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346,分9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出关
祖师
尘缘
大圣
有相
文殊
衣钵
三界
住持
雨花
空门
散花
得道
三时
四大
《國語辭典》:出关(出關)  拼音:chū guān
1.出边塞关口。《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此后除授东台御史奉诏出关,行次稠桑驿。」
2.佛教徒结束闭关的修行,称为「出关」。
《國語辭典》:祖师(祖師)  拼音:zǔ shī
一派学术、技艺、宗教或行业的创始人。《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下。定陶丁姬传》:「定陶丁姬,哀帝母也,易祖师丁将军之玄孙。」《文明小史》第三七回:「什么自由,什么民权,拿个卢梭当做祖师看待。」也称为「祖师爷」。
《國語辭典》:尘缘(塵緣)  拼音:chén yuán
世俗的关系。唐。韦应物春月观省属城始憩东西林精舍〉诗:「善身绝尘缘,今我蒙朝寄。」明。陈汝元《金莲记》第二三出:「端只为爱河欲海起波涛,名缰利锁不能逃,这尘缘怎消?」
《國語辭典》:大圣(大聖)  拼音:dà shèng
1.出类拔萃,道全德备的人。《荀子。哀公》:「所谓大圣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情性者也。」
2.佛的尊号。
3.孙悟空。明吴承恩小说《西游记》中的人物。因其号为齐天大圣,故简称为「大圣」。《聊斋志异。卷一一。齐天大圣》:「入殿瞻仰,神猴首人身,盖齐天大圣孙悟空云。」
《漢語大詞典》:有相
(1).谓有贵相。 汉 王充 论衡·命义:“犹 高祖 初起,相工入 丰 沛 之邦,多封侯之人矣。未必老少男女俱贵而有相也。”北史·齐纪中·文宣帝:“﹝ 武明太后 ﹞及产,命之曰 侯尼于 , 鲜卑 言有相子也。” 唐 白居易 《自咏》:“形容瘦薄诗情苦,岂是人间有相人?”
(2).指有贵相的人。太平广记卷三二八引 唐 戴孚 《广异记·阎庚》:“鬼云:‘ 庚 命贫,无位禄。’ 仁亶 问:‘何以致之?’鬼云:‘或绊得佳女,配之有相,当能得耳。’”
(3).佛教语。佛教主张万有皆空,心体本寂。称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为“有相”。相,指事物的形象状态。 唐 一行 《大日经疏》卷一:“可见可现之法,即为有相;凡有相者,皆是虚妄。” 唐 姚合 《过钦上人院》诗:“有相无相身,唯师説始真。”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名》:“何谓违宗?彼以物有如种极微也。而忌言人有菴摩罗识。因言无相者无有。詰之曰:如种极微有相不?则解矣。”
《漢語大詞典》:文殊
佛教菩萨名。 文殊师利 或 曼殊室利 的省称。意译为“妙吉祥”、“妙德”等。其形顶结五髻,象征 大日如来 的五智;持剑、骑青狮,象征智慧锐利威猛。为 释迦牟尼佛 的左胁侍,与司“理”的 普贤菩萨 相对。 中国 传其说法道场为 山西省 五台山 。 晋 殷晋安 《文殊象赞》:“ 文殊 渊睿,式昭厥声。”《四游记·唐三藏被难得救》:“愿佛慈悲,早见 文殊 金身,赐我真经,留传东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僧:“相传山上徧地皆黄金, 观音 、 文殊 犹生。”
《國語辭典》:衣钵(衣缽)  拼音:yī bō
1.佛教僧尼的袈裟与饭盂。《三国演义》第二七回:「贫僧此处难容,收拾衣钵,亦往他处云游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亦且衣钵充实,家道从容。」
2.泛指老师所传授的思想、学术、技能。宋。杨万里赠王婿时可〉诗:「两家不是无家法,何须外人问衣钵。」《通俗编。服饰》引《邵氏闻见录》:「君文宜冠多士,屈居十三者,欲君传老夫衣钵耳。」
《國語辭典》:三界  拼音:sān jiè
佛教谓生死往来之世界有三:一曰欲界,有淫欲、食欲,有情之所住,自六欲天,下至无间地狱,称为「欲界」。二曰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在欲界之上,离二欲有情之所住,四禅天,或立十六天、十八天。三曰无色界,无色、无物、无身,有四无色,称为「四无色天」或「四空处」。
《國語辭典》:住持  拼音:zhù chí
1.护持佛法,令佛法久住世间。《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
2.佛教僧职。唐代禅宗兴盛后始设置,为寺院的领导,总管僧事的职务。后来道观亦采用此制。《景德传灯录。卷六。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百丈大智禅师以禅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来,多居律寺,虽别院,然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度。」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贫道乃白姑姑是也!从幼年间便舍俗出家,在这清安观里,做著个住持。」
《漢語大詞典》:雨花
(1).雨中的花。 唐 李绅 《真娘墓》诗:“愁态自随风烛灭,爱心难逐雨花轻。” 前蜀 韦庄 《江南送李明府入关》诗:“雨花烟柳傍江邨,流落天涯酒一罇。” 明 何景明 《秋日杂兴》诗之二:“雨花风叶总堪怜,海燕江鸥各渺然。”
(2).雨水飘散时的小水花。 唐 刘长卿 《题灵祐和尚故居》诗:“风竹自吟遥入罄,雨花随泪共霑巾。” 元 乃贤 《卖盐妇》诗:“雨花洒盐盐作卤,背负空筐泪如缕。”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飞沫倒捲,屑玉腾珠,遥洒人衣面,白日间真如雨花雪片。”
