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11,分7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典故(续上)
槐鼎
击钟鼎食
九金神鼎(又作:金鼎)
金鼎
九鼎
重九鼎
扛鼎
匡鼎
莱公同鼎轴
弥明鼎(又作:清吟联石鼎 ...)
龙文鼎
铭鼎
主父五鼎(又作:五鼎 ...)
三足鼎分
识齐鼎
典故

《宋书》卷四十二〈王弘子锡列传〉~35~
陛下忘其不腆,又重之以今任。正位槐鼎,统理神州,珥貂衣衮,总录朝端,内外要重,顿萃微躬,穷极宠贵,人臣莫比。
《晋书》卷六十二〈刘琨列传〉~680~
臣以顽蔽,志望有限,因缘际会,遂忝过任。
典故
参考典故
五鼎食


《汉书》卷九十一《货殖传》
质氏以洒削而鼎食,浊氏以胃脯而连骑,张里以马医而击钟,皆越法矣。
《昭明文选》卷二东汉·张平子(衡)《西京赋》
若夫翁伯浊质,张里之家。击钟鼎食,连骑相过。东京公侯,壮何能加?

例句

击钟传鼎食,尔来八十强。 司马扎 猎客(高{★}品汇作礼)

典故 
九金神鼎
  
铸金九枚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一〈宣公·传三年〉~367~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上〉~225~
其夏六月,汾阴巫锦为民祠魏脽后土营旁,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鼎大异于众鼎,文镂无款识,怪之,言吏。吏告河东太守胜,胜以闻。天子使验问巫得鼎无奸诈,乃以礼祠,迎鼎至甘泉,从上行,荐之。至中山,晏温,有黄云焉。有鹿过,上自射之,因之以祭云。至长安,公卿大夫皆议尊宝鼎。天子曰:「间者河溢,岁数不登,故巡祭后土,祈为百姓育谷。今年丰楙未报,鼎曷为出哉?」有司皆言:「闻昔泰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象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皆尝鬺享上帝鬼神。其空足曰鬲,以象三德,飨承天祜。夏德衰,鼎迁于殷;殷德衰,鼎迁于周;周德衰,鼎迁于秦;秦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伏而不见。周颂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不不敖,胡考之休。』今鼎至甘泉,以光润龙变,承休无疆。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盖若兽为符,路弓乘矢,集获坛下,报祠大亨。
典故

《昭明文选》卷十六〈赋辛·哀伤·别赋〉~754~
傥有华阴上士,服食还山。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守丹灶而不顾,鍊金鼎而方坚。唐·李善注:「鍊金鼎,鍊金为丹之鼎也。《抱朴子》曰:郑君唯见授金丹之经。又曰:九转丹内神鼎中。」
典故
相关人物


《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464~
其夏六月中,汾阴巫锦为民祠魏脽后土营旁,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鼎大异于众鼎,文镂毋款识,怪之,言吏。吏告河东太守胜,胜以闻。天子使使验问巫锦得鼎无奸诈,乃以礼祠,迎鼎至甘泉,从行,上荐之。至中山,晏温,有黄云盖焉。有麃过,上自射之,因以祭云。至长安,公卿大夫皆议请尊宝鼎。天子曰:「閒者河溢,岁数不登,故巡祭后土,祈为百姓育谷。今年丰庑未有报,鼎曷为出哉?」有司皆曰:「闻昔大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也。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遭圣则兴,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伏而不见。颂云『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不虞不骜,胡考之休』。今鼎至甘泉,光润龙变,承休无疆。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盖,若兽为符,路弓乘矢,集获坛下,报祠大飨。惟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鼎宜见于祖祢,藏于帝廷,以合明应。」制曰:「可。」

例句

鳌冠三山安海浪,龙盘九鼎镇皇都。 司空图 淮西

天地尘昏九鼎危,大貂曾出武侯师。 吴融 敷水有丐者云是马侍中诸孙悯而有赠

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 李白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

典故
重九鼎

相关人物
赵胜(平原君)


《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2368~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九鼎大吕,国之宝器。言毛遂至楚,使赵重于九鼎大吕,言为天下所重也。」
典故 
万斛龙文笔力


《全唐诗》卷三百四十〈病中赠张十八〉
中虚得暴下,避冷卧北窗。不蹋晓鼓朝,安眠听逢逢。籍也处闾里,抱能未施邦。文章自娱戏,金石日击撞。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谈舌久不掉,非君亮谁双。扶几导之言,曲节初摐摐【案:音窗。】。半途喜开凿,派别失大江。吾欲盈其气,不令见麾幢。牛羊满田野,解旆束空杠。倾尊与斟酌,四壁堆罂缸。玄帷隔雪风,照炉钉明釭。夜阑纵捭【案:音摆。】阖,哆口疏眉厖。势侔高阳翁,坐约齐横降【案:音杭。】。连日挟所有,形躯顿?【案:音滂。】肛。将归乃徐谓,子言得无哤【案:音厖。】。回军与角逐,斫树收穷庞。雌声吐款要,酒壶缀羊腔。君乃昆崙渠,籍乃岭头泷。譬如蚁蛭微,讵可陵崆㟅。幸愿终赐之,斩拔蘖与桩。从此识归处,东流水淙淙。
典故
相关人物
匡衡

