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892,分127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典故(续上)
不见全牛
寒灰见溺
见菖蒲
见南山
海见鲁连心
杨修见幼妇
日易见长安难到(又作: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
扫门求见
宣室再见时(又作:贾谊久不见)
下榻见贤
陈王见罗袜(又作:陈王见袜)
羞见关吏
华胥见
三见黜
见月妄喘
典故
丁解牛
 
不目全
 
不见全牛
 
中肯綮
 
刀解牛
 
刃有馀
 
刃游馀地
  
地有馀
 
宰牛
  
庖丁下刀
 
庖丁投刃
  
庖刀
 
投刃
 
投虚刃
 
有馀地
    
牛刀投隙
     
解全牛
 
解牛
 
释牛刀
 
馀刃

相关人物
庖丁


《庄子集释》卷二上〈内篇·养生主〉~7~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閒,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简释

中肯綮:喻正中要害、关键之处。明杨基《皂角滩》:“牛刀惯熟中肯綮,郢斧神捷回锋棱。”

庖丁解牛:喻指技能高超纯熟。宋黄庭坚《寄上叔父夷仲三首》之一:“庖丁解牛妙世故,监市履豨知民心。”


例句

逢时将骋骥,临事无全牛。 刘长卿 送裴四判官处河西军试

要衣须破束,欲炙须解牛。 李咸用 长歌行

长桑晓洞视,五藏无全牛。 李白 送方士赵叟之东平

雅韵凭开匣,雄铓待发硎。 杜牧 分司东都寓居履道叨承川尹刘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韵

印组萦光马,锋铓看解牛。 杜牧 牧陪昭应卢郎中在江西宣州佐今吏部沈公暮罢府周岁公宰昭应牧在淮南縻职叙旧成二十二韵用以投寄

诗罢地有馀,篇终语清省。 杜甫 八哀诗(并序)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

议论有馀地,公侯来未迟。 杜甫 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

清文动哀玉,见道发新硎。 杜甫 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

掘剑知埋狱,提刀见发硎。 杜甫 秦州见敕(一作除)目薛三璩(一作据)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

轮辕无匠石,刀几有庖丁。 温庭筠 过孔北海墓二十韵

畴昔切玉刃,应如新发硎。 独孤及 代书寄上裴六冀刘二颍

盘根傥相值,试用发硎刀。 独孤及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观君法苑思冲虚,使我真乘刃有馀。 知玄 答僧澈

雅论冰生水,雄材刃发硎。 窦庠 酬韩愈侍郎登岳阳楼见赠(时子权知岳州事)

为刀若不利,焉得宰牛名。 邵谒 送徐群宰望江

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 骆宾王 秋日山行简梁大官

着鞭驱驷马,操刃解全牛。 高适 奉酬睢阳李太守

典故
不然灰
  
寒灰复然
 
寒灰灭
 
寒灰见溺
 
待溺余
 
复燃灰
 
未然灰
  
死灰不然
 
死灰余烟
  
沉灰不然
 
溺复然灰
 
溺死灰
 
灰不然
 
灰土已寒
   
然灰被溺
 
田甲当时气
 
起死灰
 
长孺然灰

相关人物
韩安国


《史记》卷一百八〈韩长孺列传〉~2857~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捍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梁孝王,景帝母弟,窦太后爱之,令得自请置相、二千石,出入游戏,僭于天子。天子闻之,心弗善也。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太后曾弗省也?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乡,惟梁最亲为艰难。梁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诸侯扰乱,一言泣数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梁王父兄皆帝王,所见者大,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侘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今梁使来,辄案责之。梁王恐,日夜涕泣思慕,不知所为。何梁王之为子孝,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而免冠谢太后曰:「兄弟不能相教,乃为太后遗忧。」悉见梁使,厚赐之。其后梁王益亲驩。太后、长公主更赐安国可直千馀金。名由此显,结于汉。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汉书》卷五十二〈窦田灌韩列传·韩安国〉~2395~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甲曰:「然即溺之。」居无几,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肉袒谢,安国笑曰:「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简释

灰死:形容失意的心情。唐白居易《送兄弟回雪夜》:“灰死如我心,雪白如我发。”


例句

坠履忘情后,寒灰更湿时。 刘言史 江陵客舍留别樊尚书

谁知大炉火,还有不然灰。 刘长川 将赴东都上李相公

皇恩若再造,为忆不然灰。 张说 卢巴驿闻张御史张判官欲到不得待留赠之

暮年伤泛梗,累日慰寒灰。 张说 石门别杨六钦望

死灰到底翻腾焰,朽骨随头却长肥。 方干 谢王大夫奏表

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 李白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窜逐勿复哀,惭君问寒灰。 李白 赠别郑判官

远山标宿雪,末席本寒灰。 杨汝士 和段相公夏登张仪楼

冶长倦缧绁,韩安叹死灰。 毛明素 与琳法师(贞观十一年。法师幽系。故致诗焉。)

食蕊嫌丛棘,衔泥怯死灰。 沈佺期 同狱者叹狱中无燕

流水翻催泪,寒灰更伴人。 胡皓 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讵知韩长孺,无复重然灰。 袁朗 和洗掾登城南坂望京邑

芳桂君应折,沉灰我不然。 顾况 送韦秀才赴举

灰死韩安国,罗伤翟廷尉。 骆宾王 帝京篇

莫言韩长孺,长作不然灰。 骆宾王 幽絷书情通简知己

将期重交态,时慰不然灰。 骆宾王 游兖部逢孔君自卫来欣然相遇若旧

冶长非罪曾缧绁,长孺然灰也经溺。 骆宾王 畴昔篇

小人胡不仁,谗我成死灰。 高适 酬裴员外以诗代书

典故
见菖蒲
 
采菖蒲


晋·葛洪《神仙传》卷三《王兴》
汉武上嵩山,登大愚石室,起道宫,使董仲舒、东方朔等斋洁思神。至夜,忽见有仙人长二丈,耳出头颠,垂下至肩,武帝礼而问之。仙人曰:「吾九疑之神也。闻中岳石上菖蒲一寸九节,可以服之长生,故来采耳。」忽然失神人所在。帝顾侍臣曰:「彼非复学道服食者,必中岳之神以喻朕耳。」为之采菖蒲,服之,经三年,帝觉闷不快,遂止。时从官多服,竟末能持久。唯王兴闻仙人教武帝服菖蒲,乃采服之不息,遂得长生。」(据《说库》引,个别文字据《太平广记》卷十校改)

例句

嵩岳逢汉武,疑是九疑仙。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 李白 嵩山采菖蒲者

典故
对南山
 
悠然对南山
 
看山悠悠
 
见南山

相关人物
陶潜


《陶渊明集》卷三〈饮酒二十首〉
〈饮酒二十首〉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例句

林端忽见南山色,马上还吟陶令诗。 钱起 晚过横灞寄张蓝田

典故
一笑无秦帝
 
仲连逃海
 
仲连逃海上
 
却秦
 
却赏
 
耻帝秦
 
海见鲁连心
 
沧海难追
 
终挠赵帝秦
 
谈笑却秦军
 
跳东海
 
蹈东海
  
蹈沧州
 
蹈沧海
 
适赵解纷
  
鲁连归
 
鲁连解围
  
鲁连遗风

相关人物
鲁仲连


《战国策》卷二十〈赵策·秦围赵之邯郸〉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今齐湣王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柰何?」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平原君遂见新垣衍曰:「东国有鲁仲连先生者,今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交之于将军。」新垣衍曰:「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曰:「胜既已泄之矣。」新垣衍许诺。鲁连见新垣衍而无言。新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观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也,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鲁仲连曰:「世以鲍焦为无从颂而死者,皆非也。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其后二十馀年,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馀,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归而言鲁连,欲爵之。鲁连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鲁仲连〉
于是新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军,秦军遂引而去。于是平原君欲封鲁连,鲁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简释

蹈海:指不畏强敌,宁死不屈。唐李白《送岑徵君归鸣皋山》:“蹈海宁受赏,还山非问津。”


例句

莫学仲连逃海上,田单空愧取聊城。 刘长卿 送卢侍御赴河北

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舌。 李白 别鲁颂

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 李白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哭何苦而救楚,笑何夸而却秦。 李白 鸣皋歌送岑徵君

