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148,分14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典故(续上)
六一词高
六一泉
六一先生
六衣
六逸
六英
六月兵
六凿
六贼
六铢(又作:六铢衣)
六鳌(又作:连六鳌)
年算六身
三十六策(又作:我策三十六)
三十六封书(又作:三十六书)
三十六宫
典故
六一词高


《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歌词类〉
《六一词》一卷,欧阳文忠公修撰。
《乐府雅词·序》
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张幼眇,世所矜式。
典故 
欧阳井


《苏轼文集》卷十九〈六一泉铭〉
欧阳文忠公将老,自谓六一居士。予昔通守钱塘,见公于汝阴而南。公曰:「西湖僧惠勤甚文,而长于诗,吾昔为《山中乐》三章以赠之。子间于民事,求人于湖山间不可得,则盍往从勤乎?予到官三日,访勤于孤山之下,抵掌而论人物。曰:「公,天人也。人见其暂寓人间,而不知其乘云驭风历五岳而跨沧海也。此邦之人,以公不一来为恨。公麾斥八极,何所不至,虽江山之胜,莫适为主,而奇丽秀绝之气,常为能文者用,故吾以谓西湖盖公几案间一物耳。」勤语虽幻怪,而理有实然者。明年,公薨,予哭于勤舍。又十八年,予为钱塘守,则勤亦化去久矣。访其旧居,则弟子二仲在焉,画公与勤之像,事之如生。舍下旧无泉,予未至数月,泉出讲堂之后,孤山之趾,汪然溢流,甚白而甘。即其地,凿岩架石为室。二仲谓余:「师闻公来,出泉以相劳苦,公可无言乎?」乃取勤旧语,推本其意,名之曰六一泉,且铭之曰:「泉之出也,去公数千里,后公之没,十有八年,而名之曰六一,不几于诞乎?曰:君子之泽,岂独五世而已,盖得其人,则可至于百传。尝试与子登孤山而望吴越,歌山中之乐而饮此水,则公之遗风馀烈,亦或见于斯泉也。」
典故
相关人物
欧阳修


《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四十四〈六一居士传〉
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又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柰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不为六一乎?」
典故

《周礼注疏》卷八〈天官冢宰·内司服〉~25~
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

例句

平生六衣在,曾著祀高禖。 薛能 恭禧皇太后挽歌词三首

典故
相关人物
孔巢父
 
张叔明
 
李白
 
裴政
 
韩准


《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四〈孔巢父列传〉~4095~
孔巢父,冀州人,字弱翁。父如圭,海州司户参军,以巢父赠工部郎中。巢父早勤文史,少时与韩准、裴政、李白、张叔明、陶沔隐于徂来山,时号「竹溪六逸」。
典故
相关人物
颛顼


《淮南子》卷十一〈齐俗训〉~347~
「《咸池》、《承云》,《九韶》、《六英》,人之所乐也,鸟兽闻之而惊。」东汉·高诱注:「帝颛顼乐。」
《晋阳秋》
谢灵运髭美,临刑,因施作南海祇洹寺维摩诘像髭。齐东昏侯与宫人斗百草,剔取灵运髭法。
《唐宋笔记丛刊·隋唐嘉话》
晋谢灵运须美,临刑,施为南海祗洹寺维摩诘须。寺人宝惜,初不亏损。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欲广其物色,令驰驿取之。又恐为他人所得,因剪弃其馀,遂绝。

例句

早忝登三署,曾闻奏六英。 刘禹锡 历阳书事七十韵

典故
六月兵


《毛诗正义》卷十之二〈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六月〉~357~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六月·序〉:「〈六月〉,宣王北伐也。」
《新校本史记三家注》卷二十六《历书》
卒于冬分。时鸡三号,卒明。
蔡邕《独断》
故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钟鸣则息。

