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三秋
(1).谓九个月。一秋三月,三秋为九月。《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孔颖达 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一说指三年。见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以小名代大名例》。 晋 陆机 《挽歌》之一:“三秋犹足收,万世安可思!” 宋 李弥逊 《水调歌头·次向伯恭芗林见寄》词:“不见隐君子,一月比三秋。”《燕山外史》卷二:“室邇人遐,每切三秋之感。”
(2).指秋季。七月称孟秋、八月称仲秋、九月称季秋、合称三秋。 晋 陶潜 《闲情赋》:“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於三秋。”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四境无虞,三秋式稔。” 李善 注:“秋有三月,故曰三秋。” 宋 柳永 《望海潮》词:“重湖迭巘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清 纳兰性德 《与顾梁汾书》:“天清气朗,时值三秋。”
(3).指秋季的第三月,即农历九月。 北周 庾信 《至仁山铭》:“三秋云薄,九日寒新。” 唐 白行简 《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诗:“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
(4).秋收、秋耕、秋种的统称。
《漢語大詞典》:凉月(涼月)
(1).秋月。 南朝 齐 谢朓 《移病还园示亲属》诗:“停琴佇凉月,灭烛听归鸿。” 宋 苏舜钦 《和彦猷晚宴明月楼》之二:“緑杨有意簷前舞,凉月多情海上来。” 清 纳兰性德 《河渎神》词:“凉月转雕阑,萧萧木叶声乾。”
(2).七月的异名。事物异名录·岁时·七月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七月曰首秋、初秋、上秋、肇秋、兰秋、凉月。”
分類:七月秋月
《漢語大詞典》:新凉(新涼)
指初秋凉爽的天气。 唐 韩愈 《符读书城南》诗:“时秋积雨霽,新凉入郊墟。” 宋 徐玑 《新凉》诗:“黄鶯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元 萨都剌 《溪行中秋翫月》诗:“微波漾漾风徐徐,新凉拂拂飘裙裾。”
《漢語大詞典》:新秋
(1).初秋。《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陈 张正见 《和衡阳王秋夜诗》:“高轩扬丽藻,即是赋新秋。” 唐 钱起 《和万年成少府寓直》:“赤县新秋近,文人藻思催。” 清 陈梦雷 《月夜感怀》诗:“新秋澄爽气,何事障微阴。”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 杭州 天气已如新秋,可羡。”
(2).指今秋。 北周 庾信 《拟咏怀》之十八:“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分類:七月
《漢語大詞典》:霜月
(1).指农历七月。隶释·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叹霜月之灵,皇极之日。”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隶拾遗:“ 引之 曰:弟一行‘霜月之灵’,霜月即尔雅之‘七月为相’也。霜相古同声,故霜字以相为声……集古録以霜月为九月,非是。”
(2).寒夜的月亮。 南朝 宋 鲍照 《和王护军秋夕》:“散漫秋云远,萧萧霜月寒。” 唐 王勃 《寒夜怀友》诗之一:“北山烟雾始茫茫,南津霜月正苍苍。” 清 黄景仁 《夜泊闻雁》诗:“悽然对江水,霜月不胜凉。”
(3).冬月。 宋 梅尧臣 《八月三日咏原甫庭前林檎花》:“从今数霜月,结子尚能成。”按,林檎果六、七月熟,有的能冬月再次结果。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林檎
《漢語大詞典》:七月
《诗·豳风》中的一首。反映 西周 农奴终年辛劳而不得温饱的苦况。全诗八章八十八句,为《国风》中第一长篇。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无衣无褐,必盈《七月》之叹。” 宋 梅尧臣 《依韵吴冲卿秋虫》:“今者《秋虫》篇,不异《七月》章。” 清 王鸣盛 蛾术编·诗序:“盖,有咏古而意在伤时者,《七月》《信南山》《采菽》之类是也。”
《漢語大詞典》:早秋
初秋。 唐 王勃 《秋江送别》诗之一:“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唐 雍陶 《咏双白鹭》:“一足独拳寒雨里,数声相叫早秋时。”
分類:七月
《漢語大詞典》: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之夕。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旧俗妇女于是夜在庭院中进行乞巧活动。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使江州舟中七夕》诗:“ 九江 逢七夕,初弦值早秋。” 唐 杜甫 《牵牛织女》诗:“牵牛在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明 谢谠《四喜记·巧夕宫筵》:“时当七夕,鹊渡银河。天上人间,良宵第一。” 阿英 《女儿节的故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又称七夕或女儿节。”参见“ 乞巧 ”。