鲁连所以蹈东海,古往今来称达人。 李颀 行路难

知爱鲁连归海上,肯令王剪在频阳。 杨巨源 赠张将军

适赵非解纷,游燕往无说。 高适 赠别王十七管记

鲁连未必蹈沧海,应见麒麟新画图。 鲍溶 淮南卧病闻李相夷简移军山阴以靖东寇感激之下因抒长句

典故
名映色丝
 
外孙齑臼
 
妇幼碑
   
幼妇祠
 
幼妇篇
   
曹家碑
 
曹盱
 
杨修见幼妇
  
绝妙孙辛妇
 
绝妙辞
  
色丝文
  
丰碑黄绢
  
黄绢句
 
黄绢字
 
黄绢寻碑
 
黄绢祠
  
齑臼碑

相关人物
曹操(魏武帝)
 
杨修
 
杨脩
 
曹娥
 
曹盱


《世说新语笺疏》中卷下〈捷悟〉~580~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脩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别记所知。脩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脩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列传·孝女曹娥〉~2794~
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唐·李贤注引《会稽典录》曰:「上虞长度尚弟子邯郸淳,字子礼。时甫弱冠,而有异才。尚先使魏朗作曹娥碑,文成未出,会朗见尚,尚与之饮宴,而子礼方至督酒。尚问朗碑文成未?朗辞不才,因试使子礼为之,操笔而成,无所点定。朗嗟叹不暇,遂毁其草。其后蔡邕又题八字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裴子语林》
脩字德祖,魏初弘农华阴人也,为曹操主簿。曹公至江南,读曹娥碑文;背上别有八字,其辞云:「黄绢幼妇,外孙蒜臼。」曹公见之不解,而谓德祖:「卿知之不?」德祖曰:「知之。」曹公曰:「卿且勿言,待我思之。」行卅里,曹公始得,令祖先说。祖曰:「黄绢色丝,『绝』字也。幼妇少女,『妙』字也;外孙女子,『好』字也;蒜臼受辛,『辞』字也。谓『绝妙好辞』。」曹公笑曰:「实如孤意。」俗云:有智无智隔卅里,此之谓也。

简释

色丝文:称赞文章文辞华美。唐赵嘏《题曹娥庙》:“文字在碑碑已堕,波涛辜负色丝文。”


例句

碑缺曹娥宅,林荒逸少居。 刘长卿 无锡东郭送友人游越

越鸟闻花里,曹娥想镜中。 刘长卿 送崔处士先适越

旧石曹娥篆,空山夏禹祠。 刘长卿 送荀八过山阴旧县兼寄剡中诸官

齐戒观华玉,留连叹色丝。 张说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并序)

山下祗今黄绢字,泪痕犹堕六州儿。 李商隐 过故府中武威公交城旧庄感事

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 杜甫 偶题

因寻黄绢字,为我吊曹盱。 权德舆 送上虞丞

丽句传黄绢,香名播宋朝。 湛贲 题历山司徒右长史祖宅

黄绢外孙翻得罪,华颠故老莫相嗤。 卢肇 被谪连州

雅词黄绢妙,渥泽紫泥分。 薛存诚 御制段太尉碑

青山尽日寻黄绢,沧海经年梦绛纱。 许浑 甘露寺感事贻同志

典故
出门望长安
  
日下长安近
 
日易见长安难到
 
日近长安近
 
日远长安远
 
知日近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举头见月
 
举头见长安
 
长安不见
 
长安在日边
  
长安近
 
长安远
 
长安远于日

相关人物
司马昭(晋明帝)


《世说新语》中卷下《夙惠》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例句

长安远于日,山川云间之。 元稹 江陵三梦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刘长卿 清明后登城眺望

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 岑参 过燕支寄杜位

长安远于日,搔首独徘徊。 崔涂 春日登吴门

长安同日远,不敢咏归欤。 张南史 早春书事奉寄中书李舍人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张说 幽州新岁作

将交洛城雨,稍远长安日。 李峤 扈从还洛呈侍从群官

长安遥向日,宗伯正乘春。 杜审言 泛舟送郑卿入京

愿枉长安日,光辉照北原。 杜甫 建都十二韵

天归京兆新,日与长安远。 权德舆 惠昭皇太子挽歌词二首

观阙长安近,江山蜀路赊。 王勃 始平晚息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王勃 白下驿钱唐少府

翀天王子去,对日圣君怜。 王维 恭懿太子挽歌五首

灞涘长安恒近日,殷正腊月早迎新。 韦元旦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典故
丞相扫门人
 
埽门士
 
扫舍人门
  
扫门求见
 
扫门踪魏勃
 
拥帚扫公门
 
无私断扫门
 
相门洒扫
 
长扫朱门

相关人物
魏勃


《史记》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
及魏勃少时,欲求见齐相曹参,家贫无以自通,乃常独早夜埽齐相舍人门外。相舍人怪之,以为物,而伺之,得勃。勃曰:「愿见相君,无因,故为子埽,欲以求见。」于是舍人见勃。曹参因以为舍人。一为参御,言事,参以为贤,言之齐悼惠王。悼惠王召见,则拜为内史。
《艺文类聚》卷三十五〈人部十九·贫〉~627~
《史记》曰。魏勃少时。欲求见齐相曹参。家贫。无以自通。乃常独早夜扫齐相门外。相舍人怪而以为物。而伺之。得勃。勃曰。愿见相君无因。故为子扫门。欲求见。于是舍人见勃。曹参因以为舍人。

简释

扫门:指贤才贫贱,托身高官显贵以求发展。唐王维《重酬苑郎中》:“仙郎有意怜同舍,丞相无私断扫门。”


例句

有地先开阁,何人不扫门。 刘长卿 奉和杜相公新移长兴宅呈元相公

座非陈子惊,门还魏公扫。 孟浩然 襄阳公宅饮

弹冠如不问,又到扫门时。 李商隐 酬别令狐(一本有八字)补阙

自愧扫门士,谁为乞火人。 杜牧 寄崔钧

他日朱门恐难扫,沙堤新筑必无尘。 杜荀鹤 献郑给事

仙郎有意怜同舍,丞相无私断扫门。 王维 重酬苑郎中(并序○时为库部员外)

还来扫门处,犹未报恩时。 耿湋 得潜后书怀上第五相公

回首汉家丞相府,昨来谁得扫重门。 郭震 寄刘校书

悔作扫门事,还吟招隐诗。 钱起 送杨錥归隐

扫门彼何人,升降不同朝。 顾况 严公钓台作

久留郎署终难遇,空扫相门谁见知。 骆宾王 帝京篇

典故
入宣室
  
及苍生
 
君王思贾
 
问鬼神
 
夜半前席
 
宣室再见时
 
宣室前席
 
宣室召
 
宣室夜
 
宣室对
 
宣室征还
 
宣室鬼神
 
汉皇前席
 
膝屡前
 
虚前席
 
贾生前席
 
贾谊久不见
 
长沙召贾
 
召贾生

相关人物
贾谊


《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贾生〉~249~
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徵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后岁馀,贾生徵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例句

运筹时所贵,前席礼偏深。 包佶 奉和柳相公中书言怀

登楼初有作,前席竟为荣。 杜甫 春日江村五首

归当再前席,适远非历试。 杜甫 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

汝翁草明光,天子正前席。 杜甫 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群盗哀王粲,中年召贾生。 杜甫 春日江村五首之五

拜恩稽首纷无已,凝旒前席皇情喜。 权德舆 奉和张仆射朝天行

宣室思前席,行看拜主恩。 章八元 酬刘员外月下见寄

汉主前瑶席,穰侯许凤池。 钱起 喜李待御拜郎官入省

前席命才彦,举朝推令名。 钱起 送蒋尚书居守东都

唯理心无党,怜才膝屡前。 韩偓 感事三十四韵

三接旧承前席遇,一灵今用戒香熏。 韩偓 赠僧

握兰多具美,前席有嘉谋。 高适 奉酬睢阳李太守

典故
一榻依陈
 
一榻容孺子
 
一榻容孺紫
 
一榻陈蕃
 
一榻高悬
 
下尘榻
  
下榻荣
 
下榻见贤
 
仲举思
 
优贤榻
 
延榻
 
徐孺榻
    
悬踏
 
拂榻
 
招徐稚
  
挂尘榻
  
故榻
 
榻尘
 
榻正悬
 
榻留徐稚
 
榻空悬
 
留宾榻
 
登榻
   
至两榻
 
旧榻悬尘
   
郡斋榻
 
陈公榻
  
陈蕃怜
 
陈蕃悬榻
  
陈蕃礼高士
 
陈蕃解榻
 
高人榻
 
高悬一榻

相关人物
周璆
 
徐稚
 
陈蕃(字仲举)


