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行藏  拼音:xíng cáng
1.出处、动向。《文选。潘岳。西征赋》:「孔随时以行藏,蘧与国而舒卷。」《醒世恒言。卷一八。施润泽滩阙遇友》:「那裴度未遇时,一贫如洗,功名蹭蹬。就一风鉴,以决行藏。」
2.底细、来历。《元史。卷一五三。杨奂传》:「东平严实闻奂名,数问其行藏,奂终不一诣。」《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九:「我为你看破了行藏,也是缘分尽了。」
《國語辭典》:故实(故實)  拼音:gù shí
往日的事实。《国语。周语上》:「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故实。」《文选。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赋事行刑,资于故实。」
《國語辭典》:本处(本處)  拼音:běn chù
1.当事人陈述己身所在的地区。《西游记》第一五回:「念了一声『唵』字咒语,即唤出当坊土地、本处山神。」
2.本籍。《红楼梦》第七回:「你父母今在何处?今年十几岁了?本处是那里人?」
分類:此地出处
《國語辭典》:出典  拼音:chū diǎn
1.语本《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上。边韶传》:「师而可嘲,出何典记?」指典故的来源、出处。如:「『守株待兔』这句成语的出典见于《韩非子》的〈五蠹〉篇。」
2.抵押、典当。如:「他已将父亲留下的田产全部出典了。」
《國語辭典》:见于(見於)  拼音:jiàn yú
可从某处见到,多用于指明出处以供参看。如:「兔死狗烹的典故见于《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國語辭典》:舒卷  拼音:shū juǎn
1.张开或捲起。唐。元稹〈春晚寄杨十二兼呈赵八〉诗:「倾尊就残酌,舒卷续微吟。」
2.志向的伸展与退藏。《晋书。卷一。宣帝纪》:「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文选。潘岳。西征赋》:「孔随时以行藏,蘧与国而舒卷。」
《漢語大詞典》:元来(元來)
(1).当初;本来。 唐 张鷟 游仙窟:“元来不见,他自寻常;无故相逢,却交烦恼。” 唐 孙棨 《赠妓人王福娘》诗:“谩图 西子 为粧样, 西子 元来未得如。”
(2).来源,出处。 清 方苞 《书老子传后》:“著其子焉,著其孙焉,著其孙之元来焉,於其子孙元来仍著其爵焉。”
(3).表示发现原先不知的情况。 唐 方干 《题赠李校书》诗:“却是偶然行未到,元来有路上寥天。”古尊宿语录卷二十:“子细看时,元来青布幔里有人。” 元 耶律楚材 《万松老人琴谱》诗:“元来底许真消息,不在絃边与指边。” 清 洪升 《长生殿·觅魂》:“元来只隔着 弱水 三千, 溟渤 风烟,在那 麟凤洲 偏, 蓬閬山 巔。”
(4).谓追溯原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元来 甄监生 二妾四婢,惟有 春花 是他新近宠爱的。”
《國語辭典》:典故  拼音:diǎn gù
有出处、依据的故事典例。《北史。卷四三。刑峦传》:「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邵援笔立成,證引该洽。」《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道:『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
《國語辭典》:来处(來處)  拼音:lái chù
1.所来的地方。《晋书。列传第四三》:「而所调借牛马,来处皆远,百姓所蓄,谷草不充,并多羸瘠,难以涉路。」唐。郑谷 石门山泉诗:「云边野客穷来处,石上寒猿见落时。」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二折:「你来处来,去处去,休迷了正道。」
2.来源、出处。如:「我习惯在剪报资料上注明日期、来处,方便日后查阅。」宋。黄庭坚 答洪驹文书之二:「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宋。王楙《野客丛书。未渠央》:「今人诗句多用未渠央事,往往不究来处。」
《漢語大詞典》:同出
(1).谓出处相同。老子:“两者同出,异名同胃(谓)。” 王弼 注:“同出者,同出於玄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然此与 李庆子 遇狐叟事,大旨相类,不应俗人雅魅,迭见一时,又同出於 山 左。”
(2).谓同父所生。国语·晋语四:“同出九人,唯 重耳 在。” 韦昭 注:“同出,同生。”
(3).俱已出嫁。尔雅·释亲:“妻之姊妹,同出为姨。” 郭璞 注:“同出,谓俱已嫁。”
《國語辭典》:操持  拼音:cāo chí
1.握持。《汉书。卷五四。苏建传》:「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太平广记。卷三四七。曾季衡》:「此物虽非珍异,但贵其名如意,愿长在玉手操持耳。」
2.运用、操作。《北史。卷六三。苏绰传》:「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唐。杜甫〈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脱略磻溪钓,操持郢匠斤。」
3.执掌、管理。《管子。版法解》:「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不正,操持不正,则听治不公。」《红楼梦》第一六回:「贾琏遂问别后家中的诸事,又谢凤姐的操持劳务。」
4.操守。唐。杜甫〈东津送韦讽摄阆州录事〉诗:「推荐非承之,操持必去嫌。」唐。韩愈〈答崔立之书〉:「颠顿狼狈,失其所操持。」
《國語辭典》:明夷  拼音:míng yí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离(☲)下坤(☷)上。象徵贤者不得志,忧谗畏讥。《易经。明夷卦》:「《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汉书。卷八五。谷永杜邺传。杜邺》:「日食,明阳为阴所临,〈坤卦〉乘〈离〉,〈明夷〉之象也。」
《國語辭典》:虎变(虎變)  拼音:hǔ biàn
老虎身上花纹的变化。用以比喻日新其德,文采可观。《易经。革卦》:「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唐。李白〈梁甫吟〉:「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漢語大詞典》:对日(對日)
回答有关太阳问题的故事。出处有二:(1)后汉书·黄琬传:“ 建和 元年正月日食……太后詔问所食多少, 琼 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 年七岁,在傍,曰:‘何不言日食之餘,如月之初?’ 琼 大惊,即以其言应詔,而深奇爱之。”(2)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夙惠:“ 晋 明帝 数岁,坐 元帝 膝上,有人从 长安 来……因问 明帝 :‘汝意谓 长安 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 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 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 长安 。’”后因以“对日”为形容幼年聪慧之典。 北周 庾信 《伤王司徒褒》诗:“青衿已对日,童子即论天。” 唐 王维 《恭懿太子挽歌》:“翀天王子去,对日圣君怜。”
《漢語大詞典》:九阳(九陽)
(1).天地的边沿。《楚辞·远游》:“朝濯髮於 汤谷 兮,夕晞余身兮九阳。” 王逸 注:“九阳,谓天地之涯。” 晋 嵇康 《琴赋》:“夕纳景于 虞渊 兮,旦晞干於九阳。” 唐 李白 《明堂赋》:“于是横八荒,漂九阳。”
(2).古代传说的日出处。《楚辞·王逸〈九思·遭厄〉》:“躡天衢兮长驱,踵九阳兮戏荡。”原注;“九阳,日出处也。”
(3).太阳。《后汉书·仲长统传》:“沆瀣当餐,九阳代烛。” 李贤 注:“九阳,谓日也。” 明 刘基 《淮南王》诗:“虹蜺繽纷夹綵斿,上窥九阳下六幽。”
(4).道家以纯阳为九阳。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振天专以广扫,鼓九阳之洪炉。” 晋 陆机 《列仙赋》:“呼翕九阳,抱一含元,引新吐故,云饮露飡。”
(5).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