》诗之五:“既窥 豫让桥 ,復瞰 軹深井 。” 柳亚子 《吊刘烈士炳生》诗:“ 田横岛 上人如梦, 豫让桥 边泪如泉。”参见“ 豫让 ”。
分類:豫让报仇
《國語辭典》:豫让(豫讓)  拼音:yù ràng
人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晋人。初事范中行氏,不为重用,又事知伯,知伯以国士待之。后知伯为赵襄子所灭,让漆身为癞,吞炭为哑,使人不复识其形状,欲刺赵襄子,为知伯复仇,事不成而死。
分類:豫让家臣
《漢語大詞典》:贪泉(貪泉)
(1).泉名。在 广东省 南海县 。 晋 吴隐之 操守清廉,为 广州 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 石门 ,有水曰 贪泉 ,相传饮此水者,即廉士亦贪。 隐之 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 夷齐 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愈厉。事见晋书·良吏传·吴隐之。 唐 王勃 《滕王阁诗序》:“酌 贪泉 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明 尹凤岐 《送兄广东参政应奎》诗:“珍重平生清节在,不妨引满酌 贪泉 。”
(2).泉名。在 湖南省 郴县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耒水:“ 耒水 又西, 黄水 注之……按 盛弘之 云:‘众山水出,注于大溪,号曰 横流溪 ,溪水甚小,冬夏不乾,俗亦谓之 贪泉 ,饮者輒冒于财贿,同于 广州 石门 贪流 矣。’”
《漢語大詞典》:饮泉诗(飲泉詩)
相传 广州 附近的 石门 ,“有水曰 贪泉 ,饮者怀无厌之欲”。 晋 广州 刺史 吴隐之 至,为树清廉之风,故意饮之,并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 夷 齐 饮,终当不易心。”日后为政仍保持清廉。事见晋书·良吏传·吴隐之。后遂以“饮泉诗”作为称颂廉吏的典故。 唐 刘长卿 《送韦赞善使岭南》诗:“ 番禺 静无事,空咏饮泉诗。”
《漢語大詞典》:仙伯
(1).仙人之长。亦泛称仙人。太平广记卷七引神仙传:“﹝ 淮南王 ﹞ 安 ,未得上天,遇诸仙伯。 安 少习尊贵,稀为卑下之礼,坐起不恭,语声高亮,或误称寡人。於是,仙伯主者,奏 安 云不敬。” 宋 范成大 《题金牛洞》诗:“自从仙伯弭芝盖,凤舞鸞歌开洞天。” 明 陈子龙 《寄郢中郑澹石座师》诗:“何来一仙伯,髮短而心长。”
(2).借称官职清贵、文章超逸的人物。 宋 陈师道 《和饶节咏周昉画》:“ 金华 仙伯哦七字,好事不復千金摹。” 宋 张孝祥 《鹧鸪天》词:“忆昔追游翰墨场, 武夷 仙伯较文章。”
《漢語大詞典》:仙吏
仙界、天庭的职事人员。《西游记》第五回:“那 齐天府 下二司仙吏,早晚伏侍,﹝ 大圣 ﹞祇知日食三餐,夜眠一榻,无事牵萦,自由自在。”《西游记》第五回:“祇见 蟠桃园 土地、力士同 齐天府 二司仙吏,都在那里把门。” 明 陈梦璧 《寻幽珠玑岩饮甘泉》诗:“几许鮫人泣得出,但凭仙吏袖将归。”
《漢語大詞典》:仙尉
亦作“僊尉”。 汉 梅福 的美称。 梅 字 子真 ,为郡文学,补 南昌 尉。后归里,一旦弃妻子去,传以为仙,故称。见《汉书·梅福传》。 前蜀 韦庄 《南昌晚眺》诗:“ 南昌 城郭枕江烟, 章水 悠悠浪拍天。芳草緑遮僊尉宅,落霞红衬贾人船。”僊,一本作“ 仙 ”。后亦以“仙尉”为县尉的誉称。 唐 李白 《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诗:“仙尉 赵 家玉,英风凌四豪。”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县尉曰仙尉,盖用 梅福 尉 南昌 故事……或称县尉,则慊然为慢我,是皆习俗使然。” 清 金农 《元日过张少府小饮花下》诗:“仙尉逢 梅福 ,同为上日吟。”
《漢語大詞典》:吴市隐(吴市隱)
亦作“吴门卒”。 指 汉 梅福 避 王莽 专政,变姓名,隐于 会稽 ,为 吴市 门卒。汉书·梅福传:“至 元始 中, 王莽 顓政, 福 一朝弃妻子,去 九江 ,至今传以为仙。其后,人有见 福 於 会稽 者,变名姓,为 吴市 门卒云。” 宋 方勺 泊宅编卷二:“ 西汉 梅福 自 九江 尉去,隐为 吴门 卒。” 清 曹寅 《过叶星期二弃草堂留饮即和见赠原韵》之一:“不同 吴市 隐,初罢 杞 人忧。”
