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四海
(1).古以 中国 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 孔 传:“距,至也。决九州名川通之至海。”孟子·告子下:“ 禹 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 禹 以四海为壑。”《淮南子·俶真训》:“神经於 驪山 、 太行 而不能难,入於四海、九江而不能濡。”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所谓抱萤烛於环堵之内者,不见天光之焜烂;侣鮋鰕於跡水之中者,不识四海之浩汗。”
(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书·大禹谟:“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史记·高祖本纪:“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王侯。” 唐 李绅 《古风》之一:“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清 李渔 《玉搔头·拈要》:“谁想四海虽宽,少 西施 而多 嫫母 ;六宫虚设,有粉黛而无姿容。”
(3).指全世界各处。如:放之四海而皆准。
(4).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史记·五帝本纪:“南抚 交阯 、 北发 ;西, 戎 、 析枝 、 渠廋 、 氐 、 羌 ;北, 山戎 、 发 、 息慎 ;东, 长 、 鸟夷 。四海之内,咸戴 帝舜 之功。”史记·大宛列传:“天子既闻 大宛 及 大夏 、 安息 之属皆大国……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徧於四海。”
(5).喻指人气派大,性情豪爽、交游很广泛。《金瓶梅词话》第七回:“你老人家不知,如今知府、知县相公也都来往,好不四海。”《文明小史》第十八回:“这位 四海 兄,是 浦东 丝厂里的总帐房,最爱朋友,为人极其四海。”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三:“治安主任 盛清明 很四海地招呼 邓秀梅 。”
(6).神祇名。史记·封禅书:“而 雍 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 风伯 、 雨师 、 四海 、 九臣 、 十四臣 、 诸布 、 诸严 、 诸逑 之属,百有餘庙。”
(7).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者与天下的“四海”相应。见灵枢经·海论
《漢語大詞典》:雄图(雄圖)
(1).远大的抱负;宏伟的谋略。 南朝 齐 谢朓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雄图悵若兹,茂宰深遐睠。” 宋 朱熹 《次知府府判二丈韵》之二:“壮节悲如许,雄图渺未阑。” 明 陶望龄 《沛县过高帝庙》诗:“一代雄图开 赤帝 ,千秋遗庙傍 黄河 。” 李大钊 《厌世心与自觉心》:“ 秦皇 、 元 代之雄图, 波斯 、 罗马 之霸业,当其盛时,丰功伟烈,固莫不震赫於当世。”
(2).宏大广阔的版图。旧唐书·裴度传:“伏惟皇帝陛下,恭承丕业,光启雄图。” 明 王錂《春芜记·庆寿》:“礪 方城 ,带 汉水 ,久称六百雄图。”
(3).指险要的地域。 唐 柳宗元 《封建论》:“ 秦 有天下……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 清 纳兰性德 《扈跸霸州》诗:“八砦雄图今更固,行随赏乐胜 蓬 瀛 。”
《漢語大詞典》:秦地
(1).指 秦国 所辖的地域。战国策·秦策一序:“ 苏 张 説,外自 弘农 故关以西, 京兆 、 扶风 、 冯翊 、 北地 、 上郡 、 西河 、 安定 、 天水 、 陇西 皆 秦 地。”晋书·地理志上:“及 平王 东迁 洛邑 ,以 岐 酆 之地赐 秦襄公 ,则为 秦 地,累世都之,至 始皇 ,遂平六国。” 唐 杜甫 《洞房》诗:“ 秦 地应新月,龙池满旧宫。” 梁启超 《战国载记·纪列国疆域形势章》:“其时 秦 地之广,乃仅与 韩 、 宋 、 燕 比肩。”
(2). 汉 时 西域 诸国对中国的称呼。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下·智严:“彼诸道俗闻而叹曰:‘ 秦 地乃有求道沙门矣!’”
