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27,分36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尊师
道尊
青童
黄头
绿章
真诀
道艺
六甲
黄衣
缁黄
道流
灵丹
律师
铜符
道冠
《國語辭典》:尊师(尊師)  拼音:zūn shī
1.尊崇师长。《礼记。学记》:「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南朝梁。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聿尚登学,严道尊师。」
2.对他人之师的尊称。《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尊师今在何处?此位又是何人?」《聊斋志异。卷五。武技》:「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
3.对道士的尊称。唐。王昌龄 武陵开元观黄鍊师院诗三首之一:「松间白发黄尊师,童子烧香禹步时。」唐。齐己 经吴平观诗:「老鹤心何待,尊师鬓已乾。」
《國語辭典》:道尊  拼音:dào zūn
尊称有学问的长者。《儒林外史》第一○回:「这位王道尊却是了不得,而今朝廷捕获得他甚紧。」
《漢語大詞典》:青童
(1).神话传说中的仙童。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 洞庭山 ﹞昔有 青童 秉烛飇飞轮之车至此,其迹存焉。”太平广记卷十一引 宋 曾慥 《集仙传·大茅君》:“ 汉 元寿 二年,八月己酉, 南岳真人赤君 、 西城王君 及诸 青童 并从 王母 降於 盈 室。”
(2).引申为修炼有素的道士。 唐 李白 《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予造真箓临别留赠》诗:“清水见白石,仙人识青童。”
(3).即 青童君 。 唐 顾况 《短歌行》之六:“ 轩辕 弓箭无人识, 东海 青童 寄消息。” 唐 李白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步网绕碧落,倚树招 青童 。” 王琦 注:“《真灵位业图》:‘ 龚仲阳 、 幼阳 兄弟二人,受道於 青童君 。’” 宋 苏轼 《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戏作此数句》诗:“喜我归有期,举酒属 青童 。” 王十朋 注引 赵次公 曰:“ 青童 ,神仙 青童君 也。” 陈三立 《榘林五十生日赋赠》之三:“神丹受得 青童 祕,散落人间只等閒。”参见“ 青童君 ”。
(4).指少年。 唐 于鹄 《古挽歌》:“青童抱何物,明月与香囊。” 清 郑燮 《止足》诗:“闺中少妇,好乐无猜;花下青童,慧黠适怀。” 续范亭 《总部观平剧》诗:“丰衣足食好榜样,两个青童四百磅。”
《漢語大詞典》:青童君
亦称“ 青童大君 ”。 我国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居 东海 。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运象三:“ 青童大君 云:‘欲植灭度根,当拔生死栽。’”《〈黄庭内景经〉序》:“《黄庭内经》一名《东华玉篇》” 务成子 注:“东华者,方诸宫名也, 东海 青童君 所居也。”
分類:仙人
《漢語大詞典》:黄头(黄頭)
(1).指水军。汉书·枚乘传:“ 汉 知 吴 之有吞天下之心也,赫然加怒,遣羽林黄头循 江 而下。”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羽林黄头郎,习水战者也。”《梁书·元帝纪》:“羽林黄头之士,虎賁緹骑之夫,叱咤则风云兴起,鼓动则 嵩 华 倒拔。”参见“ 黄头郎 ”。
(2).船夫。 宋 苏轼 《洞庭春色赋》:“命黄头之千奴,卷 震泽 而与俱还。” 明 李东阳 《蒋御医黄头月桂图》诗:“君不见,江花欲落江水深,凭仗黄头过江去。” 清 厉鹗 《湖船录·浮海槛》:“ 黄贞父 仪部,用巨竹为泭,浮湖中……两黄头刺之而行。”参见“ 黄头郎 ”。
(3).童仆。 唐 戎昱 《赠别张驸马》诗:“华堂金屋别赐人,细眼黄头总何在?”太平广记卷二八一引 唐 薛渔思 《河东记·独孤遐叔》:“復有公子女郎共十数辈,青衣黄头亦十数人,步月徐来,言笑宴宴。”
(4).指年轻人。 唐 陈子昂 《堂弟孜墓志铭》:“黄头之子白服人,嗟尔黄头兮勿伤神。” 明 袁宏道 《叙咼氏家绳集》:“昔 陶氏 五男,不好纸笔,而 遂溪 之后,云蔚霞起,岂黄头歷齿所敢望哉!”参见“ 黄头小儿 ”。
(5). 黄头女真 的省称。 宋 陆游 《长歌行》:“ 黄头 汝小丑,污我《王会篇》。” 宋 陆游 《出塞四首借用秦少游韵》之二:“当时《王会图》,岂数汝 黄头 。”自注:“所谓 黄头女真 。”
(6).犹黄冠。指道士。 清 钱谦益 《天童密云禅师悟公塔铭》:“惩黄头之左道,礼白足於耆年。” 清 钱谦益 《王兆吉六十序》:“继之以黄头之邪宗, 紫姑 之厠鬼,蛇神狐妖,更互梟乱。”
(7).鸟名,体似麻雀,羽色黄润,趾爪刚强,善斗。人或饲之为斗鸟。 宋 王质 《林泉结契·黄头儿》:“身全黄,足白或黑,腹白,夏多闻,秋稍息,鏖战至死不声,以作声为负。” 明 文震亨 长物志·百舌画眉鸜鹆:“更有小鸟名黄头,好鬭,形既不雅,尤属无谓。”
《國語辭典》:黄头郎(黃頭郎)  拼音:huáng tóu láng
船夫。汉代船夫都戴黄帽,故称为「黄头郎」。《史记。卷一二五。佞幸传。序》:「孝文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从后推之上天,顾见其衣裻带后穿。」也称为「黄帽」。
