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遗逸(遺逸)
亦作“ 遗佚 ”。亦作“ 遗軼 ”。
(1).遗漏;遗弃而不用。孟子·公孙丑上:“进不隐贤,必其以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列子·黄帝:“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逸焉。”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夫科举本以取天下英才,格律其大约也,或者捨彼取此,使士有遗逸之嗟。” 清 唐孙华 《送宫恕堂北上》诗:“况今名俊尽鶱腾,遗佚奇才只一箇。”
(2).遗失;散失。北齐书·卢文伟传:“﹝ 卢询祖 ﹞有文集十卷,皆致遗逸。” 宋 苏辙 《上皇帝书》:“苟诚以为有遗才焉,则今所谓遗逸之书,有以收之矣。” 宋 苏辙 《进御集表》:“臣顷被圣旨编次遗文,始於禁中,次及三省密院,下至文武诸臣之家,凡尺牘寸纸,无所遗軼。”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八·汉遗文:“世以 柳子 编 西汉 文章,只据文选,固多遗軼。”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宗室诗人:“晚年独居一室,人迹罕至,诗篇不復检閲,故多遗佚。” 胡朴安 《〈中国文学史〉序》:“ 牛宏 以典籍遗逸,表请开献书之路。”
(3).指散失之物。多指遗文散籍;遗事逸闻。汉书·艺文志:“ 武帝 时,军政 杨僕 捃摭遗逸,纪奏兵録,犹未能备。” 晋 干宝 《〈搜神记〉序》:“虽考先志於载籍,收遗逸於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覩也,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 宋 晁补之 《胡戢秀才效欧阳公集古作琬琰堂》诗:“詔畀千金访遗逸,遗文逸字往往出。”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若父祖捐馆日,子孙幼弱,及一旦编摹,岂免小有疏略,当随拾遗佚而为别集可也。” 元 孛术 鲁翀 《大都路总都管姚公神道碑》:“公扬歷四十餘年,功名事业,磊磥赫奕。侃访辑遗軼,既久始备。”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七:“至如路史,第博采前人遗逸,务得其説,以傅三妃之名,其是非悉不暇记矣。” 清 龚自珍 《城南席上谣》:“一客谈遗佚,目挟十钱入西市,五钱麦糊五钱纸,年年冬望 日本 使。”
(4).犹隐居。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是岁遣博士 褚大 等六人持节巡行天下,存赐鰥寡,假与乏困,举遗逸独行君子诣行所在。” 唐 柳宗元 《贺赦表》:“废金宝之贡,有以彰俭德;搜遗逸之士,有以表至公。” 清 黄宗羲 《陈伯美先生七十寿序》:“盖 明 初之有求於遗逸者,议论之公;而今之不敢信草野者,闻见之陋也。”
(5).隐士;遗才。 唐 方干 《题悬溜岩隐者居》诗:“见説公卿访遗逸,逢迎亦是戴乌纱。” 元 刘埙 隐居通议·骈俪一:“市骏骨而捐金,招来遗軼;闻鷄鸣而起舞,寤寐功名。”明史·麻僖传:“四十年疏陈纳諫諍、举枚卜、补大僚、登遗佚、速考选数事,不报。” 明 贝琼 《送王克让员外赴陕西》:“应念东南有遗佚,采芝深谷尚盘桓。”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三节:“ 圣祖仁皇帝 ,一开博学鸿词科,再设 明 史馆,搜罗遗佚,徵辟入都,位之以一清秩一空名,而天下帖帖然、戢戢然矣。” 吴晗 《社会贤达考》:“隐了几年,跟了几年,名气有了,盛朝圣世是应该徵举遗逸的,于是得了‘社会贤达’之名而驰马奔命,赶进京师‘初入朝堂’了。”