(3).喻雪。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乾象·雪:“ 杨维楨 《雪》诗:龙喷雨花天作瑞。”
(1).佛教故事。佛祖说法,诸天降众花,满空而下。 唐 杜甫 《谒文公上方》诗:“吾师雨花外,不下十年餘。” 仇兆鳌 注:“《续高僧传》: 法云 讲《法华经》,忽感天花,状如飞雪,满空而下,延於堂内,升空不坠。又 胜光寺 道宗 讲《大论》,天雨众花,旋绕讲堂,飞流户内。” 宋 林逋 《送昱师赴请姑苏》诗:“当知举如意,宝地雨花频。” 明 高启 《次韵灵隐复见心长老见寄兼简泐禅师》:“书到喜闻双径老,雨华新散满瑶京。”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四七:“道场馣馤雨花天, 长水 宗风在目前。”参阅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
(2). 雨花台 的省称。 清 钱谦益 《金陵杂题绝句》之六:“抖擞征衫趂马蹄,临行渍酒 雨花 西。”
《國語辭典》:空门(空門)  拼音:kōng mén
1.佛教别称。《宗镜录》卷一:「性无有相,亦无有门,故云:『无门为法门。』亦名『空门』,亦名『色门』。」
2.僧团。《释氏稽古略续集。卷一》:「刘秉忠气刚以直,学富而文,虽晦迹于空门,每潜心于圣道。」
《漢語大詞典》:散花
(1).使花朵飘散。 南朝 梁简文帝 《应令诗》:“远烟生兮含山势,风散花兮传馨香。”
(2).谓为供佛而散撒花朵。魏书·释老志:“ 世祖 初即位,亦遵 太祖 、 太宗 之业,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於四月八日,舆诸佛像,行於广衢,帝亲御门楼,临观散花,以致礼敬。”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尚书祠部曹録像凡有一千餘躯。至﹝四月﹞八日,以次入 宣阳门 ,向 閶闔宫 前受皇帝散花。” 唐 宋之问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散花多宝塔,张乐布金田。”儒林外史第四回:“﹝众和尚﹞行香放灯,施食散花,跑五方,整整闹了三昼夜,方纔散了。”
(3).指散花天女。 宋 张元干 《西江月·和苏庭藻》词:“ 维摩 丈室久空空,不与散花同梦。”参见“ 散花天女 ”。
(4).佛教称经之散文为散花。参见“ 散华 ”。
(5).舞曲名。隋书·音乐志下:“行曲有《单交路》,舞曲有《散花》。”
(6).楼名。在 四川 成都 。 唐 李白 《登锦城散花楼》诗:“日照 锦城 头,朝光 散花楼 。” 王琦 注:“ 散花楼 ,在 摩訶池 上, 蜀王 秀 所建。”
《漢語大詞典》:散花天女
佛经故事里的人物。语本《维摩经·观众生品》:“时 维摩詰 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説法,便现其身,即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花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説甚么出水 洛神 ,还疑作散花天女。”
分類:佛经人物
《漢語大詞典》:散华(散華)
(1).为供佛而散撒花朵。《无量寿经》卷下:“悬繒然灯,散华烧香,以此迴向,愿生彼国。”
(2).佛教语。佛教称经之散文为“散华”。华,花。 隋 智顗 《法华经文句·序品》:“佛赴缘作散华贯华两説,结集者按説传之,论者依经申之。” 隋 吉藏 法华义疏·序品之二:“一者随国法不同,如 震旦 有序铭之文, 天竺 有散华贯华之説也。”
《國語辭典》:得道  拼音:dé dào
1.行事合于正道。《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寻获道路。《韩非子。说林》:「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3.道家指道术修鍊完成。《抱朴子。内篇。明本》:「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
4.佛家谓證悟、解脱烦恼。南朝陈。文帝〈大通方广忏文〉:「闻名者离尘,受持者得道。」
《國語辭典》:得道多助  拼音:dé dào duō zhù
站在正义的一方行事,就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國語辭典》:三时(三時)  拼音:sān shí
1.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左传。桓公六年》:「絜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新唐书。卷一七八。刘蕡传》:「愿陛下废百事之用,以广三时之务,则播植不愆矣。」
2.印度一年分成寒、热、雨三个季节。《大唐西域记》卷二:「如来圣教,岁为三时。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热时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时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时也。」
《國語辭典》:四大  拼音:sì dà
1.称道、天、地、王。语本《老子》第二五章:「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2.佛教用语。指地、水、火、风,乃组成宇宙、人身的基本元素。《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一旦无常,四大消歇。」《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因晓得人身四大乃是假合,形有时尽,神则常存。」
3.指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