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磨勘  拼音:mó kān
1.推求学理。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江右学王门案五。太常王塘南先生时槐》:「塘南之学,八十年磨勘至此,可谓洞彻心境者矣!」
2.古时勘察官吏的成绩。唐。德宗〈磨勘内侍官结阶敕〉:「并结阶累勋阶者,并且当司磨勘,具衔奏来。」
3.明、清科举时,对乡、会试卷,按例须进呈,派翰林院儒臣覆核,检查词句、书法是否符合规定,称为「磨勘」。见明。黄佐《翰林记。卷一一。评驳进呈试录》、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卷一七。礼部磨勘》。
《國語辭典》:科举(科舉)  拼音:kē jǔ
隋唐到清代用以考选官吏的制度。隋废九品中正制,改置进士等科;唐科目增至五十馀,故称为「科举」。后宋用帖括,明清用八股试士,亦沿用科举之称。至清光绪三十一年(西元1905)始明令废止。
《國語辭典》:科第  拼音:kē dì
1.依科别考核以定其等第。《汉书。卷九。元帝纪》:「诏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
2.唐以来设科取士,因次第有甲乙,因称科举为「科第」。《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自古用文武才略为辅佐者,怎尽由科第耶?」宋。苏轼 和邵同年戏赠贾收秀才诗三首之三:「生涯到处似樯乌,科第无心摘颔须。」
《國語辭典》:黄卷(黃卷)  拼音:huáng juàn
书籍。古时为防书蠹,多用黄檗染纸,因纸色黄,故称为「黄卷」。《新唐书。卷一一五。狄仁杰传》:「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
《國語辭典》:军政(軍政)  拼音:jūn zhèng
1.军事政务。包括军队的建立,动员或复员的指导,军事编制、管制与徵用徵购的实施,以及员额、军事预算与装备的获得等。
2.军界与政界。
《漢語大詞典》:不谨(不謹)
(1).不敬慎;不小心。管子·侈靡:“使人君不安者属际也,不可不谨也。”旧唐书·柳宗元刘禹锡传论:“蹈道不谨,眤比小人。” 清 王韬 《淞隐漫录·陆碧珊》:“两家书札往来,輒以女婢 红于 为鸿雁, 红于 偶不谨,为父女所得,大诧,絶不许女再往生家。”
(2).指行为放荡。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三年:“郡兵番戍,室家留营多不谨,夫归輒首原, 抗 ( 蔡抗 )下令,悉按以法,戍兵感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土地夫人:“不知何物淫昏,遂使千古下谓此村有污贱不谨之神。”
(3).旧时考核官吏的条款之一,谓所作之事不合为官体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思诏冠带之滥:“至如近日辛亥之察,时论共雪七人之枉,於是有列不谨条中者,亦登荐剡。”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八:“ 明 初旧制,吏部考察,但老疾、罢软、贪酷、不谨四条。”
《國語辭典》:高第  拼音:gāo dì
科举考试名列前茅。《汉书。卷七六。尹翁归传》:「以高第入守右扶风,满岁为真。」《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忽然青年高第,然后大家懊悔起来,不怨怅自己没有眼睛,便嗟叹女儿无福消受。」
《國語辭典》:考绩(考績)  拼音:kǎo jī
以一年为期,就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考评其成绩。如:「他在工作上杰出的表现,因此获得甲等考绩。」
《國語辭典》:考古  拼音:kǎo gǔ
实地调查古物遗迹,研究古代留下的器物或文字,来推究古代人类事迹与文化,称为「考古」。
《國語辭典》:考功  拼音:kǎo gōng
1.父亲的功业。《楚辞。屈原。天问》:「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2.考核官吏的功绩。《书经。舜典》「三载考绩」句下唐。孔安国。传:「三年有成,故以考功。」《后汉书。卷二六。韦彪传》:「陈宜依古典,考功黜陟。」
3.职官名。考功司郎中的简称。属吏部,掌考察内外官吏之职。《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一》:「吏部为司列,主爵为司封,考功为司绩。」《儒林外史》第三○回:「又说到宗子相;杜慎卿道:『宗考功便是先君的同年。』」
《國語辭典》:较量(較量)  拼音:jiào liàng
1.以竞赛的方式来比较本领或实力的高下。宋。苏轼 游庐山次韵章传道诗:「出入岩峦千仞表,较量筋力十年初。」《薛仁贵征辽事略》:「搦善射者来日对阵,较量弓马。」
2.计较。《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见别人家算计利息,较量出入,孳孳作家的,便道龌龊小人,不足指数的。」《红楼梦》第七一回:「这费婆子倚老卖老,仗著邢夫人,常吃些酒,嘴里胡骂乱怨的出气。这边的人也不和他较量。」
《國語辭典》:稽考  拼音:jī kǎo
稽察、考證。《宋史。卷三四五。邹浩传》:「尚有五朝圣政盛德,愿稽考而继述之,以扬七庙之光,贻福万世。」《三国演义》第四三回:「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
《國語辭典》:铨衡(銓衡)  拼音:quán héng
1.测量重量的器具。《后汉书。卷四一。第五伦传》:「伦平铨衡,正斗斛,市无阿枉,百姓悦服。」
2.衡量斟酌。《文选。陆机。文赋》:「苟铨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
《國語辭典》:大比  拼音:dà bǐ
周代乡大夫三年考试一次,称为「大比」。后泛称三年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周礼。地官。乡大夫》:「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醒世恒言。卷三二。黄秀才徼灵玉马坠》:「来年大比,黄秀才必来应举,那时待老身寻访他来,与娘子续秦晋之盟,岂不美乎?」
《漢語大詞典》:殿最
(1).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下等称为“殿”,上等称为“最”。汉书·宣帝纪:“其令郡国岁上繫囚以掠笞若瘐死者所坐名、县、爵、里,丞相御史课殿最以闻。” 颜师古 注:“凡言殿最者:殿,后也,课居后也;最,凡要之首也,课居先也。”《文选·班固〈答宾戏〉》:“虽驰辩如涛波,摛藻如春华,犹无益於殿最也。” 李善 注引《汉书音义》:“上功曰最,下功曰殿。”魏书·食货志:“劝课农耕,量校收入,以为殿最。”
(2).泛指等级的高低上下。 晋 陆机 《文赋》:“考殿最於錙銖,定去留於毫芒。”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三》:“职无殿最,皆朝廷之吏,何恩怨也。”
(3).考课;评比。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又非在职之要务,殿最之急事。” 宋 王禹偁 《长洲县令厅记》:“小则惩之以殿最,大则惧之以刑法。” 清 钱谦益 《中极殿大学士孙公行状》:“公亲按营部,短衣教演,初有赏无罚,既而赏罚参用,因以殿最诸将。” 清 李渔 《慎鸾交·品花》:“往常的花案都出於贪夫之手……如今公论出於我辈,就要认真殿最一番,各秉至公,定其优劣,这才成得一张花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