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命家
(1). 秦 汉 时爵制分二十级,自一级公士以上有爵位的人皆称命家。汉书·食货志上:“令命家田 三辅 公田。” 颜师古 注引 韦昭 曰:“命谓爵命者。命家,谓受爵命一爵为公士以上。令得田公田,优之也。”
(2).犹名家。谓自成一家,著名于世。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四章:“逮及 魏 末 齐 初, 渤海 明彦 称为《成实》元绪, 彭城 慧嵩 号为《毗昙》 孔子 ,而 合水法上 、 净影 、 慧远 ,均以《涅槃》命家。”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八章:“ 小山 法瑶 著《大品疏》,然亦以《涅槃》命家。”
《漢語大詞典》:名家
(1). 战国 时诸子百家之一。以正名辨义为主,主要代表为 邓析 、 惠施 、 公孙龙 等。庄子·天下有名家辩辞的记录。史记·太史公自序:“名家苛察缴绕……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汉书·艺文志:“名家者流,盖出於礼官。” 梁启超 《论诸家之派别》:“名家言起於 郑 之 邓析 ,而 宋 之 惠施 及 赵 之 公孙龙 大昌之。”
(2).犹名门。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昔 甘茂 之孙 甘罗 ,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 晋 陆机 《吴趋行》:“八族未足侈,四姓实名家。” 宋 欧阳修 《刘公墓志铭》:“自其皇祖以尚书郎有声 太宗 时,遂为名家。” 清 洪升 《长生殿·定情》:“妃子世胄名家,德容兼备。”
(3).谓有专长而自成一家。汉书·艺文志:“ 汉 兴有 齐 鲁 之説。传《齐论》者……惟 王阳 名家。” 唐 韩愈 《祭张给事文》:“惟君之先,以儒学名家。” 宋 何薳 春渚纪闻·赵安定提研制:“《研谱》称 唐 人最重 端溪 石,每得一佳石,必梳而为数板,用精铁为周郭。 青州 人作此,至有名家者,歷代宝□。” 清 任泰学 《质疑·经义》:“传之解经,注之解传,各自名家,其实未必尽得。”
(4).指有专长的著名人物。 明 胡应麟 诗薮·唐下:“大家名家之目,前古无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诗有大家,有名家。大家不嫌庞杂,名家必选字酌句。” 冰心 《晚晴集·空巢》:“请名家写一篇书评比登天还难。”
《漢語大詞典》:大手
犹高手。指工于文辞的名家。 唐 僧鸾 《赠李粲秀才》诗:“颯风驱雷暂不停,始向场中称大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曲·杂剧:“北杂剧已为 金 元 大手擅胜场,今人不復能措手。曾见 汪太函 四作……都非当行。”参见“ 大手笔 ”。
《漢語大詞典》:大手笔(大手筆)
(1).指朝廷诏令文书等重要文章。后亦指杰出的文辞、书画。晋书·王珣传:“ 珣 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諡议,皆 珣 所草。”陈书·徐陵传:“ 世祖 、 高宗 之世,国家有大手笔,皆 陵 草之。”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迦陵配:“﹝ 李太守 ﹞閒步殿上,观西天像,突见墨荷,惊为 八大 再来人,问谁之大手笔。”
(2).称工于文辞有大成就的人。 唐 白居易 《冯宿除兵部郎中知制诰制》:“吾闻 武德 暨 开元 中, 颜师古 、 陈叔达 、 苏頲 称大手笔。”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作文不惮屡改:“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於屡改也。” 陈毅 《湖海诗社开征引》:“若无大手笔,谁堪创世纪?”
(3).手面阔绰的人。《负曝闲谈》第十五回:“ 金慕暾 又是个大手笔,整把银子撒出来,毫无吝色。”
《漢語大詞典》:同异(同異)
(1). 战国 时名家 惠施 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庄子·天下:“﹝ 惠施 曰﹞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成玄英 疏:“物情分别,见有同异,此小同异也。死生交谢,寒暑递迁,形性不同,体理无异,此大同异也。”参见“ 坚白同异 ”。
(2).相同与不同。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后有 扬雄 著《方言》,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
(3).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 宋 苏轼 《谢苏自之惠酒》诗:“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此辈结党营私,朋求进取,以同异为爱恶,以爱恶为是非。”
(4).谓差异,不同。新唐书·张行成传:“尝侍宴,帝语 山东 及 关中 人,意有同异。 行成 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盖 晋 史凡十八家,而 唐 人修书又出於二十一人之手,岂无同异耶?”
