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事变(事變)  拼音:shì biàn
1.世事的变化。如:「白云苍狗,事变无常,令人难以预料。」《诗经。大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汉。扬雄 解嘲:「世异事变,人道不殊,彼我易时,未知何如。」
2.政治或军事上突然发生的重大变故。如:「七七事变」。《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左右走归的来告事变,夫人立斩之;阴召大将约束军士,不得噪动。」《三国演义》第三回:「时卢植弃官未去,见宫中事变,擐甲持戈,立于阁下。」
《漢語大詞典》:皖南事变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强令黄河以南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中国共产党为维护抗日大局,同意将安徽南部的新四军调到江北。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九千余人,移师北上。6日,当部队行至泾县茂林地区,遭国民党军八万余人的伏击。双方兵力悬殊,新四军血战七昼夜,终因弹尽粮绝,除少部分突围外,大部被俘、失散或牺牲。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遇难。接着蒋介石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揭露了国民党勾结日伪实行联合“剿共”的阴谋,反击了国民党的反共活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委,重整并扩大了新四军。
《國語辭典》:西安事变(西安事變)  拼音:xī ān shì biàn
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在西安遭张学良、杨虎城率部劫持事件,至二十五日解决,史称为「西安事变」。
《國語辭典》:一二八事变(一二八事變)  拼音:yī èr bā shì biàn
民国二十一年(西元1932)一月二十八日,上海日军乘夜袭击闸北,遭我驻军第十九路军抵抗,日军终不能得逞。后经美、英等国调停,双方于同年五月签订停战协定。是役史称为「一二八事变」。也称为「淞沪之战」。
《国语辞典》: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  拼音:lú gōu qiáo shì biàn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军在北平市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藉口一名士兵失踪,挑起军事冲突,于是揭开中国八年对日抗战的序幕。也称为「七七事变」。
《漢語大詞典》:八一三事变
亦称“淞沪会战”。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为了占领中国的经济中心,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于8月13日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淞沪抗战爆发。国民政府下达全国总动员令,调集七十万大军投入淞沪战场。日军兵力也增至三十万。11月5日,日军一部从杭州湾登陆,迂回守军侧后。中国守军被迫撤退。12日,淞沪陷落。
《國語辭典》:七七事变(七七事變)  拼音:qī qī shì biàn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军在北平西南宛平县举行非法演习,藉口一名日军失踪,要求中国驻军撤出宛平城被拒,是夜炮轰宛平城及卢沟桥,中国驻军奋起抵抗。为八年抗战导火线。也称为「卢沟桥事变」。
《高级汉语词典》:九一八事变  拼音:jiǔ yī bā shì biàn
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1931年7、8月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公开侵略中国,制造了一系列挑衅事件。9月18日夜,日本驻在中国东北境内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同时在吉林、黑龙江发动进攻。19日晨,日军占领沈阳,接着分兵侵占吉林、黑龙江等省,至1932年1月,东北全境沦陷
《漢語大詞典》:马日事变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指使武汉国民政府管辖区的反动军官叛变革命。在第三十五军军长何键的策动下,该军三十三团团长许克祥指挥全团千余人于21日晚在长沙发动反革命政变,突然袭击湖南省总工会、省农会及其他革命组织。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百余人,被捕三千余人。因这一天的电报代日韵目是“马”字,故称“马日事变”。这一事变成为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公开合流的信号。
《國語辭典》:生事  拼音:shēng shì
1.人下葬前事以生人之礼。《礼记。檀弓下》:「卒哭而讳,生事毕而鬼事始已。」
2.制造事端、纠纷。《西游记》第一七回:「悟空,你回去罢。好生伏侍唐僧,以后休懈惰生事。」《红楼梦》第四回:「太太满心疼我,因姨娘每每生事,几次寒心。」
3.日常生活的一切事务。唐。王维〈偶然作〉诗六首之四:「生事不曾问,肯愧家中妇。」
4.人事、世事。唐。綦毋潜〈春泛若耶溪〉诗:「生事且瀰漫,愿为持竿叟。」
《國語辭典》:多事  拼音:duō shì
1.本指诸多事端,后用以比喻不安定的状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红楼梦》第一六回:「正值凤姐近日多事之时,无片刻閒暇之工。」
2.多管閒事。《文明小史》第三回:「有些欢喜多事的,不免在茶坊酒店里散布谣言,说大人把永顺一府的山,通统卖给了外国人。」《儒林外史》第一四回:「倒是我多事,不该来惹这婆子口舌!」
《國語辭典》:非常  拼音:fēi cháng
1.特别,异乎寻常。《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演《周易》。」
2.突来的祸患。《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國語辭典》:知人  拼音:zhī rén
有眼光、能体察人的品性或才能。《书经。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三国演义》第一五回:「恰到日中,太史慈引一千馀众到寨。孙策大喜,众皆服策之知人。」
《國語辭典》:仓卒(倉卒)  拼音:cāng cù
1.急促匆忙的样子。《文选。李陵。答苏武书》:「前书仓卒,未尽所怀。」《三国演义》第八五回:「亮感备知遇之恩,必倾心竭力,扶持嗣主,陛下不可仓卒伐之。」也作「仓猝」、「苍卒」。
2.丧乱。《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
《國語辭典》:世故  拼音:shì gù
1.泛指世间一切的事务。《列子。杨朱》:「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藉其先赀,家累万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机务缠其心,世故繁虑。」
2.熟习世俗人情习惯,待人处事圆通周到。《官场现形记》第六回:「其实有人孝敬他老人家,他的为人又极世故,一定必须要领人家情。」《文明小史》第三九回:「再者,世故熟悉,做得成事业,讲得来平权,再没有悍妒等类的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