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员峤波翻
    
海上三山
 
海上山
 
海中山
 
瀛岛
        
蓬莱仙岛
 
蓬莱仙馆
 
蓬莱宫殿
 
蓬莱岛
 
蓬莱银阙
 
入海求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369~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其明年,始皇复游海上,至琅邪,过恒山,从上党归。后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从上郡归。后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会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还至沙丘崩。
《拾遗记》卷一《高辛》
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
《列子集释》卷五〈汤问篇〉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弦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閒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阨,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例句

愁想蓬瀛归去路,难窥旧苑碧桃春。 上元夫人 留别

蓬莱径是曾到来,方丈岂唯方一丈。 任华 寄李白

鹏化四溟归碧落,鹤栖三岛接青霞。 伊璠 及第后寄梁烛处士

巡回数尺间,如见小蓬瀛。 元结 窊尊诗

他年免似骊山鬼,信有蓬莱不可寻。 刘威 感寓

道帔轻裾三岛云,绿髯长占镜中春。 刘威 赠道者

三山来往寻常事,不省曾惊市井人。 刘得仁 赠道人

满庭芳草坐成恨,迢遰蓬莱入梦频。 刘沧 代友人悼姬

华表鹤声天外迥,蓬莱仙界海门通。 刘沧 宿题天坛观

三山仙路寄遥情,刷羽扬翘欲上征。 刘禹锡 吐绶鸟词

三山碧海不归去,且向人间呈羽仪。 刘禹锡 和乐天送鹤上裴相公别鹤之作

三山不见海沈沈,岂有仙踪更可寻。 刘禹锡 怀妓

如今三山上,名字在真籍。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

一院春草长,三山归路迷。 刘禹锡 鹤叹二首

两曜无停驭,蓬壶应有墓。 刘驾 效陶

海上应无三岛路,人间惟有一声歌。 司空图 南北史感遇十首

万里云无侣,三山鹤不笼。 司空图 寄郑仁规

却赖风波阻三岛,老臣犹得恋明时。 司空图 携仙箓九首

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 司空图 步虚

鳌冠三山安海浪,龙盘九鼎镇皇都。 司空图 淮西

曾闻劫火到蓬壶,缩尽鳌头海亦枯。 司空图 狂题十八首之十八

石自蓬山得,泉经太液来。 司空曙 题玉真观公主山池院

安得蓬丘侣,提携采瑶英。 司马札 山中冕兴寄裴侍御

玉洞秋有花,蓬山夜无鬼。 司马札 赠王道士

今日与君无吝惜,功成只此是蓬瀛。 吕岩 七言

云鬓双明骨更轻,自言寻鹤到蓬瀛。 吕岩 七言

万里宁辞远,三山讵忆归。 吕温 赋得失群鹤

欲识蓬莱今便是,更于何处学忘机。 周朴 桐柏观

故人吏为隐,怀此若蓬瀛。 姚系 送陆浑主簿赵宗儒之任

兼秩恩归第一流,时寻仙路向瀛洲。 姚合 和高谏议蒙兼宾客时入翰苑

先生自说瀛洲路,多在青松白石间。 姚合 赠王尊师

何须问方士,此处即瀛洲。 孔德绍 南隐游泉山

海鲸始生尾,试摆蓬壶涡。 孟郊 喜符郎诗有天纵

一直亦有巧,不肯至蓬莱。 孟郊 秋怀

蓬莱浮荡漾,非道相从难。 孟郊 送无怀道士游春山水

但看北邙山,个是蓬莱岛。 寒山 诗三百三首

大君当御宇,何必去蓬瀛。 徐敞 赋得金茎露

从此枕中唯有梦,梦魂何处访三山。 曹唐 送刘尊师祗阙庭三首

既舍三山侣,来馀五斗粮。 曹邺 奉命齐州推事毕寄本府尚书

三山浮海倚蓬瀛,路入真元险尽平。 曹邺 寄嵩阳道人

赖识丹元君,时来语蓬岛。 曹邺 登岳阳楼有怀寄座主相公

不知流水潜催老,未悟三山也是尘。 李咸用 喻道

大波相拍流水鸣,蓬山鸟兽多奇形。 李咸用 水仙操

三岛路遥身汨没,九天风急羽差池。 李咸用 秋夕书怀寄所知

海上呼三岛,斋中戏五禽。 李商隐 寄华岳孙逸人

三山诚迥视,九州扬一尘。 李商隐 戊辰会静中出贻同志二十韵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 无题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李商隐 无题四首之一

鸾凤戏三岛,神仙居十洲。 李商隐 牡丹

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 李商隐 当句有对

飞来碧海畔,遂与三山隔。 李德裕 罗浮山

从此几迁为计相,蓬莱三刻奏东巡。 李洞 赠长安毕郎中

金乌欲上海如血,翠色一点蓬莱光。安期先生不可见,蓬莱目极沧海长。 李涉 寄河阳从事杨潜

未必蓬莱有仙药,能向鼎中云漠漠。 李涉 春山三朅来

将作乘槎去不还,便寻云海住三山。 李涉 逢旧二首

蓬莱有梯不可蹑,向海回头泪盈睫。 李端 杂歌呈郑锡司空文明

不知今夜越台上,望见瀛洲方丈无。 李群玉 中秋寄南海梁侍御

宵分凭槛望,应合见蓬莱。 李群玉 中秋越台看月

清海蓬壶远,秋风碧落深。 李群玉 失鹤

数点疏星紫锦斑,仙家新样剪三山。 李群玉 寄友人鹿胎冠子

送云归蓬壶,望鹤灭秋碧。 李群玉 将游罗浮登广陵楞伽台别羽客

江上青莲宫,人间蓬莱岛。 李群玉 法华微上人盛话金山境胜旧游在目吟成此篇

蓬莱道士飞霞履,清远仙人寄好诗。 李群玉 送隐者归罗浮

待看春榜来江外,名占蓬莱第几仙。 李频 即席送许曹南省兄

今来海上升高望,不到蓬莱不是仙。 杜牧 偶题

曾向蓬莱宫里行,北轩阑槛最留情。 杜牧 寄题甘露寺北轩

蓬莱顶上斡海水,水尽到底看海空。 杜牧 池州送孟迟先辈

阆风玄圃与蓬壶,中有高堂天下无。 杜甫 夔州歌十绝句之十

蓬莱如可到,衰白问群仙。 杜甫 游子

诗尽人间兴,兼须入海求。 杜甫 西阁二首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征路。 杜甫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九华山叟惊凡骨,同到蓬莱岂偶然。 杜荀鹤 依韵次同年张曙先辈见寄之什

