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148,分144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六法
六位
六扇
六王
六行
六行
六相
六印
六钧
二六
六乐
六家
用六
六叶
六章
《國語辭典》:六法  拼音:liù fǎ
1.宪、刑、民、商事法及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的总称。
2.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中,品评人物画的六项标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后来此六种法则广为应用于山水或花鸟等题材。后代评论家对于六法的先后次序,也有不同的主张,不论如何,六法已经成为中国画习惯性的代名词。
3.佛教称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为「六法」。宋。沈遘〈章献皇太后忌日斋文〉:「伏愿往凭六法,超脱五门。」
《國語辭典》:六位  拼音:liù wèi
1.易经中每一卦里六爻的位置。《易经。乾卦》:「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唐。孔颖达。正义:「六爻之位,依时而成,若其不明终始之道,……六位不以时而成也。」
2.君、臣、父、子、夫、妇。《庄子。盗蹠》:「疏戚无伦,贵贱无义,长幼无序,五纪六位,将何以为别乎?」《南史。卷一。宋武帝本纪》:「桓玄肆僭,滔天泯夏,拔本塞源,颠蹶六位,庶僚俛眉,四方莫恤。」
《國語辭典》:六爻  拼音:liù yáo
《易经》六十四卦之一。易之卦画称为「爻」,阳爻画为⚊,阴爻画为⚋,每一重卦皆含有六画,故称为「六爻」。《易经。系辞上》:「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骈字类编》:六扇
唐 温庭筠 经旧游 屏倚故窗山六扇,柳垂寒砌露千条。
《漢語大詞典》:六王
(1).指 夏启 、 商汤 、 周武王 、 周成王 、 周康王 、 周穆王 。左传·昭公四年:“夫六王二公之事,皆所以示诸侯礼也。” 杜预 注:“六王, 啟 、 汤 、 武 、 成 、 康 、 穆 也。”
(2).指 周 之 文王 、 武王 、 成王 、 厉王 、 宣王 、 幽王 。诗·小大雅谱《小雅》《大雅》者, 周 室居西都 丰 镐 之时诗也” 唐 孔颖达 疏:“以此二雅,正有 文 、 武 、 成 ,变有 厉 、 宣 、 幽 ,六王皆居在 镐 丰 之地,故曰 丰镐 之时诗也。”
(3).指战国 齐 、 楚 、 燕 、 韩 、 魏 、 赵 六国之王。史记·秦始皇本纪:“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唐 杜牧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漢語大詞典》:六行
(1).六个行列。《春秋·隐公五年》“初献六羽” 唐 孔颖达 疏:“六羽,谓六行之人秉羽舞也。”
(2).指 唐 代尚书省下属的吏、礼、户、工、刑、兵六部。泛指朝廷官吏。 唐 张籍 《寄梅处士》诗:“扰扰人间是与非,官闲自觉省心机;六行班里身常下,九列符中事亦稀。”
《漢語大詞典》:六行
(1).六种善行。周礼·地官·大司徒:“六行:孝、友、睦、婣、任、恤。” 晋 陆云 《晋故散骑常侍陆府君诔》:“六言六行,匪君不肃。” 唐 陈子昂 《申州司马王府君墓志》:“君三德允章,六行既穆。” 清 钱谦益 《刑科给事中薛大中父约赠徵仕郎刑科给事中制》:“敦六行以重任恤,既以仁厚起家。”
(2).谓水气运行。管子·幼官:“六行时节,君服黑色,味咸味,听徵声,治阴气,用六数。” 尹知章 注:“水成数六,水气行,君则顺时节而布政也。”
《漢語大詞典》:六相
(1).传说辅佐 黄帝 的六臣: 蚩尤 、 大常 、 奢龙 、 祝融 、 大封 、 后土 ,分掌天地四方。管子·五行:“昔者 黄帝 得 蚩尤 ,而明於天道;得 大常 ,而察於地利;得 奢龙 ,而辩於东方;得 祝融 ,而辩於南方;得 大封 ,而辩於西方;得 后土 ,而辩於北方。 黄帝 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 唐 张说 《祭崔侍郎文》:“故令名不离其身,方齐六相,助明三辰。” 清 钱谦益 《炼丹台》诗:“六相资辅弼,五贼收狂癲。”
(2).佛教语。指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见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 清 黄宗羲 《苏州三峰汉月藏禅师塔铭》:“ 曹洞 、 潙仰 、 法眼 建立四禁、五位、六相、三昧等纲宗,以竭机语之欺伪。”