例句

吉日四黄马,宣王六月兵。 崔日用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典故

《庄子集释》卷九上〈杂篇·外物〉~939~
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凡道不欲壅,壅则哽,哽而不止则跈,跈则众害生。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非天之罪。天之穿之,日夜●降,人则顾塞其窦。胞有重阆,心有天游。室无空虚,则妇姑勃溪;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胜。
《庄子集释》卷九上〈外物第二十六〉~94~
「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唐·成玄英疏:「凿,孔也。攘,逆也。自然之道,不游其心,则六根逆,不顺于理。」
《庄子集释》卷九上〈杂篇外物第二十六〉~94~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六凿》在报反。《相攘》如羊反。郭云:逆也。司马(司马彪)云:谓六情攘夺。」
典故

《涅槃经》卷二十三
六大贼者即外六尘。菩萨摩诃萨观此六尘如六大贼。何以故。能劫一切诸善法故。
《昭明文选》卷十一〈赋己·游览·游天台山赋〉~497~
既克隮于九折,路威夷而脩通。恣心目之寥朗,任缓步之从容。藉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觌翔鸾之裔裔,听鸣凤之嗈嗈。过灵溪而一濯,疏烦想于心胸。荡遗尘于旋流,发五盖之游蒙。追羲农之绝轨,蹑二老之玄踪。唐·李善注引《中论》曰:「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典故 

《长阿含经》卷二十《世纪经仞利天品》
仞利天衣重六铢,炎摩天衣重三铢,兜率天衣重二铢半,化乐天衣重一铢,他化自在天衣重半铢。

例句

严吹如何下太清,玉肌无疹六铢轻。 郑仁表 赠妓仙哥

八韵赋吟梁苑雪,六铢衣惹杏园风。 韦庄 送福州王先辈南归

典故
一钓十五鳌
 
三岛钓鳌
  
巨鳌
 
巨鳌连钓
 
巨鳌钓
   
钓连鳌
  
长竿钓巨鳌
   
鳌岭
   
鳌驾蓬莱
 
龙伯啖
 
龙伯国人
 
龙伯戏
 
龙伯翁
 
龙伯钓
 
龙伯钓鳌


《列子·汤问》
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
晋·张华《博物志》卷二引《河图玉版》
龙伯国人长三十丈,生万八千?而死。
《列子集释》卷五〈汤问篇〉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弦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閒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阨,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简释

钓鳌:咏仙,或喻事业非凡。唐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心。”

龙伯国人:指仙人。唐杜甫《荆南兵马使太常卿公大食刀歌》:“苍水使者扪赤绦,尤伯国人罢钓鳌。”


例句

鳌冠三山安海浪,龙盘九鼎镇皇都。 司空图 淮西

此中即是神仙地,引手何妨一钓鳌。 李咸用 陈正字山居

点对连鳌饵,搜求缚虎符。 李商隐 异俗二首

龙伯钓鳌时,蓬莱一峰坼。 李德裕 罗浮山(番禺连帅所遗)

未誇观涛作,空郁钓鳌心。 李白 赠薛校书

我欲东召龙伯翁,上天揭取北斗柄。 杜牧 池州送孟迟先辈

苍水使者扪赤绦,龙伯国人罢钓鳌。 杜甫 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

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 温庭筠 拂舞词(一作公无渡河)

太公取璜我不取,龙伯钓鳌我不钓。 皎然 奉和颜鲁公真卿落玄真子舴艋舟歌

独向若耶溪上住,谁知不是钓鳌人。 翁洮 赠方干先生

河清海晏少波涛,几载垂钩不得鳌。 翁洮 赠进士王雄

典故
年算六身

参考典故
绛老问年


《春秋左传·襄公三十年》
「史赵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则其日数也。』」晋·杜预注:「史赵,晋太史。亥字二画在上,并三六为身,如算之六也。下亥上二画,竖置身旁』。」

