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承天
(1).承奉天道。易·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后汉书·郎顗传:“夫求贤者上以承天,下以为人。”
(2). 唐 代乐舞名。新唐书·礼乐志十一:“舞者二十人。分四部:一景云舞,二庆善舞,三破阵无,四承天舞……承天乐,舞四人,进德冠、紫袍、白袴。”
(3). 唐 代宫城南中门叫 承天门 。旧唐书·睿宗纪:“兵部尚书 郭元振 从上御 承天门 楼,大赦天下。”
《国语辞典》:良臣  拼音:liáng chén
忠诚或干练的大臣。《管子。立政》:「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汉。无名氏〈战城南〉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政,莫不夜归。」
《漢語大詞典》:韦曲(韋曲)
(1).地名。 唐 代位于 长安 城南郊,因 韦 氏世居于此得名。即今 陕西省 长安县 。其地北有 凤栖原 ,南有 潏水 、 神禾原 ,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为 唐 时游览胜地。 唐 杜甫 《奉陪郑驸马韦曲》诗之一:“ 韦曲 花无赖,家家恼杀人。” 仇兆鳌 注:“《杜臆》: 韦曲 ,在京城三十里,贵家园亭、侯王别墅,多在於此,乃行乐之胜地…… 钱 笺:雍録《吕图》, 韦曲 ,在 明德门 外, 韦后 家在此,盖 皇子陂 之西也。”
(2).借指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 清 龚自珍 《清平乐》词:“垂阳近远,玉鞚行来缓。三里春风 韦曲 岸,目断那人庭院。”
《國語辭典》:泰坛(泰壇)  拼音:tài tán
古代燔柴祭天,设于南郊的祭坛。《孔子家语。卷七。郊问》:「既至泰坛,王脱裘矣,服衮以临,燔柴戴冕。」
《國語辭典》:韦杜(韋杜)  拼音:wéi dù
唐代的韦氏与杜氏为望族,故用以比喻名门贵族。唐。韩愈 出城诗:「应须韦杜家家到,祇有今朝一日閒。」
《漢語大詞典》:藁街
亦作“藳街”。 汉 时街名,在 长安 城南门内,为属国使节馆舍所在地。 晋 陆机 《饮马长城窟行》:“振旅劳归士,受爵 藁街 传。” 唐 元稹 《授牛元翼深冀州节度使制》:“苟获戎首,置之 藳街 。” 清 钱谦益 《李将军国樑挽词》:“谁悬 藁街 首,酹酒向铜驼。”
《國語辭典》:赤帻(赤幘)  拼音:chì zé
古时武人束发的头巾。《三国演义》第五回:「孙坚披烂银铠,裹赤帻,横古锭刀,骑花鬃马。」
《漢語大詞典》:凉殿(涼殿)
(1).可以取凉的殿堂。《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夏歌十六》:“窈窕 瑶臺 女,冶游戏凉殿。” 南朝 宋 鲍照 《侍宴覆舟山》诗之一:“游轩越丹居,暉烛集凉殿。”
(2).即 清凉殿 。 唐 代宫殿名。在 洛阳 城南。 唐 李贺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五月》:“回雪舞 凉殿 ,甘露洗空緑。” 姚文燮 注:“ 清凉殿 在 洛阳 南。”
《漢語大詞典》:通谷
(1).往来无阻的山谷。管子·地图:“名山通谷经川。”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
(2).谷名。在 洛阳 城南五十里。《文选·曹植〈洛神赋〉》:“经 通谷 ,陵 景山 。” 李善 注引 华延 《洛阳记》:“城南五十里有大谷,旧名 通谷 。” 唐 李白 《明堂赋》:“ 太行 却立, 通谷 前廓。”
《國語辭典》:华清宫(華清宮)  拼音:huá qīng gōng
唐朝时的宫殿。旧址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南骊山上,有华清池温泉。
《漢語大詞典》:大航
(1).即 朱雀航 。 东晋 南朝 建康 城南的浮桥,正对 朱雀门 。亦称 大桁 。陈书·高祖纪上:“ 高祖 遣 周文育 屯 方山 , 徐度 顿 马牧 , 杜稜 顿 大航 南。”参见“ 大桁 ”。
(2).大船。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八年:“己未, 全贇 独乘大航,高十餘重,上建大将旗旛。”
《漢語大詞典》:大桁
大航。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捷悟:“ 王敦 引军垂至 大桁 , 明帝 自出中堂。 温嶠 为 丹阳 尹,帝令断 大桁 ,故未断,帝大怒瞋目,左右莫不悚惧。” 余嘉锡 笺疏:“ 敬胤 注引《丹阳记》云‘ 太元 中,驃骑府立东桁,改 朱雀 为 大桁 ’,则 大桁 之名,非 明帝 时所有,《世説》盖事后追记之词耳。”参见“ 大航 ”。
分類:嘉锡笺疏
《漢語大詞典》:十二街
唐 长安 皇城南北七街,东西五街,因以“十二街”借指 长安城 的街道。 唐 韩愈 《南内朝贺归呈同官》诗:“緑槐十二街,涣散驰轮蹄。” 唐 白居易 《登乐游园望》诗:“下视十二街,緑树间红尘。”参阅 清 徐松 唐两京城坊考·西京·皇城
《國語辭典》:河市  拼音:hé shì
宋朝开封城南至汴河之间的市区,是乐舞艺人聚集的地方。宋。王巩〈闻见近录〉:「南京去汴河五里,河次谓之河市。」
《漢語大詞典》:石钟山(石鐘山)
在 江西省 北部 湖口县 县城附近。城南有 上钟山 ,城北有 下钟山 ,合称“双钟”。下钟山以陡壁临 长江 ,最为险要。山皆高五、六百尺,周十里许,其势相向,下多罅穴,水石相击,声如洪钟,故名。 宋 苏轼 有《石钟山记》。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西三·九江府》
《漢語大詞典》:六和塔
亦称“ 六合塔 ”。 在 浙江省 杭州市 城南 钱塘江 边 月轮山 上。塔为八角形,外观十三级,内分七层,高约六十米。 宋 开宝 三年(公元970年) 吴越王 钱俶 建以镇江潮,其地旧有 六和寺 ,故名。历代屡毁屡修。解放后重加修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 杭州市 名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