(5).异议。亦指立异议。三国志·魏志·袁涣传“父 滂 ,为 汉 司徒” 裴松之 注引 晋 袁宏 《汉纪》:“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 滂 独中立於朝,故爱憎不及焉。”世说新语·赏誉“ 王恭 始与 王建武 甚有情,后……致疑隟” 刘孝标 注引《晋安帝纪》:“卿何妄生同异,疑误朝野。”晋书·王彬传:“ 江州 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南齐书·徐孝嗣传:“ 孝嗣 文人不显同异,名位虽大,故得未及祸。”
(6).引申指有异志,叛乱。宋书·武帝纪下:“ 谢晦 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南齐书·萧颖胄传:“时军旅之际,人情未安…… 张炽 从絳衫左右三十餘人,入 千秋门 ,城内惊恐,疑有同异。”
(7).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新唐书·儒学传中·王元感:“ 李宪 等本章句家,见 元感 詆先儒同异,不懌,数沮詰其言。 元感 缘罅申释,竟不詘。”
《漢語大詞典》:名迹(名蹟)
亦作“ 名跡 ”。亦作“ 名蹟 ”。
(1).声名与业绩。汉书·张安世传:“ 安世 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穆天子传卷三:“天子遂驱升于 弇山 ,乃纪名迹于 弇山 之石。” 唐 元结 《漫问相里黄州》诗:“志业岂不同,今已殊名跡。” 唐 韩愈 《薛公墓志铭》:“尚书娶 吴郡 陆景融 女,有子五人,皆有名蹟。”
(2).姓名与行迹。后汉书·独行传·李业:“隐藏山谷,絶匿名迹,终 莽 之世。”三国志·魏志·郭嘉传“ 郭嘉 字 奉孝 ”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玄 傅子:“﹝ 嘉 ﹞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雋,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
(3).名胜古迹。 清 黄宗羲 《〈范熊岩先生文集〉序》:“两地既饶名蹟,先生不忍其湮没,一一为之修復。”《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二回:“ 泰山 上的五大夫松,难道当真是 秦始皇 封的那五棵松吗?不过既有这个名蹟,总得种五棵松在那地方。”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中有一座碑是 明 末的乡贤 嘉定 人的 安磐 写的,只这一点怕是 沙湾场 的唯一的名迹。”
(4).名家的手迹。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三先生於都门宴别,各携所蓄名蹟相玩赏。” 杨守敬 《学书迩言·评帖》:“《谷园摹古》从旧拓名迹出。”
《漢語大詞典》:坚白(堅白)
(1).语出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言至坚者磨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谓君子虽在浊乱而不能污。后因以“坚白”形容志节坚贞,不可动摇。三国志·魏志·徐邈王基等传论:“ 王基 学行坚白。” 唐 武元衡 《秋日对酒》诗:“波澜暗超忽,坚白亦磷緇。” 宋 司马光 《送守哲归庐山》诗:“嚣呶不可变,坚白如琼琇。” 清 金农 《冬雪》诗:“相警保坚白,勿使不洁扰。”
(2). 战国 时名家学说的一个命题。庄子·齐物论:“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详“ 坚白同异 ”。
《漢語大詞典》:法书(法書)
(1).法令、律科一类的书籍。 汉 焦赣 《易林·乾之大畜》:“典策法书,藏在 兰臺 。” 南朝 齐 孔稚圭 《上新定法律表》:“法书徒明于帙里,寃魂犹结于狱中。”
(2).名家的书法范本。亦以称美别人的书法。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吾幼承门业,加性爱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翫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 唐 张彦远 《〈法书要录〉序》:“ 彦远 家传法书名画,自高祖 河东公 收藏珍祕。” 清 钱谦益 《杨弱生且吟序》:“古之人有以爱妾换劒换马者,有以法书换白鹅者,其声价颇为不类。” 马南村 《燕山夜话·大胆练习写字》:“历代讲究书法的人,动辄就以 王羲之 父子的法书为范本,殊不知 右军 父子的书法也是他们自己创造的。”
《漢語大詞典》:名书(名書)
名家墨迹。 唐 张怀瓘 《二王书录》:“古之名书,歷代帝王,莫不珍宝。” 唐 张怀瓘 《六体书论》:“夫好事之人,广求名书,以教其子。”
《漢語大詞典》:画谱(畫譜)
(1).著录品评名画或汇集名家画法的书。《〈宣和画谱〉叙目》:“今叙画谱凡十门……凡人之次第则不以品格分,特以世代为后先,庶几披卷者因门而得画,因画而得人,因人而论世,知夫画谱之所传非私淑诸人也。” 明 陈继儒 《书画史》:“ 董玄宰 在 广陵 ,见 司马端明 所画山水,细巧之极,絶似 李成 ,而画谱不载。以此知古人之善于逃名。”如:《芥子园画谱》
(2).画帖。
《漢語大詞典》:宫府
(1).帝王宫廷与官署的合称。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更始 将北都 洛阳 ,以 光武 行司隶校尉,使前整修宫府。” 南朝 宋 颜延之 《自陈表》:“臣班叨首卿,位尸封典,肃祇朝校,尚恧匪任,而陵庙众事,有以疾怠,宫府覲慰,转闕躬亲。”南齐书·刘绘传:“时 豫章王嶷 与 文惠太子 以年秩不同,物论谓宫府有疑, 绘 苦求外出,为 南康 相。”宋史·毕士安传:“时近臣有怙势强取民间定婚女,其家诉於府, 士安 因对奏,还之。宫府常从为廷职者,每授任於外,必令 士安 戒勗。”《三国演义》第六回:“ 卓 临行,教诸门放火,焚烧居民房屋,并放火烧宗庙宫府。”
(2).古官名。掌库廪、饮食、奴仆等事。原名家令, 唐 龙朔 二年,改家令寺为宫府寺,家令为宫府大夫。 咸亨 初复旧。见通典·职官十二
《漢語大詞典》:诗宗(詩宗)
(1).专攻诗经而为人们所宗仰的名家。 清 汪懋麟 《〈渔洋续集〉序》:“国子祭酒 济南 王先生 ,产圣人之乡,传 申 辕 之学,为 齐 鲁 诗宗,卓矣!”