(6).指前一朝代留下来的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五·退谷论经学:“ 明 初,人犹多经学,皆 元 时遗逸。” 胡朴安 《〈中国文学史〉序》:“ 顺 康 之世,故老遗逸,越在草莽,承东林气节之盛,为经济有用之学。” 梁启超 《论私德》二:“ 顺 康 间,首开博学鸿词,以挚遗逸。”
《漢語大詞典》:遗落(遺落)
(1).遗失;散失。汉武帝内传:“乃诵 伏羲 以来羣圣所録阴阳诊候及龙图龟策数万言,无一字遗落。” 唐 陆龟蒙 《读〈襄阳耆旧传〉因作诗五百言寄皮袭美》:“幽埋力须掘,遗落貲心购。” 宋 司马光 《河间献王赞》:“唯 献王 厉节治身,爱古博雅,专以圣人法度遗落为忧,聚残补缺,校实取正。”红楼梦第三一回:“ 湘云 听了,方知是他(指 宝玉 )遗落的,便笑问道:‘你几时又有了麒麟了?’” 阿英 《关于瞿秋白的文学遗著》:“在编者已经搜集到的杂志上,换了另一署名的文稿,也被遗落了。”
(2).遗漏;漏掉。魏书·库莫奚传:“初为 慕容元真 所破,遗落者窜匿 松漠 之间。”《玉娇梨》第九回:“想小姐十年待字,何等怜才,偏偏遗落我多情多恨的 苏友白 。” 杨朔 《雪花飘在满洲》:“他才从魔鬼的指缝间遗落下来,直到轮船驶出 大沽口 ,才大胆地吸进一口自由的空气。”
(3).犹言散失流落。 唐 元稹 《桐花》诗:“ 舜 没 苍梧 野,凤归 丹穴 岑。遗落在人世,光华那復深。”
《漢語大詞典》:失遗(失遺)
遗失。 唐 贾岛 《哭卢仝》诗:“在日赠我文,泪流把读时。从兹加敬重,深藏恐失遗。”《再生缘》第四五回:“大小丫环和僕妇,犹如那,出笼飞鸟脱钩鱼,偷饮食,窃东西,寻起来时就失遗。”
分類:遗失
《漢語大詞典》:失落
(1).遗失;丢失。《元典章·吏部八·案牍》:“追会一切公事合用元行文卷,回申多有推称更换人吏,失落不存。”《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将吾宝剑去要将回来,休失落了。” 老舍 《柳屯的》:“成天拐拉拐拉地出来进去,出来进去,好象失落了点东西,找了六十多年还没有找着。”
(2).谓迷路流落。《西游记》第十三回:“ 三藏 道:‘贫僧鸡鸣时,出 河州衞 界,不料起得早了,冒霜拨露,忽失落此地。’”
(3).谓疏忽放松。 明 叶宪祖 《团花凤》第二折:“你那女儿呵,必有个早夜追随,鶯花佐使,风月提携,两下里打合娇痴,一朝儿做出瑕疵,是你平日价失落维持。”
(4).犹跌落,消失。 王西彦 《古屋》第三部五:“我的心剧烈地跳跃着,甚至全身失落在颤震之中。” 王西彦 《古屋》第五部五:“一只野凫,蓦地从河边飞起,掠过低空,失落在远处矇眺之中。”
《漢語大詞典》:遗坠(遺墜)
(1).掉落;遗失。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 頲 拥篲趋庭,遗坠文书,客取视之,乃咏 崑崙奴 诗也。”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书》:“某再拜,中间伏承有真定之命,以 甘陵 未平,不敢邮中奉书,恐有遗坠。”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二·王沂公生:“ 宋 王沂公 之父,见字纸遗坠,必掇拾以香汤洗烧之。”
(2).指掉落之物。 清 蒲松龄 《煎饼赋》:“左持巨卷,右拾遗坠。”
分類:遗失
《漢語大詞典》:遗去(遺去)
遗失;丢落。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以 江 西民喜讼,多窃去案牘,而州县不能制, 湛 ( 周湛 )为立千丈架阁,法以岁月为次,严其遗去之罪。”
分類:遗失
《漢語大詞典》:佚遗(佚遺)
遗失;遗漏。 清 冯桂芬 《〈说文解字韵谱补正〉序》:“余夙有志於斯,不揣檮昧,取二 徐 本逐字对校,补其佚遗,正其蹖駮,务使无一字出入。”
分類:遗失遗漏
《漢語大詞典》:走漏