《漢語大詞典》:黄头小儿(黄頭小兒)
刚生的婴儿。南史·沈庆之传:“ 庆之 厉声曰:‘今方兴大事,而黄头小儿皆参预,此祸至矣,宜斩以徇众。’”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三十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男女始生为黄头小儿,言其如婴儿,未有知识也。”
分類:婴儿
《漢語大詞典》:绿章
即青词。旧时道士祭天时所写的奏章表文,用硃笔写在青藤纸上,故名。 唐 李贺 《绿章封事》诗:“緑章封事諮 元父 ,六街马蹄浩无主。” 王琦 汇解:“《演繁露》:‘今世上自人主,下至臣庶,用道家科仪奏事于天帝者,皆青籐纸朱字,名为青词。’緑章即青词,谓以緑纸为表章也。” 宋 陆游 《花时遍游诸家园》诗:“緑章夜奏 通明殿 ,乞借春阴护海棠。”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棋道士﹞棋至劣而至好胜,终日丁丁然不休。对局者或倦求去,至长跪留之。尝有人指对局者一著,衔之次骨,遂拜緑章,诅其速死。” 严复 《秋花次吕女士韵》:“緑章乞荫通高旻, 剑南先生 情最真。”
《漢語大詞典》:真诀(真訣)
(1).妙法;秘诀。 唐 李白 《送贺监归四明应制》诗:“真诀自从 茅氏 得,恩波寧阻 洞庭 归。”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序丹灶:“如 东坡 先生、 杨元素 内相,皆密受真诀,知而不为者。” 明 屠隆 《綵毫记·归隐林泉》:“夫人, 天台 司马真人 ,同 华山 元丹丘 道者,在 金陵 相候,下官归见夫人,便欲一往叩求真诀。”
(2).指道士作法念咒时所捏的诀。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 吴君 乃上了一座九星的法坛……念了几句‘乾罗恒那九龙破秽真君’的神咒,捏了一个三台的真诀,步了一个八卦的神罡。”
《國語辭典》:道艺(道藝)  拼音:dào yì
道术。唐。张读〈闾丘子〉:「时有吴道士者,以道艺闻,庐于蜀门山。」
《國語辭典》:六甲  拼音:liù jiǎ
1.天干地支相配计算时日,其中有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故称为「六甲」。《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
2.俗称女子怀孕为「身怀六甲」。相传男女于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六天配合,最易怀孕,故名。《东周列国志》第二回:「妾一身死不足惜,但自蒙受幸,身怀六甲,已两月矣。」
3.一种五行方术,可据以隐遁或避除神鬼。南朝陈。徐陵〈答诸求官人书〉:「五行有驿马之言,六甲有官鬼之说。」
4.道教指供天帝驱使的阳神。道士可用符咒召请以祈驱鬼。《宋史。卷七一。律历志四》:「以育六甲,六甲,天之使,行风电,筴鬼神。」
5.星名。《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华盖杠旁六星曰六甲,可以分阴阳而配节候,故在帝旁,所以布政教而授农时也。」
《漢語大詞典》:黄衣
(1).黄色的衣服。古代帝王、道士均穿黄色衣服。唐代宦官也穿黄服。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参见“ 黄冠 ”。礼记·玉藻:“﹝君子﹞狐裘,黄衣以裼之。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犬羊之裘不裼。”论语·乡党:“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 杨伯峻 注:“这三句表示衣服里外的颜色应该相称。古代穿皮衣,毛向外,因之外面一定要用罩衣,这罩衣就叫裼衣。这里的‘緇衣’、‘素衣’、‘黄衣’的衣指的正是裼衣。” 晋 王嘉 拾遗记·后汉:“ 刘向 於 成帝 之末,校书 天禄阁 ,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 向 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金卯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 唐 韩愈 《华山女》诗:“黄衣道士亦讲説,座下寥落如明星。” 唐 白居易 《卖炭翁》诗:“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元年:“初, 太宗 定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黄衣廪食,守门传命而已。”宋史·太祖纪一:“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 太祖 身。”参见“ 黄袍 ”。
(2).借指僧道或宦官。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 咸通 中降圣之辰,二教论议,而黄衣屡奔。上小不懌,宣下令后辈新入内道场,有能折衝浮图者,许以自荐。”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冬,十月,戊午,设贤良方正直言极諫、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於教化等科” 元 胡三省 注:“此所谓制举也。时詔应天下诸色人中,不限前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并许应詔。”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食货:“ 中宗 时,黄衣乃二千员,外置千员。”
