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次级文化(次级文化)  拼音:cì jí wén huà
社会里某些群体的价值、观念、习惯或生活方式等,与主流社会相异,并具有独特性者,称为次级文化。也称为「次文化」。
《国语辞典》:历史观(历史观)  拼音:lì shǐ guān
诠释历史的理论或对历史的观念和看法。
《国语辞典》:系统化(系统化)  拼音:xì tǒng huà
将事物或观念整理成有秩序、有条理的状态。
《国语辞典》:象徵性  拼音:xiàng zhēng xìng
以有形事物来表现抽象观念的性质。如:「过年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各种具有象徵性的食品以求吉利。」
《国语辞典》:性开放(性开放)  拼音:xìng kāi fàng
对于性观念或性行为不设限的态度。
《国语辞典》:书笔记(书笔记)  拼音:shū bǐ jì
一种采笔记本方式印制的书。将笔记本与书本的制作观念结合,将散文或诗采如笔记本般的散布在全书中,让人翻阅起来有一种轻松的感觉,以增加阅读的兴趣。
《国语辞典》:说服力(说服力)  拼音:shuì fú lì
能改变他人的看法、观念,使人认同、心服的力量。如:「这部电视剧所表现出的道德观念,颇具说服力。」
《漢語大詞典》:腐局
犹言陈腐观念。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联:“迂哉!子尚守腐局耶?下元鬼神,凡事皆以黑为白,况牀笫间琐事乎?”
分類:陈腐观念
《漢語大詞典》:符号论
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认为人的感觉、观念不是外界事物的反映,而仅仅是一些和外界事物没有任何相似之处的记号、符号或象形文字。也叫象形文字论。
《漢語大詞典》:公共关系意识
简称“公关意识”。能自觉认识公共关系对组织的生存、发展具有相当作用的思想观念。其内容主要包括:意识到维护组织形象和信誉的重要性,重视信息的沟通、传播,能主动、积极开展公关活动。
《漢語大詞典》:法律意识
重视、遵守和自觉执行法律的思想观念。主要反映人们对法的本质和作用的认识,对现行法律的理解和评价。表现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
《漢語大詞典》:激进派
(如在政治问题上)表现咄咄逼人的党派观念很强的人;激进的党员。例如:每一个政党里面都有稳健派和极端派…温和派和激进派。
《國語辭典》:不识大体(不識大體)  拼音:bù shì dà tǐ
大体,指重要的道理。不识大体指缺少远见,只计较细节,而无法掌握最重要的道理。《宋书。卷六八。武二王传。南郡王义宣传》:「尝献世祖酒,先自酌饮,封送所馀,其不识大体如此。」《旧唐书。卷五○。刑法志》:「臣以至愚,不识大体。」也作「不知大体」。
《漢語大詞典》:必也正名
指必须按照正统伦理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论语·子路》:“ 子路 曰:‘ 卫君 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唐 萧定 《改修吴延陵季子庙记》:“旧以 泰伯 之庙在於 苏臺 ,而制 季子 之祠像设东面,非由典礼,谅无取焉,必也正名。”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必也正名,各司其局,古人所守,某敢忘之?”
《漢語大詞典》:道德观念
指善与恶、荣与辱、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是道德意识最基本的形式。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起指导作用。
分類: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