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毗耶
亦作“ 毗邪 ”。亦作“毘耶”。
(1).佛教语。梵语的译音。又译作“毗耶离”、“毘舍离”、“吠舍离”。古 印度 城名。《维摩经》说, 维摩诘 (意译 净名 )居士住 毗耶城 (在今 印度 比哈尔邦 南部)。 释迦牟尼 于该地说法时, 维摩诘 称病不去。 释迦 派 文殊师利 前往问疾。 文殊师利 问 维摩诘 :“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维摩诘 默然不对。 文殊师利 叹曰:“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古代诗文中,多以此佛教传说故事为杜口不言而深得妙谛的典故。 南朝 齐 王屮《头陀寺碑文》:“掩室 摩竭 ,用启息言之津;杜口 毗邪 ,以通得意之路。” 唐 陆龟蒙 《奉酬裘美早春病中书事》诗:“欲入 毘耶 问,无人敌 浄名 。” 宋 张孝祥 《踏莎行》词:“故人相见尤堪喜, 山阴 乘兴不须回。 毗耶 问疾难为对。”
(2).指 维摩诘菩萨 。诗文中常用以比喻精通佛法、善说佛理之人。 唐 贾岛 《和孟逸人林下道情》:“陋巷贫无闷, 毗耶 疾未调。” 清 钱谦益 《赠胡泌水》诗:“谈天欲杜 毘耶 口,午夜燃灯礼 浄名 。” 清 姚鼐 《硕士约过舍久俟不至》诗:“巵言聊一放,闭口终 毘耶 。”
(3).指《维摩经》。 宋 王安石 《北窗》诗:“北窗枕上春风暖,谩读 毗耶 数卷书。”
(1).佛教语。梵语的译音。又译作“毗耶离”、“毘舍离”、“吠舍离”。古 印度 城名。《维摩经》说, 维摩诘 (意译 净名 )居士住 毗耶城 (在今 印度 比哈尔邦 南部)。 释迦牟尼 于该地说法时, 维摩诘 称病不去。 释迦 派 文殊师利 前往问疾。 文殊师利 问 维摩诘 :“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维摩诘 默然不对。 文殊师利 叹曰:“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古代诗文中,多以此佛教传说故事为杜口不言而深得妙谛的典故。 南朝 齐 王屮《头陀寺碑文》:“掩室 摩竭 ,用启息言之津;杜口 毗邪 ,以通得意之路。” 唐 陆龟蒙 《奉酬裘美早春病中书事》诗:“欲入 毘耶 问,无人敌 浄名 。” 宋 张孝祥 《踏莎行》词:“故人相见尤堪喜, 山阴 乘兴不须回。 毗耶 问疾难为对。”
(2).指 维摩诘菩萨 。诗文中常用以比喻精通佛法、善说佛理之人。 唐 贾岛 《和孟逸人林下道情》:“陋巷贫无闷, 毗耶 疾未调。” 清 钱谦益 《赠胡泌水》诗:“谈天欲杜 毘耶 口,午夜燃灯礼 浄名 。” 清 姚鼐 《硕士约过舍久俟不至》诗:“巵言聊一放,闭口终 毘耶 。”
(3).指《维摩经》。 宋 王安石 《北窗》诗:“北窗枕上春风暖,谩读 毗耶 数卷书。”
《漢語大詞典》:金地
(1).土地的美称。 南朝 陈 张正见 《从永阳王游虎丘山》诗:“瑞草生金地,天花照石梁。” 北周 王褒 《日出东南隅行》:“银缕明光带,金地织成襦。”
(2).佛教谓菩萨所居以黄金铺地,故称。《释氏要览》上:“金地或云金田,即 舍卫国 给孤 长者,侧布黄金,买 祇太子 园,建精舍,请之居之。” 宋 赞宁 《宋高僧传·感通·唐五台山竹林寺法照传》:“他日斋时,还於鉢中五色云内现其 五臺 诸寺,尽是金地,无有山林秽恶。”
(3).借指佛寺。 宋 曾巩 《钱塘上元夜祥符寺陪咨臣郎中丈燕席》诗:“金地夜寒消美酒,玉人春困倚东风。” 元 刘埙 《隐居通议·骈俪三》:“玉京十二阑干,分明可到;金地三千世界,倏忽见前。”参见“ 银地 ”。
(2).佛教谓菩萨所居以黄金铺地,故称。《释氏要览》上:“金地或云金田,即 舍卫国 给孤 长者,侧布黄金,买 祇太子 园,建精舍,请之居之。” 宋 赞宁 《宋高僧传·感通·唐五台山竹林寺法照传》:“他日斋时,还於鉢中五色云内现其 五臺 诸寺,尽是金地,无有山林秽恶。”
(3).借指佛寺。 宋 曾巩 《钱塘上元夜祥符寺陪咨臣郎中丈燕席》诗:“金地夜寒消美酒,玉人春困倚东风。” 元 刘埙 《隐居通议·骈俪三》:“玉京十二阑干,分明可到;金地三千世界,倏忽见前。”参见“ 银地 ”。
《國語辭典》:摩顶(摩頂) 拼音:mó dǐng
1.磨损头顶。比喻舍身救世,不辞劳苦。参见「摩顶放踵」条。
2.用手抚摩头顶,表示喜爱或情意恳切。释迦牟尼佛以大法嘱付摩诃萨时,用右手摩其顶,故后世佛教授戒时,也摩受戒者的顶,传为定式。唐。张南史〈秋夜闻雁寄南十五兼呈空和尚〉诗:「禅师几度曾摩顶,高士何年更发心。」《水浒传》第四回:「监寺引上法座前,长老用手与他摩顶受记。」
2.用手抚摩头顶,表示喜爱或情意恳切。释迦牟尼佛以大法嘱付摩诃萨时,用右手摩其顶,故后世佛教授戒时,也摩受戒者的顶,传为定式。唐。张南史〈秋夜闻雁寄南十五兼呈空和尚〉诗:「禅师几度曾摩顶,高士何年更发心。」《水浒传》第四回:「监寺引上法座前,长老用手与他摩顶受记。」