未归蓬岛上,犹隐国门前。 杜荀鹤 怀紫阁隐者

咄此蓬瀛侣,无乃贵流霞。 柳宗元 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

蓬莱羽客如相访,不是偷桃一小儿。 柳宗元 摘樱桃赠元居士时在望仙亭南楼与朱道士同处

弱植不盈尺,远意驻蓬瀛。 柳宗元 新植海石榴

为说蓬瀛路,云涛几处连。 杨凭 长安春夜宿开元观

三山载群仙,峨峨咸浪中。 杨洵美 答李昌期

不与蓬瀛异,迢迢远玉除。 武元衡 题故蔡国公主九华观上池院

曾在蓬壶伴众仙,文章枝叶五云边。 沈亚之 题海榴树呈八叔大人

芳草迷三岛,澄波似五湖。 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人

鸡鸣犬吠三山近,草静云和一径斜。 牟融 天台

阆苑云深孤鹤迥,蓬莱天近一身遥。 牟融 送羽衣之京

超遥蓬莱峰,想像金台存。 独孤及 观海

遥信蓬莱宫,不死世世有。 王季友 滑中赠崔高士瑾

若许随师去尘网,愿陪鸾鹤向三山。 王起 赠毛仙翁

云涛烟浪最深处,人传中有三神山。 白居易 海漫漫

背云视层崖,别是登蓬壶。 皎然 奉陪郑使君谔游太湖至洞庭山登上真观却望湖水

风高一叶飞鱼背,潮净三山出海心。 章孝标 送金可纪归新罗

千山垒土望三山,云鹤无踪羽卫还。 罗邺 望仙

翅弱未知三岛路,舌顽虚掉五侯门。 罗隐 临川投穆中丞

归飞未得东风力,魂断三山九万程。 翁洮

岁晏访蓬瀛,真游非外奖。 薛据 西陵口观海

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 袁皓 及第后作

簪星曳月下蓬壶,曾见东皋种白榆。 褚载 赠道士

已住城中寺,难归海上山。 许棠 赠栖白上人

闻有三山未知处,茂陵松柏满西风。 许浑 学仙二首

三山未有偷桃计,四海初传问菊名。 许浑 闻释子栖玄欲奉道因寄

三山岁岁有人去,唯恐海风生白波。 许浑 长安岁暮

无话瀛洲路,多年别少君。 贾岛 过杨道士居

旷如临渤澥,窅疑造瀛洲。 贾至 巴陵早秋寄荆州崔司马吏部閰功曹舍人

遥知到郡沧波晏,三岛离离一望中。 赵嘏 淮信贺滕迈台州

窗户动摇三岛树,琴尊安稳五湖船。 赵嘏 答友人

六宫攀不住,三岛去相招。 郑畋 题缑山王子晋庙

妙主蓬壶籍,忠为社稷臣。 郑谷 故少师从翁隐岩别墅乱后榛芜感旧怆怀遂有追记

已入瀛洲远,谁言仙路长。 钱起 夕游覆釜山道士观因登玄元庙

长吟想风驭,恍若升蓬瀛。 钱起 卧疾答刘道士

何必三山待鸾鹤,年年此地是瀛洲。 雍裕之 曲江池上

莹澈通三岛,岩梧积万层。 韦庄 渔塘十六韵

三岛路岐空有月,十洲花木不知霜。 韦庄 王道者

自吟自泣无人会,肠断蓬山第一流。 韩偓 思录旧诗于卷上凄然有感因成一章

人归三岛路,日过八花砖。 韩偓 感事三十四韵

合充凤食留三岛,谁许莺偷过五湖。 韩偓 湖南绝少含桃偶有人以新摘者见惠感事伤怀因成四韵

渺瀰三岛浪,平远一楼春。 韩偓 无题

使君下马爱瀛洲,简贵将求物外游。 韩翃 送夏侯侍郎

因将岁月离三岛,闲贮风烟在一壶。 高蟾 送张道士

越岭寒轻物象殊,海城台阁似蓬壶。 鲍溶 寄福州从事殷尧藩

为问蓬莱近消息,海波平静好东游。 鲍溶 得储道士书

一朵蓬莱在世间,梵王宫阙翠云间。 鲍溶 望江中金山寺

自从青鸟不堪使,更得蓬莱消息无。 鲍溶 望麻姑山

典故
白俗
 
贾岛瘦
  
相关人物
孟郊
 
贾岛


《苏轼文集》卷六三〈祭柳子玉文〉
猗欤子玉,南国之秀。甚敏而文,声发自幼。从横武库,炳蔚文囿。独以诗呜,天锡雄咮。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嘹然一吟,众作卑陋。凡今卿相,伊昔朋旧。平视青云,可到宁骤。孰云坎轲,白发垂脰。才高绝俗,性疏来诟。谪居穷山,遂侣猩狖。夜衾不絮,朝甑绝馏。慨然怀归,投弃缨绶。潜山之麓,往事神后。道味自饴,世芬莫嗅。凡世所欲,有避无就。谓当乘除,并畀之寿。云何不淑,命也谁咎。顷在钱塘,惠然我觏。相从半岁,日饮醇酎。朝游南屏,莫宿灵鹫。雪窗饥坐,清阕间奏。沙河夜归,霜月如昼。纶巾鹤氅,惊笑吴妇。会合之难,如次组绣。翻然失去,覆水何救。维子耆老,名德俱茂。嗟我后来,匪友惟媾。子有令子,将大子后。颀然二孙,则谓我舅。念子永归,涕如悬霤。歌此奠诗,一樽往侑。
典故
三度扬尘
 
三浅蓬莱
 
世变桑田
 
千度桑田
 
尘扬海
 
尘生沧海
 
尘生碧海
 
尘飞沧海
 
巨海枯
 
弱水三浅清
 
扶桑乍几尘
  
东海栽桑
 
东海桑田
 
东海水清浅
 
东海生黄埃
 
枯桑田
 
桑林没东海
 
桑栽东海
 
桑栽海
  
桑海变
  
桑田几兴废
 
桑田成海
 
桑田改
 
桑田清浅
  
桑田移碧海
 
桑田变
 
桑田变易
 
桑亩移
 
水为尘
 
河海不栽桑
 
河生尘
 
洪涛成桑
 
海化田
 
海尘
 
海已水干
 
海底生桑
 
海底翻无水
 
海底飞尘
 
海扬尘
 
海枯成田
  
海水三清浅
 
海水成尘
 
海水扬胡尘
 
海水栽桑
  
海涛浅
 
海为田
 
海无三尺水
 
海生尘
 
海生桑
 
海田枯
 
海变桑田
 
海变田
 
清水起黄尘
 
清浅三变
 
渤海桑田
  
沧波变陆
 
沧海化黄土
 
沧海尘
 
沧海成尘
 
沧海成田
 
沧海成陆
 
沧海扬尘
  
沧海飞尘
 
涨海枯
 
碧海尘
 
碧海扬尘
 
碧海红尘
 
莱洲频度浅
 
蓬岛尘狂
 
蓬海变
 
蓬海飞尘
 
蓬莱水浅
 
蓬莱浅
 
蓬莱清浅
 
观海变
 
变幻桑田
 
阅海桑
 
陵变耕海
 
飞尘赴海
 
飞黄埃
 
鲲海洋尘
 
鲸波浅

相关人物
麻姑


《神仙传》卷七〈麻姑〉~
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

简释

桑田:喻世事变迁极快、极大。或谓时间久远。唐王绩《游仙四首》之一:“自悲生死促。无暇待桑田。”


