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边绩(邊績)
开拓及治理边疆所立下的功绩。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六:“﹝ 李尧栋 ﹞官 川 滇 最久,屡树边绩。”
《漢語大詞典》:边危(邊危)
指边疆的危急形势。 晋 潘岳 《马汧督诔》:“保此 汧城 ,救我边危。”南史·梁纪上·武帝上:“公星言鞠旅,禀命徂征,拯我边危,重获安堵,此又公之功也。”
《漢語大詞典》:羁戍(羈戍)
谓远戍边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或述酣宴,或伤羈戍,志不出於淫荡,辞不离於哀思。”
分類:戍边边疆
《漢語大詞典》:跳疆
在边疆挑衅侵扰。跳,用同“ 挑 ”。 宋 苏辙 《郊祀庆成》诗:“尘卷跳疆寇,琛来浸海船。”原注:“ 西羌 入寇 环州 ,边吏邀击,败去。”
《漢語大詞典》:秃里
(1). 金 朝地方司法官名。金史·百官志三:“秃里一员,从七品,掌部落词讼,防御违背等事。”
(2).称边疆官吏。金史·百官志一:“其后惟镇抚边民之官曰秃里。”
《國語辭典》:支边(支邊)  拼音:zhī biān
大陆地区指支援边疆地区。如:「支边青年」。也作「支疆」。
《漢語大詞典》:边班(邊班)
谓内地军队轮班调守边疆。明史·兵志三:“ 永乐 间,始命内地军番戍,谓之边班。”
《漢語大詞典》:边局(邊局)
边疆局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山西民清军交战清方档案》:“惟有仰恳天恩电飭 大同 暨 察哈尔 都统等处领兵大员,飞速开往 归绥 援救,以拯民命而保边局。”
分類:边疆局势
《漢語大詞典》:马援柱(馬援柱)
东汉 马援 征服 交趾 ,立铜柱以为 汉 南边疆界的标志。见后汉书·马援传“嶠南悉平” 李贤 注引 晋 顾微 《广州记》。后因以“马援柱”、“马柱”为典实。 明 莫止 《赠何舍人赍诏南纪诸镇》诗:“君不见 马援 柱, 孔明 碑,剥落黄蒿里,千年莓苔待君洗。” 清 丘逢甲 《寄兰史晓沧菽园用晓沧韵》:“祇见螺舟来海外,未容 马 柱表 交 南。”
《漢語大詞典》:蛮强(蠻强,蛮彊)
蛮横倔强。 叶圣陶 《倪焕之》三:“那教师握住那学生颤动的手说:‘犯点儿错没有什么要紧,用不着蛮强;只要自己明白,以后再也不会错了。’”
蛮彊:南方边疆。彊,通“ 疆 ”。 清 朱琦 《感事》诗:“节鉞遽更代,蛮彊重责委。”
《漢語大詞典》:疆垒(疆壘)
(1).边疆上的堡垒。指边防。北齐书·文襄帝纪:“僕立当世之功,君卒父禰之业,各保疆垒,听享岁时,百姓乂寧,四人安堵。”
(2).指由宗派之见结成的营垒。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继以 李 杜 代兴……未尝党同伐异,画疆墨守。沿及 宋 人,始争疆垒。”
《漢語大詞典》:支疆
支援边疆。《新民晚报》1985.3.2:“A与丈夫B原都是支疆青年,在十年动乱中结为患难夫妻。”
分類:支援边疆
《漢語大詞典》:望苴
唐 时西南边疆部族名。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 望苴 蛮者,在 兰苍江 西,男女勇捷,不鞍而骑,善用矛剑。”
《漢語大詞典》:四夷馆(四夷館)
(1). 北魏 时在 洛阳 城南所设的宾馆,以居四邻各国来归附的人。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龙华寺:“ 永桥 以南, 圜丘 以北, 伊 洛 之间,夹御道有四夷馆。道,东有四馆:一曰 金陵 ,二曰 燕然 ,三曰 扶桑 ,四曰 崦嵫 。”
(2). 明 永乐 五年所设专门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初隶属翰林院,后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内分 蒙古 、 女直 、 西番 、 西天 、 回回 、 百夷 、 高昌 、 缅甸 八馆,后增 八百 、 暹罗 二馆。参阅明史·职官志三
《国语辞典》:盟旗制度  拼音:méng qí zhì dù
大陆边疆地区的特殊政治制度。仿照满洲八旗制度,在蒙古人的居地,以旗不同颜色(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作为部勒部众的兵制,逐渐成为寓户籍于军籍的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