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行藏  拼音:xíng cáng
1.出处、动向。《文选。潘岳。西征赋》:「孔随时以行藏,蘧与国而舒卷。」《醒世恒言。卷一八。施润泽滩阙遇友》:「那裴度未遇时,一贫如洗,功名蹭蹬。就一风鉴,以决行藏。」
2.底细、来历。《元史。卷一五三。杨奂传》:「东平严实闻奂名,数问其行藏,奂终不一诣。」《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九:「我为你看破了行藏,也是缘分尽了。」
《漢語大詞典》:麟趾
(1).麟足。汉书·武帝纪:“詔曰:‘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 陇首 ,获白麟以馈宗庙, 渥洼水 出天马, 泰山 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褭蹏以协瑞焉。’”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获白麟,有马瑞,故改铸黄金如麟趾褭蹏以协嘉祉也……’ 武帝 欲表祥瑞,故普改铸为麟足马蹏之形以易旧法耳。”后以之为金锭的名称。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一八:“麟趾褭蹄式可寻,何须番舶献其琛?”
(2).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 郑玄 笺:“喻今公子亦信厚,与礼相应,有似於麟。”后以“麟趾”作喻。(1)比喻有仁德、有才智的贤人。 晋 陆云 《答孙显世》诗之七:“志拟龙潜,德配麟趾。” 唐 陆贽 《册杞王妃文》:“克茂鹊巢之规,叶宣麟趾之美。” 清 全祖望 《经史问答·大学中庸孟子问目答卢镐》:“然其成 文 武 之德者大,破斧缺斨之恫,不足以玷其麟趾騶虞之仁也。”(2)比喻子孙昌盛。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族茂麟趾,宗固盘石。” 宋 苏轼 《赐彰化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事宗晟上表乞还职事不允诏》:“朕方庆瓜瓞之茂,而欲观麟趾之应。” 元 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天祐 宋 室,螽斯麟趾之庆,当必有期。”
(3).比喻高贵的行迹。 晋 傅咸 《赠何劭王济》诗:“岂不企高踪,麟趾邈难追。”
(4).诗·周南·麟之趾的简称。 清 钱谦益 《工科给事中方有度授徵仕郎制·母程氏仍前赠》:“《麟趾》之诗,咏公子信厚之德。” 清 张廷玉 《杂兴》诗:“《騶虞》有仁心,《麟趾》中规矩。”
(5).同“ 麟止 ”。 宋 陈亮 《〈三国纪年〉序》:“故自麟趾以来,上下千五六百年,其变何可胜道,散诸天地之间,学者自为纷纷矣。”
《國語辭典》:脚跟(腳跟)  拼音:jiǎo gēn
1.脚掌的后部。《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男人头上儒巾,大半是尘埃堆积;女子脚跟罗袜,两边泥土粘连。」
2.行踪、下落。《水浒后传》第一六回:「若没有兄弟,也寻不出他的脚跟。」
3.根基、根底。如:「脚跟立得稳,就不怕任何的挫败考验。」
《漢語大詞典》:鳞羽(鱗羽)
(1).鳞与羽。南史·刘敬宣刘怀肃等传论:“或阶缘恩旧,一其心力,或攀附风云,奋其鳞羽。” 唐 韩愈 《海水》诗:“苟非鳞羽大,荡薄不可能。”
(2).代称鱼和鸟。南齐书·高逸传·宗测:“性同鳞羽,爱止山壑,眷恋松云,轻迷人路。” 唐 白居易 《春日闲居》诗:“我今对鳞羽,取乐成謡咏。”
(3).代称鱼和雁。借指书信。 宋 柳永 《倾杯乐》词:“频耳畔低语,知多少他日深盟,平生丹素,从此尽把凭鳞羽。” 明 刘基 《怨王孙》词:“鳞羽路阻,佳人何处,木落山寒,江空岁暮。” 清 林则徐 《致姚春木王冬寿书》:“龙沙万里,鳞羽难通,但有相思,勿劳惠答也。”
(4).比喻行迹。 唐 杜牧 《雨中作》诗:“但为适性情,岂是藏鳞羽?”