《漢語大詞典》:王畿
(1).古指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 孙诒让 正义:“方千里曰王畿者,谓建王国也……《大司马》云国畿,《大行人》云邦畿,义并同。”
(2).泛指帝京。 晋 潘岳 《闲居赋》:“太夫人乃御板舆升轻轩,远览王畿。”旧唐书·李光弼传:“贼乘 鄴 下之胜,再犯王畿。” 明 何景明 《刘德徵上陵还有赠》诗:“已向西山瞻帝寝,更从北极眺王畿。”
《漢語大詞典》:析木
(1).星次名。十二星次之一。与十二辰相配为寅,与二十八宿相配为尾、箕两宿。国语·周语下:“我 姬 氏出自天黿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汉书·律历志下:“析木,初尾十度,立冬;中箕七度,小雪;终於斗十一度。” 晋 傅玄 《大寒赋》:“日月会於析木兮,重阴凄而增肃。” 唐 韩愈 《请上尊号表》:“今天子整齐乾坤,出入神圣……坐收 冀 部,旋定 幽 都,析木、天街,星宿清润。”
(2).古代 幽 燕 地域的代称。古代以析木次为 燕 的分野,属 幽州 。晋书·天文志上:“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为析木…… 燕 之分野,属 幽州 。”文选·木华〈海赋〉:“东演 析木 ,西薄 青 徐 。” 李善 注:“言流至 析木 之境。” 唐 顾况 《送从兄使新罗》诗:“ 扶桑 衔日边, 析木 带津遥。”
(3).劈开的木头。指樵柴。 明 方孝孺 《双桂轩铭》:“ 慈溪 之阴,双桂森森,望於东南。扶桑可薪,析木可焚,是桂永存。”
《漢語大詞典》:窟穴
(1).土室。晏子春秋·谏下十四:“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溼也。”
(2).泛指住所。 宋 王禹偁 《放言》诗之四:“不向世间争窟穴,蜗牛到处是吾庐。” 鲁迅 《准风月谈·秋夜纪游》:“中等 华 人的窟穴却是炎热的。”
(3).特指隐士的住所。韩非子·说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 汉 荀悦 《汉纪·景帝纪》:“士有伏死窟穴巖石之中耳,安肯尽忠信而趣闕下者哉!”
(4).动物栖身的洞穴。 汉 王充 论衡·辨祟:“鸟有巢栖,兽有窟穴,虫鱼介鳞各有区处,犹人之有室宅楼臺也。” 唐 杜甫 《又观打鱼》诗:“日暮蛟龙改窟穴,山根鱣鮪随云雷。” 宋 苏轼 《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韵》之二:“道逢射猎子,遥指狐兔奔,踪跡尚可寻,窟穴何足掀。”
(5).做窠;盘据。 宋 朱熹 《戊申封事》:“今宫省之间,禁密之地,而天下不公之道,不正之人,顾乃得以窟穴盘据於其间。”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历法·算学:“然户部胥吏,尽 浙 东巨奸,窟穴其间,那移上下,尽出其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 沧州 一带海滨煮盐之地……袤延数百里,并斥卤不可耕种,荒草粘天,略如塞外,故狼多窟穴於其间。”
(6).指坏人、匪类盘踞的地方。后汉书·南匈奴传:“设奇数,异道同会,究掩其窟穴,躡北追奔三千餘里。” 宋 苏轼 《乞将合转一官与李直方酬奖状》:“有 汝阴 县尉 李直方 ,素有才干,自出家财,募人告缉,知得逐贼窟穴去处。”
(7).地道。战国策·齐策五:“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衝櫓,家杂总,身窟穴中。” 鲍彪 注:“谓地道。”新唐书·康承训传:“ 勛 ( 庞勛 )籍城中兵,止三千,劫民授甲,皆穿窟穴遁去。”
(8).指地域,方位。史记·天官书:“ 幽 厉 以往尚矣。所见天变,皆国殊窟穴,家占物怪,以合时应。”
《漢語大詞典》:泗上
(1).泛指 泗水 北岸的地域。左传·襄公十九年:“执 邾悼公 以其伐我故,遂次于 泗 上。”战国策·楚策一:“大王悉起兵以攻 宋 ,不至数月而 宋 可擧,擧 宋 而东指,则 泗 上十二诸侯,尽王之有已。”参见“ 汶上 ”。
(2). 春秋 时 孔子 在 泗 上讲学授徒,后常以“泗上”指学术之乡。晋书·桓彝传论:“ 首阳 高节,求仁而得仁; 泗 上微言,朝闻而夕死。”南齐书·刘善明传:“令 泗 上归业, 稷 下还风,君欲谁让邪?” 郁达夫 《正月六日作》诗:“ 泗 上文章初识命, 淮阴 风骨亦求怜。”
《漢語大詞典》:汶上
汶水 之北。泛指 春秋 、 战国 时期 齐国 之地。论语·雍也:“ 季氏 使 閔子騫 为 费 宰。 閔子騫 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復我者,则吾必在 汶 上矣。’” 何晏 集解:“去之 汶水 上,欲北如 齐 。” 杨伯峻 注:“ 桂馥 札朴云:‘水以阳为北,凡言某水上者,皆谓水北。’”后人常用为隐居的典故。 三国 魏 应璩 《与从弟君苗君胄书》:“营宅滨 洛 ,困於嚣尘;思乐 汶 上,发於寤寐。” 唐 杜甫 《奉寄高常侍》诗:“ 汶 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 宋 曾巩 《贺熙宁四年明堂礼毕大赦表》:“臣心係北辰,身縻东土。永怀故事,难求 汶 上之图;独运清尘,方嘆《周南》之滞。”
分類:汶水齐国
《漢語大詞典》:形体(形體)
(1).身体。庄子·达生:“齐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螻蛄食饭尽去,顷復来,形体稍大,意每异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形体虽死,精神犹存。”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选姿》:“形体维何?眉髮、口齿、耳鼻、手足之类是也。”
(2).形象;形状。 宋 张载 张子语录中:“义理无形体,要説则且説得去,其行持则索人工夫。”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识字之初,苦於形体之辨别,声韵之异同,惟恃记问。”
(3).疆界;地域。周礼·地官·遂人:“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形体之灋。” 郑玄 注:“经、形体,皆谓制分界也。”周礼·夏官·司马“形方氏中士四人” 汉 郑玄 注:“形方氏主制四方邦国之形体。”
《漢語大詞典》:拓境
(1).开拓土宇,扩张领土。后汉书·傅燮传:“ 世宗 拓境,制置四郡,议者以为断 匈奴 右臂。”南史·王准之传:“ 猛 慷慨常慕功名,先是上疏陈安边拓境之策,甚见嘉纳。” 唐 杜甫 《遣怀》诗:“拓境功未已, 元和 辞大炉。”《三国演义》第七九回:“ 蒙恬 拓境而被大刑, 乐毅 破 齐 而遭谗佞。”
(2).指已开拓的地域。后汉书·庞参传:“夫拓境不寧,无益於彊;多田不耕,何救飢敝!”