《后汉书》卷五十三〈周黄徐姜申屠列传·徐稚〉~746~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后汉书》卷六十六〈陈王列传·陈蕃〉~259~
太尉李固表荐,徵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絜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璆字孟玉,临济人,有美名。民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因居其中,行服二十馀年,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郡内以荐蕃,蕃与相见,问及妻子,而宣五子皆服中所生。蕃大怒曰:「圣人制礼,贤者俯就,不肖企及。且祭不欲数,以其易黩故也。况乃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诳时惑众,诬污鬼神乎?」遂致其罪。

简释

徐孺榻:指礼贤重才,或指礼遇宾客。唐孟浩然《荆门上张丞相》:“坐登徐孺榻,濒接李膺杯。”


例句

解榻招徐稚,登楼引仲宣。 元稹 献荥阳公诗五十韵

何武劾腐儒,陈蕃礼高士。 刘禹锡 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

陈蕃待客应悬榻,宓贱之官独抱琴。 刘长卿 送宇文迁明府赴洪州张观察追摄丰城令

陈蕃悬榻待,谢客枉帆过。 刘长卿 送李校书适越谒杜中丞

亦知到处逢下榻,莫滞秋风西上期。 刘长卿 送贾三北游

酒倦临流醉,人逢置榻迎。 司空曙 送张弋

知从江仆射,登榻更何人。 司空曙 送柳震归蜀

陈公有贤榻,君去岂空还。 司空曙 送郑况往淮南

坐登徐孺榻,频接李膺杯。 孟浩然 荆门上张丞相

郡守虚陈榻,林间召楚材。 孟浩然 韩大使东斋会岳上人诸学士

徒郁仲举思,讵回道林辙。 宋之问 见南山夕阳召监师不至

解榻皆五侯,结交尽群英。 岑参 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

颁条忝贵郡,悬榻久相望。 崔善为 答王无功冬夜载酒乡馆

置榻恩逾重,迎门礼自卑。 崔融 哭蒋詹事俨

自守陈蕃榻,尝登王粲楼。 张九龄 候使登石头驿楼作

忽望题舆远,空思解榻游。 张九龄 钱王司马入计同用洲字

才子登科去,诸侯扫榻迎。 张乔 送友人归袁州

悬榻迎宾下,趋庭学礼闻。 张垍 奉和岳州山城

去官惭比谢,下榻贵同徐。 戴叔伦 奉陪李大夫九日宴龙沙

登舟惭郭泰,解榻愧陈蕃。 李商隐 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

管宁穿亦坐,徐孺去常悬。 李德裕 恩山居一十首忆葛胜木禅床

深谢陈蕃怜寂寞,远飞芳字警沉迷。 李涉 和尚书舅见寄

我来属芳节,解榻时相悦。 李白 奉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 李白 寄崔侍御

宾馆尽开徐稚榻,客帆空恋李膺舟。 李群玉 将欲南行陪崔八宴海榴亭

复此开悬榻,宁唯入后堂。 杜审言 赠崔融二十韵

李门余妄进,徐榻君恒设。 杜正伦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节

徐榻不知倦,颍川何以酬。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

还将徐孺子,处处待高人。 杜甫 奉送韦中丞之晋赴湖南

南征问悬榻,东逝想乘桴。 杜甫 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

山深水增波,解榻秋露悬。 杜甫 赠李十二丈别

解榻再见今,用才复择谁。 杜甫 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

南昌一榻延徐孺,楚国千钟逼老莱。 杜荀鹤 和友人见题山居水阁八韵

郑乡空健羡,陈榻未招延。 温庭筠 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

榻因徐孺解,醴为穆生陈。 窦庠 敕目至家兄蒙淮南仆射杜公奏授校兼节度参谋同书寄上

庾亮楼何阨,陈蕃榻更崇。 窦庠 东都嘉量亭献留守韩仆射

自当徐孺榻,不是谢公亭。 窦庠 酬韩愈侍郎登岳阳楼见赠

定知有客嫌陈榻,从此无人上庾楼。 窦巩 登玉钩亭奉献淮南李相公

使君延上榻,时辈仰前程。 罗隐 南康道中

一榻偶依陈太守,三年深忆祢先生。 罗隐 安陆赠徐砺

一榻早年容孺子,双旌今日别文翁。 罗隐 重送朗州张员外

含情非迟客,悬榻但生尘。 羊士谔 早春对雨

谁敢强登徐稚榻,自怜还学谢安吟。 蒋肱 永州陪郑太守登舟夜宴席上各赋诗

宾馆尽开徐稚榻,客帆空恋李膺舟。 许浑 将为南行陪尚书崔公宴海榴堂

重花不隔陈蕃榻,修竹能深夫子墙。 钱起 寻司勋李郎中不遇

方辞郡斋榻,为酌离亭樽。 韦应物 送豆卢策秀才

置榻宿清夜,加笾宴良辰。 韦应物 送陆侍御还越

郡有优贤榻,朝编贡士诏。 韦应物 题从侄成绪西林精舍书斋

好贤常解榻,乘兴每登楼。 高适 奉酬睢阳李太守

叨承解榻礼,更得问缣游。 高适 东平旅游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

解榻情何限,忘言道未殊。 高适 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

典故 
凌波人
  
凌波微步
 
凌波步
 
凌波罗袜
  
凌波路冷
 
尘生步
 
尘生洛浦
 
子建怜罗袜
  
宓妃尘袜
 
宓妃洛河
 
宓妃腰细
 
宓妃袜
 
弄波素袜
 
思罗袜
  
托陈王
  
春罗袜
 
步罗袜
 
步袜江妃
 
波明洛浦
  
洛媛
 
洛川妃子
 
洛川神
 
洛川遇
 
洛水妃
  
洛浦凌波
 
洛浦尘
 
洛浦娉婷
 
洛浦鸿
 
洛渚尘步
  
洛赋
  
甄妃
 
生尘步
 
生尘袜
 
盈盈微步
 
神妃袜
 
罗尘
  
罗袜凌波
 
罗袜尘
 
罗袜生尘
 
罗袜轻尘
 
袜尘
 
袜生埃
 
袜生尘
 
袜罗尘褪
 
赋洛神
 
轻盈洛浦
 
陈思佩
 
陈思朝洛
 
陈王睹丽
 
陈王见罗袜
 
陈王见袜
   
相关人物
宓妃
 
曹植


《昭明文选》卷十九〈赋癸·情·洛神赋〉~896~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脩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脩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脩,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简释

洛川神:咏神仙或美女。唐孟浩然《和张二自稷县还途中遇雪》:“歌疑郢中客,态比洛川神。”


例句

未减行雨荆台下,自比凌波洛浦游。 上官仪 题画障

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 冷朝阳 送红线

陈王当日风流减,只向波间见袜罗。 夏侯审 咏被中绣鞋

歌疑郢中客,态比洛川神。 孟浩然 和张二自穰县还途中遇雪

倘使曹王见,应嫌洛浦神。 孟浩然 宴崔明府宅夜观妓

羊公留宴岘山亭,洛浦高歌五夜情。 崔元范 李尚书命妓歌饯有作奉酬

色丽班姬箧,光润洛川神。 庾抱 卧痾喜霁开扉望月简宫内知友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徐凝 牡丹

