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雅谈(雅談)
(1).高雅地谈论。晋书·慕容皝载记:“寧得安枕逍遥,雅谈卒岁邪?” 明 田艺蘅 《〈春雨逸响〉序》:“春雨闭门,良朋偶至,雅谈终日,无非金玉之音,退而纪之,用志毋忘。”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银杏:“乡大夫有好为雅谈者。”
(2).指高雅的言谈。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序》:“復从乡邦先达,剽窃一二雅谈。”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古今语言:“寧馨二字,今亦为雅谈。”
(3).正言,至理之言。魏书·贾思伯传:“ 思伯 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当世以为雅谈。”
《漢語大詞典》:音辞(音辭)
(1).言谈;辞令。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 济 ( 王济 )意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以外率多田野閒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
(2).文词。 唐 刘知几 史通·序例:“ 枚乘 首唱《七发》,加以《七章》《七辩》,音辞虽异,旨趣皆同。”
(3).音调歌词。旧唐书·曹确传:“ 可及 善音律,尤能转喉为新声,音辞曲折,听者忘倦。”
《漢語大詞典》:言吐
言谈。南齐书·倖臣传·纪僧真:“ 僧真 容貌言吐,雅有士风。”南史·到洽传:“ 洽 美容质,善言吐。”
分類:言谈
《國語辭典》:高谈(高談)  拼音:gāo tán
形容畅快而无拘束的谈论。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诸子》:「夫自六国以前,去圣未远,故能越世高谈,自开户牖。」
《國語辭典》:人口  拼音:rén kǒu
1.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姚乙认假作真倚官拐骗人口,也问了一个充军罪。」《红楼梦》第一三回:「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
2.家族或家中的人数。《三国演义》第九回:「王允又命吕布同皇甫嵩、李肃领兵五万,至郿坞抄籍董卓家产、人口。」《红楼梦》第一回:「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
3.人的嘴巴。指言语议论、言谈。如「脍炙人口」。《旧唐书。卷一九○。文苑列传中。陈子昂》:「蜀人残破,几不堪命。此之近事,犹在人口,陛下所亲知。」
4.一定时间内一地区具有户籍身分的全部居民。晋。江统 徙戎论:「今五部之众,户至数万,人口之盛,过于西戎,其天性骁勇,弓马便利,倍于氐、羌。」
《漢語大詞典》:善言
(1).有益之言;好话。孟子·离娄下:“ 禹 恶旨酒,而好善言。” 唐 韩愈 《与少室李拾遗书》:“方今天子仁圣……乐善言如不得闻。”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万岁:“他人猎得禽兽,吾猎得善言。”法家亦以特指儒家的仁义之言。韩非子·饬令:“飭令,则法不迁;法平,则吏无奸。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害法。”
(2).善于言谈,巧于言辞。老子:“善言,无瑕謫。”庄子·徐无鬼:“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史记·五帝本纪:“ 共工 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 张守节 正义:“ 共工 善为言语,用意邪僻也。”
《國語辭典》:清话(清話)  拼音:qīng huà
1.清新高雅的言论。晋。陶渊明〈与殷晋安别〉诗:「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唐。岑参 虢州卧疾喜刘判官相过水亭诗:「见君胜服药,清话病能除。」
2.风凉话,无关紧要的话。《警世通言。卷十五。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内中单喜欢得那几个不容他管库的令史,一味说清话,做鬼脸,喜谈乐道。」
3.閒聊、閒谈。《西游记》第二十六回:「却说那观里大仙与三老正然清话,忽见孙大圣按落云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小生从县间至此,见天色已晚,特来投宿庵中,与师父清话。」
《漢語大詞典》:清论(清論)
(1).公正的评论,亦指公正的舆论。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清论所不能復制,绳黑所不能復弹。”北齐书·陈元康传:“﹝ 陈元康 ﹞受纳金帛,不可胜纪,放责交易,徧于州郡,为清论所议。”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九:“ 高丞相 巖夫 自南渡执政在中书十餘年,无正言直諫闻於外,清论鄙之。”
