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10,分61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逸气
逸少
逸民
遗逸
隐逸
劳逸
逸韵
俊逸
自逸
逸响
逸士
逸驾
逸豫
安逸
逸乐
《國語辭典》:逸气(逸氣)  拼音:yì qì
超脱尘俗的气质。《文选。曹丕。与吴质书》:「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
《漢語大詞典》:逸少
美少年。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览当今之逸少,想后来之英童。”
《國語辭典》:逸民  拼音:yì mín
节行超俗,遁世隐居的人。《论语。微子》:「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金。刘著 月夜泛舟诗:「举杯更欲邀明月,暂向尧封作逸民。」
《漢語大詞典》:遗逸(遺逸)
亦作“ 遗佚 ”。亦作“ 遗軼 ”。
(1).遗漏;遗弃而不用。孟子·公孙丑上:“进不隐贤,必其以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列子·黄帝:“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逸焉。”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夫科举本以取天下英才,格律其大约也,或者捨彼取此,使士有遗逸之嗟。” 清 唐孙华 《送宫恕堂北上》诗:“况今名俊尽鶱腾,遗佚奇才只一箇。”
(2).遗失;散失。北齐书·卢文伟传:“﹝ 卢询祖 ﹞有文集十卷,皆致遗逸。” 宋 苏辙 《上皇帝书》:“苟诚以为有遗才焉,则今所谓遗逸之书,有以收之矣。” 宋 苏辙 《进御集表》:“臣顷被圣旨编次遗文,始於禁中,次及三省密院,下至文武诸臣之家,凡尺牘寸纸,无所遗軼。”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八·汉遗文:“世以 柳子 编 西汉 文章,只据文选,固多遗軼。”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宗室诗人:“晚年独居一室,人迹罕至,诗篇不復检閲,故多遗佚。” 胡朴安 《〈中国文学史〉序》:“ 牛宏 以典籍遗逸,表请开献书之路。”
(3).指散失之物。多指遗文散籍;遗事逸闻。汉书·艺文志:“ 武帝 时,军政 杨僕 捃摭遗逸,纪奏兵録,犹未能备。” 晋 干宝 《〈搜神记〉序》:“虽考先志於载籍,收遗逸於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覩也,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 宋 晁补之 《胡戢秀才效欧阳公集古作琬琰堂》诗:“詔畀千金访遗逸,遗文逸字往往出。”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若父祖捐馆日,子孙幼弱,及一旦编摹,岂免小有疏略,当随拾遗佚而为别集可也。” 元 孛术 鲁翀 《大都路总都管姚公神道碑》:“公扬歷四十餘年,功名事业,磊磥赫奕。侃访辑遗軼,既久始备。”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七:“至如路史,第博采前人遗逸,务得其説,以傅三妃之名,其是非悉不暇记矣。” 清 龚自珍 《城南席上谣》:“一客谈遗佚,目挟十钱入西市,五钱麦糊五钱纸,年年冬望 日本 使。”
(4).犹隐居。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是岁遣博士 褚大 等六人持节巡行天下,存赐鰥寡,假与乏困,举遗逸独行君子诣行所在。” 唐 柳宗元 《贺赦表》:“废金宝之贡,有以彰俭德;搜遗逸之士,有以表至公。” 清 黄宗羲 《陈伯美先生七十寿序》:“盖 明 初之有求於遗逸者,议论之公;而今之不敢信草野者,闻见之陋也。”
(5).隐士;遗才。 唐 方干 《题悬溜岩隐者居》诗:“见説公卿访遗逸,逢迎亦是戴乌纱。” 元 刘埙 隐居通议·骈俪一:“市骏骨而捐金,招来遗軼;闻鷄鸣而起舞,寤寐功名。”明史·麻僖传:“四十年疏陈纳諫諍、举枚卜、补大僚、登遗佚、速考选数事,不报。” 明 贝琼 《送王克让员外赴陕西》:“应念东南有遗佚,采芝深谷尚盘桓。”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三节:“ 圣祖仁皇帝 ,一开博学鸿词科,再设 明 史馆,搜罗遗佚,徵辟入都,位之以一清秩一空名,而天下帖帖然、戢戢然矣。” 吴晗 《社会贤达考》:“隐了几年,跟了几年,名气有了,盛朝圣世是应该徵举遗逸的,于是得了‘社会贤达’之名而驰马奔命,赶进京师‘初入朝堂’了。”
(6).指前一朝代留下来的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五·退谷论经学:“ 明 初,人犹多经学,皆 元 时遗逸。” 胡朴安 《〈中国文学史〉序》:“ 顺 康 之世,故老遗逸,越在草莽,承东林气节之盛,为经济有用之学。” 梁启超 《论私德》二:“ 顺 康 间,首开博学鸿词,以挚遗逸。”