例句

独往不可群,沧海成桑田。 储光羲 献八舅东归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

容华委西山,光阴不可还。桑林变东海,富贵今何在。 刘希夷 春女行

井田唯有草,海水变为桑。 吴少微 过汉故城

任彼桑田变沧海,一丸丹药定千春。 吕岩 七言

金堂玉阙朝群仙,拍手东海成桑田。 孟云卿 行路难

桑田东海变,麋鹿姑苏游。 张九龄 经江览旧迹至玄武湖

万事如桑海,悲来欲恸神。 戎昱 秋望兴庆宫

冠冕凄凉几迁改,眼看桑田变成海。 戎昱 赠别张附马

倏忽桑田变,谗言亦已空。 戴叔伦 湘中怀古

毫末成围海变田,单家依旧住溪边。 戴叔伦 过珥渎单老

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 李世民 春日望海

人间桑海朝朝变,莫遣佳期更后期。 李商隐 一片

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 李商隐 寄远

声流尘作劫,业固海成田。 李峤 奉和天枢成宴夷夏群僚应制

行看负薪客,坐使桑田变。 李深 游烂柯山四首

他日更来人世看,又应东海变桑田。 李程 赠毛仙翁

闻说沧溟今已浅,何当白鹤更归来。 李端 与道者别

自言万物有移改,始信桑田变成海。 李端 赠康洽

桑田如可见,沧海几时空。 李端 雪夜寻太白道士

借问蓬莱水,谁逢清浅年。 李群玉 洞庭乾二首之一

伤心云梦泽,岁岁作桑田。 李群玉 洞庭干二首

已观蓬海变,谁厌柏梁灾。 李义 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

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李贺 啁少年

桑海年应积,桃源路不穷。 杨炯 和辅先入昊天观星瞻

人非冢已荒,海变田应燥。 沈佺期 同工部李侍郎适访司马子微

桑田代已变,池草春犹碧。 湛贲 伏览吕侍郎丘员外旧题十三代祖历山草堂诗因书记事

浮云今可驾,沧海自成尘。 王勃 出境游山二首

井田唯有草,海水变为桑。 王绩 过汉故城

深谷变为岸,桑田成海水。 白居易 读史五首

何时种桃核,几度看桑田。 皇甫冉 祭张公洞二首

红颜白发云泥改,何异桑田移碧海。 卢僎 十月梅花书赠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卢照邻 长安古意

松倾鹤死桑田变,华表归乡未有年。 若虚 乐仙观

当其侧陋时,河水清且潾。沧桑一以变,莽然翳荆榛。 萧颖士 过河滨和文学张志尹

碧海桑田何处在,笙歌一听一遥遥。 薛曜 送道士入天台

坐看楼阁成丘墟,莫话桑田变成海。 贯休 偶作五首

试就湖边披草径,莫疑东海变桑田。君讶今时尽陵陆,我看明岁更沦涟。 赵冬曦 灉湖作

桑田未闻改,日月曾几昏。 邵谒 览张骞传

坐久忽疑槎犯斗,归来兼恐海生桑。 韩偓 六月十七日召对自辰及申方归本院

朝饮河生尘,暮饮海绝流。 韩愈 双鸟诗

君不见雀为鸽,鹰为鸠,东海成田谷为岸。 冯著 行路难

桃实千年非易待,桑田一变已难寻。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青鸟更不来,麻姑断书信,乃知东海水,清浅谁能问。 鲍溶 怀仙二首

典故
问田横
 
海岛士
 
田横五百人
   
田横有义士
 
田横歌

相关人物
田横


《史记》卷九十四〈田儋列传〉~2647~
后岁馀,汉灭项籍,汉王立为皇帝,以彭越为梁王。田横惧诛,而与其徒属五百馀人入海,居岛中。高帝闻之,以为田横兄弟本定齐,齐人贤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后恐为乱,乃使使赦田横罪而召之。田横因谢曰:「臣亨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使还报,高皇帝乃诏卫尉郦商曰:「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雒阳。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且吾亨人之兄,与其弟并肩而事其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我独不愧于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阳,今斩吾头,驰三十里閒,形容尚未能败,犹可观也。」遂自刭,令客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高帝。高帝曰:「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哉!」为之流涕,而拜其二客为都尉,发卒二千人,以王者礼葬田横。既葬,二客穿其冢旁孔,皆自刭,下从之。高帝闻之,乃大惊,大田横之客皆贤。吾闻其馀尚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
典故
寒酸郊岛


《全唐诗》卷三百三十七〈荐士〉
周诗三百篇,雅丽理训诰【雅丽埋训诰】。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到。五言出汉时,苏李首更号。东都渐弥漫,派别百川导。建安能者七,卓荦变风操。逶迤抵晋宋,气象日凋耗。中间数鲍谢,比近最清奥。齐梁及陈隋,众作等蝉噪。搜春摘花卉,沿袭伤剽盗。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勃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后来相继生,亦各臻阃奥。有穷者孟郊,受材实雄骜。冥观洞古今,象外逐幽好。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敷柔肆纡馀,奋猛卷海潦。荣华肖天秀,捷疾逾响报。行身践规矩,甘辱耻媚灶。孟轲分邪正,眸子看瞭眊。杳然粹而清,可以镇浮躁。酸寒溧阳尉,五十几何耄。孜孜营甘旨,辛苦久所冒。俗流知者谁,指注竞嘲傲。圣皇索遗逸,髦士日登造。庙堂有贤相【案:谓馀庆。】,爱遇均覆焘。况承归与张【案:郊尝为归登。张建封所知。】,二公迭嗟悼。青冥送吹嘘,强箭射鲁缟。胡为久无成,使以归期告。霜风破佳菊,嘉节迫吹帽。念将决焉去,感物增恋嫪【案:卢到切。】。彼微水中荇,尚烦左右芼。鲁侯国至小,庙鼎犹纳郜。幸当择?玉,宁有弃圭瑁。悠悠我之思,扰扰风中纛。上言愧无路,日夜惟心祷。鹤翎不天生,变化在啄抱【案:鸟伏卵为抱。】。通波非难图,尺地易可漕。善善不汲汲,后时徒悔懊。救死具八珍,不如一箪犒。微诗公勿诮,恺悌神所劳。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九
宋·张文潜(耒)云:唐之晚年,诗人类多穷士,如孟东野、贾浪仙之徒,皆以刻琢穷苦之言为工。或谓郊、岛孰贫,曰:岛为甚也。

