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殿最
(1).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下等称为“殿”,上等称为“最”。汉书·宣帝纪:“其令郡国岁上繫囚以掠笞若瘐死者所坐名、县、爵、里,丞相御史课殿最以闻。” 颜师古 注:“凡言殿最者:殿,后也,课居后也;最,凡要之首也,课居先也。”文选·班固〈答宾戏〉:“虽驰辩如涛波,摛藻如春华,犹无益於殿最也。” 李善 注引《汉书音义》:“上功曰最,下功曰殿。”魏书·食货志:“劝课农耕,量校收入,以为殿最。”
(2).泛指等级的高低上下。 晋 陆机 《文赋》:“考殿最於錙銖,定去留於毫芒。”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三》:“职无殿最,皆朝廷之吏,何恩怨也。”
(3).考课;评比。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又非在职之要务,殿最之急事。” 宋 王禹偁 《长洲县令厅记》:“小则惩之以殿最,大则惧之以刑法。” 清 钱谦益 《中极殿大学士孙公行状》:“公亲按营部,短衣教演,初有赏无罚,既而赏罚参用,因以殿最诸将。” 清 李渔 《慎鸾交·品花》:“往常的花案都出於贪夫之手……如今公论出於我辈,就要认真殿最一番,各秉至公,定其优劣,这才成得一张花案。”
《漢語大詞典》:考校(攷校)
亦作“ 攷较 ”。
(1).考查比较。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郑玄 注:“乡遂大夫间岁则考学者之德行道艺。”后汉书·皇甫规传:“ 羌戎 未动,策其将反; 马贤 始出,颇知必败。误中之言,在可考校。”
(2).校核;研究。 汉 蔡邕 《上汉书十志疏》:“请太师田注考校连年,往往颇有差舛。”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 西晋 已往字书,何可全非……考校是非,特须消息。”宋史·律历志中:“又史官受詔,以土圭测景,考校二至,差三日有餘。”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御史 张盛藻 疏奏,谓天文、勾股,宜令钦天监五官正天文生揅究;製造工作,宜责成工部考校。”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一》:“做《内经》的不知道究竟是谁,对于人的肌肉,他确是看过,但似乎单是剥了皮略略一观,没有细考校。”
(3).犹考课。北史·房彦谦传:“左僕射 高熲 定考课, 彦谦 谓 熲 曰:‘称三载考绩,黜陟幽明……比见诸州考校,执见不同。进退多少,参差不类。’”新唐书·选举志上:“吏部甲令,虽曰度德居任,量才授职,计劳升叙,然考校之法,皆在书判簿歷、言辞俯仰之间。” 明 丘浚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立为考校之法,就积日累久之中,而分德、功与能之目,常才则循夫一定之资,异才则有不次之擢。”参见“ 考课 ”。
(4).犹考试。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进士归礼部:“考校取舍,存乎至公。如有请托于时,求声于人者,当首落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取士,至 仁宗 始有糊名考校之律。虽号至公,然尚未絶其弊。其后 袁州 人 李夷宾 上言,请别加誊録。因著为令。而后识认字画之弊始絶。”宋史·选举志二引 宋 朱熹 《私议》:“古者大学之教,以格物致知为先,而其考校之法,又以九年知类通达、强立不反为大成。”儒林外史第二回:“长兄这些年考校,可曾得过甚么梦兆?”