《漢語大詞典》:子真
汉 褒中 人 郑朴 的字。居 谷口 ,世号 谷口子真 。修道守默, 汉成帝 时大将军 王凤 礼聘之,不应;耕于岩石之下,名动京师。见《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 唐 张乔 《七松亭》诗:“已比 子真 耕 谷口 ,岂同 陶令 卧江边。” 宋 范仲淹 《送鄞江窦尉》诗:“ 王 谢 江山久萧索, 子真 今为起清风。”
分類:子真谷口
《國語辭典》:梅仙  拼音:méi xiān
相传汉南昌尉梅福去官后成仙,故称为「梅仙」。后世遂为县尉的美称。《事林广记。庚集。卷九。绮语门。君臣》:「县尉,梅仙。」
分類:梅福
《漢語大詞典》:梅福
汉 九江郡 寿春 人,字 子真 。官 南昌 尉。及 王莽 当政,乃弃家隐居。后世关于其成仙的传说甚多, 江 南各地以至 闽 粤 ,多有其所谓修炼成仙的遗迹。 南朝 宋 谢灵运 《会吟行》:“ 范蠡 出江湖, 梅福 入城市。” 唐 高适 《封丘作》诗:“乃知 梅福 徒为尔,转忆 陶潜 归去来。” 明 夏完淳 《避地》诗之三:“入市逢 梅福 ,游仙访 葛洪 。”
《漢語大詞典》:梅尉
(1).对县尉的美称。 梅福 曾为 南昌 尉,故称。 唐 李端 《送赵给事侄尉丹阳》诗:“遥知拜庆后,梅尉称仙才。”
(2).泛称地方官。 唐 孟郊 《同从叔简酬卢殷少府》诗:“梅尉吟 楚 声,竹风为凄清。深虚冰在性,高洁云入情。”
《漢語大詞典》:梅生
指 汉 梅福 。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左思〈咏史〉》:“ 韩公 沦卖药, 梅生 隐市门。” 唐 李白 《赠瑕丘王少府》诗:“皎皎鸞凤姿,飘飘神仙气。 梅生 亦何事,来作 南昌 尉。”参见“ 梅福 ”。
分類:梅福
《漢語大詞典》:梅福
汉 九江郡 寿春 人,字 子真 。官 南昌 尉。及 王莽 当政,乃弃家隐居。后世关于其成仙的传说甚多, 江 南各地以至 闽 粤 ,多有其所谓修炼成仙的遗迹。 南朝 宋 谢灵运 《会吟行》:“ 范蠡 出江湖, 梅福 入城市。” 唐 高适 《封丘作》诗:“乃知 梅福 徒为尔,转忆 陶潜 归去来。” 明 夏完淳 《避地》诗之三:“入市逢 梅福 ,游仙访 葛洪 。”
《漢語大詞典》:梅真
指 汉 梅福 。 梅福 字 子真 ,故称。 唐 方干 《寄台州孙从事百篇》诗:“ 梅真 入仕提雄笔, 阮瑀 从军著綵衣。” 陈寅恪 《王观堂先生挽词》诗:“曾访 梅真 拜地仙,更期 韩偓 符天意。”参见“ 梅福 ”。
分類:梅福子真
《漢語大詞典》:梅福
汉 九江郡 寿春 人,字 子真 。官 南昌 尉。及 王莽 当政,乃弃家隐居。后世关于其成仙的传说甚多, 江 南各地以至 闽 粤 ,多有其所谓修炼成仙的遗迹。 南朝 宋 谢灵运 《会吟行》:“ 范蠡 出江湖, 梅福 入城市。” 唐 高适 《封丘作》诗:“乃知 梅福 徒为尔,转忆 陶潜 归去来。” 明 夏完淳 《避地》诗之三:“入市逢 梅福 ,游仙访 葛洪 。”
《漢語大詞典》:梅福
汉 九江郡 寿春 人,字 子真 。官 南昌 尉。及 王莽 当政,乃弃家隐居。后世关于其成仙的传说甚多, 江 南各地以至 闽 粤 ,多有其所谓修炼成仙的遗迹。 南朝 宋 谢灵运 《会吟行》:“ 范蠡 出江湖, 梅福 入城市。” 唐 高适 《封丘作》诗:“乃知 梅福 徒为尔,转忆 陶潜 归去来。” 明 夏完淳 《避地》诗之三:“入市逢 梅福 ,游仙访 葛洪 。”
《漢語大詞典》:神仙中人
见"神仙中人"。
《漢語大詞典》:神仙尉
汉 梅福 曾补任 南昌 县尉,后去官归里。屡上书讥刺外戚 王凤 专权,终不纳。 王莽 专政时弃家出走,不知所终。相传已成仙。见汉书·梅福传。后诗文中因以“神仙尉”作为县尉的美称。 唐 陈子昂 《同旻上人伤寿安傅少府》诗:“闻道神仙尉,怀德遂为邻。”亦作“ 神仙吏 ”。 唐 岑参 《送江陵泉少府赴任便呈卫荆州》:“神仙吏姓 梅 ,人吏待君来。”
《漢語大詞典》:隐吏(隱吏)
退隐的官吏。 唐 杜甫 《送裴二虬尉永嘉》诗:“隐吏逢 梅福 ,游山忆 谢公 。” 仇兆鳌 注:“汉书:‘ 梅福 , 九江 人,补 南昌 尉。 王莽 专政,一朝弃妻子去,隐於 会稽 ,至今传以为仙。’《汝南先贤传》称 郑钦 为吏隐。”
分類:退隐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