例句

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嘹然一吟,众作卑陋。 苏轼 祭柳子玉文

典故 
令君绝倒
 
玄言节叔宝
 
玄谈绝倒
 
谈绝岛

相关人物
卫玠


《世说新语笺疏》中卷下〈赏誉〉~447~
王平子迈世有俊才,少所推服。每闻卫玠言,辄叹息绝倒。南朝梁·刘孝标注引《卫玠别传》曰:「玠少有名理,善通庄、老。琅邪王平子高气不群,迈世独傲,每闻玠之语议,至于理会之间,要妙之际,辄绝倒于坐。前后三闻,为之三倒。时人遂曰:『卫君谈道,平子三倒。』」
《晋书》卷三十六〈卫瓘列传·(孙)卫玠、(恒族弟)卫展〉~067~
玠字叔宝。年五岁,风神秀异。祖父瓘曰:「此儿有异于众,顾吾年老,不见其成长耳!」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骠骑将军王济,玠之舅也,俊爽有风姿,每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又尝语人曰:「与玠同游,囧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及长,好言玄理。其后多病体羸,母恒禁其语。遇有胜日,亲友时请一言,无不咨嗟,以为入微。琅邪王澄有高名,少所推服,每闻玠言,辄叹息绝倒。故时人为之语曰:「卫玠谈道,平子绝倒。」澄及王玄、王济并有盛名,皆出玠下,世云「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玠妻父乐广,有海内重名,议者以为「妇公冰清,女婿玉润」。
典故
一钓十五鳌
 
三岛钓鳌
  
巨鳌
 
巨鳌连钓
 
巨鳌钓
   
钓连鳌
  
长竿钓巨鳌
   
鳌岭
   
鳌驾蓬莱
 
龙伯啖
 
龙伯国人
 
龙伯戏
 
龙伯翁
 
龙伯钓
 
龙伯钓鳌


《列子·汤问》
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
晋·张华《博物志》卷二引《河图玉版》
龙伯国人长三十丈,生万八千?而死。
《列子集释》卷五〈汤问篇〉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弦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閒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阨,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简释

钓鳌:咏仙,或喻事业非凡。唐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心。”

龙伯国人:指仙人。唐杜甫《荆南兵马使太常卿公大食刀歌》:“苍水使者扪赤绦,尤伯国人罢钓鳌。”


例句

鳌冠三山安海浪,龙盘九鼎镇皇都。 司空图 淮西

此中即是神仙地,引手何妨一钓鳌。 李咸用 陈正字山居

点对连鳌饵,搜求缚虎符。 李商隐 异俗二首

龙伯钓鳌时,蓬莱一峰坼。 李德裕 罗浮山(番禺连帅所遗)

未誇观涛作,空郁钓鳌心。 李白 赠薛校书

我欲东召龙伯翁,上天揭取北斗柄。 杜牧 池州送孟迟先辈

苍水使者扪赤绦,龙伯国人罢钓鳌。 杜甫 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

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 温庭筠 拂舞词(一作公无渡河)

太公取璜我不取,龙伯钓鳌我不钓。 皎然 奉和颜鲁公真卿落玄真子舴艋舟歌

独向若耶溪上住,谁知不是钓鳌人。 翁洮 赠方干先生

河清海晏少波涛,几载垂钩不得鳌。 翁洮 赠进士王雄

典故
月下敲门
 
门掩僧院月明敲

相关人物
贾岛


《鉴戒录》卷八〈贾忤旨〉
贾岛忤旨,授长江主簿,卑则至卑,名流海内矣。岛初赴名场日,常轻于先辈,以八百举子所业,悉不如己。自是往往独语,傍若无人,或闹市高吟,或长衢啸傲。忽一日于驴上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初欲作「推」字,或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岛似不见。时韩吏部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岛但手势未已,俄为宦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方觉悟,顾问,欲责之。岛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鉴。」韩立马良久思之,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岛并辔语笑,同入府署,共论诗道。
《唐诗纪事》卷四十
岛赴举至京,骑驴赋诗,得「僧推月下门」之句,欲改推为敲,引手乍推敲之势,未决,不觉冲大尹韩愈,乃具言。愈曰:「敲字佳矣。」遂并辔论诗久之。

《昭明文选》卷四十六南朝齐·王元长(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纪言事于仙室。」唐·李善注引华峤《后汉书》曰:「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今故言仙室。」

例句

蓬莱才子即萧郎,彩服青书卜凤皇。 李群玉 送萧十二校书赴郢州婚姻

逍遥蓬阁吏,才子复诗流。 李频 江上送从兄群玉校书东游

羽翼商山起,蓬莱汉阁连。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暂阻蓬莱阁,终为江海人。 杜甫 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之三

双阙薄烟笼菡萏,九成初日照蓬莱。 杨巨源 早朝

秋风倾菊酒,霁景下蓬山。 权德舆 过张监阁老宅对酒奉酬见赠

蓬山有佳句,喜气在新题。 权德舆 酬张秘监阁老喜太常中书二阁与德舆同日迁官相代之作

始知蓬山下,如见古人心。 权德舆 离合诗赠张监阁老

蓬山高价传新韵,槐市芳年挹盛名。 武元衡 酬谈校书长安秋夜对月寄诸故旧

甲乙科攀桂,图书阁践蓬。 武元衡 长安秋夜怀陈京昆季

汲冢同刊谬,蓬山共补亡。 独孤及 奉和中书常舍人晚秋集贤院即事寄赠徐薛二侍御

桂树留人久,蓬山入梦新。 窦庠 敕目至家兄蒙淮南仆射杜公奏授秘校兼节度参谋同书寄上

蓬莱时入梦,知子忆贫交。 钱起 东皋早春寄郎四校书

蓬山才子怜幽性,白云阳春动新咏。 钱起 紫参歌

伫归蓬岛后,纶诏润青缃。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

席上客知蓬岛路,坐中寒有柏台霜。 韦庄 和集贤侯学士分司丁侍御秋日雨霁之作

蓬岛侍臣今放逐,羡君回去逼龙墀。 韩偓 同年前虞部李郎中自长沙赴行在余以紫石砚赠之赋诗代书

典故
参考典故
十洲


《海内十洲记》
汉武帝既闻王母说:八方巨海之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有此十洲,乃人迹所稀绝处。祖洲,近在东海之中,地方五百里,去西岸七百里,上有不死之草。……玄洲在北海之中,戌亥之地,方七千二百里,去南岸三十六万里。上有太玄都,仙伯真公所治。多丘山,又有风山,声响如雷电。对天西北门,上多太玄仙官宫室,宫室各异,饶金芝玉草,乃是三天君下治之处,甚肃肃也。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369~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其明年,始皇复游海上,至琅邪,过恒山,从上党归。后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从上郡归。后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会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还至沙丘崩。