知有宓妃无限意,春松秋菊可同时。 李商隐 代魏宫私赠

敢言西子短,谁觉宓妃长。 李商隐 判春

洛水妃虚妒,姑山客漫夸。 李商隐 喜雪

尝闻宓妃袜,渡水欲生尘。 李商隐

元礼期仙客,陈王睹丽人。 李峤

既逢解佩游女,更值凌波宓妃。 李德裕 鸳鸯篇

扬州歌酒不可追,洛神映箔湘妃语。 李涉 醉赠崔膺

洛浦有宓妃,飘飖雪争飞。 李白 感兴六首

凝云蔽洛浦,梦寐劳光彩。 李群玉 感兴四首

谁家洛浦神,十四五来人。 杜牧 书情

临津双洛浦,对月两嫦娥。 杨巨源 名姝咏

巫山云雨洛川神,珠襻香腰稳称身。 权德舆 杂兴五首

若逞仙姿游洛浦,定知神女谢风流。 武元衡 赠佳人

洛川昔云遇,高唐今尚违。 武平一 妾薄命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温庭筠 莲花

犹残仙媛湔裙水,几见星妃度袜尘。 王初 银河

劝尝光禄酒,许看洛川神。 白居易 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

巫山洛浦本无情,总为佳人便得名。今日雕阴有神艳,后来公子莫相轻。 罗虬 比红儿诗

若教瞥见红儿貌,不肯留情付洛神。 罗虬 比红儿诗

应知子建怜罗袜,顾步裴回拾翠钗。 范元凯 章仇公席上咏真珠姬

回雪凌波游洛浦,遇陈王。 长孙无忌 新曲二首

连手窥潘掾,分头看洛神。 陈嘉言 上元夜效小庾体

今日尚追巫峡梦,少年应遇洛川神。 韦庄 奉和左司郎中春物暗度感而成章

峨峨秦氏髻,皎皎洛川神。风月应相笑,年年病醉身。 韦庄 晚春

昨日屯军还夜遁,满车空载洛神归。 韦庄 睹军回戈

经过洛水几多人,唯有陈王见罗袜。 韩偓 密意

寄言曹子建,个是洛川神。 骆宾王 咏美人在天津桥

洛浦精灵慑,邙山鬼魅愁。 齐己 谢高辇先辈寄新唱和集

典故
出函关
 
羞见关吏
 
郭丹
 
郭丹约关

相关人物
郭丹


《后汉书》卷二十七《郭丹传》
郭丹字少卿,南阳穰人也。父稚,成帝时为庐江太守,有清名。丹七岁而孤,小心孝顺,后母哀怜之,为鬻衣,买产业。后从师长安,买符入函谷关,乃慨然叹曰:「丹不乘使者车,终不出关。」既至京师,常为都讲,诸儒咸敬重之。大司马严尤请丹,辞病不就。王莽又徵之,遂与诸生逃于北地。更始二年,三公举丹贤能,徵为谏议大夫,持节使归南阳,安集受降。丹自去家十有二年,果乘高车出关,如其志焉。

例句

故人方乘使者车,吾知郭丹却不如。 岑参 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

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羞见关城吏,还从旧路归。 岑参 戏题关门

郭丹约关,祖逖誓江。 李瀚 蒙求

若念西河旧交友,鱼符应许出函关。 杜牧 道一大尹存之庭美二学士简于圣明致霄汉皆与舍弟昔年还往牧支离穷悴窃于一麾书美歌诗兼自言志因成长句四韵呈上三君子

典故
一枕华胥
 
世外华胥
 
入华胥
 
出华胥
 
梦游华胥
  
梦华胥
 
寤华胥
 
小华胥
 
物外华胥
 
羡华胥
  
华胥一枕
 
华胥国
  
华胥客
 
华胥乐
 
华胥税驾
 
华胥见
 
华胥路
 
魂到华胥


《列子集释》卷二〈黄帝篇〉~39~
黄帝即位十有五年,喜天下戴己,养正命,娱耳目,供鼻口,焦然肌色皯,昏然五情爽惑。又十有五年,忧天下之不治,竭聪明,进智力,营百姓,焦然肌色皯,昏然五情爽惑。黄帝乃喟然赞曰:「朕之过淫矣。养一己其患如此,治万物其患如此。」于是放万机,舍宫寝,减厨膳,退而间居大庭之馆,斋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师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碍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閒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术。疲而睡,所梦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百姓号之,二百馀年不辍。

简释

华胥梦:指梦境、仙境。唐李商隐《思贤顿》:“不见华胥梦,空闻下蔡迷。”


例句

待得华胥春梦觉,半竿斜日下厢风。 吴融 便殿候对

共蹑华胥梦,龚黄安足寻。 张说 奉和圣制赐诸州刺史应制以题坐右

不知远梦华胥国,何如亲奉帝尧君。 张说 扈从温泉宫献诗

人间无乐事,直拟到华胥。 李群玉 昼寐(一作寝)

唐尧后兮稷契臣,匝宇宙兮华胥人。 王维 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

梦游长不返,何国是华胥。 贾曾 孝和皇帝挽歌

典故
三宜黜
 
三见黜
  
三黜柳
 
三黜柳士师
 
如柳下惠
 
学柳下惠
 
柳下贤
 
畏三黜
 
黜有三

相关人物
柳下惠


《论语注疏·微子》~64~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列女传》卷二〈贤明传·柳下惠妻〉~4~
鲁大夫柳下惠之妻也。柳下惠处鲁,三黜而不去,忧民救乱。

例句

寸心宁有负,三黜竟无端。 刘长卿 瓜洲驿奉钱张侍御公拜膳部郎中却复宪台充贺兰大夫留后使之岭南时侍御先在淮南幕府

三黜有愠色,即非贤哲模。 孟郊 旅次湘沅有怀灵均

展禽任三黜,灵均长独醒。 白居易 和思归乐

展禽胡为者,直道竟三黜。 白居易 叹鲁二首

三黜如饴,三起惟惧。 裴潾 前相国赞皇公早葺平泉山居暂还憩旋起赴诏命作镇浙右辄抒怀赋四言诗十四首奉寄

差池尽三黜,蹭蹬各南州。 贾至 巴陵早秋寄荆州崔司马吏部阎功曹舍人

三黜故无愠,高贤当庶几。 韦应物 答令狐侍郎

三黜竟不去,致官九列齐。 韩愈 南内朝贺呈同官

典故   
望月喘
  
见月妄喘


《太平御览》卷四〈天部四·月〉~5~
《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使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裴子语林》~7~
满奋字武秋,体羸,恶风,侍坐晋武帝,屡顾看云母幌,武帝笑之。或云:「北窗琉璃屏风,实密似疏。」奋有难色,荅曰:「臣为吴牛,见月而喘。」或曰是吴质侍魏明帝坐。
《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上〈言语〉~82~
「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南朝梁·刘孝标注:「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间,故谓之吴牛也。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

简释

喘月:喻指因疑心而胆怯,或指天气酷热。唐李峤《牛》:“在吴频喘月,奔梦屡惊风。”


