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氤氲(氤氳)  拼音:yīn yūn
1.古时指阴阳二气交会和合的样子。南朝陈。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自氤氲混沌之世,骊连、栗陆之君,卦起龙图。」
2.烟云瀰漫的样子。《聊斋志异。卷一。画皮》:「少懈,则气氤氲自缝中出。」
3.形容香气不绝。南朝梁。沈约 芳树诗:「氤氲非一香,参差多异色。」清。李渔《閒情偶寄。卷一○。器玩部。椅杌》:「焚此香也,自下而升者,能使氤氲透骨。」
《國語辭典》:凄迷(淒迷)  拼音:qī mí
1.景物凄凉迷濛。宋。陆游 即事诗八首之三:「烟雨凄迷晚不收,疏帘曲几寄悠悠。」
2.悲悽迷惘。清。陈曾寿〈南歌子。鸡唱催将息〉词:「半床书蠹共销沉,字里凄迷时遇少年心。」
《國語辭典》:荒荒  拼音:huāng huāng
1.黯淡的样子。唐。杜甫 漫成诗二首之一:「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
2.慌张的样子。《刘知远诸宫调。第一二》:「走来荒荒告道,言有机密公文,专来至本府。」
《國語辭典》:莽苍(莽蒼)  拼音:mǎng cāng
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宋。陆游 哀郢诗二首之一:「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國語辭典》:密密  拼音:mì mì
1.暗中。《儒林外史》第四一回:「那知县与江都县同年相好,就密密的写了一封书子。」
2.细密、紧密。唐。孟郊 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國語辭典》:密勿  拼音:mì wù
1.勤奋努力。如:「公务员为民服务,自当密勿从事,竭力以赴。」《宋书。卷四二。列传。刘穆之》:「密勿军国,心力俱尽。」
2.慎密、机密。《三国志。卷一六。魏书。任苏杜郑仓传。杜畿》:「与闻政事密勿大臣,宁有恳恳忧此者乎?」唐。李德裕 谢赐让官批答状:「承吁俞之命,或虑阙遗,奉密勿之机,实忧不逮。」
《漢語大詞典》:烟际(煙際)
亦作“烟际”。 云烟迷茫之处。 北齐 刘昼 新论·通塞:“入井望天,不过圆盖;登峯眺目,极於烟际。” 唐 李峤 《咏绫》:“何当画 秦 女,烟际坐氤氲。” 宋 苏辙 《黄楼赋》:“放田渔於江浦,散牛羊於烟际。” 元 李存 《送倪东江之上元县主簿》诗:“沙头烟际挹征襟,嚼尽梅花出短吟。”
分類:云烟迷茫
《國語辭典》:魍魉(魍魎)  拼音:wǎng liǎng
1.山川中的木石精灵。《文选。张衡。西京赋》:「螭魅魍魉,莫能逢旃。」《西游记》第一八回:「也不晓得有甚么鬼祟魍魉,邪魔作耗。」也作「罔两」、「罔阆」。
2.影子外围颜色较淡的部分。《文选。班固。幽通赋》:「恐魍魉之责景兮,羌未得其云已。」也作「罔两」。
《漢語大詞典》:烟芜(煙蕪)
烟雾中的草丛。亦指云烟迷茫的草地。 唐 权德舆 《奉和李大夫九日龙沙宴会》:“烟芜敛暝色,霜菊发寒姿。” 宋 柳永 《破阵乐》词:“露花倒影,烟芜蘸碧,灵沼波暖。” 清 纳兰性德 《忆秦娥·龙潭口》词之二:“青如翦,鷺鷥立处,烟芜平远。”
《國語辭典》:漫漶  拼音:màn huàn
木石上所刻的文字,长时间受风雨侵蚀,变得模糊不可辨认。引申作东西敝坏不能分辨。宋。苏轼〈凤翔八观诗。东湖〉:「图书已漫漶,犹复访侨郯。」
《國語辭典》:昏迷  拼音:hūn mí