(1).泄漏。《金瓶梅词话》第二六回:“ 西门庆 吩咐那小廝:走漏消息,决打二十板。”红楼梦第九七回:“只因 凤姐 吩咐,都不敢走漏风声。” 端木蕻良 《曹雪芹》第三章:“这事非同小可,千万不能走漏风声。”
(2).谓走私漏税。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水学·水害》:“昔人论 吴江 东通 青龙江 ,由 青龙江 入海之处,因监司相视,恐走漏商税,遂塞此江。” 清 王韬 《拟设洋药总司议》:“盖走漏之弊,杜之於 中国 则难,杜之於 印度 则易。”
(3).遗漏;遗失。《中国民间故事选·巧货》:“ 大锅头 说:‘自己人亲自去,走漏要小些。’” 钱锺书 《围城》五:“我想东西不会走漏的。”
《漢語大詞典》:遗丧(遺喪)
犹遗失。荀子·君道:“材人愿慤拘録,计数纤嗇,而无敢遗丧,是官人使吏之材也。”参见“ 遗失 ”。
分類:遗失
《漢語大詞典》:遗失(遺失)
(1).丢失;丢弃。《楚辞·王逸〈九思·怨上〉》:“将丧兮玉斗,遗失兮钮枢。”注:“钮枢所以校玉斗,玉斗既丧,将失其钮枢。”北齐书·皮景和传:“属 寿阳 已陷,狼狈北还,器械军资,大致遗失。” 陈学昭 《工作着是美丽的》二三:“为了便于发现是否有信件遗失,从那个时候起, 珊裳 和 明纯 间的通信,都编了号码。”
(2).遗漏。鹖冠子·能天:“彼虽至人,能以练其精神,修其耳目,整饰其身,若合符节,大小曲制,无所遗失,远近邪直,无所不及。”后汉书·鲁丕传:“陛下既广纳謇謇以开四聪,无令芻蕘以言得罪;既显巖穴以求仁贤,无使幽远独有遗失。”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下》:“迨 甘泉 分县修志,得六十六人,而国朝画家不过十四人,皆 扬州 土著,书家不过三人,则其遗失多矣。”
(3).失误;过失。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四》:“上方幸 河 东,亡书三篋,詔问莫能知,唯 安世 识之,具作其事。后购得本书以相校,无所遗失。”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心若怀冰,战战慄慄;束身修行,日慎一日,择地而行,唯恐遗失。” 唐 杜甫 《北征》诗:“虽乏諫諍姿,恐君有遗失。” 清 曹寅 《闻恢复长沙志喜》诗之一:“庙算无遗失,妖氛快扫除。”
(4).指散失的文章、典籍。汉书·儒林传赞:“ 平帝 时,又立《左氏春秋》毛诗、逸、古文尚书,所以罔罗遗失,兼而存之,是在其中矣。”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贺:“ 李藩 缀集其歌诗,因託 贺 表兄访所遗失,并加点窜,付以成本。”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卷一:“每集细加评选,广搜遗失,成一代大观。”
(5).遗忘;忘记。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汉 郑玄 笺:“ 成王 之令德不过误、不遗失,循用旧典之文章,谓 周公 之礼法。” 孔颖达 疏:“又言 成王 所以蒙天之德,泽及子孙者,以其有光光善德,勤行之,不过误,不遗忘,志唯循用旧典之文章,言能遵用 周公 礼法,故得福流子孙。”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家人连日疲倦,遗失火烛,厅房楼房烧做一片白地。”
(6).因失禁而排泄。后汉书·张湛传:“ 湛 至朝堂,遗失溲便,因自陈疾篤,不能复任朝事,遂罢之。”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二·鸡:“小便遗失,用鷄膍胵一具,并肠烧存性,酒服。男用雌,女用雄。”
《漢語大詞典》:阑遗(闌遺)
(1).遗失。 唐 李靖 李卫公问对卷上:“诸拾得阑遗物,当日送纳虞侯者,五分赏一。”新唐书·百官志一:“阑遗之物,揭於门外,牓以物色,期年没官。” 宋 李纲 《与向伯恭龙图书》:“当于事定威行之后,置一官司,出文榜,立限期,俾得阑遗之物一钱以上并自陈纳。过期因事彰露,为人告发,并置之法。”