《漢語大詞典》:四圣(四聖)
(1).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颛顼 、 帝喾 、 帝尧 、 帝舜 。《史记·太史公自序》:“维昔 黄帝 ,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 顓頊 、 帝嚳 、 尧 、 舜 。”
(2).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尧 、 舜 、 禹 、 汤 。 汉 焦赣 《易林·复之大过》:“ 尧 、 舜 、 禹 、 汤 ,四圣敦仁,允施德音,民安无穷,旅人相望,未同朝乡。”
(3).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伏羲 、 轩辕 ( 黄帝 )、 高辛 ( 帝喾 )、 禹 。《云笈七籤》卷三:“ 伏羲 受图, 轩辕 受符, 高辛 受天经, 夏禹 受《洛书》,四圣禀其神灵,五老现於河渚,故三坟五典,常道之教也。”
(4).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周公 、 太公 、 召公 、 史佚 。《大戴礼记·保傅》载, 成王 中立而听朝, 周公 常立于前, 太公 常立于左, 召公 常立于右, 史佚 常立于后。“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
(5).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唐 代 肃宗 、 代宗 、 德宗 、 顺宗 。 唐 韩愈 《平淮西碑》:“ 唐 承天命,遂臣万邦。孰居近土,袭盗以狂。往在 玄宗 ,崇极而圮。 河 北悍骄, 河 南附起,四圣不宥,屡兴师征,有不能尅,益戍以兵。”
(6).医家称 黄帝 、 岐伯 、 秦越人 ( 扁鹊 )、 张机 为“四圣”。 清 黄元御 著医书有《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等,见《清史稿·艺文志三》。
(7).佛教语。十界中,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界称“四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称“六凡”。
(8).佛教语。禅林称 阿弥陀佛 、 观世音菩萨 、 大势至菩萨 、 大海众菩萨 为“四圣”。
(2).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尧 、 舜 、 禹 、 汤 。 汉 焦赣 《易林·复之大过》:“ 尧 、 舜 、 禹 、 汤 ,四圣敦仁,允施德音,民安无穷,旅人相望,未同朝乡。”
(3).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伏羲 、 轩辕 ( 黄帝 )、 高辛 ( 帝喾 )、 禹 。《云笈七籤》卷三:“ 伏羲 受图, 轩辕 受符, 高辛 受天经, 夏禹 受《洛书》,四圣禀其神灵,五老现於河渚,故三坟五典,常道之教也。”
(4).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周公 、 太公 、 召公 、 史佚 。《大戴礼记·保傅》载, 成王 中立而听朝, 周公 常立于前, 太公 常立于左, 召公 常立于右, 史佚 常立于后。“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
(5).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唐 代 肃宗 、 代宗 、 德宗 、 顺宗 。 唐 韩愈 《平淮西碑》:“ 唐 承天命,遂臣万邦。孰居近土,袭盗以狂。往在 玄宗 ,崇极而圮。 河 北悍骄, 河 南附起,四圣不宥,屡兴师征,有不能尅,益戍以兵。”
(6).医家称 黄帝 、 岐伯 、 秦越人 ( 扁鹊 )、 张机 为“四圣”。 清 黄元御 著医书有《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等,见《清史稿·艺文志三》。
(7).佛教语。十界中,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界称“四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称“六凡”。
(8).佛教语。禅林称 阿弥陀佛 、 观世音菩萨 、 大势至菩萨 、 大海众菩萨 为“四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