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魁艾
指德高望重的长者。明史·陆光祖传:“无何,以 王时槐 、 蔡悉 、 王樵 、 沈节甫 老成魁艾,特推荐之。” 清 姚鼐 《高淳邢君墓志铭》:“孰职抚是颠则持,邑有魁艾敦爱慈。”
《漢語大詞典》:二十五老
指二十五位智慧的长者。典出 汉 刘向 说苑·尊贤:“ 介子推 行年十五而相 荆 。 仲尼 闻之,使人往视,还曰:‘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 仲尼 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於 汤 武 ,并二十五人之力,力於 彭祖 ,以治天下,其固免矣乎!’” 唐 李白 《赠潘侍御论钱少阳》诗:“虽无二十五老者,且有一翁 钱少阳 。”
分類:智慧长者
《漢語大詞典》:老伯伯
对长者的泛称。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一日 高愚溪 正在姪儿家閒坐,忽然一个人公差打扮的,走到面前拱一拱手道:‘老伯伯,借问一声,此间有个 高愚溪 老爹否?’”
分類:长者
《國語辭典》:祖宗  拼音:zǔ zōng
1.始祖或历代先祖。《汉书。卷八。宣帝纪》:「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三国演义》第四回:「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
2.泛指尊者。《红楼梦》第五四回:「老祖宗且让这二位亲戚吃一杯酒,看两出戏之后,再从逐朝话言掰起如何?」
《漢語大詞典》:诸公(諸公)
(1).众公卿。《公羊传·隐公五年》:“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诸公者何?诸侯者何?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餘大国称侯。” 汉 班固 《白虎通·礼乐》:“诸公六六为行,诸侯四四为行。”
(2).诸多年老长者。史记·田叔列传:“ 叔 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张守节 正义:“诸公谓丈人行也。”
(3).泛称各位人士。 唐 杜甫 《醉时歌》:“诸公衮衮登臺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元 贡师泰 《送江西傅与砺赴广州教授》诗:“买得 吴 船便欲东,更骑羸马别诸公。”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
《國語辭典》:大人  拼音:dà rén
1.对德高或地位尊者的称呼。《礼记。礼运》:「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2.对父母或尊长的称呼。《史记。卷八。高祖本纪》:「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三日断五疋,大人故嫌迟。」
3.对权贵或官吏的称呼。《孟子。尽心下》:「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4.成年人。相对于小孩而言。如:「这是大人的事,小孩别管!」
5.巨人。《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
6.旧时鲜卑、乌桓部落首长的称呼。《后汉书。卷九○。乌桓鲜卑传》:「有勇健能理决斗讼者,推为大人,无世业相继。」
7.契丹部落首长的称呼。《新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录》:「部之长号大人,而常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统八部。」
《國語辭典》:二老  拼音:èr lǎo
1.尊称同时或异代齐名的长者。《孟子。离娄上》:「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兴作,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晋。郭璞〈登百尺楼赋〉:「揖首阳之二老,招鬼谷之隐士。」
2.父母。如:「他定期寄钱回家奉养二老。」
《國語辭典》:祭酒  拼音:jì jiǔ
1.酹酒祭祀或祭奠。《仪礼。乡射礼》:「获者南面坐,左执爵,祭脯醢。执爵兴,取肺坐祭,遂祭酒。」
2.古代宴飨时,先由尊长者酹酒祭神,故称为「祭酒」。《史记。卷七四。孟子荀卿传》:「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明。许浩《两湖麈谈录》:「按古礼宾客得主人馔,则老者一人举酒以祭于地,示有先也,故谓祭酒,盖尊重之称也。」
3.年高德劭、举足轻重的首脑人物。《汉书。卷五四。苏建传》:「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儒林外史》第四一回:「这杜少卿是此间诗坛祭酒,昨日因有人说起佳作可观,所以来请教。」
4.职官名。汉平帝置六经祭酒,秩上卿,后置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晋初改置国子祭酒;隋唐以后则置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之主管官,至清末废。
《國語辭典》:阿翁  拼音:ā wēng
称谓:(1)父亲。《称谓录。卷一。父。阿翁》:「小知录:周秦晋陇,皆曰阿翁。」(2)妇人称丈夫的父亲。如:「不疾不聋,不作阿家阿翁。」(3)祖父。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阿翁讵宜以子戏父?」
《國語辭典》:晚生  拼音:wǎn shēng
后进对于前辈的谦称。《儒林外史》第三九回:「萧云仙道:『晚生得蒙老先生指教,如拨云见日,感谢不尽。』」《文明小史》第二四回:「宋卿道:『这些器具名目,晚生虽开得出,只是办得齐全办不齐全,却拿不定。』」
《國語辭典》:进见(進見)  拼音:jìn jiàn
下级谒见上级,晚辈谒见长辈。《三国演义》第三回:「恨无涓埃之功,以为进见之礼。」也作「进谒」。
《國語辭典》:尊兄  拼音:zūn xiōng
称谓:(1)对自己兄长或同辈中年长者的敬称。《北史。卷五二。齐宗室诸王列传下。武成诸子》:「俨器服玩饰皆与后主同,所须悉官给。于南宫尝见新冰绿李,还,怒曰:『尊兄已有,我何意无?』」元。关汉卿《西蜀梦》第三折:「忆当年铁马金戈,自桃园初结义,把尊兄辅佐,共敌军擂鼓鸣啰,谁不怕俺弟兄三个。」(2)对对方兄长的敬称。《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十一。玄宗天宝元年》:「林甫退,召挺之弟损之,谕以『上待尊兄意甚厚,盍为见上之策,奏称风疾,求还京师就医。』」(3)朋友间对对方的敬称。《水浒传》第五○回:「祝龙答道:『也未见胜败。众位尊兄鞍马劳神不易。』」《红楼梦》第一回:「想尊兄旅寄僧房,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
《漢語大詞典》:鸿休(鴻休)
(1).鸿业;大统。北齐书·文宣帝纪:“朕入纂鸿休,将承世祀,籍援立之厚,延宗社之算。” 唐肃宗 《改元宝应赦文》:“总集瑞命,祗承鸿休。” 宋 司马光 《交趾献奇兽赋》:“臣等谓宜命协律播之声歌,詔太史编之简策,以发挥不世之鸿休,张大无伦之丕绩。”
(2).鸿福。称美上级或长者的荫庇与关怀。 唐 韩愈 《为宰相贺雪表》:“臣等职在燮和,慙无效用,覩斯庆泽,实荷鸿休。” 宋 苏辙 《代南京留守谢减降德音表》:“臣幸摄守留钥,亲被鸿休,乐与都人共陶圣化。” 明 汤显祖 《霞美山赋》:“窃燕閒而问思,遡鸿休而有云。”
(3).大善;美德。 唐 陶拱 《天晴景星见赋》:“叶妙理於上德,表鸿休於天造。”
《國語辭典》:进言(進言)  拼音:jìn yán
向师长或长官建议。《荀子。臣道》:「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朝廷行著这般政令,无一人敢奏事进言。」
《國語辭典》:鹤立(鶴立)  拼音:hè lì
1.引颈企望。《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是臣慺慺之诚,窃所独守,实怀鹤立企伫之心。」
2.形容直立的姿态。三国魏。应璩〈与广川长岑文瑜书〉:「土龙矫首于玄寺,泥人鹤立于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