(2).遗漏。元史·世祖纪五:“括诸寺阑遗人口。”元史·世祖纪八:“辛巳, 大都 立 蒙古 站屯田,编户岁输包银者及 真定 等路阑遗户,并令屯田。”
分類:遗漏遗失
《漢語大詞典》:丢失
失去;遗失。 老舍 《四世同堂》三:“ 北平 若不幸丢失了,我想我就不必再活下去!” 冰心 《张嫂》:“我出去从不锁门,却不曾丢失过任何物件,如银钱、衣服、书籍等等。” 爱新觉罗·溥仪 《我的前半生·太监》:“用这颗珠子做的珠顶冠,我曾经戴用过,伪 满 垮台时把它丢失在 通化 大栗子沟 了。”
《漢語大詞典》:遗珠(遺珠)
(1).谓遗失珍珠。语出庄子·天地:“ 黄帝 游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 元 袁桷 《康乐图》诗:“悲懽蚁旋水东注,遗珠 罔象 迷其津。”
(2).指遗失的珍珠。 唐 张籍 《罔象得玄珠》诗:“ 赤水 今何处,遗珠已渺然。” 元 丁鹤年 《题画葡萄》诗:“碧云凉冷驪龙睡,拾得遗珠月下归。” 明 李东阳 《再赠三首用前韵》之二:“ 荆山 有抱玉,沧海有遗珠。”
(3).喻指弃置未用的美好事物或贤德之才。 宋 俞文豹 《吹剑录》:“古今诗人,间见层出,极有佳句,无人收拾,尽成遗珠。” 清 裘日脩 《南闱揭晓日示多士》诗:“只愁结就珊瑚网,别有遗珠可奈何?” 鲁迅 《集外集拾遗·〈新俄画选〉小引》:“这区区十二页,又真是实不符名,毫不能尽绍介的重任,所取的又多是版画,大幅杰构,反成遗珠,这是我们所十分抱憾的。”
《漢語大詞典》:所遗(所遺)
(1).遗漏。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斯七子者,於学无所遗。”
(2).遗弃。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臣闻世之所遗,未为非寳。”
(3).遗失物。 宋 洪迈 《夷坚支丁志·夏巨源》:“点检勅誥文书,遗其一……既而僕从 饶州 来,持所遗至。”
《漢語大詞典》:遗物(遺物)
(1).谓超脱于世物之外。文选·贾谊〈鵩鸟赋〉:“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 李善 注:“鶡冠子曰:圣人捐物。” 汉 傅毅 《舞赋》:“启泰真之否隔兮,超遗物而度俗。” 宋 苏轼 《海月辩公真赞》:“故高举远引、山栖絶俗之士,不屑为之,惟清通端雅、外涉世而中遗物者,乃任其事。”
(2).指古代或死者留下来的物件。 三国 魏 曹丕 《悼夭赋》:“感遗物之如故,痛尔身之独亡。”宋书·张敷传:“至十岁许,求母遗物,而散施已尽,唯得一扇,乃缄録之。” 明 叶子奇 草木子·克谨:“ 至正 初, 扬子江 一夕忽竭,舟楫皆阁於涂中,露有钱货无数,盖是累覆舟之遗物也。” 吴组缃 《山洪》一:“他的身体粗大,穿着泛成灰黄色的黑布棉袍--这是分得的阿爸的遗物。”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一章第二节:“这个地点地层清楚,遗物集中,动物化石也相当丰富。”
(3).指他人遗失的物件。南齐书·王敬则传:“郡旧多剽掠,有十数岁小儿於路取遗物,杀之以徇,自此道不拾遗,郡无劫盗。”宋史·李穆传:“ 穆 幼能属文,有至行。行路得遗物,必访主归之。”
《漢語大詞典》:遗却(遺卻)
亦作“ 遗却 ”。 遗失;丢却。 唐 崔国辅 《长乐少年行》:“遗却珊瑚鞭,白马骄不行。”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四:“时将军 王杲 ,副总管 曹怀舜 等惊退,遗却麦饭,首尾千里,地上尺餘。”高子遗书·大学首章广义附录一:“但自‘天子’以下二条,正发扬有本末之义,不合遗却‘知止’一条。” 郭沫若 《黑猫》四:“所可厚非的是再演出的这些古习仅存其残骸,遗却了它的精髓。”
分類: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