例句

在吴频喘月,奔梦屡惊风。 李峤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李白 丁督护歌

六月南风吹白沙,吴牛喘月气成霞。 李白 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

《漢語大詞典》:善刀
拭刀。《庄子·养生主》:“善刀而藏之。” 陆德明 释文:“善,犹拭也。”后用以指事前的准备。 明 李贽 《与友朋书》:“ 周 善藏,非万全不发,故人但见其巧於善刀,而不见其能於游刃。 顾 善发,然发而人不见,故人但见其能於游刃,而不见其巧於善刀。”
分類:事前准备
《國語辭典》:庖丁  拼音:páo dīng
厨师。《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明。马中锡《中山狼传》:「汝受业庖丁之门有年矣!」《西游记》第二三回:「一壁厢又吩咐庖丁排筵设宴,明晨会亲。」
分類:庖丁厨师
《國語辭典》:庖丁解牛  拼音:páo dīng jiě niú
梁惠王时有位厨师善宰牛,且技巧极为熟练。典出《庄子。养生主》。后比喻对事物瞭解透澈,做事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如:「这件专案自从由他接手后,便如同庖丁解牛,一切问题皆迎刃而解。」
《漢語大詞典》:游刃(遊刃)
(1).运刀自如。语本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閒,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 南朝 梁 沈约 《牷雅》诗:“庖丁游刃, 葛卢 验声。” 金 王若虚 《真定县令国公德政碑》:“而 羿 之注矢,左右俯仰皆可以命中,而庖丁之游刃,批隙导窾无非理间之自然,何独至於为政者而疑之哉!” 明 徐渭 《自浦城进延平》诗:“以知庖丁者,游刃有餘歷。”
(2).比喻做事从容自如,轻松利落。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 晋 兴寧 中,沙门 竺法义 ,山居好学,住在 始寧 保山 ,游刃众典,尤善《法华》。” 明 王世贞 《二酉山房记》:“间以餘力游刃,发之乎诗若文,又以纸贵乎通邑大都,不脛而驰乎四裔之内。”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 阮亭 謁选得 扬州 推官,游刃行之,与诸士游讌无虚日。” 孙犁 《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 司马迁 在写过一个人物之后,有‘ 太史公 曰’一小段文字,谈他对这一人物的印象和评价,也是在若即若离之间,游刃于褒贬爱憎之外。”参见“ 游刃有餘 ”。
典出庄子·养生主, 庖丁 为 文惠君 解牛,技艺精熟,受到称赞, 庖丁 云:“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彼节者有閒,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后以“游刃”谓观察事物透彻,技艺精熟,运用自如。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一·竺法义:“ 深 见其幼而颖悟,劝令出家,於是栖志法门,从 深 受学,游刃众典,尤善《法华》。” 唐 骆宾王 《秋日山行简梁大官》诗:“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 唐 杨炯 《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四林游刃,八水忘筌,能祛有漏之因,早得无生之法。” 明 李贽 《与友朋书》:“ 周 善藏,非万全不发,故人但见其巧於善刀,而不见其能於游刃。”
《國語辭典》:游刃有馀(游刃有餘)  拼音:yóu rèn yǒu yú
比喻對於事情能勝任愉快,從容不迫。參見「遊刃有餘」條。如:「這件工作對他而言,絕對是游刃有餘的。」
《国语辞典》:游刃有馀(游刃有馀)  拼音:yóu rèn yǒu yú
比喻对于事情能胜任愉快,从容不迫。参见「游刃有馀」条。如:「这件工作对他而言,绝对是游刃有馀的。」
《漢語大詞典》:无全牛(無全牛)
谓眼里没有完整的牛。庄子·养生主:“ 庖丁 为 文惠君 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 曰:‘譆,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 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后以“无全牛”比喻技艺精纯的境界,或谓专注于某一事物达到极点。 唐 李白 《送方士赵叟之东平》诗:“ 长桑 晚洞视,五藏无全牛。” 清 黄鷟来 《咏怀》:“少壮喜谈兵,目中无全牛。”
《國語辭典》:发硎(發硎)  拼音:fā xíng
硎,磨刀石。发硎指刀子刚从磨刀石上离开,表示磨利。唐。杜甫〈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诗:「遣辞必中律,利物常发硎。」
《國語辭典》:目无全牛(目無全牛)  拼音:mù wú quán niú
庖丁初次宰牛时,所见的是牛的身体,几年后技术纯熟,宰牛时,已不注意牛的外形。典出《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比喻技艺纯熟高超。唐。杨承和〈邠国公功德铭〉:「操利柄而目无全牛,执其吭如刍豢悦口。」也作「目牛无全」。
《漢語大詞典》:綮肯
犹肯綮。筋骨结合处。比喻要害或关键。 唐 李商隐 《寄太原卢司空三十韵》:“祗忧非綮肯,未觉有膻腥。”金史·后妃传上·景祖昭肃皇后:“ 景祖 与客饮,后专听之。翌日,枚数其人所为,无一不中其綮肯。” 清 昭梿 啸亭续录·翻书房:“其翻《西厢记》《金瓶梅》诸书,疏櫛字句,咸中綮肯,人皆争诵焉。”
《國語辭典》:肯綮  拼音:kěn qìng
1.骨头和筋肉结合的部位。宋。黄庭坚〈送李德素归舒城〉诗:「婆娑万物表,藏刃避肯綮。」宋。陆游 倚筇诗:「未免解牛逢肯綮,岂能相马造精微。」
2.比喻事理的扼要处。如:「他说话深中肯綮。」
《國語辭典》:寒灰  拼音:hán huī
1.死灰。《三国志。卷二一。魏书。刘廙传》:「起烟于寒灰之上,生华于已枯之木。」
2.比喻心死。唐。韦应物 秋夜诗二首之二:「岁晏仰空宇,心事若寒灰。」唐。杜甫 喜达行在所诗三首之一:「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國語辭典》:死灰  拼音:sǐ huī
1.冷却不再燃烧的灰烬。比喻人颓丧或枯寂。《庄子。齐物》:「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2.形容颜色的惨白。《淮南子。修务》:「面若死灰,颜色黴墨。」《聊斋志异。卷一。画壁》:「女大惧,面如死灰。」
《國語辭典》:死灰复燃(死灰復燃)  拼音:sǐ huī fù rán
1.已经熄灭的灰烬,又重新燃烧起来。如:「在郊外烤肉后,要确实将火苗熄灭,以免死灰复燃,引发火灾。」
2.比喻已经平息的事情,又重新活动起来。如:「盗版软体消声匿迹一段时间后,最近又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分類:死灰复燃
《國語辭典》:死灰复然(死灰復然)  拼音:sǐ huī fù rán
西汉时韩安国犯罪入狱,受到狱卒百般凌辱。安国气愤的说:「已冷的灰烬难道不能重新再燃烧吗?」不久,韩安国被释放,而且又受到朝廷的重用。见《史记。卷一○八。韩长儒传》。后比喻失去权势者再度掌握大权,或受管制停休的事物再度兴盛起来。如:「因为警方取缔而静止的六合彩赌博,近日又死灰复然的在各地风行起来。」也作「死灰复燎」、「死灰复燃」、「馀烬复然」。
《漢語大詞典》:灰死
(1).火灰熄灭。史记·韩长孺列传:“ 蒙 狱吏 田甲 辱 安国 , 安国 曰:‘死灰独不復然乎?’”后因用以为典。 唐 骆宾王 《帝京篇》:“灰死 韩安国 ,罗伤 翟廷尉 。”
(2).火灰熄灭。《庄子·知北游》:“心若死灰。”谓心境枯寂不动。后因以“灰死”形容失意的心情。 唐 白居易 《送兄弟回雪夜》诗:“对雪画残灰,残灯明復灭。灰死如我心,雪白如我髮。”
(3).烧死。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一:“北兵遇之,火起,亦数人灰死。”
(4).谓灰白无人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妇﹞徒跣而归,面色灰死。”
《漢語大詞典》:灰然
(1).死灰复燃。喻死而复生。列子·黄帝:“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灰然有生矣,吾见杜权矣。”
(2).死灰复燃。喻失势者重新得势。《梁书·何敬容传》:“君侯已得瞻望,朝夕出入禁门,醉尉将不敢呵,灰然不无其渐。”参见“ 死灰復然 ”。
《國語辭典》:死灰复然(死灰復然)  拼音:sǐ huī fù rán
西汉时韩安国犯罪入狱,受到狱卒百般凌辱。安国气愤的说:「已冷的灰烬难道不能重新再燃烧吗?」不久,韩安国被释放,而且又受到朝廷的重用。见《史记。卷一○八。韩长儒传》。后比喻失去权势者再度掌握大权,或受管制停休的事物再度兴盛起来。如:「因为警方取缔而静止的六合彩赌博,近日又死灰复然的在各地风行起来。」也作「死灰复燎」、「死灰复燃」、「馀烬复然」。
《國語辭典》:蹈海  拼音:dào hǎi
1.投海、跳海。晋。陆机 演连珠五○首之四八:「是以吞纵之强,不能反蹈海之志。」