例句

门看五柳识,年算六身知。 王维 慕容承携素馔见过

典故 
我策三十六
 

《南齐书》卷二十六〈王敬则列传〉~487~
东昏侯在东宫,议欲叛,使人上屋望,见征虏亭失火,谓敬则至,急装欲走。有告敬则者,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敬则之来,声势甚盛,裁少日而败,时年七十馀。
典故
三十六封书
 

《大业拾遗记》
帝昏湎滋深,往往为妖崇所惑。尝游吴公宅鸡台,恍惚间与陈后主相遇,尚唤帝为殿下。后主戴车纱皂帻,青绰裒长裾,绿锦纯缘紫纹方平履,舞女数十许,罗侍左右,中一女迥美。帝屡目之,后主云:「殿下不识此人耶?即丽华也。每亿桃叶山前,乘战舰与此子北渡。尔时,丽华最恨,方倚临春阁,试东郭㕙紫毫笔,书小砑红绡,作答江令璧月句,未终,见韩擒虎跃青骢车拥万甲直来冲入,殊煞风影,以至今日。」俄以绿文测海蠡,酌红梁新酿劝帝,帝饮之甚欢。因请丽华舞〈玉树后庭花〉。丽华白后主:「辞以抛掷岁久,自井中出来,腰肢依巨,无复往时姿态。」帝再三索之,乃徐起终一曲。后主问帝:「肃妃何如此人?」帝曰:「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后主复诵诗十数篇,帝不记之,独爱〈小窗诗〉及〈寄侍儿碧玉诗〉。〈小窗〉云:「午醉醒来晚,无人梦自惊。夕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寄碧玉〉云:「离别肠应断,相思骨合销。愁魂若飞散,凭仗一相招。」丽华拜求帝一章,辞以不能。丽华笑曰:「尝闻,此处不留侬,会有留侬处,安可言不能。」帝强为之〈操觚〉曰:「见面无多事,闻名尔许时。坐来生百媚,实个好相知。」丽华捧诗,赦然不怿。后主问帝:「龙舟之游乐乎?始谓殿下致治在尧舜之上,今日复此逸游,大抵人生各图快乐,曩时何见罪之深邪。三十六封书至今使人怏怏不悦。」帝忽悟,叱之云:「何今日尚目我为殿下,复以往事讥我邪?」随叱声,恍然不见。

《昭明文选》卷一〈赋甲·京都上·两都赋二首·西都赋〉~0~
西郊则有上囿禁苑,林麓薮泽,陂池连乎蜀、汉,缭以周墙,四百馀里,离宫别馆,三十六所,神池灵沼,往往而在。

例句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徐凝 汉宫曲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