1.思绪昏乱迷惘。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谐讔》:「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三国演义》第七七回:「起坐内室,秉烛看书,觉神思昏迷,伏几而卧。」
2.愚昧不明事理。《文选。张协。杂诗》:「流俗多昏迷,此理谁能察?」《东周列国志》第一○六回:「赵王一向昏迷,惟郭开之言是听。」
3.沉迷。《英烈传》第一回:「顺帝那里晓得,只在深宫昏迷酒色,并不知外边灾异若何。」
4.失去知觉、意识。《三国演义》第四九回:「心腹搅痛,时复昏迷。」《红楼梦》第六九回:「于是血行不止,二姐就昏迷过去。」
《漢語大詞典》:迷烟(迷煙)
亦作“ 迷烟 ”。
(1).指迷漫的烟雾。 唐 骆宾王 《秋雁》诗:“带月凌空易,迷烟逗浦难。”
(2).迷茫如烟。 宋 吴文英 《忆旧游·别黄淡翁》词:“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 宋 李彭老 《祝英台近》词:“露草迷烟,縈緑过前浦。”
《國語辭典》:蒙蒙  拼音:méng méng
1.昏暗不明。《汉书。卷一○○。叙传上》:「昒昕寤而仰思兮,心蒙蒙犹未察。」
2.萌生。《大戴礼记。夏小正》:「日冬至,阳气至始动,诸向生皆蒙蒙符矣。」
3.形容多而密布的样子。《楚辞。东方朔。七谏。自悲》:「何青云之流澜兮,微霜降之蒙蒙。」
《國語辭典》:濛濛  拼音:méng méng
1.形容水气绵细密布的样子。晋。陶渊明〈停云〉诗:「霭霭停云,濛濛时雨。」《三国演义》第一○○回:「三将不能相顾,只管乱撞,但见愁云漠漠,惨雾濛濛。」
2.迷茫不清的样子。唐。白居易 江夜舟行诗:「烟澹月濛濛,舟行夜色中。」唐。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诗:「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國語辭典》:矇矇  拼音:méng méng
昏暗不明。引申为不明理、不开通。《文选。班固。幽通赋》:「昒昕寤而仰思兮,心矇矇犹未察。」
《國語辭典》:蒙昧  拼音:méng mèi
昏昧不懂事。唐。韩愈 答崔立之书:「设使与夫今之善进取者,竞于蒙昧之中,仆必知其辱焉。」
《國語辭典》:濛昧  拼音:méng mèi
昏暗不明。南朝宋。鲍照〈还都道中〉诗三首之三:「霮䨴冥隅岫,濛昧江上雾。」
《國語辭典》:矇昧  拼音:méng mèi
1.眼睛看不清。汉。蔡邕〈瞽师赋〉:「夫何矇昧之瞽兮,心穷忽以郁伊。」
2.不开通、不明理。《三国志。卷四二。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谯周》:「昔在鸿荒,矇昧肇初,三皇应箓,五帝承符,爰暨夏、商,前典攸书。」
《國語辭典》:空濛  拼音:kōng méng
烟雨迷茫的样子。南朝齐。谢朓〈观朝雨〉诗:「空濛如轻雾,散漫似轻埃。」宋。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也作「涳濛」。
《漢語大詞典》:冥迷
(1).阴暗迷茫。 宋 史达祖 《绮罗香·春雨》词:“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 明 徐渭 《雨》诗:“一雨连秋夏,无朝不冥迷。” 清 纳兰性德 《一络索·雪》词:“密洒征鞍无数,冥迷远树。乱山重迭者难分,似五里濛濛雾。”
(2).迷糊。形容因过度悲伤而神智恍惚。 宋 叶适 《除工部侍郎谢表》:“臣昨承君命而趋走,遽罹家祸之悲伤。当其冥迷,仍復顾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