2.航海。比喻危险。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较之往时蹈海之危,固已万万。」
《漢語大詞典》:鲁连子(魯連子)
见“ 鲁连 ”。
《國語辭典》:鲁连(魯連)  拼音:lǔ lián
战国时齐人鲁仲连。参见「鲁仲连」条。
《國語辭典》:鲁连蹈海(魯連蹈海)  拼音:lǔ lián dào hǎi
鲁仲连是战国时齐人,周游列国到赵国时,正逢秦兵围赵都邯郸。魏王因惧秦而派辛垣衍劝说赵王尊秦为帝。鲁仲连和他激辩,并义正词严的表示:宁愿跳海而死,也不做暴秦的臣民。典出《战国策。赵策三》。后比喻宁死也不受强敌屈辱的节操。清。吴伟业〈东莱行〉:「鲁连蹈海非求名,鸱夷一舸宁逃生。」
《國語辭典》:鲁连(魯連)  拼音:lǔ lián
战国时齐人鲁仲连。参见「鲁仲连」条。
《漢語大詞典》:幼妇(幼婦)
少女。借指“妙”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捷悟:“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 唐 唐彦谦 《送樊琯司业归朝》诗:“齏辛寻幼妇,醴酒忆先王。”参见“ 幼妇碑 ”。
分類:少女
《漢語大詞典》:幼妇碑(幼婦碑)
即 曹娥 碑。因碑背上题“黄绢幼妇,外孙齏臼”八字,故名。 唐 张说 《故括州刺史赠工部尚书冯公神道碑》:“ 魏主 来顾,赏幼妇之碑。 秦 师不侵,尊死士之壠。” 唐 杜甫 《偶题》诗:“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 胡韫玉 《重展亡友朝露墓》:“何因再证三生石,无奈重摩幼妇碑。”参见“ 幼妇辞 ”。
分類:曹娥八字
《漢語大詞典》:幼妇碑(幼婦碑)
即 曹娥 碑。因碑背上题“黄绢幼妇,外孙齏臼”八字,故名。 唐 张说 《故括州刺史赠工部尚书冯公神道碑》:“ 魏主 来顾,赏幼妇之碑。 秦 师不侵,尊死士之壠。” 唐 杜甫 《偶题》诗:“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 胡韫玉 《重展亡友朝露墓》:“何因再证三生石,无奈重摩幼妇碑。”参见“ 幼妇辞 ”。
分類:曹娥八字
《漢語大詞典》:幼妇辞(幼婦辭)
亦作“ 幼妇词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捷悟:“ 魏武 尝过 曹娥 碑下, 杨修 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齏臼’八字…… 修 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絶;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絶妙好辞也。”后泛指极好的诗文。 明 王世贞 《项子出新编索序余病未能讽咏来美聊成短述》诗:“浮名人自惜,孤调晚堪疑。欲定《三都》价,难评幼妇辞。” 清 黄遵宪 《己亥续怀人诗》:“平生著述老经师,絶妙文章幼妇词。”
分類:极好诗文
《國語辭典》:曹娥  拼音:cáo é
人名。(西元130~143)东汉上虞人。其父溺死于江中,不得尸骸。娥时年十四,沿江号哭十七昼夜,投江而死。经五日,抱父尸浮出。世传为孝女。
《國語辭典》:曹娥碑  拼音:cáo é bēi
东汉孝女曹娥的墓碑。度尚立,邯郸淳作诔,称扬其孝行,今碑石已不存。现所传曹娥碑法帖,相传为晋王羲之所书。
《國語辭典》:绝妙好辞(絕妙好辭)  拼音:jué miào hǎo cí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𩐋臼』八字,……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𩐋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形容极为佳妙的文辞。唐。苏颋 刑部尚书韦抗神道碑:「悲悽固托,抚疾何成,愧不得绝妙好辞。」
分類:美妙文辞
《漢語大詞典》:色丝(色絲)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捷悟:“ 魏武 尝过 曹娥 碑下, 杨脩 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字。 魏武 谓 脩 曰:‘解不?’…… 脩 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絶;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虀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絶妙好辞也。’”后因以“色丝”指绝妙好辞,犹言妙文。 唐 张说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诗:“斋戒观华玉,留连叹色丝。” 宋 曾巩 《寄孙莘老湖州墨妙亭》诗:“枣木已非真篆刻,色丝空喜好文章。” 明 高启 《感怀次蔡参军韵》:“年来只念 江 东去,下马碑阴看色丝。”
分類:色丝
《國語辭典》:齑臼(虀臼)  拼音:jī jiù
用来捣碎辛辣食物的石臼。宋。辛弃疾 沁园春。杯汝知乎词:「更高阳入谒,都称齑臼,杜康初筮,正得云雷。」也作「齑臼」。
《國語辭典》:齑臼(齏臼)  拼音:jī jiù
用来捣碎辛辣食物的石臼。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齑臼,受辛也。」也作「齑臼」。
《漢語大詞典》:黄绢(黄絹)
(1).黄色之绢。 唐 许浑 《甘露寺感事贻同志》诗:“青山尽日寻黄绢,沧海经年梦絳纱。” 南唐 陈陶 《题赠高闲上人》诗:“鸳鷺输黄绢,场坛遶白苹。”《花月痕》第四八回:“六逆妻妾,唤做主娘,黄绢盖头,骑马跣足,这全是 粤 西 西溪峒 村媪。”
(2).见“ 黄绢幼妇 ”。
(3).谓隐语。 唐 冯翊子 桂苑丛谈·班支使解大明寺语:“﹝独 班 支使曰﹞得非‘ 大明寺 水天下无比’八字乎?众皆恍然曰:黄绢之奇智亦何异哉?”
(4).佛教之经卷。 唐 寒山 《诗》之一二一:“囊里无青蚨,篋中有黄绢。”绢,一本作“ 卷 ”。
《漢語大詞典》:黄绢幼妇(黄絹幼婦)
“絶妙”二字的隐语。镜花缘第八十回:“古来如‘黄绢幼妇、外孙齏臼’,至今传为美谈,也不过取其显豁。”亦省称“ 黄绢 ”。 唐 白居易 《赋赋》:“掩黄绢之丽藻,吐白凤之奇姿;振金声於寰海,增纸价於京师。” 宋 王禹偁 《送晁监丞赴婺州关市之役》:“黄绢辞高位尚卑,白华行洁身犹困。” 清 钮琇 觚賸·纫兰词:“三 吴 词家,称 朱 陈 两检讨, 陈 以苍雄擅奇, 朱 以生新标雋,俱已誉高黄绢,价重乌丝。”
《漢語大詞典》:黄绢辞(黄絹辭)
见“ 黄绢词 ”。
《漢語大詞典》:黄绢词(黄絹詞)
亦作“黄绢辞”。 指优美的诗文。 唐 皇甫冉 《洪泽馆壁见故礼部尚书题诗》诗:“底事 洪泽 壁,空留黄绢词。” 唐 任华 《杂言寄杜拾遗》诗:“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 杜二 之所为。” 元 耶律楚材 《继平陶张才美韵》:“援毫欲继清新句,笑我却无黄绢辞。”
分類:优美诗文
《漢語大詞典》:对日(對日)
回答有关太阳问题的故事。出处有二:(1)后汉书·黄琬传:“ 建和 元年正月日食……太后詔问所食多少, 琼 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 年七岁,在傍,曰:‘何不言日食之餘,如月之初?’ 琼 大惊,即以其言应詔,而深奇爱之。”(2)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夙惠:“ 晋 明帝 数岁,坐 元帝 膝上,有人从 长安 来……因问 明帝 :‘汝意谓 长安 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 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 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 长安 。’”后因以“对日”为形容幼年聪慧之典。 北周 庾信 《伤王司徒褒》诗:“青衿已对日,童子即论天。” 唐 王维 《恭懿太子挽歌》:“翀天王子去,对日圣君怜。”
《漢語大詞典》:长安日(長安日)
(1).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夙惠:“ 晋明帝 数岁,坐 元帝 膝上。有人从 长安 来, 元帝 问 洛 下消息,澘然流涕。 明帝 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 明帝 :‘汝意谓 长安 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 异之。明日,集羣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 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 长安 。’”后因以“长安日”指 长安 。 唐 李峤 《扈从还洛呈侍从群官》诗:“将交 洛城 雨,稍远 长安 日。”
(2).指代君王。 唐 张说 《幽州新岁作》诗:“遥遥西向 长安 日,愿上 南山 寿一杯。” 唐 杜甫 《建都十二韵》:“愿枉 长安 日,光辉照北原。”
分類:君王长安
《國語辭典》:扫门(掃門)  拼音:sǎo mén
