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7,分1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师氏
石虎
季孟
公学
天尺五
小史
冠子
宫苑
珠襦
祝嘏
一就
石羊
四姓
垂旒
端冕
《國語辭典》:师氏(師氏)  拼音:shī shì
1.女师。《诗经。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2.职官名。周礼地官之属,掌辅佐王室、朝仪得失及以三德三行教育贵族子弟等事。
《漢語大詞典》:石虎
(1).石刻的虎。古代帝王及贵族、官僚墓前的石刻群中往往包括石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易水:“其东谓之 石虎冈 ……有所遗二石虎,后人因以名冈。”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粉水:“ 粉水 旁有 文将军 冢墓,隧前有石虎、石柱,甚脩丽。”
(2).似虎的石头。 隋 卢思道 《从军行》:“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宋史·元达传:“ 达 私喜曰:‘我闻 李将军 射石虎饮羽,今树为我断,岂神助歟?’”
《國語辭典》:季孟  拼音:jì mèng
1.春秋时鲁大夫季孙氏与孟孙氏。《国语。周语中》:「归,王问鲁大夫孰贤?对曰:『季孟其长处鲁乎!』」
2.介于上下之间的等级。参见「季孟之间」条。《隋书。卷七○。杨玄感等传。史臣曰》:「然志性轻狡,终致颠覆,其度长挈大,抑陈项之季孟欤!」
《漢語大詞典》:公学(公學)
原指 英国 为贵族子女开设的一种私立寄宿中学。著名的有伊顿公学、哈罗公学等。鸦片战争后我国一些由教会或公私团体办的学校亦称公学,如创设于 上海 的徐汇公学、南洋公学等。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亦有公学,则是培养干部的一种学校,如1937年成立于 延安 的陕北公学。
《漢語大詞典》:天尺五
(1).《辛氏三秦记》:“城南 韦 杜 ,去天尺五。” 汉 韦曲 杜曲 皆三辅地,为贵族豪门聚居地。后遂以“天尺五”极言与宫廷相近。 宋 方勺 《泊宅编》卷六:“谁云天尺五,亲见玉皇来。”
(2).谓离天甚近。极言其高。 宋 周邦彦 《鬓云鬆令·送傅国华奉使三韩》词:“鷺飞遥,天尺五。” 清 黄景仁 《少年行》:“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
《國語辭典》:小史  拼音:xiǎo shǐ
1.职官名。周朝时小史专门掌理邦国志记谱系及礼仪等事务。《周礼。春官。小史》:「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汉以后则为一般属吏的称呼。
2.记载琐事的野史、小说。如明朝李栻有《历代小史》,收录各朝代的野史一百馀种。
3.侍僮。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
《漢語大詞典》:冠子
(1).给儿子行加冠礼。礼记·杂记下:“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可以嫁子。”梁书·贺琛传:“时皇太子议,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嫁女。”
(2).成年的男子。《韩诗外传》卷七:“冠子不詈,髦子不笞,听其微諫,无令忧之。此为人父之道也。”
《國語辭典》:宫苑(宮苑)  拼音:gōng yuàn
宫中种植草木,畜养鸟兽,可供游乐的地方。《初刻拍案惊奇》卷四:「明日宫苑失物,唯收得驮物的马,追问马主,捉举子到内侍省勘问。」
《漢語大詞典》:珠襦
(1).贯珠为饰的短衣,古代帝、后所服。汉书·霍光传:“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贯珠以为襦,形若今革襦矣。” 清 钱士馨 《甲申三月纪事》诗:“血溅珠襦迷断篋,露零银树覆宫墻。” 清 查慎行 《花田咏古》:“珠襦梦断鸦啼曙,粉麝香消雨洗春。”
