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惊挠(驚撓)
犹惊扰。旧唐书·赵王係传:“太子泣而对曰:‘此二人是陛下勋旧内臣,今圣躬不康,重以此事惊挠圣虑,情所难任。’”宋史·司马光传:“詔刺 陕西 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
分類:惊扰
《漢語大詞典》:竦骇(竦駭)
惊扰;震惊。 唐 元稹 《两省供奉官谏状》:“岂必驱驰一往,竦骇羣情,胜境未周,圣躬徒倦。”
分類:惊扰震惊
《漢語大詞典》:威骇(威駭)
震慑;惊扰。易·震“勿逐,七日得” 三国 魏 王弼 注:“震之为义,威骇怠懈,肃整惰慢者也。”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三:“飞机的威骇没有用处,继起的便是炸城。”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一章:“故事是一个或一群人感到了不便,经到了痛苦,遇到了危难,受到了威骇之后所不能不做的一种应付。”
分類:震慑惊扰
《漢語大詞典》:犬吠
狗叫。喻小的惊扰。 唐 杜牧 《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一军无主,仅一月日,曾无犬吠,况於他谋。”参见“ 犬吠之警 ”。
分類:惊扰犬吠
《漢語大詞典》:犬吠之警
喻小惊扰。汉书·匈奴传赞:“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菞庶亡干戈之役。” 明 陈子龙 《问古者天下凡郡县兼城无不周裕今百里一治称烦不理何故》:“今晏然无犬吠之警,而上下数牵,即一旦事起,復遣数四辈乎?”
分類:惊扰
《漢語大詞典》:鹤唳(鶴唳)
(1).鹤鸣。 清 王充 论衡·变动:“夜及半而鹤唳,晨将旦而鸡鸣。” 唐 沈佺期 《峡山赋》:“闲凭晚阁,指天外之霞飞;梦断晓鐘,听云间之鹤唳。”亦指鹤鸣声。 老舍 《骆驼祥子》二二:“隔着街能听到些响亮清脆的声儿,像从天上落下的鹤唳。”
(2).形容惊恐疑虑,自相惊扰。 唐 刘禹锡 《赠澧州高大夫司马霞寓》诗:“残兵疑鹤唳,空垒辨乌声。” 宋 叶适 《高宗皇帝挽词》之二:“鹤唳空虚警,云生仗自移。” 明 李东阳 《氐带箭》诗:“ 秦 鞭断 江 江 逆流, 八公 草木皆为仇。山头鹤唳争回首,城南 老氐 带箭走。”参见“ 鹤唳风声 ”。
《漢語大詞典》:鹤唳风声(鶴唳風聲)
(1).晋书·谢玄传:“ 坚 ( 苻坚 )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 淝水 为之不流。餘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后世亦以“鹤唳风声”形容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 宋 程俱 《戏赠江仲嘉司兵》诗:“暮年谈笑有穰孙,鹤唳风声走强虏。” 明 周履靖 《锦笺记·败北》:“忙追去,忙追去,片甲莫教除,鹤唳风声, 元 兵胆碎。”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三章二:“平时作威作福,蹂躏人权,战时鹤唳风声,抱头鼠窜。”
(2).形容凄凉的景象。《花月痕》第二七回:“喫过饭,正吩咐套车, 紫沧 又来,我只得和他同到 愉园 ,鹤唳风声,天寒日短,我倒像那 隋煬帝 ,汲汲顾景哩。”
《漢語大詞典》:荒荒
(1).惊扰貌。荒,通“ 慌 ”。《宣和遗事》前集:“当初只为 五代 时分,天下荒荒离乱,朝属 梁 而暮属 晋 ,干戈不息。”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三折:“那时节天下荒荒,恰 周 秦 早属了 刘 项 ,分君臣先到 咸阳 。”
(2).指匆忙,仓促。警世通言·福禄寿三星度世:“却説 刘本道 沿着江岸,荒荒走去,从三更起,仿佛至五更,走得腿脚酸疼。”
(3).萧条;冷落。 明 方孝孺 《祭童伯礼》:“荒荒我里,士习日陋。谁能易之?力不能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翠仙:“﹝樵人﹞舁归其家。至则门洞敞,家荒荒如败寺。” 清 虞名 《指南公·举义》:“倏倏两世,荒荒一丘。”
(1).黯淡迷茫貌。 唐 杜甫 《漫成》诗之一:“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 宋 洪迈 《夷坚乙志·赵小哥》:“﹝ 赵小哥 ﹞状貌短小,目视荒荒,有白膜蒙其上。” 清 黄景仁 《水调歌头·岳阳楼》词:“一曲 湘 灵鼓罢,再听 汜 人歌尽,天老月荒荒。”
