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踪迹(蹤跡)  拼音:zōng jī
1.足迹、行踪。唐。于武陵〈友人南游不回因而有寄〉诗:「一别无消息,水南踪迹稀。」《红楼梦》第七三回:「打著灯笼,各处搜寻,并无踪迹。」
2.追踪找寻。宋。何薳《春渚纪闻。卷二。二富室疏财》:「刘氏因密令人往青州踪迹之,果有州民麻氏,其富三世。」《喻世明言。卷三九。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就在庙里打了中火,遣人四下踪迹县尉,并无的信。」
《國語辭典》:屐齿(屐齒)  拼音:jī chǐ
木屐底下凸出像齿的部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唐。白居易 野行诗:「草润衫襟重,沙乾屐齿轻。」
《漢語大詞典》:灵踪(靈蹤)
(1).指佛的庄严妙相。 唐 王勃 《梓州通泉县惠普寺碑》:“由是 鹿园 层敞,象教旁流,宣妙奬於希夷,范灵踪於显晦。” 五代 齐己 《题玉泉寺》诗:“胜景饱於閒采拾,灵踪销得正思量,时移两板成尘跡,犹挂吾师旧影堂。”
(2).指神灵。 刘师培 文说·宗骚:“ 荆楚 之俗,敬天明鬼,故《神女》作赋,《山鬼》名篇,仰古贤於 彭咸 ,弔灵踪於 河伯 。”
(3).指僧道的足迹。 唐 孟郊 《送萧炼师入四明山》诗:“静言不语俗,灵踪时步天。” 南唐 李中 《赠东林白大师》诗:“ 虎溪 久驻灵踪,禪外诗魔尚浓。”
(4).借指僧道足迹所履之处。 唐 陆龟蒙 《寄茅山何威仪》诗之一:“大小三峯次 九华 ,灵踪今尽属 何 家。” 明 高启 《赠金华隐者》诗:“我闻名山洞府三十六,一一灵踪纪真籙。”
(5).犹墨宝。宝贵的墨迹。 唐 李商隐 《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伊人秉兹图,顾眄择所从,而我何为者,开颜捧灵踪。”
(6).敬称道士的手迹。 清 厉鹗 《次韵顾丈月田以罗浮竹叶符见赠》:“淋漓太平符,纠繆龙蛇绕,至今留灵踪,叶叶出意表。”
《漢語大詞典》:履迹(履跡)
亦作“ 履跡 ”。
(1).谓踏着前人的足迹。指承袭祖业。三国志·蜀志·杨戏传:“躡基履迹,播德芳声。”
(2).足迹。 南朝 陈 何楫 《班倢伃》诗:“履迹随恩故,阶苔逐恨新。” 唐 岑参 《长门怨》诗:“緑钱生履迹,红粉湿啼痕。”
(3).事迹。 清 刘大櫆 《〈王天孚诗集〉序》:“余读其诗,稽其平生之履跡。”一本作“ 履迹 ”。
《國語辭典》:履舄  拼音:lǚ xì
1.履,单底鞋;舄,复底鞋。「履舄」泛指鞋。唐。姚合 扬州春词:「竹风轻履舄,花露腻衣裳。」
2.足下。敬称对方,常用于写信。宋。王安石〈与王宣徽书〉:「南北辽阔,无缘进望履舄。」
《漢語大詞典》:履痕
足迹。 唐 刘长卿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潘漠华 《回望》:“许多不相识的人们,在我过来的足迹上,又加上错乱的新的履痕了。”
分類:足迹
《漢語大詞典》:骏步(駿步)
喻贤才的足迹。 唐 柳宗元 《惩咎赋》:“惟聪明为可攷兮,追骏步而遐游。”
分類:贤才足迹
《國語辭典》:人迹(人跡)  拼音:rén jī
人的足迹。《薛仁贵征辽事略》:「到三门外,见左青龙,右白虎,护其观门,并无人迹。」《红楼梦》第四七回:「湘莲见前面人迹已稀,且有一带苇塘。便下马将马拴在树上。」
分類:人迹足迹
《漢語大詞典》:行迹(行蹟)
亦作“ 行跡 ”。亦作“ 行蹟 ”。 事迹;行为。东观汉记·平原怀王胜传:“ 平原王 葬, 邓太后 悲伤,命史官述其行迹,为传誄,藏于王府。”后汉书·皇后纪序:“故考列行跡,以为《皇后本纪》。” 清 姚鼐 《河南孟县知县新城鲁君墓表》:“君少读书,慕古人行蹟。” 沙汀 《丁跛公》:“他把她们看成空气一样,一点也不因此检点一下自己的行迹。”