(5).拷囚讯罪。 明 汪廷讷 《狮吼记·摄对》:“早升殿视事,考校罪人。”
《漢語大詞典》:考课(考課)
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 晋 世 杜预 议攷课, 鎦毅 议罢九品中正……皆可谓综覈事情矣。”
(1).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 汪远孙 《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
(2).指征敛的优等。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
(3).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 明 丘浚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 有虞 之制也。”
(4).指考核学生的成绩。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
《漢語大詞典》:考较(考較)
见“ 攷校 ”。
(1).查考比较。 南朝 宋 裴駰 《〈史记集解〉序》:“考较此书,文句不同,有多有少,莫辨其实。”《老残游记》第十九回:“自己却到中西大药房里,找着一个掌柜的,仔细考较一番。” 茅盾 《林家铺子》二:“瞧见他的眼光瞥到什么货物上,就赶快拿出那种货物请他考较。”
(2).稽查,检查。《元典章·户部八·杂课》:“年终作数,考较了当,失收布税四十六定二十八两五钱一分。”《三国演义》第二一回:“时 郭嘉 、 程昱 考较钱粮方回,知 曹操 已遣 玄德 进兵 徐州 。”
(3).考课。考核官吏的政绩。宋史·选举志六:“类考较前三年定为三等,中者无所赏罚,上者或转官、或减磨勘,下者降官、展磨勘,各有等差。”
(4).考核,考试。 清 顾炎武 《生员论下》:“若夫温故知新,中年考较,以蘄至於成材,则当参酌乎古今之法。”儒林外史第二九回:“ 天申兄 ,还是去年考较时相会,又早半载有餘了。”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三章第一节:“﹝ 周世宗 ﹞令 赵匡胤 考较武艺,选取优异,成立特精军队,称为殿前诸班。”
《漢語大詞典》:考校(攷校)
亦作“ 攷较 ”。
(1).考查比较。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郑玄 注:“乡遂大夫间岁则考学者之德行道艺。”后汉书·皇甫规传:“ 羌戎 未动,策其将反; 马贤 始出,颇知必败。误中之言,在可考校。”
(2).校核;研究。 汉 蔡邕 《上汉书十志疏》:“请太师田注考校连年,往往颇有差舛。”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 西晋 已往字书,何可全非……考校是非,特须消息。”宋史·律历志中:“又史官受詔,以土圭测景,考校二至,差三日有餘。”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御史 张盛藻 疏奏,谓天文、勾股,宜令钦天监五官正天文生揅究;製造工作,宜责成工部考校。”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一》:“做《内经》的不知道究竟是谁,对于人的肌肉,他确是看过,但似乎单是剥了皮略略一观,没有细考校。”
(3).犹考课。北史·房彦谦传:“左僕射 高熲 定考课, 彦谦 谓 熲 曰:‘称三载考绩,黜陟幽明……比见诸州考校,执见不同。进退多少,参差不类。’”新唐书·选举志上:“吏部甲令,虽曰度德居任,量才授职,计劳升叙,然考校之法,皆在书判簿歷、言辞俯仰之间。” 明 丘浚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立为考校之法,就积日累久之中,而分德、功与能之目,常才则循夫一定之资,异才则有不次之擢。”参见“ 考课 ”。
(4).犹考试。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进士归礼部:“考校取舍,存乎至公。如有请托于时,求声于人者,当首落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取士,至 仁宗 始有糊名考校之律。虽号至公,然尚未絶其弊。其后 袁州 人 李夷宾 上言,请别加誊録。因著为令。而后识认字画之弊始絶。”宋史·选举志二引 宋 朱熹 《私议》:“古者大学之教,以格物致知为先,而其考校之法,又以九年知类通达、强立不反为大成。”儒林外史第二回:“长兄这些年考校,可曾得过甚么梦兆?”
(5).拷囚讯罪。 明 汪廷讷 《狮吼记·摄对》:“早升殿视事,考校罪人。”
《漢語大詞典》:三铨(三銓)
唐 代对文武官吏选授考课,由吏部和兵部之尚书、侍郎分掌其事。尚书为尚书铨,掌五品至七品选;侍郎二人分为中铨、东铨,掌八品、九品选,合称三铨。其后皆归侍郎专之,尚书通署而已。新唐书·选举志下:“凡选有文武,文选吏部主之,武选兵部主之,皆为三銓,尚书、侍郎分主之。”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选人先遭涂毁文书者,令三銓止除诈伪,余復旧规。” 胡三省 注:“唐六典:‘吏部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官吏,以三銓分其选:一曰尚书銓,二曰中銓,三曰东銓。或云吏部东西銓并流外銓为三銓。’”按, 唐 乾元 中侍郎 崔器 奏改中铨为西铨。故 宋 王溥 唐会要·吏部尚书以尚书铨、东铨、西铨为三铨。