(2).犹昏昏。形神困乏貌。 明 陈子龙 《寄赠密之》诗:“春后荒荒病,归来渺渺伤。”
《漢語大詞典》:惊客(驚客)
惊扰客人。 宋 张耒 《登山望四海》诗:“山鸟不须惊客,相亲此復穷年。” 明 高启 《喜徐山人与浩师见过》诗:“潮声惊客江三里,秋色留人菊数枝。”
分類:惊扰客人
《漢語大詞典》:风鹤(風鶴)
(1).形容疑惧惶恐,自相惊扰。 明 张煌言《上鲁国主启》:“若轻为移蹕,则风鹤频惊,臣罪谁諉?”明史·熊廷弼传:“乃仓皇风鹤,偕 化贞 并马入 关 。” 清 黄宗羲 《辩野史》:“而羣小自为风鹤者,则有二节。”
(2).指战争的消息。 清 顾炎武 《与汤圣弘书》:“向有栖跡 华山 之愿,因烽火乍传,暂居 汾 曲。近者风鹤稍寧,而 关中 二三君子重理前説,将建考亭书院。” 清 陆云标 《庚申岁陈墓镇记略》:“乃警魂未定,风鹤频闻。” 叶圣陶 《乡里善人》:“甲子之岁, 吴 越 构兵。风鹤频传,闔邑惶恐。”
《漢語大詞典》:九迁(九遷)
(1).多次升迁。 汉 蔡邕 《表太尉董公可相国》:“昭发上心,故有一日九迁。” 唐 韩愈 《上张仆射书》:“苟如是,虽日受千金之赐,一岁九迁其官,感恩则有之矣。” 明 张居正 《谢赐玉带疏》:“冒此殊恩,感奚若啻於九迁,惧实深於三褫。” 清 朱彝尊 《送少牢张先生假旋京口》诗之一:“衮衮诸公岁九迁,先生何事赋归田?”
(2).多次迁徙。形容惊扰不安。 晋 陶潜 《闲情赋》:“意惶惑而靡寧,魂须臾而九迁。” 唐 顾况 《寄上兵部韩侍郎奉呈李户部卢刑部杜三侍郎》诗:“圣代逢三宥,营魂空九迁。”
《漢語大詞典》:惊扰(驚擾)
(1).惊慌骚乱。汉书·项籍传:“ 籍 遂拔剑击斩守。 梁 ( 项梁 )持守头,佩其印綬。门下惊扰, 籍 所击杀数十百人。”宋书·谢方明传:“罪及比伍,动相连坐,一人犯吏,则一村废业,邑里惊扰,狗吠达旦。”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九:“时天下久承平,忽闻点兵,民情惊扰。”
(2).惊动扰乱。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九:“ 非 ( 谢非 )惊扰不得眠,遂起。” 唐 李朝威 《柳毅》:“惊扰宫中,復忤宾客。愧惕惭惧,不知所失。” 巴金 《军长的心》二:“所长仍然小声地说话,免得惊忧病人。”
《漢語大詞典》:波骇(波駭)
以物击水,一波动,众波随而扰动。比喻受到惊扰震动。后汉书·杨琁传:“﹝ 杨琁 ﹞因使后车弓弩乱发,鉦鼓鸣震。羣盗波骇破散,追逐伤斩无数。”宋书·刘敬宣传:“今我往劳困,彼来甚逸。若忽使师行不利,人情波骇,大势挫衄。”南史·萧允传:“时寇贼纵横,百姓波骇, 允 独不行。”
《漢語大詞典》:惊劫(驚劫)
惊扰劫掠。 宋 苏辙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郡有宿贼 尹遇 等数人,羣党惊劫,杀变主及捕盗吏兵者非一。朝廷以名捕不获,被杀者噤不敢言。”
《漢語大詞典》:雉窜(雉竄)
(1).比喻情急乱窜。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纥于弘神道碑》:“二十五王,靡旗乱辙;七十六栅,鶉奔雉窜。”
(2).雉受惊扰而逃窜时常藏头露尾,因亦比喻不能自圆其说。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文人握管,诚不宜专恃稗贩,致蹈獭祭雉窜之讥。”
《漢語大詞典》:凶惧(兇懼)
恐惧。 宋 洪迈 容斋续笔·晋燕用兵:“ 曹 人凶惧,因其凶而攻之,遂入 曹 。”
恐惧;惊扰不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师迁焉, 曹 人兇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 杜预 注:“兇兇,恐惧声。” 杨伯峻 注:“説文,‘兇,扰恐也’,则兇惧为同义词平列,犹今言恐惧也。”后汉书·耿弇传:“既而收首级以示 巨里 城中,城中兇惧, 费敢 悉众亡归 张步 。” 宋 苏轼 《赵清献公神道碑》:“ 仁宗 晚岁不豫,而太子未定,中外兇惧。”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盗贼纵横,人情兇惧。”
《漢語大詞典》:浶浪
惊扰不安。 汉 张衡 《西京赋》:“摎蓼浶浪,乾池涤藪。上无逸飞,下无遗走。”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宋中道见寄》:“得时少壮相揄扬,独行无侣心浶浪。”
分類:惊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