吾闻三十六宫花离离,软风吹春星斗稀。 温庭筠 郭处士击欧歌

忽然更向君前言,三十六宫愁几许。 苏郁 鹦鹉词

《漢語大詞典》:六一泉
(1).在 杭州市 孤山 西南麓。 宋 欧阳修 晚号 六一居士 ,曾与 西湖 僧 惠勤 友善。 元祐 四年 苏轼 再守 杭州 时,二人皆已死,忽有清泉出 惠勤 讲堂之后,为纪念 欧阳修 ,遂命名为 六一泉 。参阅 苏轼 《六一泉铭》
(2).在 安徽 滁县 西南 醉翁亭 畔。原名 玻璃泉 ,后人因 宋 欧阳修 曾守 滁州 ,因取其晚年自号为名。参阅《嘉庆一统志》卷一三○。
《漢語大詞典》:六一先生
对 六一居士 的敬称。 宋 马永卿 懒真子卷二:“ 六一先生 作事皆寓深意。”详“ 六一居士 ”。
《國語辭典》:六一居士  拼音:liù yī jū shì
宋代欧阳修之自号。因其自谓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琴、棋各一,酒一壶,及自身一老翁,故自称为「六一居士」。参见「欧阳修」条。
《漢語大詞典》:六衣
指王后的六种礼服。 南朝 齐 谢朓 《齐敬皇后哀策文》:“俎彻三献,筵卷六衣。”
《漢語大詞典》:六逸
指 竹溪 六逸。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 李白 ﹞更客 任城 ,与 孔巢父 、 韩準 、 裴政 、 张叔明 、 陶沔 居 徂来山 ,日沉饮,号‘ 竹溪 六逸’。” 金 郦权 《自鹤壁游善应洹山》诗:“同游成六逸,轰饮助高兴。” 明 无名氏 《飞丸记·发跡锄强》:“苍虬籜浮,金茎凤游,七贤六逸频呼酒。” 丁以布 《题三子游草》诗:“还应乐府歌《三妇》,六逸高风未渺漫。”
《漢語大詞典》:六英
(1).古乐名。相传为 帝喾 或 颛顼 之乐。吕氏春秋·古乐:“ 帝嚳 令 咸黑 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淮南子·齐俗训》:“《咸池》《承云》《九韶》《六英》,人之所乐也。” 高诱 注:“﹝《六英》﹞,帝 顓頊 乐。” 晋 张华 《晋正德大豫歌舞·正德舞歌》:“象容表庆,协律被声,軼武超濩,取节《六韺》。” 唐 刘禹锡 《历阳书事七十韵》:“早忝游三署,曾闻奏《六英》。”
(2).亦作“ 六霙 ”。雪花。 宋 李纲 《次韵志宏见示春雪长句》:“那知忽作三尺雪,草木洗尽群芳空。六英飘舞片片好,谁与刻削嗟神工。” 明 陆采 《怀香记·承明雪宴》:“严风起,六霙飘, 建章 宫闕积琼瑶,尽道梅花芳信到。”
《漢語大詞典》:六凿(六鑿)
指耳、目等六孔。庄子·外物:“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 成玄英 疏:“凿,孔也。” 清 曹寅 《夜饮和培山眼镜歌》:“人生六凿宜藏用,五官首出司明重。”一说,犹六情。喜、怒、哀、乐、爱、恶。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谓六情攘夺”。
分類:六孔六情
《國語辭典》:六贼(六賊)  拼音:liù zéi
1.泛指危害天下的六种恶人。见《六韬。卷一。文韬。上贤》。
2.北宋末的蔡京、朱勔、王黼、李彦、童贯、梁师成。他们结党营私,危害国家,被太学生陈东等斥为「六贼」。见《宋史。卷二三。钦宗本纪》。
3.色、声、香、味、触、法此六种为身心所攀缘的对象。因为这六者是产生烦恼的根源,会劫夺一切善法,所以用贼来比喻。《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当知此身如空聚,六贼依止不相知。」
《國語辭典》:六尘(六塵)  拼音:liù chén
尘,接触的对象。佛教将心和感官接触的对象分成色、声、香、味、触、法(指心所对的境)六尘。若任由眼、耳、鼻、舌、身、意追逐六尘,心就会充满著烦恼。南朝梁。武帝〈十喻〉诗五首之一:「楎睢变三有,恍惚随六尘。」也称为「六处」。
《漢語大詞典》:六铢(六銖)
(1).四分之一两。铢,古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南史·张畅传:“此诸盐各有所宜:白盐是 魏 主所食;黑者疗腹胀气懣,细刮取六銖,以酒服之。”