魏勃为了求见齐相曹参,每天天还没亮就去清扫齐相舍人的门口,最后终于如愿晋见曹参,遂用为舍人。典出《史记。卷五二。齐悼惠王世家》。后用以比喻设法求谒权贵。南朝梁。陶弘景〈答赵英才书〉:「不宜扫门觅仕,复懒弹铗求通。」唐。王维〈重酬苑郎中〉诗:「仙郎有意怜同舍,丞相无私断扫门。」
《國語辭典》:前席  拼音:qián xí
1.移坐向前以相接近。《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至夜半,文帝前席。」
2.位于前面的座位。唐。李商隐 贾生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分類:接近向前
《國語辭典》:下榻  拼音:xià tà
汉朝南昌太守陈蕃,不喜宾客,惟敬重徐稚,特设一榻,徐来则放下接待,去则悬起。见《后汉书。卷五三。徐稚传》。指礼贤下士,留客歇宿。后指投宿、住宿。《三国演义》第四回:「使君宽怀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八出:「我二人不回寓,就下榻此间了。」
《漢語大詞典》:徐榻
见“ 徐稺榻 ”。
《漢語大詞典》:徐稚榻
指 东汉 陈蕃 为 徐稺 特设之榻。 陈蕃 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 稺 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事见《汉书·徐稺传》。后用为好客之典。 唐 许浑 《将为南行陪尚书崔公宴海榴堂》诗:“宾馆尽开 徐稺 榻,客帆空恋 李膺 舟。”亦省称“ 徐榻 ”。 唐 杜正伦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节》:“ 李 门余妄进, 徐 榻君恒设。” 唐 黄滔 《祭陈侍御峤》:“旋以 孔 罇引满, 徐 榻解悬。”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二:“月满西堂,復陈 徐 榻,清风动竹,故人倘来。”《花月痕》第十五回:“三更凉梦回 徐 榻,一夜西风瘦 沈 郎。”
分類:陈蕃太守
《漢語大詞典》:徐稚榻
指 东汉 陈蕃 为 徐稺 特设之榻。 陈蕃 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 稺 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事见《汉书·徐稺传》。后用为好客之典。 唐 许浑 《将为南行陪尚书崔公宴海榴堂》诗:“宾馆尽开 徐稺 榻,客帆空恋 李膺 舟。”亦省称“ 徐榻 ”。 唐 杜正伦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节》:“ 李 门余妄进, 徐 榻君恒设。” 唐 黄滔 《祭陈侍御峤》:“旋以 孔 罇引满, 徐 榻解悬。”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二:“月满西堂,復陈 徐 榻,清风动竹,故人倘来。”《花月痕》第十五回:“三更凉梦回 徐 榻,一夜西风瘦 沈 郎。”
分類:陈蕃太守
《國語辭典》:悬榻(懸榻)  拼音:xuán tà
汉代陈蕃做太守时不接宾客,惟与徐稚相善,稚来,特设一床榻,徐稚走后,即将床榻悬挂起来。见《后汉书。卷五三。徐稚传》。后指以礼接待贤人。北周。庾信〈园庭〉诗:「倒屣迎悬榻,停琴听解嘲。」清。陈曾寿〈浣溪沙,花径冥冥取次行〉词:「悬榻经年虚望眼,寄声几度损吟魂?」
《國語辭典》:扫榻(掃榻)  拼音:sǎo tà
1.清扫床上的灰尘。宋。葛长庚〈懒翁斋赋〉:「雨送添砚之水,竹供扫榻之风。」
2.汉代太守陈蕃在郡不接宾客,唯徐稚到来时特设一榻。见《后汉书。卷五三。徐稚传》。后以扫榻表示欢迎嘉宾。宋。陆游〈寄题徐载叔秀才东庄〉诗:「南台中丞扫榻见,北门学士倒屣迎。」《西湖佳话。西冷韵迹》:「妾既邀鲍先生到此,本当扫榻,亲荐枕衾,又恐怕流入狎邪之私,而非慷慨相赠之初心。」
《漢語大詞典》:挂榻
(1).谓礼待贤士。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宗室书》:“邦君佇德,寧无挂榻之思;州将钦风,应有题车之命。”参见“ 下榻 ”。
(2).指寺院中暂住的过往僧人。《西游记》第九三回:“寺中听説到了东土 大唐 取经僧人,寺中若大若小,不问长住、挂榻、长老、行童,一一都来参见。”
《國語辭典》:下榻  拼音:xià tà
汉朝南昌太守陈蕃,不喜宾客,惟敬重徐稚,特设一榻,徐来则放下接待,去则悬起。见《后汉书。卷五三。徐稚传》。指礼贤下士,留客歇宿。后指投宿、住宿。《三国演义》第四回:「使君宽怀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八出:「我二人不回寓,就下榻此间了。」
《漢語大詞典》:稚榻
亦作“穉榻”。 小床。 唐 许浑 《寄献三川守刘公》诗之一:“花深穉榻迎何客,月在膺舟醉几人。”
《漢語大詞典》:置榻
后汉书·陈蕃传:“郡人 周璆 ,高絜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 蕃 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后以“置榻”喻礼贤。 唐 崔融 《哭蒋詹事俨》诗:“置榻恩逾重,迎门礼自卑。”
分類:礼贤
《漢語大詞典》:解榻
东汉 陈蕃 任 豫章 太守时,不接待宾客,只有 南州 高士 徐稺 来时特设一榻, 徐稺 走后即悬挂起来。又任 乐安 太守时,亦曾为郡人 周璆 “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事见后汉书·徐稺传,又《陈蕃传》。后以“解榻”为热情接待宾客或礼贤下士之典。 唐 白居易 《叙法书情四十韵上宣歙崔中丞》:“好风迎解榻,美景待搴帷。” 宋 王禹偁 《神童刘少逸与时贤联句诗序》:“一日 潘生 与之偕行,惠然肯顾,因解榻以延之。” 清 归庄 《哭张十翰林四十六韵》:“开樽虽 北海 ,解榻必 南州 。”
《漢語大詞典》:设榻(設榻)
(1).设置床榻。新唐书·韦縚传:“朔日於 宣政 设榻,东向置案, 縚 坐读之。”
(2).后汉书·徐穉传载: 徐穉 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时 陈蕃 为太守,不接待宾客,“唯 穉 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以“设榻”指款待敬重的宾客或知交。 宋 梅尧臣 《苏子美竹轩和王胜之》:“我期霰雪时,来听幽声卧。应当为设榻,勿使赏心剉。” 明 申涵光《怀太原傅青主》诗:“曾约溪村访钓竿,数年设榻待君欢。”
《漢語大詞典》:陈榻(陳榻)
见“ 陈蕃榻 ”。
《漢語大詞典》:陈蕃榻(陳蕃榻)
后汉 陈蕃 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 徐稺 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见《后汉书·徐稺传》。后因以“陈蕃榻”为礼贤下士之典。 唐 张九龄 《候使登石头驿楼作》诗:“自守 陈蕃 榻,尝登 王粲 楼。” 唐 李白 《寄崔侍御》诗:“高人屡解 陈蕃 榻,过客难登 谢朓 楼。” 清 孙枝蔚 《九日入城饮周伯衡观察寓斋留宿明日有诗见赠用韵答谢》:“当涂谁下 陈蕃 榻,把卷如登 杜甫 堂。”亦省作“ 陈榻 ”。 唐 窦巩 《登玉钩亭奉献淮南李相公》:“定知有客嫌 陈 榻,从此无人上 庾 楼。” 唐 温庭筠 《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公射》:“ 郑 乡空健羡, 陈 榻未招延。”
《漢語大詞典》:陈蕃榻(陳蕃榻)
后汉 陈蕃 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 徐稺 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见《后汉书·徐稺传》。后因以“陈蕃榻”为礼贤下士之典。 唐 张九龄 《候使登石头驿楼作》诗:“自守 陈蕃 榻,尝登 王粲 楼。” 唐 李白 《寄崔侍御》诗:“高人屡解 陈蕃 榻,过客难登 谢朓 楼。” 清 孙枝蔚 《九日入城饮周伯衡观察寓斋留宿明日有诗见赠用韵答谢》:“当涂谁下 陈蕃 榻,把卷如登 杜甫 堂。”亦省作“ 陈榻 ”。 唐 窦巩 《登玉钩亭奉献淮南李相公》:“定知有客嫌 陈 榻,从此无人上 庾 楼。” 唐 温庭筠 《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公射》:“ 郑 乡空健羡, 陈 榻未招延。”
《國語辭典》:凌波  拼音:líng bō
1.上下起伏的波澜。晋。郭璞〈江赋〉:「抚凌波而凫跃,吸翠霞而夭娇。」
2.踏浪行进。《楚辞。严忌。哀时命》:「势不能凌波以径度兮,又无羽翼而高翔。」《宋书。卷七四。列传。臧质》:「仆训卒利兵,凌波电进。沈镇军、萧安南接舳连旌,首尾风合。」
3.步履飘逸轻盈。宋。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词:「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宋。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國語辭典》:凌波仙子  拼音:líng bō xiān zǐ
石蒜科「中国水仙」、「水仙」的俗称。参见「水仙」条。
《國語辭典》:凌波袜(凌波襪)  拼音:líng bō wà
形容步伐轻盈飘逸。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掠湿湘裙翡翠纱,抵多少苍苔露冷凌波袜。」