《漢語大詞典》:乞巧
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綵缕,穿七孔鍼,或以金银鍮石为鍼,陈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於瓜上则以为符应。” 唐 林杰 《乞巧》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二折:“秋乞巧穿针会玉仙,冬赏雪观梅到玳筵。” 欧阳山 《三家巷》三:“这七月七日是女儿的节日,所有的女孩子家都要独出心裁,做出一些奇妙精致的巧活儿,在七月初六晚上拿出来乞巧。”
《漢語大詞典》:乞巧
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綵缕,穿七孔鍼,或以金银鍮石为鍼,陈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於瓜上则以为符应。” 唐 林杰 《乞巧》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二折:“秋乞巧穿针会玉仙,冬赏雪观梅到玳筵。” 欧阳山 《三家巷》三:“这七月七日是女儿的节日,所有的女孩子家都要独出心裁,做出一些奇妙精致的巧活儿,在七月初六晚上拿出来乞巧。”
《漢語大詞典》:尝新(嘗新)
(1).古代于孟秋以新收获的五谷祭祀祖先,然后尝食新谷。礼记·月令:“﹝孟秋之月﹞是月也,农乃登穀。天子尝新,先荐寝庙。”汉书·食货志上:“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閭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餘千五十。”
(2).品尝应时的新鲜果品等。 唐 王建 《宫词》之四:“白玉窗前起草臣,樱桃初赤赐尝新。” 宋 陆游 《春晚雨中作》诗:“冉冉流年不贷人,东园青杏又尝新。”《西游记》第五回:“一日,见那老树枝头,桃熟大半,他心里要吃个尝新。”
《漢語大詞典》:初秋
秋季的第一个月。又称孟秋。 三国 魏 曹植 《赠丁仪》诗:“初秋凉气发,庭树微销落。”宋史·儒林传二·胡旦:“今年初秋至六年,镇在 燕 分。”
分類:七月
《漢語大詞典》:三元
(1).农历正月初一。是日为年、月、日之始,故谓之三元。 南朝 齐 王俭 《谅闇亲奉烝尝议》:“公卿大夫,则负扆亲临。三元告始,则朝会万国。”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 唐 潘孟阳 《元日和布泽》诗:“流辉霑万物,布泽在三元。” 清 钱谦益 《元日杂题长句》诗之一:“青阳玉律应三元,是日朝正会禁门。”
(2).旧称农历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为上元、中元、下元,合称三元。 唐 卢拱 《中元日观法事》诗:“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本朝 太宗 时,三元不禁夜,上元御 乾元门 ,中元、下元御 东华门 后罢中元、下元二节。”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天地水三官:“其以正月、七月、十月之望为三元日,则自 元魏 始。”
(3).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云笈七籤卷五六:“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也称所奉的天官、地官、水官三神。 明 归有光 《汝州新造三官庙记》:“按三官者,出于道家。其説以天、地、水府为三元,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皆以帝君尊称焉。” 清 金埴 《下不带编》卷五:“世人敬奉三元者徧天下,顾不晓三元所自。按《单志》: 唐 贞观 中,有 陈子春 者居于 单 ,寻真採药,拯物济人。游 东海 之滨,龙神妻以三女,各产一子。及长,皆入山学道。道成,证位三元,为天、地、水三官。”
(4).道教谓玉清天有 三元宫 ,为 元始天尊 居处。 北周 庾信 《奉和阐弘二教应诏》诗:“五明教已设,三元法復开。” 倪璠 注:“ 陶弘景 《真灵位业图》有玉清 三元宫 , 元始天尊 为主。”
(5).借指道观。 唐 吴筠 《游仙》诗之三:“三元有真人,与我生道骨。”
(6).指天、地、人。 唐 王昌龄 《夏月花蕚楼酺宴应制》诗:“土德三元正, 尧 心万国同。”
(7).指日、月、星。 唐 吕岩 《七言》诗之三一:“天纲运转三元浄,地脉通来万物生。”黄庭内景经·上睹:“上覩三元如连珠,落落明景照九隅。” 梁丘子 注:“三元,谓三光之元,曰日、月、星也。”
(8).术数家以六十甲子配九宫,一百八十年为一周始,故第一甲子为上元,第二甲子为中元,第三甲子为下元,合称“三元”。旧唐书·傅仁均传:“以三元之法,一百八十去其积岁, 武德 元年戊寅为上元之首,则合璧连珠,悬令於今日。” 唐 元稹 《景申秋》诗之五:“三元推废王,九曜入乘除。”
(9).科举时代称解试(后称乡试)、省试(后称会试)、殿试(后称廷试)第一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宋 赵昇 朝野类要·举业:“解试、省试并为魁者,谓之双元;若又为殿魁者,谓之三元。”《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 冯京 ﹞不上二十岁,连中了三元。”明史·选举二:“三试第一,士人艷称为三元。”
《漢語大詞典》:上秋