(2).古代帝、后及贵族的殓服。 元 虞集 《赋吴郡陆友仁得白玉方印》诗:“珠襦已随黄土化,此物还同金雁翔。” 清 唐孙华 《耶律丞相墓》诗:“君不见, 赵 家玉匣埋 皋亭 ,珠襦甲帐同飘零。”
分類:短衣贵族
《國語辭典》:祝嘏  拼音:zhù gǔ
1.古代称负责宗庙祭祀的执事。《礼记。礼运》:「祝以孝告,嘏以慈告。」唐。孔颖达。正义:「言祝嘏于时以神之恩慈而告主人。」《孔子家语。卷七。礼运》:「诸侯祭社稷宗庙,上下皆奉其典,而祝嘏莫敢易其常法。」
2.祭祀时,祝祷的文辞。《礼记。礼运》:「脩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
3.本称贺天子寿为「祝嘏」。后泛指贺寿。清。袁枚〈严道甫侍读五十寿序〉:「虽然有介寿之文,而无期颐昌炽寻常祝嘏之词,则自余始也。」
《國語辭典》:一就  拼音:yī jiù
1.顺便。《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第一○出》:「你去安排些食物,一就与我关了外门,待我和官人吃几杯酒。」《喻世明言。卷三三。张古老种瓜娶文女》:「我今日去谢张公,一就带你母子去游玩閒走则个。」
2.一面。《水浒传》第四九回:「一就去劫牢,一就去取行李不迟。」
3.一同、一起。《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一同入那酒店里坐地,唤酒保买杯酒和肉来,四个一就吃了。」《前汉书平话》卷下:「今代州刘武手下二十万雄兵,令卿一就掌者。」
4.一味、总是。元。石君宝《紫云庭》第三折:「且说俺这小哥哥,为俺耽惊受怕,波迸流移,冷落了读书院,一就把功名懒堕。」元。无名氏〈玉娇枝过四块玉。休争闲气〉曲:「想功名到底成何济,总虚华几人知,百般乖不如一就痴。」
《國語辭典》:石羊  拼音:shí yáng
动物名。哺乳纲偶蹄目。产于黔粤诸省山中。毛为青褐色,无须,体形较常羊高大,长角厚耳,趫捷非常。角皮骨血均可入药。也称为「岩羊」。
《國語辭典》:四姓  拼音:sì xìng
1.四个姓氏。我国历代常有以四个豪门贵族合称为「四姓」的现象。如东汉时有樊、郭、阴、马四姓;三国吴有朱、张、顾、陆四姓;晋代有雷、蒋、谷、鲁四姓;唐代有郑、卢、李、崔四姓。
2.南北朝时,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贵族,称为「四姓」。《南史。卷五六。列传。张弘策》:「在郡述制旨礼记正言义,四姓衣冠士子听者常数百人。」《新唐书。卷一九九。儒学列传中。柳冲》:「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佰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
3.印度社会的四种阶级。《长阿含经》卷一三:「世有四姓:刹利、婆罗门、居士、首陀罗。」
《漢語大詞典》:垂旒
(1).古代帝王贵族冠冕前后的装饰,以丝绳系玉串而成。 汉 班固 《白虎通·绋冕》:“垂旒者,示不视邪。” 南朝 梁 沈约 《皇雅》:“执瑁朝羣后,垂旒御百神。” 明 吕硕园 《还魂记·耽试》:“圣主垂旒,想汝玉遗珠一网收。”
(2).指帝王。 唐 杜甫 《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垂旒资穆穆,祝网但恢恢。” 元 袁桷 《白云平章致仕》诗:“盛代东封催告礼,更须元老侍垂旒。” 清 杜芥 《赋得群山夜来晴》诗:“万象朝一真,拱笏翼垂旒。”
(3).指居侯王之位。 清 钮琇 觚賸·圆圆:“﹝ 延陵 ﹞自此由 秦 入 蜀 ,迄於秉鉞 滇 云 ,垂旒 洱海 ,人臣之位,於斯已极。”
《漢語大詞典》:端冕
玄衣和大冠。古代帝王、贵族的礼服。礼记·乐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 郑 卫 之音,则不知倦。” 郑玄 注:“端,玄衣也。” 孔颖达 疏:“云‘端,玄衣也’者,谓玄冕也。凡冕服,皆其制正幅,袂二尺二寸,袪尺二寸,故称端也。”国语·楚语下:“圣王正端冕,以其不违心,帅其羣臣精物以临监享祀,无有苛慝於神者,谓之一纯。” 韦昭 注:“端,玄端之服。冕,大冠也。” 唐 杨巨源 《元日呈李逢吉舍人》诗:“称觴山色和元气,端冕炉香叠瑞烟。” 唐 黄滔 《白日上昇赋》:“挥毫而金简初载,端冕而玉皇有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