《分类字锦》:用墨
唐书王徽传故事考簿以朱注上下为殿最岁久易漫吏辄窜易为奸徽始用墨遂绝妄欺
分类:用墨考课
《漢語大詞典》:善状(善狀)
(1).好的事迹。 宋 苏洵 《史论上》:“所襃莫见其善状,所贬弗闻其恶实。”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六:“ 三变 释褐到官始踰月,善状安在,而遽荐论?”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叛贼·武定四叛:“ 陈 抚 滇 十六年,实少善状。”
(2).指行状。 唐 柳宗元 《柳州司马孟公墓志铭》:“ 孟氏 之孤曰 遵庆 ,奉其父命书九篇,为善状一篇。”
(3). 唐 时吏部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见唐六典·吏部考功郎中旧唐书·职官志二
《漢語大詞典》:考课(考課)
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 晋 世 杜预 议攷课, 鎦毅 议罢九品中正……皆可谓综覈事情矣。”
(1).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 汪远孙 《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
(2).指征敛的优等。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
(3).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 明 丘浚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 有虞 之制也。”
(4).指考核学生的成绩。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
《漢語大詞典》:最课(最課)
指官吏考课的最高成绩。 唐 刘肃 《大唐新语·举贤》:“ 裴景昇 为 尉氏 尉,以无异效,不居最课。”
《漢語大詞典》:会课(會課)
(1).旧时考核官吏成绩或学校考课。汉书·萧育传:“为 茂陵 令,会课, 育 第六。” 颜师古 注:“如今之考第高下。” 唐 白居易 《授韩弘许国公实封制》:“是则有大勋於国,有大惠於人;会课议功,无出其右。”金史·选举志:“凡学生会课,三日作策论一道,又三日作赋及诗各一篇。”
(2).文人结社,定期集会,研习功课,传观所作文字,谓之“会课”。 宋 吕本中 《东莱吕紫薇师友杂志》:“ 崇寧 初,予家 宿州 , 汪信民 为州教授, 黎确 介然 初登科……尝与予及亡弟 揆中 由义 会课,每旬作杂文一篇,四六表启一篇,古律诗一篇。旬终会课,不如期者罚钱二百。”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常言‘秀才会课,点灯告坐’。天生文官,再不能爽快的。”
《漢語大詞典》:课责(課責)
考课督责。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比者伏见明公,每汲汲於劝诱,勤勤於课责,或云:‘坟籍事重,努力用心。’或云:‘岁序已淹,何时輟手?’” 唐 陆贽 《奉天论前所答奏未施行状》:“亦宣諭德令,课责侍臣,或赏其尽规,或让以容默。”
《分类字锦》:番考
唐书百官志亲勋翊卫以行能功过为三等亲勋翊卫备身东宫亲勋翊卫备身王府执仗亲事执乘亲事及亲勋翊卫主帅校尉直长品子杂任飞骑皆上中下考有二上第者加阶番考别为簿以侍郎颛掌之
分类:考课
《漢語大詞典》:课殿(課殿)
旧时朝廷对官吏定期考课,政绩最差的称“课殿”。汉书·儿宽传:“后有军发,左内史以负租课殿,当免。”资治通鉴·汉武帝元鼎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课下下曰殿。”金史·循吏传·赵重福:“岁饥,民煮卤为盐卖以给食,盐官往往杖杀之。 重福 曰:‘寧使课殿,不忍杀人。’”参见“ 课最 ”。
《漢語大詞典》:课最(課最)
(1).古时朝廷对官吏定期考核,检查政绩,政绩最好的称“课最”。汉书·儿宽传:“输租繦属不絶,课更以最。”资治通鉴·汉武帝元鼎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课上上曰最。”晋书·贺循传:“刺史 嵇喜 举秀才,除 阳羡 令,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 宋 刘攽 《方仕致仕》诗:“息交便尔宾客絶,省事何説课最为。”
(2).泛指成绩上等。 章炳麟 《刘永图传》:“﹝ 刘永图 ﹞以事归,宿留 上海 中国公学,习理化,卒业课最。”
《分类字锦》:月限
宋史选举志宋初循旧制文武常参官各以曹务閒剧为月限考满即迁太祖谓非循名责实之道罢岁月叙迁之制置审官院考课中外职事受代京朝官引对磨勘非有劳绩不进秩
分类:考课
《分类字锦》:三臧
文献通考广西提刑张维考察本部守令以政平讼理为臧政不平讼不理为否而臧否之中复有优劣凡臧之品有三臧之最臧之次臧之下否之品有二否之最否之次天下善其法领之诸道视以为式
分类:考课
《分类字锦》:头考(头考)
册府元龟吏部侍郎卢文纪上言今后州县官等并许终三十个月成三考自上官后至年终但满一百八十日便与成头考次二年即须两考满足如头考第二考全足即许计日成尾考方与三十个月事理合同
分类:考课