参考典故
匡汲俄宠辱


《汉书》卷八十一《匡衡传》
「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东汉·服虔注:「鼎犹言当也,若言匡且来也。」

典故
莱公同鼎轴

相关人物
毕士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起真宗景德元年八月尽是年闰九月〉~25~
八月乙卯,泾原部署陈兴言:「率兵与熟户折密桑等族掩击伪署万子军主族帐于武延咸泊川,擒俘三百馀人,斩首二百五十三级,虏获牛马、器仗三万一千计。贼党败走,悉焚其庐帐。即日回军,又与贼遇,俘斩、获其资畜甚众。」诏所获戎俘并给土田资粮,无令失所。赐赉兴等有差。是日,上御崇政殿,出阵图示辅臣。己未,以参知政事吏部侍郎毕士安、三司使兵部侍郎寇准并依前官平章事。
典故
五更联句失弥明
 
失弥明
 
弥明
 
弥明论文
 
弥明鼎
 
清吟联石鼎
 
石鼎句
 
石鼎联句
 
石鼎联弥明
 
石鼎联成
 
联鼎


《全唐文》卷五百五十六〈韩愈十·石鼎联句诗序〉~5630~2~
元和七年十二月四日,衡山道士轩辕弥明自衡下来,旧与刘师服进士衡湘中相识,将过太白,知师服在京,夜抵其居宿。有校书郎侯喜,新有能诗声,夜与刘说诗。弥明在其侧,貌极丑,白须黑面,长颈而高结,喉中又作楚语,喜视之若无人。弥明忽轩衣张眉,指炉中石鼎,谓喜曰:「子云能诗,能与我赋此乎?」刘往见衡湘间人说云年九十余矣,解捕逐鬼物,拘囚蛟螭虎豹。不知其实能否也。见其老,颇貌敬之,不知其有文也。闻此说大喜,即援笔题其首两句,次传于喜。喜踊跃,即缀其下云云。道士哑然笑曰:「子诗如是而已乎!」即袖手竦肩,倚北墙坐,谓刘曰:「吾不解世俗书,子为我书。」因高吟曰:「龙头缩菌蠢,豕腹涨彭亨。」初不似经意,诗旨有似讥喜。二子相顾惭骇,欲以多穷之,即又为而传之喜,喜思益苦,务欲压道土,每营度欲出口吻,声鸣益悲,操笔欲书,将下复止,竟亦不能奇也。毕,即传道士,道土高踞大唱曰:「刘把笔,吾诗云云。」其不用意而功益奇,不可附说,语皆侵刘侯。喜益忌之。刘与侯皆已赋十馀韵,弥明应之如响,皆颖脱含讥讽。夜尽三更,二子思竭不能续,因起谢曰:「尊师非世人也,某伏矣,愿为弟子,不敢更论诗。」道士奋曰:「不然。章不可以不成也。」又谓刘曰:「把笔来,吾与汝就之。」即又唱出四十字,为八句。书讫,使读。读毕,谓二子曰:「章不已就乎?」二子齐应曰:「就矣。」道士曰:「此皆不足与语,此宁为文耶!吾就子所能而作耳,非吾之所学于师而能者也。吾所能者,子皆不足以闻也,独文乎哉!吾语亦不当闻也,吾闭口矣。」二子大惧,皆起,立床下,拜曰:「不敢他有问也,愿闻一言而已。先生称『吾不解人间书』,敢问解何书?请闻此而已。」道士寂然若无闻也,累问不应。二子不自得,即退就座。道士倚墙睡,鼻息如雷鸣。二子怛然失色,不敢喘。斯须,曙鼓动冬冬,二子亦困,遂坐睡。及觉,日已上,惊顾觅道士,不见。即问童奴,奴曰:「天且明,道士起出门,若将便旋然。奴怪久不返,即出到门觅,无有也。」二子惊惋自责,若有失者。闲遂诣余言,馀不能识其何道士也。尝闻有隐君子弥明,岂其人耶?韩愈序。
典故
龙文鼎

相关人物
秦武王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
(赵武灵王)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

例句

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 韩愈 病中赠张十八

典故
相关人物
孔悝


《史记·祭统》
「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此卫孔悝之鼎铭也。古之君子。论撰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东汉·郑玄注:「铭,谓书之刻之以识事者也。自名,谓称扬其先祖之德著已名于下。」