(2).众所敬仰的诗人,诗坛泰斗。 唐 姚合 《寄陕州王司马》诗:“自当臺直无因醉,一别诗宗更懒吟。” 宋 杨万里 《晓望》诗:“不须兼 鲍 谢 ,始得擅诗宗。” 清 钱谦益 《仙坛倡和诗》之三:“已悔六时违浄业,谁传四始立诗宗。”
《漢語大詞典》:三耳
(1).传说 隋 董慎 被冥府追为右曹从事,召 常州 秀才 张审通 掌书记。 慎 令为判,申天府。有黄衫人持天符云,所申不当。 慎 怒,以方寸肉塞其耳。 审通 再判之,后有天符来云,甚允当。 慎 喜,命左右割去耳肉,令一小儿擘为耳,安于额上,曰:“塞君一耳,与君三耳,可乎?”后 审通 复活,觉额痒,涌出一耳,尤聪。时人笑曰:“天有九头鸟,地有三耳秀才。”后即以此为典,谓人聪明颖悟,异于往常。 宋 苏轼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参阅 施元之 注 苏 诗引 宋 张君房 《脞说》
(2).谓两耳之外别有一耳,主听。为 先秦 名家诡辩论题之一。孔丛子·公孙龙:“ 公孙龙 言臧之三耳甚辨析。”
《漢語大詞典》:赝本(贋本)
亦作“贗本”。 伪托名家手笔的书画、碑帖、刻本。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六:“后因召至 长安 ,上作贗本出示,以试之。” 元 顾瑛 《题侄良用临赵魏公〈霜浦渔舟图〉》诗:“《兰亭》贋本永宝世,藏护不减囊中珍。” 清 戴熙 《古钱丛话》卷二:“余见石刻瘦金书数种,神气皆不及此钱,岂贗本耶?”
《漢語大詞典》:法帖
名家书法的范本。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杂说上:“ 太宗皇帝 时,尝遣使购募前贤真蹟,集为法帖十卷,鏤板而藏之。” 明 张居正 《拟日讲仪注疏》:“或看字体法帖,随意写字一幅,不拘多少。”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二王帖》:乃 南宋 丹阳 许开 所刻,世不多见,所传皆 吴江 重刻本也。前有 右军 、 大令 像,取诸法帖中二 王 书,鉤摹上石,而逐帖释文於后。”
寺庙主持所出的文书、信函。《水浒传》第六回:“师兄多时不曾有法帖来。”《水浒传》第六回:“次早, 清长老 陞法座,押了法帖,委 智深 管菜园。”
《漢語大詞典》:六家
(1).指 先秦 至 汉 初学术思想的主要派别: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汉 司马谈 有《论六家之要指》,见史记·太史公自序
(2).指史书之六种体裁:尚书记言体,春秋记事体,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史记通史纪传体,汉书断代纪传体。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
(3).指治孝经的六位学者: 三国 吴 韦昭 、 三国 魏 王肃 、 三国 吴 虞翻 、 三国 魏 刘劭 、 隋 刘炫 、 南朝 齐 陆澄 。 唐玄宗 《〈孝经〉序》:“ 韦昭 、 王肃 先儒之领袖, 虞飜 、 刘劭 抑又次焉, 刘炫 明 安国 之本, 陆澄 讥 康成 之注,在理或当,何必求人?今故特举六家之异同,会五经之旨趣,约文敷畅,义则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