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事迹(事跡) 拼音:shì jī
事情发展经过的遗迹。亦指人生的经历及所做的种种事情。宋。欧阳修〈五代史记一行传叙〉:「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儒林外史》第四○回:「这是小弟半生事迹,专求老先生大笔,或作一篇文,或作几首诗,以垂不朽。」也作「事迹」、「事踪」。
《國語辭典》:事迹(事蹟) 拼音:shì jī
个人或团体曾经做过的事情。如:「伟人的事迹,足为后人典范。」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徵圣》:「郑伯入陈,以文辞为功;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此事迹贵文之徵也。」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四:「凡及两考,而事迹显著者,皆得加授阶。」《红楼梦》第四回:「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几个贤女事迹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
《國語辭典》:行事 拼音:xíng shì
1.行为举止。《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太史公曰》:「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红楼梦》第六三回:「这才是受过调教的公子行事。」
2.办事、做事。《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夫修德以锡符,奉命以行事。」《三国演义》第三回:「今朝廷无主,不就此时行事,迟则有变矣。」
2.办事、做事。《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夫修德以锡符,奉命以行事。」《三国演义》第三回:「今朝廷无主,不就此时行事,迟则有变矣。」
《漢語大詞典》:行人
参加同业商行的商人。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五章第二节:“ 金 朝城镇商业中的行,见于记载的有油面行、布行、银行等。参加同业商行的商人称为‘行人’。”
《漢語大詞典》:事行
(1).事迹。《管子·正世》:“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显於后世者,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事行不必同,所务一也。”《北齐书·李希光传》:“ 萧轨 、 王敬宝 事行,史闕其传。” 明 宋濂 《故温州路总管府判官宣君墓志铭》:“ 彦照 之事行,其都凡如此。”
(2).行为;品行。《荀子·儒效》:“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韩诗外传》卷二:“上之人所遇,色为先,声音次之,事行为后。”《太平广记》卷一八三引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卢光启》:“ 唐 末举人,不问事行文艺,但勤於请謁,号曰精切。”行,旧读xìng。
(3).行事,做事。《荀子·王制》:“立身则从佣俗,事行则遵佣故。”
(4).指社会伦理关系。《礼记·乐记》:“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 郑玄 注:“以象事行,宫为君,商为臣。” 孔颖达 疏:“以象事行者,谓使人法象五声,是事行也;若宫象君,商象臣,角象民,徵象事,羽象物,是以象事行也。”
(2).行为;品行。《荀子·儒效》:“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韩诗外传》卷二:“上之人所遇,色为先,声音次之,事行为后。”《太平广记》卷一八三引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卢光启》:“ 唐 末举人,不问事行文艺,但勤於请謁,号曰精切。”行,旧读xìng。
(3).行事,做事。《荀子·王制》:“立身则从佣俗,事行则遵佣故。”
(4).指社会伦理关系。《礼记·乐记》:“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 郑玄 注:“以象事行,宫为君,商为臣。” 孔颖达 疏:“以象事行者,谓使人法象五声,是事行也;若宫象君,商象臣,角象民,徵象事,羽象物,是以象事行也。”
《國語辭典》:拾遗(拾遺) 拼音:shí yí
1.捡取他人遗失的财物。《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2.比喻轻而易举。《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文选。干宝。晋纪总论》:「自上逆下,非邻国之势也,然而成败异效,扰天下如驱羊,举二都如拾遗。」
3.采补缺漏遗佚。《南齐书。卷九。礼志上》:「吴则太史令丁孚拾遗汉事,蜀则孟光、许慈草建众典。」
4.匡正别人过失或缺点。《抱朴子。外篇。崇教》:「有师友之名,无拾遗之实。」
5.职官名。唐代谏官,武则天时始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以救补人主言行的缺失。见《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
2.比喻轻而易举。《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文选。干宝。晋纪总论》:「自上逆下,非邻国之势也,然而成败异效,扰天下如驱羊,举二都如拾遗。」
3.采补缺漏遗佚。《南齐书。卷九。礼志上》:「吴则太史令丁孚拾遗汉事,蜀则孟光、许慈草建众典。」
4.匡正别人过失或缺点。《抱朴子。外篇。崇教》:「有师友之名,无拾遗之实。」
5.职官名。唐代谏官,武则天时始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以救补人主言行的缺失。见《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