(2).古钱币名。详“ 六銖钱 ”。
(3).指六铢衣。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岑文本》:“﹝ 岑文本 ﹞又问曰:‘比闻六銖者天人衣,何五銖之异?’﹝ 上清童子 ﹞对曰:‘尤细者则五銖也。’” 宋 叶适 《和李参政》:“传观弓力异常钧,衣我六銖羞问。” 金 元好问 《隐秀君山水为范庭玉赋》诗:“万壑风烟入座寒,六銖仙帔想驂鸞。”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廿四桥边载野航,六銖縹緲浣红妆。”
《漢語大詞典》:六铢钱(六銖錢)
南朝 陈宣帝 所铸货币名。陈书·宣帝纪:“﹝ 太建 十一年﹞秋七月辛卯,初用大货六銖钱。”
分類:货币
《漢語大詞典》:六铢衣(六銖衣)
(1).佛经称 忉利天 衣重六铢,谓其轻而薄。见《长阿含经·世纪经·忉利天品》。后称佛、仙之衣为“六銖衣”。 唐 宋之问 《奉和幸大荐福寺》诗:“欲知皇刼远,初拂六銖衣。” 唐 顾况 《归阳萧寺》诗:“身披六銖衣,亿刧为大仙。” 前蜀 韦庄 《送福州王先辈南归》诗:“八韵赋吟 梁苑 雪,六銖衣惹 杏园 风。名标玉籍仙坛上,家寄 闽山 画障中。”
(2).常借指妇女所着轻薄的纱衣。 宋 周邦彦 《鹊桥仙》词:“晚凉拜月,六銖衣动,应被 姮娥 认得。” 清 俞兆晟 《吴宫曲》:“自裁白紵六銖衣,回雪流风侍君侧。”
《漢語大詞典》:六鳌(六鰲,六鼇)
亦作“ 六鰲 ”。神话中负载五仙山的六只大龟。相传 渤海 之东,有一深壑,中有 岱舆 、 员峤 、 方壶 、 瀛洲 、 蓬莱 五山,乃仙圣所居之地。然五山皆浮于海,常随潮波上下往还。“帝恐流於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 禺彊 使巨鼇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 龙伯 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於是 岱舆 、 员嶠 二山流於北极,沉於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事见《列子·汤问》。 唐 李白 《登高丘而望远海》诗:“登高丘,望远海,六鼇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明 夏完淳 《代人赠镇府》诗:“六鼇还镇澥,八柱独承天。”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回港舟中诗》:“雄驱岛屿飞千里,怒战貔貅走六鰲。”
《漢語大詞典》:连六鳌(連六鼇)
亦作“ 连六鰲 ”。 相传 渤海 之东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海而动,天帝命巨鳌十五,分三批轮流负山,五山始屹立不动。“而 龙伯之国 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见列子·汤问。后因以为善钓之典实。 宋 刘攽 《和罗著作渔翁》:“ 龙伯国 人连六鰲,二山漂流不能止。” 清 李调元 《金鳌岭》诗:“我闻 龙伯 人,巨钓连六鰲。”亦省作“ 连六 ”。 唐 张友正 《钓鳌赋》:“谓优游以无穷,何瞬息而连六。” 明 杨基 《钓鳌海客歌》:“重施 龙伯国 人技,一展丝纶连六归。”
《漢語大詞典》:连鳌(連鼇)
亦作“ 连鰲 ”。
1.相传 渤海 之东,有一深壑,中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于海,随波而动。天帝遂命巨鳌十五,分作三批,轮流负山,五山始屹立不动。“而 龙伯 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事见列子·汤问。后因以“连鼇”作善钓之典。 唐 李商隐 《异俗》诗之二:“点对连鰲饵,搜求缚虎符。” 明 杨基 《天平山十四题·钓鱼矶》诗:“谁操百尺竿,重试连鰲手。”亦为称人富有才干、可成大事之典。 唐 李白 《赠临洺县令皓弟》诗:“钓水路非远,连鼇意何深。” 宋 刘攽 《次韵酬李推官》:“倾盖强君留一醉,相看前路钓连鼇。” 宋 王圭 《送汪叔志赴平江州同知》诗序:“ 叔志 连鼇 桂苑 ,展驥 巴陵 ,良为欣抃。”