《國語辭典》:隐逸(隱逸)  拼音:yǐn yì
1.隐居、退隐。唐。杜甫〈奉寄河南韦尹丈人〉诗:「青囊仍隐逸,章甫尚西东。」宋。周敦颐〈爱莲说〉:「菊,花之隐逸者也。」
2.隐居的高士。《后汉书。卷一七。岑彭传》:「招聘隐逸,与参政事,无为而化。」《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我们与山林隐逸不同,既然奉旨召我,君臣之礼是傲不得的。」
《漢語大詞典》:劳逸(勞逸)
劳苦与安逸。左传·哀公元年:“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旧唐书·李元谅传:“身率军士,与同劳逸。” 陈毅 《昆明游西山》诗:“一季勤,今日游,劳逸兼。”
《漢語大詞典》:逸韵(逸韻)
(1).高逸的风韵。艺文类聚卷三六引 晋 庾亮 《翟徵君赞》:“禀逸韵於天陶,含冲气於特秀。” 宋 陆游 《梅花绝句》:“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 郭沫若 《芍药及其他·丁东草》:“在深山里,崖壑幽静的泉水边,或许也更有一番逸韵沁人心脾。”
(2).美妙动听的乐声、歌声。《宋书·乐志四》:“逸韵腾天路,頽响结城阿。” 唐 李百药 《杂曲歌辞·火凤辞》:“娇嚬眉际敛,逸韵口中香。”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瑶台小咏中》:“勒马英姿颯爽,转喉逸韵苍凉。”
(3).高超的诗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 唐 刘禹锡 《乐天寄忆旧游因作报白君以答》诗:“酒酣襞牋飞逸韵,至今传在人人口。” 明 高启 《三贤堂》诗:“逸韵迈羣流,岂将文墨牵。” 清 曹寅 《游仙诗》之二十:“羡尔居然耸诗骨,洞天逸韵不嫌多。”
《國語辭典》:俊逸  拼音:jùn yì
形容人容貌俊秀,才艺超群。唐。杜甫 春日忆李白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初刻拍案惊奇》卷二:「看他腰间沉重,语言温谨,相貌俊逸,身材小巧,谅道不是歹人。」
《漢語大詞典》:自逸
身心安适。诗·小雅·十月之交:“我不敢傚,我友自逸。” 汉 蔡邕 《陈太丘碑文》:“乐天知命,澹然自逸。” 宋 曾巩 《策问三》:“而政未加善,侧身践行,兢兢业业,不敢自逸。” 明 周履靖 《游白岳山与松窝子百瓢道人联句》:“谈玄心自逸,吟句字还工。”
《漢語大詞典》:逸响(逸響)
(1).奔放的乐音。《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隐秀:“动心惊耳,逸响笙匏。” 元 张简 《初夏偶成》诗:“鸣琴发逸响,嘉树含清辉。”
(2).指雄浑奔放的诗文。文选·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缀 平臺 之逸响,采 南皮 之高韵。” 李善 注:“逸响,谓 司马相如 之文。” 胡朴安 《〈中国文学史〉序》:“一时作者,深沉鬱于泉渊,逸响振于金石,英华奋发,波澜浩荡,笔有餘力,文无竭源。”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在韵言则有 屈原 起于 楚 ,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絶一世。”
《漢語大詞典》:逸士
节行高逸之士,隐逸者。后汉书·逸民传·高凤传论:“先大夫 宣侯 尝以讲道餘隙,寓乎逸士之篇。” 唐 白居易 《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 商岭 老人自追逐, 蓬丘 逸士相逢迎。”红楼梦第二回:“若坐於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 闻一多 《忆菊》诗:“啊!东方底花,骚人逸士底花呀!”
《漢語大詞典》:逸驾(逸駕)
(1).奔驰的车驾。 南朝 齐 谢朓 《冬日晚郡事隙诗》:“愿言税逸驾,临潭饵秋菊。” 唐玄宗 《〈孝经〉序》:“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 邢昺 疏:“逸驾,谓奔逸之车驾也。” 清 黄鷟来 《咏怀》之十四:“翠节忽杳蔼,逸驾难追攀。”
(2).高超地驾御事物。比喻才能出众。 明 杨琏 《龙膏记·空访》:“我小姐素慕你逸驾之才,且感你更生之德。” 明 李东阳 《得文敬双塔寺和章招之不至四迭韵奉答》:“知君尚有逸驾才,我马虺隤当避路。”
《國語辭典》:逸豫  拼音:yì yù
逸乐。《诗经。小雅。白驹》:「尔公尔侯,逸豫无期。」
《國語辭典》:安逸  拼音:ān yì
安乐、舒适自在。《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儒林外史》第三九回:「你若是借口不肯前进,便是贪图安逸。」也作「安佚」。
《國語辭典》:逸乐(逸樂)  拼音:yì lè
閒适快乐。《史记。卷六一。伯夷传》:「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