例句

鸾凤戏三岛,神仙居十洲。 李商隐 牡丹

典故
田横海岛
 
田横号齐

相关人物
田横


《史记》卷九十四《田儋列传》附《田横传》
汉灭项籍,汉王立为皇帝,彭越为梁王。横惧诛,而与其徒属五百馀人入海,居中。高帝闻之,以横兄弟本定齐,齐人贤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后恐有乱,乃使使赦横罪而召之。

例句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李白 奔亡道中五首之一

已闻陈胜心降汉,谁为田横国号齐。 韦庄 赠云阳裴明府

典故
相关人物
贾岛


《鉴戒录》卷八〈贾忤旨〉
贾岛忤旨,授长江主簿,卑则至卑,名流海内矣。岛初赴名场日,常轻于先辈,以八百举子所业,悉不如己。自是往往独语,傍若无人,或闹市高吟,或长衢啸傲。忽一日于驴上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初欲作「推」字,或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岛似不见。时韩吏部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岛但手势未已,俄为宦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方觉悟,顾问,欲责之。岛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鉴。」韩立马良久思之,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岛并辔语笑,同入府署,共论诗道。
《唐诗纪事》卷四十
岛赴举至京,骑驴赋诗,得「僧推月下门」之句,欲改推为敲,引手乍推敲之势,未决,不觉冲大尹韩愈,乃具言。愈曰:「敲字佳矣。」遂并辔论诗久之。

简释

推敲:指作诗文时反复斟酌字句,或指对事情反复考虑。宋楼钥《蒋慈溪鹗挽词》:“推敲诗益炼,骈俪语尤工。”

典故
文魔贾岛

相关人物
贾岛


《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六〈韩愈列传·贾岛〉~5268~
岛字浪仙,范阳人,初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时洛阳令禁僧午后不得出,岛为诗自伤。愈怜之,因教其为文,遂去浮屠,举进士。当其苦吟,虽逢值公卿贵人,皆不之觉也。一日见京兆尹,跨驴不避,謼诘之,久乃得释。累举,不中第。文宗时,坐飞谤,贬长江主簿。会昌初,以普州司仓参军迁司户,未受命卒,年六十五。
《唐才子传》
岛貌清意雅,谈玄抱佛,所交悉尘外之人。况味萧条,生计岨峿。自题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每至除夕,必取一岁所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痛饮长谣而罢。
典故
子瞻居海岛