(2).清雅的言谈。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徐干》:“清论事究万,美话信非一。”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佐》:“向闻长啸月下,韵甚清激,私心奉慕,愿接清论。” 明 方孝孺 《奉俞大有先生》:“仲冬后上 金陵 ,明年回,必得往听清论,尽所欲言。”
(3).闲谈,谈天。 唐 韩翃 《题张逸人园林》诗:“花源一曲映茅堂,清论閒陛坐夕阳。”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七:“朕尝见儒人谈兵,不过讲之於樽俎砚席之间,於文字则引 孙 吴 ,述形势皆閒暇清论可也。”
《國語辭典》:游谈(游談)  拼音:yóu tán
1.游说。《汉书。卷五一。邹阳传》:「圣王底节修德,则游谈之士归义思名。」
2.遨游谈论。《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仇览传》:「天子脩设太学,岂但使人游谈其中。」汉。蔡邕 与袁公书:「朝夕游谈,从学宴饮。」
《國語辭典》:辩才(辯才)  拼音:biàn cái
1.善于辩论的才能。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万行归空,千门入善,辩才智惠,岂徒七经、百氏之博哉?」
2.辨析佛法奥义的才能。《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于诸三昧,具足清净,辩才如海,广大无尽。」
《國語辭典》:四美  拼音:sì měi
1.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唐。王勃〈滕王阁序〉:「四美具,二难井。」
2.仁、义、忠、信。唐。柳宗元 天爵论:「仁义忠信,犹春秋冬夏也。举明离之用,运恒久之道,所以成四时而行阴阳也。宣无隐之明,著不息之志,所以备四美而富道德也。」
3.治、安、显、荣。汉。贾谊《新书。卷九。脩政语上》:「故人主有欲治安之心,而无治安之政者,虽欲治显荣也弗得矣。故治安不可以虚成也,显荣不可以虚得也。故明君、敬士、察吏、爱民以参其极,非此者则四美不附矣。」
4.音乐、珍味、文章、言谈。《文选。刘琨。答卢谌诗》:「音以赏奏,味以殊珍,文以明言,言以畅神,之子之往,四美不臻。」
《國語辭典》:五讲四美(五講四美)  拼音:wǔ jiǎng sì měi
指文明礼貌活动的内容。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漢語大詞典》:辨才
(1).佛教语。谓善于宣讲佛法之才。辨,通“ 辩 ”。《华严经·十行品》:“超出世间大论师,辨才第一狮子吼。”
(2).善于言谈或辩论之才,雄辩之才。辨,通“ 辩 ”。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二:“ 桑 别驾 民懌 ,狂士也,少有辨才。”
《漢語大詞典》:纚纚
(1).有次序。韩非子·难言:“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旧注:“纚纚,有编次也。”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书辞数百言,纚纚有条理。”
(2).用以形容文章或言谈连绵不尽。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自序》:“我先君博极羣书,习闻臺阁旧事,每对客语,音吐洪畅,纚纚不得休。” 明 归有光 《五岳山人前集序》:“今见其燁燁尔、洋洋尔、纚纚尔,别之三年而其文之富如此。”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自 唐 以降,缀文者在彼不在此,观其流势,洋洋纚纚,即实不过数语。”
《國語辭典》:娓娓  拼音:wěi wěi
勤勉不倦的样子,常用来形容谈论不倦。如:「娓娓道来」、「娓娓动听」。
《漢語大詞典》:德声(德聲)
(1).仁德的声誉。古代多用以称颂官吏治政。《文选·曹植〈又赠丁仪王粲〉诗》:“君子在末位,不能歌德声。” 李善 注:“德声,谓 太祖 令德之声也。”隋书·百官志下:“又有特进、左右光禄大夫……并为散官,以加文武官之德声者,并不理事。” 宋 叶适 《修职郎吴君墓志铭》:“摄 大冶县 ,慕其德声,不言而化。” 清 昭梿 啸亭杂录·武虚谷:“﹝ 武虚谷 ﹞任 山东 博山县 县令,有德声。”
(2).指美好的声誉。 晋 张华 《励志诗》之七:“勉尔含弘,以隆德声。”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释僧锺:“帝以 钟 有德声,敕令酬对,往復移时,言无失厝。”
(3).合乎仁德的言谈。 唐 韩愈 《祭穆员外文》:“诲余以义,復我以诚。终日以语,无非德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