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三袭(三襲)
(1).指三者相合。国语·周语下:“而令德孝恭,非此其谁?且其梦曰:‘必 驩 之孙,实有 晋国 。’其卦曰:‘必三取君於 周 。’其德又可以君国,三袭焉。” 韦昭 注:“袭,合也。三合:德、梦、卦也。”
(2).三重。多指宫观的三重门。 南朝 梁 沈约 《郊居赋》:“孤嶝横插,洞穴斜经;千丈万仞,三袭九成。” 唐 刘宪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诗:“下輦登三袭,褰旒望九垓。”新唐书·西域传下·拂菻:“王宫有三袭门,皆饰异宝。中门中有金巨称一,作金人立,其端属十二丸,率时改一丸落。”
《國語辭典》:三山  拼音:sān shān
1.神话传说中,东海中仙人所居住的三座山。参见「三神山」条。宋。苏轼 奉和陈贤良诗:「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鳌。」
2.山名。位于南京市西南长江南岸。上有三座山峰,晋太康中王浚伐吴,自牛渚顺流鼓棹,造三山,即此。
3.福州市的别名。参见「福州市」条。
《漢語大詞典》:三山骨
指驴马后背近股外的骨骼。 元 马致远 《耍孩儿·借马》套曲:“三山骨休使鞭来打,砖瓦上休教稳着蹄。” 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一弄儿打扮的实难赛,大信袋滴溜着三山骨,硬布衫拦截断十字街。”
《國語辭典》:三伏  拼音:sān fú
1.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每十日为一伏,分别为初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金瓶梅》第八回:「那时正值三伏天道,十分炎热。」《红楼梦》第六七回:「今年三伏里雨水少,这果子树上都有虫。」
2.三重伏兵。《旧唐书。卷一二一。仆固怀恩传》:「玚令高彦崇、浑日进、李光逸等设三伏以待之,贼半渡,伏发,合击而走之。」
《國語辭典》:三泉  拼音:sān quán
深泉,地下深处。比喻人死后的葬处,犹言九泉。《后汉书。卷六一。黄琼传》:「敢以垂绝之日,陈不讳之言,庶有万分,无恨三泉。」
《國語辭典》:梵天  拼音:fàn tiān
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创造神。与湿婆、毗湿笯成三位一体。虽然一切万物皆从祂而来,但魔鬼、灾难也是祂创造的,所以在三位中地位并不高,在佛教中,梵天是释迦牟尼的右胁侍,身高四十五里长,住色界初禅天,是佛教护法神之一。也称为「大梵天」、「大梵天王」。
《漢語大詞典》:三成
(1).三重,三层。周礼·秋官·司仪:“令为坛三成,宫旁一门。”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三成,三重也。”尔雅·释丘:“三成为 崐崘丘 。” 郭璞 注:“ 崐崘山 三重,故以名云。”
(2).音乐之三终;三度奏乐。仪礼·燕礼:“笙入三成,遂合乡乐。” 郑玄 注:“三成,三终也。”礼记·乐记:“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 商 ,三成而南。” 郑玄 注:“成,犹奏也。每奏《武》曲一终为一成。”
(3).十分之三。 古华 《芙蓉镇》第四章第二节:“ 李国香 就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还没有赢得这种自由,还是个‘三成生,七成熟’的干部。”
《漢語大詞典》:三就
(1).三成,三套。仪礼·既夕礼:“荐马,缨三就,入门,北面,交轡。” 郑玄 注:“缨,今马鞅也;就,成也。诸侯之臣饰以三色而三成。”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繅皆三采三就。”
(2).犹三匝,三重。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夫子之门人盖三就焉。” 俞樾 群经平议·大戴礼记一:“三就者,三帀也……夫子之门人三就,言其多也。”
(3).谓古时服死刑者,依照身份不同,分别三处就刑。书·舜典:“五刑有服,五服三就。” 孔 传:“行刑当就三处:大罪於原野,大夫於朝,士於市。” 孔颖达 疏:“行刑当就三处,惟谓大辟罪耳……惟死罪当分就处所,其墨、劓、剕、宫无常处可就也。”
《漢語大詞典》:昆仑丘
见"昆仑丘"。
《漢語大詞典》:三垓
三重,三迭。史记·孝武帝本纪:“令祠官 宽舒 等具 泰一 祠坛,坛放 薄忌 泰一坛 ,坛三垓。” 裴骃 集解:“ 徐广 曰:‘垓,次也。’案, 李奇 曰:‘垓,重也。三重坛。’”汉书·郊祀志上作“三陔”。《隋书·音乐志中》:“三垓上列,四陛旁陞。”
分類:三重裴骃
《國語辭典》:三重门(三重門)  拼音:sān chóng mén
衙门。旧时官衙有三道门,故称衙门为「三重门」。元。李直夫《虎头碑》第三折:「这三重门里,是你妇人家管的?」
《国语辞典》:三重埔  拼音:sān chóng pǔ
三重的旧称。参见「三重」条。
分类:三重旧称
《國語辭典》:三缄其口(三緘其口)  拼音:sān jiān qí kǒu
言语谨慎或不说话。《孔子家语。卷三。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一。姚崇》:「钦之伊何?三命而走;谨之伊何?三缄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