2.形容岿然屹立的样子。
《國語辭典》:钓鳌(釣鼇)  拼音:diào áo
相传龙伯国有个巨人,一次就钓起六只负载五山的大龟。典出《列子。汤问》。比喻举止豪迈或抱负远大。唐。李白 赠薛校书诗:「未誇观涛作,空郁钓鳌心。」
《漢語大詞典》:灵鳌(靈鼇)
神话传说中的巨龟。语出楚辞·天问:“鼇戴山抃,何以安之?” 王逸 注引列仙传:“有巨灵之鼇,背负 蓬莱之山 而抃舞。” 三国 魏 曹植 《远游篇》:“灵鼇戴 方丈 ,神岳儼嵯峩!” 唐 李商隐 《韩碑》诗:“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鼇蟠以螭。” 元 周权 《九日偕友登东岩定香寺》诗:“当时补天餘,偶堕灵鼇背。”
《國語辭典》:鳌山(鰲山)  拼音:áo shān
元宵节时布置花灯,叠成鳌形,高峻如山,称为「鳌山」。《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鳌山高灯,长一十六丈,阔二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鳌柱。」《水浒传》第三三回:「去土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䌽悬花,张挂五七百碗花灯。」也作「鳌山」。
《國語辭典》:鳌山(鼇山)  拼音:áo shān
1.山名。位于湖南省常德县北,相传昔有名僧悟道于此。也称为「虎齿山」。
2.元宵节时布置花灯,叠成鳌形,高峻如山,称为「鳌山」。也作「鳌山」。
《國語辭典》:鳌戴(鼇戴)  拼音:áo dài
古代有上帝命十五巨鳌用头负举大山的传说,故后用为比喻恩德深重的感戴之词。《楚辞。屈原。天问》:「鳌戴山抃,何以安之?」
《漢語大詞典》:鳌钓(鼇釣)
神话传说谓天帝使十五只巨鳌轮番顶戴五座仙山,而 伯龙之国 巨人则一钓而连六鳌。见列子·汤问。后因以“鼇钓”比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 唐 元稹 《酬独孤二十六送归通州》诗:“鼇钓气方壮,鶻拳心颇尊。” 明 李贽 《又书使通州诗后》:“公独鼇钓 通海 ,视等乡邻,不一引手投足,又何其忍耶!”
《漢語大詞典》:三十六策
犹言三十六计。 元 方回 《记游自次前韵》:“尔来何止师左次,三十六策走上策。” 林旭 《叔峤印伯居伏魔寺数往访之》诗:“言战言守言迁都,三十六策地则无。”参见“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漢語大詞典》:檀公策
宋书·檀道济传载: 檀道济 足智多谋,随 高祖 北伐,为前锋,屡建战功,后因称征战计策为“檀公策”。 宋 陈与义 《发商水道中》诗:“草草 檀公 策,茫茫 杜老 诗。” 宋 陆游 《眉州郡燕大醉中间道驰出城宿石佛院》诗:“酒酣忽作 檀公 策,间道絶出 东关城 。” 元 张翥 《闻归集贤远引奉简一章》诗:“将军每叹 檀公 策,朝士徒悲 穆氏 歌。”
《漢語大詞典》:三十六书(三十六書)
三十六封有关 隋 兵渡 江 的告警文书。 宋 范成大 《胭脂井》诗:“三十六书都莫恨,烦将歌舞过 扬州 。” 沈钦韩 注:“《大业拾遗録》: 煬帝 梦见 陈后主 ,语云:‘三十六封书,使人恨恨。’前人莫解何谓。盖 隋 兵渡 江 警书为 张贵妃 所沈阁者。”一说三十六非实数,极言其多。
《漢語大詞典》:三十六宫
极言宫殿之多。 汉 班固 《西都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唐 温庭筠 《郭处士击瓯歌》:“吾闻三十六宫花离离,软风吹春星斗稀。” 宋 辛弃疾 《酒泉子·无题》词:“三十六宫花溅泪,春声何处説兴亡。” 清 李渔 《玉搔头·奸图》:“今上因三十六宫七十二院没箇中意的女子,要同 朱彬 出去访择。”
分類: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