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6,分3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微月
孟冬
伏腊
下九
季秋
修禊
三元
中春
孟夏
乞巧
仲夏
中元
秋节
闰月
仲秋
《漢語大詞典》:微月
犹眉月,新月。指农历月初的月亮。 晋 傅玄 《杂诗》:“清风何飘颻,微月出西方。” 唐 杜甫 《水会渡》诗:“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 王闿运 《七夕立秋作》诗:“虚庭一叶下,微月千里阴。”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五章:“是夕,微月已生西海,水波不兴。”
《國語辭典》:孟冬  拼音:mèng dōng
冬季第一个月。即阴历十月。汉。司马相如〈封禅文〉:「孟冬十月,君徂郊祀。」《宋史。卷一一七。礼志二十》:「秦以十月为岁首,故月令以孟冬颁来岁之朔,今不当用。」
《國語辭典》:伏腊(伏臘)  拼音:fú là
1.夏之伏日及冬之腊日,为秦汉时令名。汉。杨恽〈报孙会宗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唐。白行简《李娃传》:「娃既备礼,岁时伏腊。」
2.伏祠腊祭,或以夏祭为伏,冬祭为腊。《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每上冢伏腊,祠黄石。」晋。潘岳〈闲居赋〉:「牧羊酤酪,以俟伏腊之费。」
《國語辭典》:下九  拼音:xià jiǔ
农历每月十九日。《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分類:农历闻人
《國語辭典》:季秋  拼音:jì qiū
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礼记。月令》:「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文选。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季秋边朔苦,旅雁违霜雪。」
《國語辭典》:修禊  拼音:xiū xì
古时一种濯除不洁的节日。于阴历三月上巳日,临水洗濯,借以祓除不祥。晋。王羲之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宋。张耒 和周廉彦诗:「修禊洛滨期一醉,天津春浪绿浮堤。」
《國語辭典》:三元  拼音:sān yuán
1.天、地、人。唐。王昌龄〈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诗:「士德三元正,尧心万国同。」
2.农历正月初一。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隋。杜公赡。注:「阴历正月初一日,为年、月、日三者之始,谓之三元。」
3.习俗上,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合称为「三元」。清。赵翼《陔馀丛考。卷三五。天地水三官》:「其次正月、七月、十月之望为三元日,则自元魏始。」
4.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会试、廷试的第一名,分别称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为「三元」。如:「连中三元」。
5.道家称天、地、水为「三元」。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六。元气论》:「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也称为「三官」。
6.术数用语。术数家以六十甲子配六宫,必一百八十年后度尽,故以一甲子为上元,第二甲子为中元,第三甲子为下元,合称为「三元」。
《漢語大詞典》:中春
指农历二月十五日。这天是春季的正中,故称。 唐 徐凝 《二月望日》诗:“长短一年相似夜,中秋未必胜中春。”
指春季的第二个月。《周礼·天官·内宰》:“中春,詔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史记·秦始皇本纪:“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张守节 正义:“中音仲。古者帝王巡狩,常以中月。” 唐 杜牧 《怀钟陵旧游》诗之二:“ 滕阁 中春綺席开,柘枝蛮鼓殷晴雷。” 林纾 《记水乐洞》:“中春草木敷緑,弥望蓬蓬。”
《國語辭典》:孟夏  拼音:mèng xià
夏季第一个月。即阴历四月。《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日在毕。」《文选。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國語辭典》:乞巧  拼音:qǐ qiǎo
相传阴历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二星相会之期,旧俗妇女此夕必备陈瓜果、鲜花、胭脂于庭中向天祭拜,以期拥有姣美的面貌;并对月引线穿针,以期双手灵巧,长于刺绣织布,称为「乞巧」。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是夕,人家妇女结䌽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也作「祈巧」。
《國語辭典》:仲夏  拼音:zhòng xià
夏季的第二个月,即阴历五月。《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日在东井。」
《國語辭典》:中元  拼音:zhōng yuán
农历七月十五日。本来是道教三官大帝中的「地官大帝」之诞辰。因地官大帝掌管赦管,因此,道教会在这一天举行普渡,祈请为亡灵赦罪。佛教传入后,又以此日为「盂兰盆节」。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因此,民间盛行为死去的亲人举行超渡法事,以消灾祈福,化解怨气。也称为「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
《國語辭典》:三元  拼音:sān yuán
1.天、地、人。唐。王昌龄〈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诗:「士德三元正,尧心万国同。」
2.农历正月初一。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隋。杜公赡。注:「阴历正月初一日,为年、月、日三者之始,谓之三元。」
3.习俗上,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合称为「三元」。清。赵翼《陔馀丛考。卷三五。天地水三官》:「其次正月、七月、十月之望为三元日,则自元魏始。」
4.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会试、廷试的第一名,分别称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为「三元」。如:「连中三元」。
5.道家称天、地、水为「三元」。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六。元气论》:「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也称为「三官」。
6.术数用语。术数家以六十甲子配六宫,必一百八十年后度尽,故以一甲子为上元,第二甲子为中元,第三甲子为下元,合称为「三元」。
《國語辭典》:秋节(秋節)  拼音:qiū jié
1.秋季。《文选。班倢妤。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2.农历八月十五日。参见「中秋节」条。
《國語辭典》:中秋  拼音:zhōng qiū
1.仲秋。指秋季第二个月。《周礼。夏官。大司马》:「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
2.农历八月十五日。参见「中秋节」条。
《國語辭典》:闰月(閏月)  拼音:rùn yuè
阴历以月球圆缺的周期为一个月,小月二十九天,大月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全年三百五十四日或三百五十五日。每年比回归历少了十天二十一小时,所以每隔几年必须加入一个闰月。通常以两个朔当中没有中气的月分为闰月。
《國語辭典》:仲秋  拼音:zhòng qiū
秋季的第二个月,即阴历八月。《礼记。月令》:「仲秋之月,日在角。」《文选。王僧达。和琅邪王依古诗》:「仲秋边风起,孤蓬卷霜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