相关人物
苏轼


《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列传〉~086~
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國語辭典》:蓬岛(蓬島)  拼音:péng dǎo
神话传说中的蓬莱仙岛。元。揭傒斯 雨述诗三首之二:「共言海上列城好,地冷风清若蓬岛。」
分類:蓬莱山
《國語辭典》:蓬莱(蓬萊)  拼音:péng lái
1.蓬蒿草莱。指草莽。《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下。边让传》:「举英奇于仄陋,拔髦秀于蓬莱。」
2.相传渤海中仙人居住的山。《列子。汤问》:「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
3.唐代宫殿。参见「蓬莱宫」条。
4.县名。参见「蓬莱县」条。
《漢語大詞典》:三壶(三壺)
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 方丈 、 蓬莱 、 瀛洲 的合称。 晋 王嘉 拾遗记·高辛:“ 三壶 ,则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壶 ,则 方丈 也;二曰 蓬壶 ,则 蓬莱 也;三曰 瀛壶 ,则 瀛洲 也;--形如壶器。”
《國語辭典》:三山  拼音:sān shān
1.神话传说中,东海中仙人所居住的三座山。参见「三神山」条。宋。苏轼 奉和陈贤良诗:「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鳌。」
2.山名。位于南京市西南长江南岸。上有三座山峰,晋太康中王浚伐吴,自牛渚顺流鼓棹,造三山,即此。
3.福州市的别名。参见「福州市」条。
《漢語大詞典》:三山骨
指驴马后背近股外的骨骼。 元 马致远 《耍孩儿·借马》套曲:“三山骨休使鞭来打,砖瓦上休教稳着蹄。” 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一弄儿打扮的实难赛,大信袋滴溜着三山骨,硬布衫拦截断十字街。”
《漢語大詞典》:三岛(三島)
(1).指传说中的 蓬莱 、 方丈 、 瀛洲 三座海上仙山。亦泛指仙境。 唐 郑畋 《题缑山王子晋庙》:“六宫攀不住,三岛互相招。” 元 耶律楚材 《和百拙禅师》诗:“眠云卧月辞三岛,鼓腹謳歌预四民。”《西游记》第十七回:“十洲三岛还游戏,海角天涯转一遭。”
(2).指 日本 。 清 秋瑾 《日人石井君索和》诗:“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瓏。”
《漢語大詞典》:五山
(1).五座山。指古代传说中东海的仙山 岱舆 、 员嶠 、 方壶 、 瀛洲 、 蓬莱 。列子·汤问:“ 渤海 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舆 、二曰 员嶠 、三曰 方壶 、四曰 瀛州 、五曰 蓬莱 。”
(2).五座山。指 华山 、 首山 、 太室 、 泰山 、 东莱 。史记·孝武本纪:“ 中国 华山 、 首山 、 太室 、 泰山 、 东莱 ,此五山 黄帝 之所常游,与神会。” 三国 魏 曹植 《吁嗟篇》:“飘飘周八泽,连翩歷五山。”
(3).五座山。指中岳 嵩山 、东岳 泰山 、西岳 华山 、南岳 衡山 、北岳 恒山 。后汉书·冯衍传:“疆理九野,经营五山。” 李贤 注:“五山即五岳也。” 唐 韩愈 《读东方朔杂事》诗:“簸顿五山踣,流漂八维蹉。”
(4).五大佛寺。皆建于 南宋 。即 杭州 径山 兴盛万寿寺 、 北山 景德灵隐寺 、 南山 净慈报恩光孝寺 、 宁波 阿育王山 鄮峰广利寺 、 太白山 天童景德寺 。
《漢語大詞典》:员峤(員嶠)
神话中的仙山名。列子·汤问:“ 渤海 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舆 ,二曰 员嶠 ,三曰 方壶 ,四曰 瀛洲 ,五曰 蓬莱 。” 杨伯峻 集释:“《释文》云:嶠,渠庙切,山鋭而高也。” 宋 沈辽 《陪客游山》诗:“峭岭想 员嶠 ,横溪胜 若耶 。” 清 魏源 《湘江舟行》诗之三:“何时出此围,中宵梦 员嶠 。”
《國語辭典》:方丈  拼音:fāng zhàng
长宽各一丈的面积。《孟子。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
《國語辭典》:方丈  拼音:fāng zhàng
1.维摩诘所说经说,维摩诘居士居住的卧室一丈见方,但容量无限,禅宗取其意,以方丈名住持所居之室。《西游记》第九回:「你真个要寻父母,可随我到方丈里来。」
2.僧寺的住持。《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白娘子道:『一件,不要去方丈内去;二件,不要与和尚说话;三件,去了就回。来得迟,我便来寻你也。』」《儒林外史》第三八回:「贫僧当年住在南京太平府芜湖县甘露庵里的,后在京师报国寺做方丈。」
《漢語大詞典》:方丈洲
传说 东海 中神山名。海内十洲记·方丈洲:“ 方丈洲 在 东海 中心,西南东北岸正等。 方丈 方面各五千里,上专是羣龙所聚;有金玉琉璃之宫,三天司命所治之处。”
《國語辭典》:方壶(方壺)  拼音:fāng hú
1.腹圆口四方的壶。
2.神话传说中的山名。《列子。汤问》:「渤海之东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三曰方壶。」《文选。班固。西都赋》:「滥嬴洲与方壶,蓬莱起乎中央。」
《國語辭典》:方蓬  拼音:fāng péng
方壶及蓬莱的合称,二者均为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唐。李白〈赠卢徵君昆弟〉诗:「水落海上清,鳌背睹方蓬。」清。朱彝尊〈万年藤杖歌赠尤检讨〉诗:「人生快意亦已足,岂必入海求方蓬。」
《國語辭典》:瀛洲  拼音:yíng zhōu
传说为东海中神仙所居住的仙岛。《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國語辭典》:登瀛洲  拼音:dēng yíng zhōu
瀛洲,古代传说神仙居住的地方。初以登瀛洲比喻成仙。唐太宗时,立文学馆,以十八学士入选,备受皇帝礼遇与敬重,各方钦羡不已,称为「登瀛洲」。比喻平步青云,功名有成。《孤本元明杂剧。卓文君。第一折》:「恰便似芙蓉生在秋江上,几时得坠鞭误入平康巷,怎做得登瀛洲膝盖儿软,踏翰林脚步儿长。」
《漢語大詞典》:蓬丘
即 蓬莱山 。海内十洲记·聚窟洲:“ 蓬丘 , 蓬莱山 是也。” 唐 李白 《悲清秋赋》:“吾将採药於 蓬丘 。” 清 黄叔威 《古诗》之七:“东海近几席,彷彿是 蓬丘 。”参见“ 蓬莱山 ”。
分類:蓬莱山
《漢語大詞典》:蓬莱山(蓬萊山)
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山海经·海内北经:“ 蓬莱山 在海中。”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 东观 为 老氏 臧室,道家 蓬莱山 。” 李贤 注:“ 蓬莱 ,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祕録并皆在焉。” 清 孙枝蔚 《寿汪生伯先生闵老夫人》诗:“何名 西王母 ,何处 蓬莱山 。”
《國語辭典》:蓬壶(蓬壺)  拼音:péng hú
传说海中仙山蓬莱,形如壶器,故称为「蓬壶」。元。汤式〈天香引。望三山〉曲:「望三山远似蓬壶,挨到如今,提起当初,槟榔蜜涎吐胭脂。」
《國語辭典》:蓬山  拼音:péng shān
蓬莱山,为神话传说中的仙山。后指仙境。唐。李商隐 无题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漢語大詞典》:蓬莱山(蓬萊山)
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山海经·海内北经:“ 蓬莱山 在海中。”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 东观 为 老氏 臧室,道家 蓬莱山 。” 李贤 注:“ 蓬莱 ,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祕録并皆在焉。” 清 孙枝蔚 《寿汪生伯先生闵老夫人》诗:“何名 西王母 ,何处 蓬莱山 。”
《國語辭典》:蓬莱(蓬萊)  拼音:péng lái
1.蓬蒿草莱。指草莽。《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下。边让传》:「举英奇于仄陋,拔髦秀于蓬莱。」