孟秋。指农历七月。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又言自二月以来,令各具精甲壮马,将以上秋南寇。” 胡三省 注:“上秋,谓七月。”
分類:农历七月
《漢語大詞典》:中元
(1).指农历七月十五日。旧时道观于此日作斋醮,僧寺作盂兰盆会,民俗亦有祭祀亡故亲人等活动。 唐 韩鄂 《岁华纪丽·中元》:“道门寳盖,献在中元。释氏兰盆,盛於此日。” 唐 令狐楚 《中元日赠张尊师》诗:“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玄都永日閒。”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闲话》:“昨夜乃中元赦罪之期,想是赴盂兰会的。” 冯至 《北游》诗:“清冷的月色使我忽然想起,啊,今天是我忘掉了的中元。”
(2).称中元节。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一三一:“ 法云寺 里中元节,又是官家诞降辰。” 沈从文 《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这天正是七月十五中元节,我记得分明,到河边还为的是拿了些纸钱同水酒白肉奠祭河鬼。”
(3).古代术数家以第二甲子为“中元”。参见“ 三元 ”。
犹言高中。谓中试。《玉佛缘》第一回:“到得五十三岁那年,乡试归家,三场文字,十分得意,亲友都拟他一定中元的了,及至榜发,依然落第。”
《漢語大詞典》:三元
(1).农历正月初一。是日为年、月、日之始,故谓之三元。 南朝 齐 王俭 《谅闇亲奉烝尝议》:“公卿大夫,则负扆亲临。三元告始,则朝会万国。”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 唐 潘孟阳 《元日和布泽》诗:“流辉霑万物,布泽在三元。” 清 钱谦益 《元日杂题长句》诗之一:“青阳玉律应三元,是日朝正会禁门。”
(2).旧称农历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为上元、中元、下元,合称三元。 唐 卢拱 《中元日观法事》诗:“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本朝 太宗 时,三元不禁夜,上元御 乾元门 ,中元、下元御 东华门 后罢中元、下元二节。”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天地水三官:“其以正月、七月、十月之望为三元日,则自 元魏 始。”
(3).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云笈七籤卷五六:“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也称所奉的天官、地官、水官三神。 明 归有光 《汝州新造三官庙记》:“按三官者,出于道家。其説以天、地、水府为三元,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皆以帝君尊称焉。” 清 金埴 《下不带编》卷五:“世人敬奉三元者徧天下,顾不晓三元所自。按《单志》: 唐 贞观 中,有 陈子春 者居于 单 ,寻真採药,拯物济人。游 东海 之滨,龙神妻以三女,各产一子。及长,皆入山学道。道成,证位三元,为天、地、水三官。”
(4).道教谓玉清天有 三元宫 ,为 元始天尊 居处。 北周 庾信 《奉和阐弘二教应诏》诗:“五明教已设,三元法復开。” 倪璠 注:“ 陶弘景 《真灵位业图》有玉清 三元宫 , 元始天尊 为主。”
(5).借指道观。 唐 吴筠 《游仙》诗之三:“三元有真人,与我生道骨。”
(6).指天、地、人。 唐 王昌龄 《夏月花蕚楼酺宴应制》诗:“土德三元正, 尧 心万国同。”
(7).指日、月、星。 唐 吕岩 《七言》诗之三一:“天纲运转三元浄,地脉通来万物生。”黄庭内景经·上睹:“上覩三元如连珠,落落明景照九隅。” 梁丘子 注:“三元,谓三光之元,曰日、月、星也。”
(8).术数家以六十甲子配九宫,一百八十年为一周始,故第一甲子为上元,第二甲子为中元,第三甲子为下元,合称“三元”。旧唐书·傅仁均传:“以三元之法,一百八十去其积岁, 武德 元年戊寅为上元之首,则合璧连珠,悬令於今日。” 唐 元稹 《景申秋》诗之五:“三元推废王,九曜入乘除。”
(9).科举时代称解试(后称乡试)、省试(后称会试)、殿试(后称廷试)第一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宋 赵昇 朝野类要·举业:“解试、省试并为魁者,谓之双元;若又为殿魁者,谓之三元。”《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 冯京 ﹞不上二十岁,连中了三元。”明史·选举二:“三试第一,士人艷称为三元。”
《漢語大詞典》:及瓜
(1).左传·庄公八年:“ 齐侯 使 连称 管至父 戍 葵丘 ,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言任期一年,今年瓜时往,来年瓜时代之。后因以“及瓜”指任职期满。 唐 骆宾王 《晚渡天山有怀京邑》诗:“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 清 沈涛 交翠轩笔记:“余及瓜时,吾乡 陆费 春帆 观察来代。”
(2).指女子十六岁。泛指成年。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查氏女》:“有 查 氏女者,年已及瓜,慧中秀外,久失恃。” 清 金人瑞 《无题》诗之一:“胸无宝袜初如菽,额有燕檀正及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