《漢語大詞典》:阃阈(閫閾)
(1).门限;门户。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蹈其閫閾,若升 闕里 之堂;入其隩隅,谓登 龙门 之阪。” 唐 高适 《赠别沉四逸士》诗:“我来遇知己,遂得开清襟。何意閫閾间,沛然江海深。” 唐 独狐及 《古函谷关铭》:“截函夏于閫閾,鏁天府于户牖。”
(2).谓妇女所居内宅的门户。三国志·魏志·中山恭王衮传:“闺闈之内,奉命於太妃;閫閾之外,受教於 沛王 。” 宋 叶适 《惠州姜公墓志铭》:“君七子三女,而以盛强之年丧夫人 龚氏 ,閫閾素严,户外絶行跡。” 明 高明 《琵琶记·丞相教女》:“闺中言语,不出閫閾之外。” 清 方文 《述哀》诗:“儿心忧徬徨,莫敢离閫閾。”
(3).地域;疆界。 唐 王勃 《上绛州上官司马书》:“不然则秋风明月,西江留独往之因;桂嶠松巖,南山有不羣之地。矧区区者,而重高明之閫閾哉!” 明 方孝孺 《送梁宏省亲还广东序》:“国家尽有宇内,视四海皆其閫閾,何尝有所偏厚。”
(4).指学术、文艺上的较高境界。 唐 张九龄 《请御批道德经及疏施行状》:“古今殊论,穿凿多门,徒广津梁,何阶閫閾。” 宋 王禹偁 《谏议大夫臧公墓志铭》:“后变格慕 韩 柳 文,颇近閫閾。”
《漢語大詞典》:州域
(1).按州划分的区域。史记·天官书论:“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2).指州辖的地域。汉书·食货志上:“庶人之富者累鉅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彊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后汉书·班彪传上:“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謳吟,思仰 汉 德,已可知矣。”
《漢語大詞典》:川境
指地域。南齐书·萧遥昌传:“二年,虏主 元宏 寇 寿春 ,遣使呼城内人, 遥昌 遣参军 崔庆远 、 朱选之 诣 宏 …… 庆远 曰:‘川境既殊,远劳轩驾。 屈完 有言: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分類:地域
《漢語大詞典》:土域
地域。史记·秦始皇本纪:“赏及牛马,恩肥土域。”晋书·左思传:“其山川土域,草木鸟兽,奇怪珍异,僉皆研精所由,纷散其义矣。”
分類:地域
《漢語大詞典》:疆壤
地域。晋书·地理志上:“ 益州 ……《春秋元命包》云:‘参伐流为 益州 ,益之为言阨也。’言其所在之地险阨也,亦曰疆壤益大,故以名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 汉武帝 元朔 二年,改 梁 曰 益州 ,以新启 犍为 、 牂牁 、 越嶲 ,州之疆壤益广,故称 益 云。”
分類:地域
《漢語大詞典》:海国(海國)
(1).近海地域。 唐 张籍 《送南迁客》诗:“海国战骑象,蛮州市用银。” 宋 苏轼 《新年》诗之三:“海国空自煖,春山无限清。” 清 何绍基 《沪上杂书》诗:“愁风闷雨人无寐,海国平分鬼气多。”
(2).临海之国或海外之国。 明 何景明 《送宗鲁使安南》诗:“日月天门逈,星辰海国遥。” 清 卓尔堪 《题刘松年海岛图》:“ 中华 百货资百蛮,海国纷纷估客船。” 清 魏源 《寰海后》诗之九:“鹤尽羽书风尽檄,儿谈海国婢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