《漢語大詞典》:六印
(1).谓六国相印。史记·苏秦列传:“且使我有 雒阳 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隐賑而封。” 唐 李白 《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诗:“ 洛阳 苏季子 ,剑戟森词锋。六印虽未佩,轩车若飞龙。” 金 元好问 《天门引》:“丈夫何意作 苏秦 ,六印才堪警儿女。”
(2).六将军印。史记·封禅书:“是时上方忧 河 决,而黄金不就,乃拜 大 ( 欒大 )为五利将军。居月餘,得四印,佩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印…… 大 见数月,佩六印,贵震天下。” 司马贞 索隐:“谓五利将军、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为四也。更加乐通侯及天道将军印,为六印也。”
(3). 唐 时官马身上的六种印记。 唐 杜甫 《瘦马行》:“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旁。”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诂笺二:“ 杜 《瘦马行》:‘细看六印带官字。’考唐六典:凡在牧马,以小官字印印右膊,以年辰印印右髀,以监名印印尾侧。二岁以飞字印印左髀膊。细马次马以龙形印印项左。送尚乘者,印三花及飞字印,外又有风字印。官马赐人者,以赐字印。配诸军及充传送驛者,以出字印。印凡八,此云六印,意赐、配者不在数耳。”
《漢語大詞典》:六钧(六鈞)
左传·定公八年:“士皆坐列,曰:‘ 颜高 之弓六钧。’皆取而传观之。” 杜预 注:“ 颜高 、 鲁 人。三十斤为钧,六钧百八十斤。古称重,故以为异强。”谓张满弓用力六钧,后因以指强弓。 汉 应玚 《驰射赋》:“顾摧 月支 ,须紆六钧,口弯七规。” 唐 张说 《将赴朔方军应制》诗:“幼志传三略,衰材谢六钧。”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得颍倅》之一:“贾牛但自捐三尺,射鼠何劳挽六钧。”
分類:张满满弓
《漢語大詞典》:二六
(1).即十二。 三国 魏 曹植 《驱车篇》诗:“周流二六候,閒置十二亭。”《文选·左思〈魏都赋〉》:“明珠兼寸,尺璧有盈,曜车二六,三倾五城。” 李善 注引《太史公书》曰:“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十二乘者十枚。” 明 高道素 《上元赋》:“迎珠履之三千,列金釵之二六。”
(2).京剧西皮调名。详“ 二六板 ”。
《國語辭典》:二六板  拼音:èr liù bǎn
戏曲唱腔的一种板式。二拍子节奏较快,字多腔少,曲调流畅。宜于表现说理、写景及人物内心的情感。
《國語辭典》:六乐(六樂)  拼音:liù yuè
黄帝以下六代的古乐。包括云门(黄帝之乐)、咸池(尧乐)、大韶(舜乐)、大夏(禹乐)、大濩(汤乐)、大武(武王之乐)。《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后泛指音乐。南朝宋。鲍照〈数名〉诗:「六乐陈广坐,组帐扬春风。」
《國語辭典》:六家  拼音:liù jiā
1.学术的流别,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见《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
2.史书的六种体裁,有《尚书》的记言体、《春秋》的记事体、《左传》的编年体、《国语》的国别体、《史记》的通史纪传体、《汉书》的断代纪传体。见唐。刘知几《史通。卷一。六家》。
《漢語大詞典》:用六
《坤》卦特有之爻题,谓六爻皆六。易·坤:“用六:利永贞。” 高亨 注:“依古筮法,筮遇《坤》卦,六爻皆八,则以卦辞断事;六爻皆六,则以用六爻辞断事。用六犹通六,谓六爻皆六也。” 清 尹会一 《复莲宇先生书》之一:“用九、用六,渠自明於始终之义。”
《骈字类编》:六叶(六叶)
唐 王晙 郊庙歌辞 祭汾阴乐章 太和 于穆圣皇,六叶重光。
《漢語大詞典》:六章
谓青、赤、黄、白、黑、玄六色。礼记·礼运:“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 孔颖达 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据五方也。六章者,兼天玄也。以玄黑为同色,则五中通玄繢,以对五方,则为六色,为六章也。”
分類:六章六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