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齐和(齊和)
(1).使食物的滋味调和适口。 汉 桓宽 盐铁论·通有:“庖宰烹杀胎卵,煎炙齐和,穷极五味。” 汉 刘向 新序·杂事四:“臣请譬之以五味, 管仲 善断割之, 隰明 善煎熬之, 宾胥无 善齐和之,羹以熟矣,奉而进之,而君不食,谁能彊之?”礼记·少仪“凡齐执之以右居之以左” 汉 郑玄 注:“齐,谓食羹酱饮有齐和者也。” 孔颖达 疏:“凡齐者,谓以盐梅齐和之法。”
(2).指作料、药物等的剂量。《淮南子·本经训》:“煎熬焚炙,调齐和之适,以穷 荆 吴 甘酸之变。”汉书·艺文志:“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漢語大詞典》:醯醢
用鱼肉等制成的酱。因调制肉酱必用盐醋等作料,故称。周礼·秋官·掌客:“米八十筥,醯醢八十罋。”礼记·郊特牲:“醯醢之美,而煎盐之尚,贵天产也。” 孙希旦 集解:“曰‘醯醢’者,醢必资醯以成也。” 宋 张耒 《九月十二日入南山憩一民舍冒雨炙衣久之》诗:“山翁生未食醯醢,脱粟寒蔬度朝暮。”
《漢語大詞典》:普荐(普薦)
指铏羹,加五味作料而盛于铏器中的汤菜。仪礼·士虞礼:“嘉荐普淖,普荐溲酒。” 郑玄 注:“普荐,鉶羹,不称牲记其异者。”一说,为俎上之物。见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仪礼
分類:五味作料
《國語辭典》:面汤(面湯)  拼音:miàn tāng
洗脸水。《醒世恒言。卷二八。吴衙内邻舟赴约》:「正在迷恋之际,恰值丫鬟送面水叩门。」《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董天然两个早起来,打点面汤早饭,整齐等著。」也作「面水」。
《國語辭典》:面汤(麵湯)  拼音:miàn tāng
煮过面条的水。
《國語辭典》:腊肠(臘腸)  拼音:là cháng
将猪肉泥加上一些淀粉或调味料搅和灌入小肠,而后风乾或煮烤而成的条形食品。清。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吸鸦片烟者之巧计》:「有人馈京师西城新街口铁匠营胡同德宅节礼两匣,其门丁启视,均腊肠也,乃私窃一串,预备午觞佐酒。」
《國語辭典》:油鸡(油雞)  拼音:yóu jī
1.一种鸡的品种。体肥硕,脚上有毛,羽毛多为黄色或红褐色,所产卵较大。
2.一种食品。将鸡用油与佐料烹制而成。《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一时端进菜来,泼满的燕窝,滚肥的海参,大片的鱼翅,以至油鸡酱鸭之类,摆了一桌子。」
《漢語大詞典》:汤包肚(湯包肚)
一种菜肴。即胃脯。把羊肚子放在沸水里煮熟取出拌上作料,晒干。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释谚·汤包肚:“京师酒肆,最膾炙者汤包肚。按:史记·货殖传:‘胃脯,简微耳, 浊氏 连骑。’注: 晋灼 曰:‘今太官常以十月作沸汤潯羊胃,以末椒薑扮之暴使燥。’是也。”亦作“ 汤爆肚 ”。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小地方哪,像灶温的烂肉面,穆家寨的炒疙瘩,金家楼的汤爆肚,都一处的炸三角……这些个地方没有一个掌柜的我不熟。”
《漢語大詞典》:香肚
用猪的膀胱装上碎肉和作料等制成的食品。
《国语辞典》:鲊肉(鲊肉)  拼音:zhǎ ròu
一种肉块加蒸肉粉、作料蒸熟而成的食品。也称为「米粉肉」、「粉蒸肉」。
《国语辞典》:打料帐(打料帐)  拼音:dǎ liào zhàng
拟订宴会所需的菜肴和作料的帐单。《元曲选外编。延安府。第二折》:「犒劳八府宰相,遣小官安排筵宴。张千,与我唤个厨子来打料帐。」
《国语辞典》:沙嗲  拼音:shā diē
1.一种由沙茶及椰油为作料的烤肉串,流行于南洋一带。
2.一种作料,即沙茶。潮州人茶念作「嗲」。
《漢語大詞典》:炒肝
北京 风味小吃。用猪肝、猪肥肠加大蒜、黄酱等作料勾芡烩成。
《漢語大詞典》:蛋花汤(蛋花湯)
菜肴名。鲜蛋去壳打成糊状,加水和作料烧制成的羹汤。因熟后凝成絮状,故称。《人民日报》1982.3.22:“一碗蛋花汤端上桌来,汤上面浮着翠绿的葱花儿,金色的蛋花儿,还有红莹莹的辣椒油珠儿。”亦省作“ 蛋花 ”。 王西彦 《寻常事》:“一边小声吩咐女儿吃灶台上那碗特地给她‘敲’的蛋花。”
《漢語大詞典》:肉丸子
把肉剁成碎末,加上作料做成的丸状食品。 田遨 《杨度外传》四:“她那横宽脸的面积大得可以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嘴大可以一口吞个大肉丸子,又便于大说大笑。”
分類:作料食品
《國語辭典》:米粉肉  拼音:mǐ fěn ròu
一种食品。把切块的肉沾上米磨成的粉,加上其他作料蒸熟。也称为「粉蒸肉」、「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