例句

文章立事须铭鼎,谈笑论功耻据鞍。 羊士谔 西川独孤侍御见寄七言四韵一首为郡翰墨都捐逮此酬答诚乖拙速

典故
主父五鼎
 
主父言
    
五鼎食烹
 
求五鼎

相关人物
主父偃


《墨子》卷一〈七患〉~23~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五谷尽收,则五味尽御于主,不尽收则不尽御。一谷不收谓之馑,二谷不收谓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谓之馈,五谷不收谓之饥。岁馑,则仕者大夫以下皆损禄五分之一。旱,则损五分之二。凶,则损五分之三。馈,则损五分之四。饥,则尽无禄禀食而已矣。故凶饥存乎国,人君彻鼎食五分之五,大夫彻县,士不入学,君朝之衣不革制,诸侯之客,四邻之使,雍食而不盛,彻骖騑,涂不芸,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此告不足之至也。
《汉书》卷六十四上〈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列传上·主父偃〉
主父偃,齐国临菑人也。学长短从横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之言。游齐诸子间,诸儒生相与排傧,不容于齐。……是时,徐乐、严安亦俱上书言世务。书奏,上召见三人,谓曰:「公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乃拜偃、乐、安皆为郎中。偃数上疏言事,迁谒者,中郎,中大夫。岁中四迁。……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或说偃曰:「大横!」偃曰:「臣结发游学四十馀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亨耳!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唐·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五鼎食,牛、羊、豕、鱼,麋也。诸侯五,卿大夫三。」师古曰:「五鼎亨之,谓被镬亨之诛。」

例句

孤芳安可驻,五鼎几时烹。 元稹 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

偃须求五鼎,陶只爱吾庐。 杜牧 春末题池州弄水亭

一竿如有计,五鼎岂须烹。 罗隐 雪霁

朝趋九韶音,暮列五鼎食。 陆龟蒙 杂讽九首

典故
三足鼎分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95~
亮曰:「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冑,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彊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彊,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2623~
蒯通曰:「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櫜鹓,熛至风起。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胜数。楚人起彭城,转逐北,至于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閒,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于此矣。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閒,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于险塞,而粮食竭于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例句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刘禹锡 蜀先主庙

典故
识齐鼎

相关人物
李少君


《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
(李)少君见上,上有故铜器,问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一宫尽骇,以少君为神,数百岁人也。