2.相传渤海中仙人居住的山。《列子。汤问》:「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
3.唐代宫殿。参见「蓬莱宫」条。
4.县名。参见「蓬莱县」条。
《國語辭典》:蓬瀛  拼音:péng yíng
神话传说中的仙山蓬莱与瀛洲。后比喻人间仙境,多指游玩的地方。宋。秦观〈满庭芳。晓色云开〉词:「渐酒空金榼,花困蓬瀛。」元。张养浩〈十二月兼尧民歌。从跳出功名火坑〉曲:「从跳出功名火坑,来到这花月蓬瀛。」
《國語辭典》:蓬莱(蓬萊)  拼音:péng lái
1.蓬蒿草莱。指草莽。《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下。边让传》:「举英奇于仄陋,拔髦秀于蓬莱。」
2.相传渤海中仙人居住的山。《列子。汤问》:「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
3.唐代宫殿。参见「蓬莱宫」条。
4.县名。参见「蓬莱县」条。
《漢語大詞典》:郊寒
唐 代 孟郊 诗,清峭寒瘦,好作苦语,故称。 宋 朱熹 《西江月》词:“句稳翻嫌 白 俗,情高却笑 郊 寒。” 清 谭嗣同 《阻风洞庭湖赠李君时敏》诗之四:“ 援 晚可怜成画虎, 郊 寒苦恨不为龙。”
分類:孟郊
《國語辭典》:郊寒岛瘦(郊寒島瘦)  拼音:jiāo hán dǎo shòu
对于唐代诗人孟郊与贾岛作品风格的评论。参见「岛瘦郊寒」条。宋。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國語辭典》:东海扬尘(東海揚塵)  拼音:dōng hǎi yáng chén
东海变陆地,扬起尘土。比喻世事变化极大。《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东海扬尘犹有日,白衣苍狗刹那间。」
分類:世事巨变
《漢語大詞典》:桑海
“桑田沧海”的略语。 唐 杨炯 《和辅先入昊天观》:“桑海年应积,桃源路不穷。” 明 李东阳 《和萧封君凤仪遗诗四十韵》:“世运迭推代,昔闻桑海三。” 赵朴初 《柳营曲·参观全国劳动改造罪犯工作展览会》曲:“奋身桑海换,刮目性情移。”参见“ 桑田沧海 ”。
分類:桑田沧海
《漢語大詞典》:桑田沧海(桑田滄海)
晋 葛洪 神仙传·麻姑:“ 麻姑 自説云:‘接侍以来,已见 东海 三为桑田,向到 蓬莱 水浅,浅于往者会时畧半也,岂将復还为陵陆乎!’”后因以“桑田沧海”喻世事的巨大变迁。 元 王进之 《春日田园杂兴》诗:“桑田沧海几兴亡,岁岁东风自扇扬。” 清 孙枝蔚 《空城雀》诗:“自从桑田变沧海,经过空城泪如泉。”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列公,你道怎个苍狗白云,天心无定;桑田沧海,世事何常。”
《國語辭典》:桑田  拼音:sāng tián
1.栽植桑树的田地。《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星言夙驾,说于桑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过了半年光景,他忽然有事要到肇庆去巡阅,他便说出来要顺便踏勘桑田。」
2.比喻世事变迁。明。杨珽《龙膏记》第三○出:「看人间几变桑田,忙提觉柱下仙官,早唤醒绣户婵娟,休恋著舞镜飞鸾。」
3.地名。春秋时虢国属地,约于今河南省阌乡县东北。
《漢語大詞典》:桑田沧海(桑田滄海)
晋 葛洪 神仙传·麻姑:“ 麻姑 自説云:‘接侍以来,已见 东海 三为桑田,向到 蓬莱 水浅,浅于往者会时畧半也,岂将復还为陵陆乎!’”后因以“桑田沧海”喻世事的巨大变迁。 元 王进之 《春日田园杂兴》诗:“桑田沧海几兴亡,岁岁东风自扇扬。” 清 孙枝蔚 《空城雀》诗:“自从桑田变沧海,经过空城泪如泉。”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列公,你道怎个苍狗白云,天心无定;桑田沧海,世事何常。”
《漢語大詞典》:桑田沧海(桑田滄海)
晋 葛洪 神仙传·麻姑:“ 麻姑 自説云:‘接侍以来,已见 东海 三为桑田,向到 蓬莱 水浅,浅于往者会时畧半也,岂将復还为陵陆乎!’”后因以“桑田沧海”喻世事的巨大变迁。 元 王进之 《春日田园杂兴》诗:“桑田沧海几兴亡,岁岁东风自扇扬。” 清 孙枝蔚 《空城雀》诗:“自从桑田变沧海,经过空城泪如泉。”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列公,你道怎个苍狗白云,天心无定;桑田沧海,世事何常。”
《漢語大詞典》:海桑陵谷
沧海变桑田,山陵变深谷,比喻世事变迁极大。 清 朱彝尊 《玉带生歌》:“海桑陵谷又经三百秋,以手摩挱尚如故。” 清 南荃外史 《叹老》:“海桑陵谷幻乾坤,春梦模楜不见痕。”
《漢語大詞典》:海水桑田
犹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 唐 韦应物 《汉武帝杂歌》之一:“海水桑田几翻覆,中间此桃四五熟。” 清 厉鹗 《东城杂记·东皋隐者》:“海水桑田几变迁,桃花依旧郡城边。”参见“ 沧海桑田 ”。
《國語辭典》:沧海桑田(滄海桑田)  拼音:cāng hǎi sāng tián
大海变为陆地,陆地沦为大海。语本《太平广记。卷六○。麻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明。张景《飞丸记》第一出:「白衣苍狗多翻覆,沧海桑田几变更。」《幼学琼林。卷一。地舆类》:「沧海桑田,谓世事多变。」
《國語辭典》:沧桑(滄桑)  拼音:cāng sāng
比喻世事变化无常。参见「沧海桑田」条。清。王鹏运满江红。风帽尘衫〉词:「旌旆影,沧桑话。对苍烟落日,似闻悲吒。」
分類:朝代更迭
《國語辭典》:沧海桑田(滄海桑田)  拼音:cāng hǎi sāng tián
大海变为陆地,陆地沦为大海。语本《太平广记。卷六○。麻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明。张景《飞丸记》第一出:「白衣苍狗多翻覆,沧海桑田几变更。」《幼学琼林。卷一。地舆类》:「沧海桑田,谓世事多变。」
《國語辭典》:沧海桑田(滄海桑田)  拼音:cāng hǎi sāng tián
大海变为陆地,陆地沦为大海。语本《太平广记。卷六○。麻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明。张景《飞丸记》第一出:「白衣苍狗多翻覆,沧海桑田几变更。」《幼学琼林。卷一。地舆类》:「沧海桑田,谓世事多变。」
《國語辭典》:田横客(田橫客)  拼音:tián héng kè
汉初齐将田横的部属。因田横不愿归顺刘邦,故自尽。其部属五百人得知后亦自杀。见《史记。卷九四。田儋列传》。后比喻为尽忠效死以报知遇之恩的人士。唐。杜甫〈八哀〉诗八首之一:「永系五湖舟,悲甚田横客。」
《漢語大詞典》:田横岛(田横島)
秦 末,原 齐 贵族 田横 起事,自立为 齐王 。 汉 朝建立, 横 率部属五百人逃亡海岛。 高祖 召之, 横 不欲臣服,于途中自杀。其部属闻之,悉于岛上自杀。事见《史记·田儋列传》。后以“田横岛”指忠烈之士亡命之处。 清 赵翼 《海上望台湾》诗:“当年曾比 田横 岛,今日重烦 杨僕 船。” 周咏 《去国吟》:“扁舟飞过海洋数万里, 田横 岛上励志磨戟堪悠游。”
《漢語大詞典》:田横岛(田横島)
秦 末,原 齐 贵族 田横 起事,自立为 齐王 。 汉 朝建立, 横 率部属五百人逃亡海岛。 高祖 召之, 横 不欲臣服,于途中自杀。其部属闻之,悉于岛上自杀。事见《史记·田儋列传》。后以“田横岛”指忠烈之士亡命之处。 清 赵翼 《海上望台湾》诗:“当年曾比 田横 岛,今日重烦 杨僕 船。” 周咏 《去国吟》:“扁舟飞过海洋数万里, 田横 岛上励志磨戟堪悠游。”
《漢語大詞典》:三倒
《世说新语。赏誉下》“﹝ 王平子 ﹞每闻 卫玠 言,辄叹息絶倒”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引《卫玠别传》:“ 玠 少有名理,善通 庄老 。 琅邪 王平子 ,高气不羣,迈世独傲;每闻 玠 之语议,至於理会之间,要妙之际,輒絶倒於坐,前后三闻为之三倒。时人遂曰:‘ 卫君 谈道, 平子 三倒。’”后因以“三倒”形容发论一再令人倾服。 唐 孟浩然 《襄阳公宅饮》诗:“谈天光六义,发论明三倒。”
分類:一再
《漢語大詞典》:六鳌(六鰲,六鼇)