《國語辭典》:宓妃  拼音:fú fēi
相传伏羲氏之女,为洛水之神。《楚辞。屈原。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也作「虙妃」。
《漢語大詞典》:感甄
三国 魏 曹植 求 甄逸 女不遂,废寝与食。 甄 女后归 曹丕 ,被谗死。 黄初 中 植 入朝, 丕 示以 甄后 遗物玉镂金带枕。 植 还,将息 洛水 上,思 甄后 ,遂作《感甄赋》。 丕 子 明帝 讳其事,改为《洛神赋》。见文选·曹植〈洛神赋〉 李善 题注。后用为追思恋人之典。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韵》:“ 班女 思移 赵 , 思王 赋《感甄》。” 吕志伊 《读史感赋》诗:“石磨 公干 犹平视,枕荐 陈思 竟感 甄 。”
分類:曹植不遂
《國語辭典》:拾翠  拼音:shí cuì
1.拣拾翠鸟羽毛以为妆饰。南朝梁。纪少瑜〈游建兴苑〉诗:「踟蹰怜拾翠,顾步惜遗簪。」
2.妇女春游采拾花草。唐。杜甫 秋兴诗八首之七:「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漢語大詞典》:洛妃
传说中的 洛水 女神 宓妃 。 南朝 梁 刘令娴 《答外诗》之二:“夜月方神女,朝霞喻 洛妃 。” 唐 冷朝阳 《送红线》诗:“还似 洛妃 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 清 秋瑾 《红莲》诗:“ 洛妃 乘醉下瑶臺,手把红衣次第裁。”
《漢語大詞典》:洛浦
(1). 洛水 之滨。 汉 张衡 《思玄赋》:“载 太华 之玉女兮,召 洛浦 之 宓妃 。” 宋 周邦彦 《燕归梁·咏晓》词:“曾经 洛浦 见惊鸿,关山隔,梦魂通。” 明 杨珽《龙膏记·邪萌》:“虚飘飘暮雨朝云,笑 宋玉 枉赋 巫山 神女;空渺渺春松秋菊,叹 陈王 浪传 洛浦 仙姝。”
(2).借指 洛神 。 唐 梁锽 《名姝咏》:“临津双 洛浦 ,对月两 嫦娥 。” 元 张可久 《寨儿令·题晴》曲:“珮环声真 洛浦 ,水月面活 观音 。”参见“ 洛神 ”。
分類:洛水洛神
《國語辭典》:洛神  拼音:luò shén
神话中洛水的女神。相传是宓妃,伏羲氏之女,溺死于洛水中,而被奉为洛水之神。见《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若夫青琴宓妃之徒」句下唐。司马贞。索隐。
《國語辭典》:洛神  拼音:luò shén
神话中洛水的女神。相传是宓妃,伏羲氏之女,溺死于洛水中,而被奉为洛水之神。见《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若夫青琴宓妃之徒」句下唐。司马贞。索隐。
《漢語大詞典》:洛灵(洛靈)
洛神。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於是 洛 灵感焉,徙倚徬徨。” 南朝 梁 江淹 《秦女赞》:“愿使 洛 灵往,为我道奇芬。”参见“ 洛神 ”。
分類:洛神
《國語辭典》:洛神  拼音:luò shén
神话中洛水的女神。相传是宓妃,伏羲氏之女,溺死于洛水中,而被奉为洛水之神。见《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若夫青琴宓妃之徒」句下唐。司马贞。索隐。
《漢語大詞典》:罗袜(羅韈)
见“ 罗袜 ”。
《漢語大詞典》:陈王赋(陳王賦)
指 三国 魏 曹植 的《洛神赋》。 明 高启 《十宫词·魏宫》:“至尊莫信 陈王 赋,那得人间有 洛神 ?”
分類:曹植
《國語辭典》:飞凫(飛鳧)  拼音:fēi fú
1.飞翔的凫鸟。《文选。曹植。洛神赋》:「体迅飞凫,飘忽若神。」
2.轻快迅速的小船。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
《國語辭典》:惊鸿(驚鴻)  拼音:jīng hóng
因受惊而轻捷飞起的鸿鸟。《文选。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后用以比喻女子的体态轻盈。宋。陆游 沈园诗二首之一:「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清。龚自珍 卜算子。江上有高楼词:「楼外文波曲曲通,不驻惊鸿影。」
《國語辭典》:梦华(夢華)  拼音:mèng huá
比喻追思往事,恍如梦境。参见「华胥之梦」条。清。邵瑞彭〈秋思。嘶马樊楼侧〉词:「嘶马樊楼侧,驻梦华前事,废池苔色。」
《國語辭典》:华胥(華胥)  拼音:huá xū
1.古代神话中无为而治的理想国家。见《列子。黄帝》。
2.比喻梦境。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想著那锦堂欢似,枕华胥。荡悠悠彩云飞散无寻处。」
《漢語大詞典》:华胥梦(華胥夢)
泛言入梦。 唐 张说 《奉和赐诸州刺史应制以题坐右》:“共躡 华胥 梦, 龚 黄 安足寻。” 宋 陆游 《晨雨》诗:“饭餘一枕 华胥 梦,不怪门生笑腹便。”参见“ 华胥 ”。
分類:入梦
《國語辭典》:华胥(華胥)  拼音:huá xū
1.古代神话中无为而治的理想国家。见《列子。黄帝》。
2.比喻梦境。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想著那锦堂欢似,枕华胥。荡悠悠彩云飞散无寻处。」
《漢語大詞典》:三黜
(1).三次被罢官。论语·微子:“ 柳下惠 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2).形容宦途不利。 唐 柳宗元 《祭穆质给事文》:“形躯获宥,三黜无亏。” 宋 张元干 《次江子我迁居韵》:“平生自省宜三黜,老去何心望九迁。”
《漢語大詞典》:吴牛
吴 地的水牛。 唐 刘商 《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诗:“身骑 吴 牛不畏虎,手提蓑笠欺风雨。” 宋 陆游 《秋怀》诗:“典琴沽市酿,卖剑买 吴 牛。” 清 陈维嵩 《减字木兰花·酷暑马上口占》词:“阳乌酣战,身似 吴 牛偏易喘。”参见“ 吴牛喘月 ”。
分類:水牛
《國語辭典》:吴牛喘月(吳牛喘月)  拼音:wú niú chuǎn yuè
江淮一带的水牛怕热,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便喘息不停。见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比喻见到曾受其害的类似事物而过分害怕惊惧,或形容天气酷热。唐。李白〈丁督护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分類:气喘
《國語辭典》:吴牛喘月(吳牛喘月)  拼音:wú niú chuǎn yuè
江淮一带的水牛怕热,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便喘息不停。见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比喻见到曾受其害的类似事物而过分害怕惊惧,或形容天气酷热。唐。李白〈丁督护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分類:气喘
《漢語大詞典》:喘月
(1).指 吴 牛望月而喘。 唐 李峤 《牛》诗:“在 吴 频喘月,奔梦屡惊风。”
(2).比喻遇到类似的事物因疑心而胆怯、害怕。 宋 黄庭坚 《次韵徐文将至国门见寄》之一:“便欲扫牀悬麈尾,正愁喘月似灯光。”详“ 喘月吴牛 ”。
《漢語大詞典》:喘月吴牛
相传 吴 地之牛畏热,见月亦疑为日,喘息不已。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后因以为典实。亦比喻因受某事物之苦而畏惧其类似者。 唐 谭用之 《寄王侍御》诗:“喘月 吴 牛知夜至,嘶风胡马识秋来。” 宋 辛弃疾 《雨中花慢·子似见和再用韵为别》词:“心似伤弓塞雁,身如喘月 吴 牛。” 柳亚子 《读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诗:“吠 尧 桀 犬浑多事,喘月 吴 牛苦问天。”亦省作“ 喘牛 ”。 宋 王禹偁 《寄献仆射相公》之二:“引马但传三刻漏,喘牛休问四时春。”参见“ 吴牛喘月 ”。
分類:喘息不已
《漢語大詞典》:牛喘
牛因热而喘气。 汉 丞相 丙吉 关心农事的典故。汉书·丙吉传:“ 吉 又尝出,逢清道羣鬭者,死伤横道, 吉 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 吉 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 吉 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 吉 , 吉 曰:‘民鬭相杀伤, 长安 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罸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於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所)当忧,是以问之。’”后亦用以比喻庶民之疾苦。 唐 包佶 《奉和柳相公中书言怀》:“凤巢方得地,牛喘最关心。” 宋 梅尧臣 《和刘原甫十二月十日试墨》:“道旁牛喘谁復问,佛寺吹螺空唱号。” 明 李东阳 《问喘词》:“道旁死人春不管,丞相停车问牛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