分類:行迹事迹
《國語辭典》:后稷  拼音:hòu jì
周朝的先祖。相传姜原因践天帝迹而怀后稷,因初欲弃之,故取名曰弃。及长,帝尧举为农师;有功,遂封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见《史记。卷四。周本纪》。
《國語辭典》:禹迹(禹跡)  拼音:yǔ jī
1.夏禹治水,足迹遍历中国,故以禹迹为中国的代称。《左传。襄公四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
2.夏禹的功业。北周。庾信《周宗庙歌。皇夏》:「功参禹迹,德赞尧门。」唐。章孝标 上浙东元相诗:「何言禹迹无人继,万顷湖田又斩新。」
《國語辭典》:祖武  拼音:zǔ wǔ
继承祖先的事功。《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金瓶梅》第六九回:「令郎两入武学,正当努力功名,承其祖武。」
《漢語大詞典》:履綦
(1).足迹,踪影。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婕妤:“俯视兮丹墀,思君兮履綦。” 颜师古 注:“言视殿上之地,则思履綦之迹也。” 南朝 齐 王融 《有所思》诗:“宿昔梦颜色,阶庭寻履綦。” 清 谭嗣同 《仁学》二四:“缅山川之履綦,邈音书而飞越。”
(2).指鞋上的带子。 明 何景明 《寡妇赋》:“纷履綦之委弛兮,琴瑟偃而不张。”
《漢語大詞典》:接迹(接跡)
亦作“接蹟”。 足迹前后相接。形容人多。 唐 赵璘 因话录·徵:“铜乳之臭,并肩而立,接跡而趋。” 金 王若虚 《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声望既隆,求教者接跡而至。”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微子之命:“后之经生不知此义,而抱器之臣、倒戈之士接迹于天下矣。”亦谓相继。 唐 韩愈 《伯夷颂》:“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跡于后世矣。” 明 刘基 《送黄叔旸归金华觐省序》:“惟冀其服膺乎不愧不怍之训,以接跡於古昔圣贤而后已也。”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原道觉世训》:“歷 汉 文 、 武 、 宣 、 明 、 桓 、 梁武 、 唐宪 ,接跡效尤於后,至 宋徽 又更改皇上帝尊号。”
见“ 接跡 ”。
《漢語大詞典》:仙凫(仙鳧)
(1).后汉书·方术传·王乔:“ 王乔 者, 河 东人也。 显宗 世,为 叶 令。 乔 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臺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輒有双鳧从东南飞来。於是候鳧至,举罗张之,但得一隻舃焉。乃詔尚方诊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后常以“仙鳧”作为履的典实。 唐 段成式 《光风亭夜宴妓有醉殴者》诗:“掷履仙鳧起,撦衣蝴蝶飘。” 唐 姚月华 《制履赠杨达》诗:“金刀翦紫羢,与郎作轻履。愿化双仙鳧,飞来入闺里。” 唐 孟浩然 《同张明府碧溪赠答》诗:“仙鳧能作伴,罗袜共凌波。”
(2).比喻足迹、行踪。 明 何景明 《送寇定州》诗:“霄汉仙鳧去,风尘老驥行。”
(3).鸭的美称。 唐 李邕 《斗鸭赋》:“徵羽毛之好鸟,得渤澥之仙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