(3).用以酿酒和制酱用的蒸熟的淀粉制品在发酵过程中表面所生的霉尘。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酱法:“《食经》‘作麦酱法’:小麦一石,渍一宿,炊。卧之,令生黄衣。”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穀四·黄蒸﹝集解﹞引 苏恭 曰:“黄蒸,磨小麦粉拌水和成饼,麻叶裹,待上黄衣,取晒。”
《國語辭典》:黄袍(黃袍)  拼音:huáng páo
1.黄色的长衣,隋以后为天子服。如:「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聊斋志异。卷二。九山王》:「高卧山巢,公然自负,以为黄袍之加,指日可俟矣。」
2.僧服。为职位较高者,做佛事时所披的黄色僧袍。
3.指黄莺。唐。贯休 晚春寄张侍郎诗:「鸟听黄袍小,城临白帝寒。」
《國語辭典》:缁黄(緇黃)  拼音:zī huáng
僧人与道士。因僧侣穿黑衣,道士戴黄冠,故称为「缁黄」。
《漢語大詞典》:道流
(1).某种主张、教义的流布。庄子·山木:“道流而不明居,德行而不名处。”
(2).指道家。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谈空空於释部,覈玄玄於道流。” 李善 注:“释部,内典也。汉书曰:‘道家流者,出於史官,歷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也。’”
(3).道士之辈。 唐 孟浩然 《梅道士水亭》诗:“傲吏非凡吏,名流即道流。” 宋 王十朋 《龙瑞道士赠兰》诗:“清含道流气,轻带羽衣黄。” 阿英 《关于北京〈燕九竹枝词〉》:“至今远近道流,皆于此日聚城西 白云观 ,观即 长春 修炼处也。”
(4).指道教。《初刻拍案惊奇》卷七:“ 玄宗 虽崇奉道流,那 惠妃 却篤信佛教,各有所好。”
《國語辭典》:灵丹(靈丹)  拼音:líng dān
具神奇疗效的丹药。如:「这药号称灵丹,一服即刻见效。」
《國語辭典》:律师(律師)  拼音:lǜ shī
1.精通戒律的法师。《大般涅槃经》卷三:「善学戒律,不近破戒,见有所行,随顺戒律,心生欢喜。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
2.唐代对道士的一种尊称。按修行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
3.受当事人委托或法院指定,协助当事人进行诉讼、辩护或处理有关法律事务的专业人员。
《漢語大詞典》:铜符(銅符)
(1).见“ 铜虎符 ”。
(2).见“ 铜鱼符 ”。
(3).铜制的封门板。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职掌纪略:“如不幸病故,则各有送终内官,启铜符出 北安门 。”
(4).道士所用的符契之类的法物。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我只问你取金丹寳鑑,铜符铁券并灵章等事。你若献我,万事皆休。”
《國語辭典》:铜虎符(銅虎符)  拼音:tóng hǔ fú
汉代用于军事徵发的兵符。铜制虎形,分为左右两半,右符留在京师,左符分给郡守。《史记。卷一○。孝文本纪》:「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南朝宋。裴骃。集解:「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
《漢語大詞典》:铜鱼符(銅魚符)
铜制的鱼形符信。古代官员用以证明身份和征调兵将的凭证。 后周 世宗 显德 六年废除,但后世仍以“铜鱼符”、“铜符”作为郡县长官或官职的代称。隋书·高祖纪下:“丁亥,制京官五品已上,佩铜鱼符。”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国有大事,则出纳符节,辨其左右之异,藏其左而班其右,以合中外之契焉。一曰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守长。”说郛卷二引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又以鲤鱼为符瑞,遂为铜鱼符珮之。”亦省作“ 铜符 ”、“ 铜鱼 ”。 唐 白居易 《自到郡斋仅旬日方专公务未及宴游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铜符抛不得,琼树见无因。” 唐 杜牧 《春末题池州弄水亭》:“使君四十四,两佩左铜鱼。”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罢太守铜鱼:“ 唐 制,太守交事皆合铜鱼为信, 周玄宗 显德 六年以除州自有制书,罢铜鱼不用。” 清 姚鼐 《癸丑重九无樽酒之会往问袁香亭同年亦独居寂然乃邀登雨花台临眺至暮香亭有诗和之》之二:“君解铜符五六年,逢余黄髮白门前。”
《漢語大詞典》:道冠
道士戴的帽子。 宋 洪迈 《夷坚志补·程朝散捕盗》:“三人正面而坐,羽服道冠。” 鲁迅 《故事新编·起死》:“ 庄子 --(黑瘦面皮,花白的络腮胡子,道冠,布袍,拿着马鞭,上)。”
分類:道士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