《國語辭典》:踪由(蹤由)  拼音:zōng yóu
原由经过。《董西厢》卷四:「莫心忧,解元听妾说踪由。」也作「踪绪」。
《漢語大詞典》:芳迹(芳跡)
指前贤的行迹。 梁启超 《爱国歌》之四:“君不见 博望 、 定远 芳跡已千古,时哉后起吾英雄。”
分類:前贤行迹
《漢語大詞典》:践迹(踐跡)
亦作“ 践跡 ”。
(1).踩着前人的足迹。犹蹈袭,因袭。论语·先进:“ 子张 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明 李贽 《〈世纪列传总目〉后论》:“儒臣虽名为学而实不知学,往往学步失故,践迹而不能造其域,卒为名臣所嗤笑。” 明 袁宏道 《钦叔阳秀才》:“善人不践跡,彼却步步学 尧 舜 ,有恒踽踽凉凉,彼却与物无忤。”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不践迹:“服 尧 之服,诵 尧 之言,行 尧 之行,所谓践迹也。” 王闿运 《江陵书院记》:“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言远慕古圣,未若践迹循涂之易为功也。”
(2).实践,实行。 晋 郗超 《答傅郎》诗:“奇趣感心,虚飇流芳。始自践跡,遂登慧场。”
(3).行迹;行为。 金 王若虚 《复之纯交说》:“慵夫因人而寄声曰:‘子之病果革矣。已寔行行,谓人之亢;悯我将颠,而子则先。是何其言之近似而践跡之乖歟!’”
《漢語大詞典》:古辙(古轍)
(1).昔日留下的车轮印迹。 唐 贾岛 《送陈商》诗:“君於荒榛中,寻得古辙行。”
(2).比喻前人的行迹。《艺文类聚》卷二七引 南朝 梁 丘迟 《还林赋》序:“爰自京师,言归旧岭,今风古辙,每动寸衷,因事而书,不觉成卷。”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一九:“ 何 肉 周 妻业并深, 台 宗古辙幸窥寻。”
《漢語大詞典》:状迹(狀跡)
行迹;事迹。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四:“细寻状跡,足识法家;细寻判验,足识文华。”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虽其间伸以状跡,粗陈一二,幺么恒事,曾何足观?”
分類:行迹事迹
《漢語大詞典》:景迹
(1).业迹;行迹。 晋 夏侯湛 《鲍叔像赞》:“遥遥景迹,君子攸钦。”隋书·炀帝纪上:“太守每岁密上属官景迹。”
(2).赤头蝇的别名。 宋 欧阳修 《憎苍蝇赋》:“尤忌赤头,号为景迹。”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昆虫上·蝇:“酉阳杂俎:蝇赤头者号为景迹。”
分類:行迹
《漢語大詞典》:行趾
(1).犹行迹。足迹。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吴留村》:“ 留村 在 无锡 既膺殊遇,夙驾将行, 锡 之父老士庶被泽蒙庥者……号泣攀留,行趾相接,不下数万人。”
(2).指行动的踪迹。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唐才常汉口起义清方档案》:“谨探访富有票首逆 沈克诚 ,去岁潜隐京师南城外,行趾无定。”
《國語辭典》:践履(踐履)  拼音:jiàn lǚ
1.践踏。《诗经。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礼记。曲礼上》:「毋践履、毋踖席,抠衣趋隅,必慎唯诺。」
2.前往、经历。《后汉书。卷一三。隗嚣公孙述列传。隗嚣》:「遵与隗王歃盟为汉,自经历虎口,践履死地,已数十矣。」
3.实行预定的事。如:「践履条约」、「践履诺言」。
《國語辭典》:高踪(高蹤)  拼音:gāo zōng
高尚的言行事迹。汉。扬雄〈河东赋〉:「轶五帝之遐迹兮,蹑三皇之高踪。」
《國語辭典》:名迹(名蹟)  拼音:míng jī
有名的古迹。《老残游记二编》第二回:「不过既有这个名迹,总得种五棵松在那地方,好让那游玩的人看了,也可以助点诗兴。」
《國語辭典》:衔枚(銜枚)  拼音:xián méi
古代行军袭敌时,令军士把箸横衔在口中,以防喧哗,称为「衔枚」。《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秦益章邯兵,夜衔枚击项梁。」《三国演义》第三○回:「军士皆束草负薪,人衔枚,马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