亦作“ 六鰲 ”。神话中负载五仙山的六只大龟。相传 渤海 之东,有一深壑,中有 岱舆 、 员峤 、 方壶 、 瀛洲 、 蓬莱 五山,乃仙圣所居之地。然五山皆浮于海,常随潮波上下往还。“帝恐流於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 禺彊 使巨鼇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 龙伯 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於是 岱舆 、 员嶠 二山流於北极,沉於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事见《列子·汤问》。 唐 李白 《登高丘而望远海》诗:“登高丘,望远海,六鼇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明 夏完淳 《代人赠镇府》诗:“六鼇还镇澥,八柱独承天。”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回港舟中诗》:“雄驱岛屿飞千里,怒战貔貅走六鰲。”
《漢語大詞典》:连六鳌(連六鼇)
亦作“ 连六鰲 ”。 相传 渤海 之东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海而动,天帝命巨鳌十五,分三批轮流负山,五山始屹立不动。“而 龙伯之国 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见列子·汤问。后因以为善钓之典实。 宋 刘攽 《和罗著作渔翁》:“ 龙伯国 人连六鰲,二山漂流不能止。” 清 李调元 《金鳌岭》诗:“我闻 龙伯 人,巨钓连六鰲。”亦省作“ 连六 ”。 唐 张友正 《钓鳌赋》:“谓优游以无穷,何瞬息而连六。” 明 杨基 《钓鳌海客歌》:“重施 龙伯国 人技,一展丝纶连六归。”
《漢語大詞典》:连鳌(連鼇)
亦作“ 连鰲 ”。
1.相传 渤海 之东,有一深壑,中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于海,随波而动。天帝遂命巨鳌十五,分作三批,轮流负山,五山始屹立不动。“而 龙伯 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事见列子·汤问。后因以“连鼇”作善钓之典。 唐 李商隐 《异俗》诗之二:“点对连鰲饵,搜求缚虎符。” 明 杨基 《天平山十四题·钓鱼矶》诗:“谁操百尺竿,重试连鰲手。”亦为称人富有才干、可成大事之典。 唐 李白 《赠临洺县令皓弟》诗:“钓水路非远,连鼇意何深。” 宋 刘攽 《次韵酬李推官》:“倾盖强君留一醉,相看前路钓连鼇。” 宋 王圭 《送汪叔志赴平江州同知》诗序:“ 叔志 连鼇 桂苑 ,展驥 巴陵 ,良为欣抃。”
2.形容岿然屹立的样子。
《國語辭典》:钓鳌(釣鼇)  拼音:diào áo
相传龙伯国有个巨人,一次就钓起六只负载五山的大龟。典出《列子。汤问》。比喻举止豪迈或抱负远大。唐。李白 赠薛校书诗:「未誇观涛作,空郁钓鳌心。」
《漢語大詞典》:灵鳌(靈鼇)
神话传说中的巨龟。语出楚辞·天问:“鼇戴山抃,何以安之?” 王逸 注引列仙传:“有巨灵之鼇,背负 蓬莱之山 而抃舞。” 三国 魏 曹植 《远游篇》:“灵鼇戴 方丈 ,神岳儼嵯峩!” 唐 李商隐 《韩碑》诗:“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鼇蟠以螭。” 元 周权 《九日偕友登东岩定香寺》诗:“当时补天餘,偶堕灵鼇背。”
《國語辭典》:鳌山(鰲山)  拼音:áo shān
元宵节时布置花灯,叠成鳌形,高峻如山,称为「鳌山」。《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鳌山高灯,长一十六丈,阔二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鳌柱。」《水浒传》第三三回:「去土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䌽悬花,张挂五七百碗花灯。」也作「鳌山」。
《國語辭典》:鳌山(鼇山)  拼音:áo shān
1.山名。位于湖南省常德县北,相传昔有名僧悟道于此。也称为「虎齿山」。
2.元宵节时布置花灯,叠成鳌形,高峻如山,称为「鳌山」。也作「鳌山」。
《國語辭典》:鳌戴(鼇戴)  拼音:áo dài
古代有上帝命十五巨鳌用头负举大山的传说,故后用为比喻恩德深重的感戴之词。《楚辞。屈原。天问》:「鳌戴山抃,何以安之?」
《漢語大詞典》:鳌钓(鼇釣)
神话传说谓天帝使十五只巨鳌轮番顶戴五座仙山,而 伯龙之国 巨人则一钓而连六鳌。见列子·汤问。后因以“鼇钓”比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 唐 元稹 《酬独孤二十六送归通州》诗:“鼇钓气方壮,鶻拳心颇尊。” 明 李贽 《又书使通州诗后》:“公独鼇钓 通海 ,视等乡邻,不一引手投足,又何其忍耶!”
《漢語大詞典》:蓬莱阁(蓬萊閣)
(1).阁名。在 山东省 蓬莱县 北 丹崖山 上。 宋 嘉祐 年间建阁, 明 万历 年间增建了 吕祖殿 、 三清殿 等建筑。自古为文人学士雅集之地。 宋 孔平仲 《寄常文》诗:“ 蓬莱阁 下花多少, 清旷亭 前水浅深。”
(2).指秘书省或秘书监。 唐 杜甫 《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诗之三:“暂阻 蓬莱阁 ,终为江海人。”亦省作“ 蓬阁 ”。 唐 孟浩然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永怀 蓬阁 友,寂寞滞 扬云 。” 唐 杜甫 《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移官 蓬阁 后,穀贵殁潜夫。”参见“ 蓬莱 ”。
《國語辭典》:蓬莱(蓬萊)  拼音:péng lái
1.蓬蒿草莱。指草莽。《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下。边让传》:「举英奇于仄陋,拔髦秀于蓬莱。」
2.相传渤海中仙人居住的山。《列子。汤问》:「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
3.唐代宫殿。参见「蓬莱宫」条。
4.县名。参见「蓬莱县」条。
《漢語大詞典》:蓬阁(蓬閣)
见“ 蓬莱阁 ”。
《漢語大詞典》:蓬莱阁(蓬萊閣)
(1).阁名。在 山东省 蓬莱县 北 丹崖山 上。 宋 嘉祐 年间建阁, 明 万历 年间增建了 吕祖殿 、 三清殿 等建筑。自古为文人学士雅集之地。 宋 孔平仲 《寄常文》诗:“ 蓬莱阁 下花多少, 清旷亭 前水浅深。”
(2).指秘书省或秘书监。 唐 杜甫 《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诗之三:“暂阻 蓬莱阁 ,终为江海人。”亦省作“ 蓬阁 ”。 唐 孟浩然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永怀 蓬阁 友,寂寞滞 扬云 。” 唐 杜甫 《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移官 蓬阁 后,穀贵殁潜夫。”参见“ 蓬莱 ”。
《漢語大詞典》:十洲三岛(十洲三島)
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王乐仙得道:“某於十洲三岛,究访并无此人名籍,后检 蓬莱 謫籍中,始见其名氏乡里也。” 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二折:“你看那縹渺间十洲三岛,微茫处閬苑 蓬莱 。”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闹华光庙:“ 魏生 此时,恍恍惚惚,如已在十洲三岛之中矣。”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求仙者何必十洲三岛乎!”参见“ 十洲 ”、“ 三岛 ”。
《國語辭典》:推敲  拼音:tuī qiāo
唐贾岛的诗句「僧敲月下门」,第二字本用「推」,又欲改「敲」,思虑良久,引手做推敲状。韩愈告诉他:「作敲字佳。」遂定稿的故事。见《苕溪渔隐丛话。卷一九。引刘公嘉话录》。后引喻为思虑斟酌。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一出:「你的北来意费推敲。一封书信无名号,荒唐言语多虚冒。」《红楼梦》第三○回:「因有所感,或者偶成了两句,一时兴至恐忘,在地下画著推敲,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