例句

遥识齐侯鼎,新过王母庐。 王维 赠东岳焦炼师

《國語辭典》:槐鼎  拼音:huái dǐng
槐,三槐。鼎,鼎足。槐鼎比喻三公之位。《后汉书。卷八二。方术传上。序》:「故王梁、孙咸名应图箓,越登槐鼎之任。」《宋书。卷四二。王弘传》:「正位槐鼎,统理神州。」
《國語辭典》:击钟鼎食(擊鐘鼎食)  拼音:jí zhōng dǐng shí
钟,乐器。鼎,贵重的食器。击钟鼎食指古代达官贵人家击钟为号,列鼎而食。比喻生活极为奢侈华靡。《文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也作「鸣钟列鼎」、「鼎食鸣钟」、「击钟陈鼎」、「钟鸣鼎食」。
《漢語大詞典》:九金
指九鼎。相传 禹 收九州之金铸九鼎,后因以九金指九鼎。 唐 杜牧 《呈道一大尹存之学士庭美学士三君子》诗:“九金神鼎重邱山,五玉诸侯杂佩环。”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七二:“一任汤汤沦 泗水 ,九金万祀属 成周 。”
《漢語大詞典》:金鼎
(1).黄金炊具。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金鼎玉杯,银樽珠襦之宝,皆以送女。”
(2).为鼎类炊具的美称。 宋 陈师道 《满庭芳·咏茶》词:“华堂静,松风竹雪,金鼎沸湲潺。”
(3).特指道士炼丹之鼎炉。 南朝 宋 鲍照 《代淮南王》诗:“琉璃作盌牙作盘,金鼎玉匕合神丹。” 唐 聂夷中 《访嵩阳道士不遇》诗:“先生五岳游,文焰灭金鼎。” 唐 吕岩 《渔父·神异》词:“金鼎内,迴朦朧。换骨添筋处处通。”
(4).借指炼丹或炼丹之术。 唐 李白 《避地司空原言怀》诗:“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 明 陆采 《明珠记·访侠》:“愿弃了升斗微官,早学那刀圭金鼎。”
(5).指九鼎。古代传说 夏 铸九鼎,奉为传国之宝。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 夏 铸九牧之金鼎, 周 勒 肃慎 之楛矢。”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旄头翫其金鼎,典午失其珠囊。”后亦用以喻指国家宰辅大臣。 宋 曾巩 《送沈谏议》诗:“金鼎盐梅须大用,九霄应已梦仪刑。” 元 李献卿 《刘寓叔先生挽诗》:“便调金鼎佐无为,凤池坐数 汾阳 考。”
(6).鼎形的金香炉。红楼梦第七六回:“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國語辭典》:九鼎  拼音:jiǔ dǐng
1.夏禹时,以九州贡金所铸的鼎,被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徵国家政权的传国宝器。周德衰,九鼎乃没于泗水彭城下。见《史记。卷一二。孝武本纪》。
2.比喻分量极重。如:「一言九鼎」。宋。黄庭坚〈次韵答叔原会寂照房呈稚川〉诗:「声名九鼎重,冠盖万夫望。」
《國語辭典》:扛鼎  拼音:gāng dǐng
举鼎。形容力气很大。《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漢語大詞典》:匡鼎
汉书·匡衡传:“诸儒为之语曰:‘无説, 匡 鼎来; 匡 説,解人颐’。” 颜师古 注:“ 服虔 曰:‘鼎犹言当也,若言 匡 且来也。’ 应劭 曰:‘鼎,方也。’ 张晏 曰:‘ 匡衡 少时字 鼎 ,长乃易字 稚圭 。世所传 衡 与 贡禹 书,上言‘ 衡 敬报’,下言‘ 匡鼎 白’,知是字也。’ 服 、 应 二説是也。 贾谊 曰‘天子春秋鼎盛’,其义亦同,而 张氏 之説盖穿凿矣。假有其书,乃是后人见此传云‘ 匡 鼎来’,不晓其意,妄作 衡 书云‘鼎白’耳。字以表德,岂人之所自称乎?今有西京杂记者,其书浅俗,出於里巷,多有妄説,乃云 匡衡 小名 鼎 ,盖絶知者之听。”后世多从 张晏 和西京杂记之说,以“匡鼎”为 匡衡 。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恳諫留 匡鼎 ,诸儒引 服虔 。” 金 元好问 《喜李彦深过聊城》诗:“言 匡鼎 功名薄,去国 虞翻 骨相屯。”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 匡鼎 以説名, 许 君以説文著,凡此之属,不絶於史,则又流入传记矣。”
分類:匡衡多从
《漢語大詞典》:铭鼎(銘鼎)
在钟鼎等器物上刻铸文辞。引申为建功立业,以传后世。 唐 羊士谔 《西川独孤侍御见寄七言四韵一首》诗:“文章立事须铭鼎,谈笑论功耻据鞍。” 明 张凤翼 《红拂记·奉征高丽》:“长风万里好横行,指日勒山铭鼎。”
《漢語大詞典》:五鼎
(1).古代行祭礼时,大夫用五个鼎,分别盛羊、豕、肤(切肉)、鱼、腊五种供品。见仪礼·少牢馈食礼孟子·梁惠王下:“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 明 陆采 《怀香记·钦赐异香》:“莫把年华空断送,整五鼎三牲脩供。” 明 沈受先《三元记·辞亲》:“前呼后拥,显亲扬名,也胜是死后三牲五鼎之祭。”
(2).见“ 五鼎食 ”。
《漢語大詞典》:五鼎食
列五鼎而食。形容高官贵族的豪奢生活。亦喻高官厚禄。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晋书·束晳传:“夕宿七娥之房,朝享五鼎之食。”亦省作“ 五鼎 ”。 南朝 梁 沈约 《君子有所思行》:“无以五鼎盛,顾嗤三经玄。” 唐 白居易 《把酒》诗:“朝飡不过饱,五鼎徒为尔。”
《漢語大詞典》:五鼎烹
亦作“ 五鼎亨 ”。 古代的一种酷刑。用鼎镬烹煮罪人。汉书·主文偃传:“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亨耳!” 颜师古 注:“五鼎亨之,谓被鑊亨之诛。”亨,“ 烹 ”的本字。 宋 陆游 《当食叹》诗:“贪夫五鼎烹,志士 首阳 饿。” 明 陈子龙 《赠孙克咸》诗:“轩冕甘为五鼎烹,壮士翻为二桃弃。” 程善之 《春日杂感》诗:“生不五鼎食,死不五鼎烹。”
《漢語大詞典》:五鼎食
列五鼎而食。形容高官贵族的豪奢生活。亦喻高官厚禄。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晋书·束晳传:“夕宿七娥之房,朝享五鼎之食。”亦省作“ 五鼎 ”。 南朝 梁 沈约 《君子有所思行》:“无以五鼎盛,顾嗤三经玄。” 唐 白居易 《把酒》诗:“朝飡不过饱,五鼎徒为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